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从《佛遗教经》看修道次第 内容: 从《佛遗教经》看修道次第我们今天发心出家修行,第一就是在观念上要正确。 佛遗教三经里,《八大人觉经》中的第一觉悟,就是要我们觉悟生命体的正报和外在环境的依报皆是苦、空、无常、无我的,而这个苦果是由我们惑业所感得的。 有了这种了解之后,才会有寻求解脱和发起要修行的正确观念。 佛最初出家修道也是缘于观察到生老病死的无常,心生畏惧。 为了要解决这个大问题,乃以身作则先遍学一切外道的修行法门,最后自己在菩提树下大彻大悟。 《四十二章经》序分即是四圣谛的发挥:修习道谛,对治集谛和苦谛,证得最殊胜的灭谛。 《佛遗教经》是佛对修行人从初发心到证得究竟解脱之果,所开示的一个完整而踏实的修道次第。 这一段教诲可以说是佛一生教授的精华。 修道首要在尊重戒律波罗提木叉。 戒法的建立并非是佛要设一些轨范来约束我们令我们不自在;而是因为众生无始劫来有种种贪瞋痴的病,要对治这些病,首先就是不要再去熏染这些病的因。 所以制立戒的意趣是为了正顺解脱由烦恼病苦中解脱出来。 如果没有戒的基础,一切的善法功德皆无从生起。 所以佛第一强调的就是尊重戒,以戒为基础。 有了戒的基础以后,就应该约制自己的五根,不去攀缘五尘。 因为五根就像一匹恶马,如果放逸五根去攀缘外境,就如同一匹没有缰辔约制的恶马牵引人掉入沟堑一般,它将令我们生起贪瞋痴之心而造种种的恶业。 这种祸害不止令我们受苦一生,而是多生累世堕落于恶道中轮转生死。 如果说五根是贼,那么心就是贼首了。 心因为有贪瞋痴,当我们放纵五根去追逐五欲时,心也随着境转,这样一旦迷执下去,就只有令我们堕落到三恶道,其造成的祸患较之毒蛇、恶兽、怨贼还要可怖。 所以我们要制伏五根,首先要制伏意根。 这就要修四念处去调伏摄持住我们这一念心,故《金刚经》说要「善护念」。 六根摄持住了之后,就要调饮食和睡眠。 饮食的目的在治疗众生饥渴的病,不是为了享受。 有了「饮食如服药」这个观念,就不会为了口欲随着味尘打转了。 修道人在这方面应懂得节制,不要放逸根门追逐享受,倘若多求供养,就会坏了施主的信心。 睡眠呢? 也要节制要适当。 不但白天要精进修习善法,连夜间也不应懈怠放逸,将生命浪费在无记的睡眠上。 凡夫僧因为没有得到真正的成就,固然不可能不睡,但佛说你要真正断了烦恼才有资格睡,否则睡得过头,容易增长痴障,障覆圣道的成就。 进一步要修忍辱。 在这里,佛要我们学忍辱仙人,就算是有人拿刀子来断我们的手脚,我们都要摄心,令心不起瞋恼、口不出恶言。 如果你忍不下来、瞋恼了,第一个伤害的就是自己。 因为一念恶心起,你立刻感觉难过不舒服,立刻感恶果了,不必等将来。 所以当下一念心,因果就分明了。 在《法苑珠林》中记载了一位博通三藏教的法师,他研究佛法的教义,不是用它们来对治自己的烦恼,而是用它们来增长自己的知见。 结果在一次论辩中,他败给了另一位法师,因为输不起,愤恨不平之心令他在回程中立刻遭到现生堕蟒蛇的果报。 佛又说忍辱的功德比持戒修苦行还要大。 因为能持戒修苦行,有时候会带有头陀的增上慢,加大我执的成分。 而忍辱则与无我相应,能对治我执的烦恼,所以能忍辱是有智慧的;譬如恶骂来时,能将之看成是还债、消业、破除自己的我执的,而不是来折磨我的,这就是智慧了。 所以我说如果要找一位善知识,就要找一位会骂你的,而不是会附和你的;否则对你的道业,不但没有帮助反而会害了你。 再进一步就是要对治憍慢的心情。 佛说:「比丘们啊,我们已经剃了发、舍了装饰、穿上了坏色的衣服、拿着钵去乞食就像乞丐一样,如果还心怀憍慢自觉了不起, 那是不相称的啊!」