标题: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讲录 内容: 戊寅三月讲于温陵大开元寺自今日始,讲三日,先说此次讲经之方法。 心经虽仅二百余字,摄全部佛法。 讲非数日,一二月,至少须一年。 今讲三日,岂能尽。 仅说简略大意,及用通俗的浅显讲法。 (无深文奥义,不释名相,一解大科。)效果一、令粗解法者及未学法者,皆稍得利益。 二、又对常人(已信佛法)仅谓心经为空者,加以纠正。 三、又对常人(未信佛法)谓佛法为消极者,加以辨正。 (先经题,后经文。)经题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前七字为别题,后一字为总题。 般若梵语也,译为智慧。 波罗蜜多,译为到彼岸。 (就一事之圆满成功言)若以渡河为喻动身处此岸欲到处彼岸以舟渡河竟到彼岸约法言之│此岸轮回生死 须依般若舟,乃能渡到彼岸。 彼岸圆满佛果 而离苦得乐。 心,有数释。 一释心乃比喻之辞,即是般若波罗蜜多之心。 (心为一身之必要,此经为般若之精要。)案般若部,于佛法中甚为重要。 佛说法四十九年,说般若者二十二年。 而所说大般若经六百卷,亦为藏经中最大之部。 心经虽二百余字,能包六百卷大般若义,毫无遗漏,故曰心也。 经,梵语修多罗,此翻契经。 契为契理契机。 经谓贯穿摄化。 经者,织物之直线也。 与横线之纬对。 此外尚有种种解释。 此经有数译,(七译)今常诵者,为唐三藏法师玄奘所译。 已略释经题竟。 于讲正文之前,先应注意者。 研习心经者最应注意不可著空见。 因常人闻说空义,误以为著空之见。 此乃大误,且极危险。 经云:宁起有见如须弥山,不起空见如芥子许。 因起有见者,著有而修善业,犹报在人天。 若著空见者,拨无因果则直趣泥犁。 故断不可著空见也。 若再进而言之,空见既不可著,有见亦非尽善。 应(一)不著有,(二)亦不著空,乃为宜也。 (一)若著有者,执人我皆实有。 既分人我,则有彼此。 不能大公无私,不能有无我之伟大精神,故不可著有。 须忘人我,乃能成就利生之大事业。 (二)若著空,如前所说拨无因果且不谈。 即二乘人仅得空慧而著偏空者,亦不能作利生事业也。 真空者,即有之空,虽不妨假说有人我,但不执著其相。 妙有者,即空之有,虽不执著其相,亦不妨假说有人我。 如是终日度生,实无所度。 虽无所度,而又决非弃舍不为。 若解此意,则常人所谓利益众生者,能力薄弱、范围小、时不久、不彻底。 若欲能力不薄弱,范围大者,须学佛法。 了解真空妙有之理,精进修行,如此乃能完成利生之大事业也。 或疑心经少说有,多说空者,因常人多著于有,对症下药,故多说空。 虽说空,乃即有之空,是真空也。 若见此真空,即真空不空。 因有此空,将来作利生事业乃成十分圆满。 合前(三)非消极者,是积极,当可了然。 世人之积极,不过积极于暂时,佛法乃永久。 般若法门具有空与不空二义,以无所得故已前之经文,皆从般若之空一方面说。 依此空义,于常人所执著之妄见,打破消灭一扫而空,使破坏至于彻底。 菩提萨埵已下,是从般若不空方面说,复依此不空义,而炽然上求佛法,下化众生,以完成其圆满之建设。 亦犹世间行事,先将不良之习惯等一一推翻,然后良好建设乃得实现也。 世有谓佛法唯是消极者,皆由不知佛法之全系统,及其精神所在,故有此误解也。 今讲正文,讲时分科。 今唯略举大科,不细分。 由序 再就说法之由序言,此译本不详。 按宋施护译本,先云,世尊在灵鹫山中入三摩提。 (三昧、译言正定等)舍利子白观自在菩萨言。 若有欲修学甚深般若法门者,当云何修学。 而观自在菩萨遂说此经云云。 发布时间:2022-12-24 09:43:00 更新时间:2024-03-17 13:52:40 来源:素超人 链接:https://www.suchaoren.net/wei-687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