其实,憍慢的背后就是我执,而我执是一切烦恼的根源。 你要是摆架子,表示你的我执还很大,若是破了我执,自然就没有慢了。 接着佛叫我们不要谄曲。 谄曲是以不正直的心去讨好别人,等于是在心里头打妄语,这与「直心是道场」相违背,是不能入道的。 以上是佛要我们在性格上做一番整体的调整:不要放逸懈怠,要修忍辱,不要憍慢,耍端正其心。 这些条件具备了,才能真正修出世间大人的功德:由少欲、知足、远离、精进、不忘念、禅定、智慧、到究竟的离戏论。 首先要少欲。 少欲就不会多求,不会谄曲,不会被五根五欲迷得团团转,这样心自然能坦然、无所忧畏,因为忧患来自于贪爱执着患得患失! 次要知足。 世人向外追求放逸,只有扩张他的不满足,是永远得不到安乐的。 许多家财万贯的人,因为料理的产业太多,须要靠安眠药才能入睡,这就代表世间的财富往往其负面的过失大于正面的意义。 所以真正的安乐是从知足来的。 佛在这里提示我们,贫富不在于外在形式的物质,而在于内在的满足不满足。 凡夫正因为有我我所的执着,心量狭小,所以越贪着越贫穷。 佛能放下一切的执着,他的心遍覆十方,反而拥有了一切。 进一步要修远离法。 不但身要远离市集尘嚣,独处闲居,心也要远离愦闹,不要起贪瞋痴。 这样就能得到自在安乐。 若是放逸五根去攀缘五欲,结果只有斫伤自己的法身慧命,无有解脱安乐可言。 远离之后就要精进,精进才能成办一切世出世间的事业。 譬如钻木取火,如果间间断断未热而息,是永远没有办法产生火苗的。 所以不论修习任何止观法门,都耍念兹在兹持续不断,这样才能达到果证。 在精进之下,进一步要不忘念。 世上的一切善知识、护法,都是为了护持我们成办道业。 但是最好的善知识、护法却是我们自己这一念念在道业上用功的心。 如果念力坚强,能够念兹在兹,心自然不受五欲六尘所牵绑,这样就算是跑到世俗繁华的地方,也不会被它们所迷惑、戕害。 所以真正看起来,就是应该修四念处法门了。 能够不忘念地坚持下去,止观的初步成就就是得定,依着禅定则能开发智慧且令之不漏失。 我们现在得到的空无我,还只是有漏的正见而已,必须要在定的基础下,修学止观成就定慧,到见道位时,才能产生无漏的实相正见。 依着禅定,进一步就是无漏慧。 有了禅定、甚至有了神通,若没有智慧,也只能够伏住烦恼,而不能断烦恼。 所以修世间禅定者,在出定后仍有烦恼的生起。 要断烦恼则须有智慧。 修行人若明白了佛法里空无我的道理,就是解慧也可以产生对治贪着的作用。 倘若定力增强有了实相慧之后,则更能对治那些思惑的习气,得到究竟的解脱。 佛法之不共外道处就在其具有无我的智慧。 外道纵然能成就四禅八定,但因没有无我的智慧,所以不能不受后有。 现在的人好讲求神通妙用而不能平实地照因果法去修行,这样是不能破除贪瞋痴烦恼的。 佛法贵在见地,而不在功用上去取胜;无我的见地分明才可以断贪瞋痴,神通妙用则不一定。 所以佛说:「若人有智慧之照,虽无天眼而是明见人也。」智慧再进一步就是离戏论法灭谛,这是一切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境界。 上述是佛在《佛遗教经》中所教诲的修道次第,我们若能依之修行,是绝对有果可证的。 发布时间:2022-12-24 09:31:24 更新时间:2024-03-17 13:52:40 来源:素超人 链接:https://www.suchaoren.net/wei-687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