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普贤行愿品述义 内容: 普贤行愿品述义大方广佛华严经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述义罽宾国三藏般若奉诏译释智谕撰解本品即六十华严与八十华严之入法界品,故文旨皆在入一真法界。 然此品经文,唯见于四十华严。 四十卷华严。 皆名「入不思议境界普贤行愿品」,今此普贤行愿品述义,即四十华严之第四十卷。 (全名如题)四十华严,系天竺乌荼国王书呈唐德宗者。 于唐贞元十一年十一月十八日进奉梵夹,十二年六月五日,奉诏于长安崇福寺译,十四年二月二十四日,译毕进上。 大正藏第十册八四八页,记载有文。 清凉国师号华严菩萨,为普贤行愿品作疏,华严五祖宗密作疏钞,极为详尽,请读者参阅。 (见卍续藏第七册)释经题品题全文,应为「大方广佛华严经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 罽宾国三藏般若奉诏译。 【大方广】大方广三字,表所证之法,亦即所入之法界。 大者言其体,方者言其相,广者言其用。 故大方广,其义即体相用也。 大者无所不包,是法界体性。 方者以轨范为功,是法界之相。 广者业用无边,无所不造,是法界之用。 法界无界,等同虚空,无有分别,故其体无量是曰大。 虚空无有分别,即是横遍竖穷,是故轨范一切,业用无边,是曰方广。 所以大方广,即所入之不思议解脱境界。 大者理圆,方广者事周。 理借事现,事以理成。 无事则理不可见,无理则事无以立,故法界理事无碍,以大方广言之。 【佛华严】佛华严者,表能证之人。 佛是自觉觉他觉满,乃得果之人。 华表菩萨万行,乃修因之人。 严谓庄严,菩萨修因,成就诸佛果德。 故大方广表所入之法界,佛华严乃能入法界之人。 【经】梵语修多罗,有贯穿义,为佛所说,众生遵循,可登彼岸。 【入不思议解脱境界】心无所住为能入之智,法界无界为所入之境,能所契合,称之为入。 不思议者,法界如虚空,无形无相而横遍竖穷,横遍竖穷而无形无相。 无形无相则无,横遍竖穷则有。 无形无相而横遍竖穷,则无赅有。 横遍竖穷而无形无相,则有彻无。 赅有之无,虽无而常有,彻无之有,虽有而恒无。 如是法界,言语道断,心行亦灭。 心行处灭故不可思,言语道断故不可议。 故曰不思议。 解脱者,心无所住则人我空,法界无界则法我空,我法二空,则一丝不挂,一尘不染,是谓解脱。 境界者,一真法界,犹如虚空。 虚空非有,而分十方。 十方虚空,一皆非有。 故法界者,不得谓有,不得谓无。 有而非有,非有而有,无而不无,不无而无,是其境界也。 【普贤】约化德曰普,行入法界普化十方也。 约性德曰贤,德圆邻极为众生之师范也。 【行愿】其行普化十方横遍也。 其愿无有穷尽竖穷也。 【品】品者,即经目也。 【罽宾国三藏般若奉诏译】罽宾,北天竺国名。 三藏者,通达经律论者,称三藏法师。 般若罽宾国人,貌魁梧持戒谨严。 唐德宗贞元年间,译四十华严经。 释经文【尔时普贤菩萨摩诃萨。 称叹如来胜功德已。 告诸菩萨及善财言。 善男子。 如来功德。 假使十方一切诸佛经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劫。 相续演说不可穷尽。】此经序分,在四十卷经第一卷。 第一卷序分云:「如是我闻,一时佛在室罗筏城,逝多林给孤独园大庄严重阁,与菩萨摩诃萨五千人俱」尔时普贤菩萨摩诃萨。 普贤二字,见如前释。 菩萨具云菩提萨埵,菩提译为觉,萨埵译为有情,故菩萨译为觉有情。 菩萨既能自觉,复能觉悟有情。 若自觉觉他觉满,便名为佛。 今自觉觉他尚未觉满,但名菩萨。 复次自觉者上求佛道,觉他者下化众生,故菩萨乃上求下化之圣者。 摩诃萨应作摩诃萨埵,译为大有情。 地上菩萨称菩萨摩诃萨。 称叹如来功德已,系接第三十九卷文,第三十九卷有云「我今欲说佛功德海一滴之相」,于是便以偈赞佛。 佛功德不可思议,故假使十方一切诸佛,经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劫,相续演说不可穷尽。 佛刹即一个佛所化之国土,换句话说,即一个三千大千世界。 十方诸佛,经不可说不可说三千大千世界极微尘数劫。 一由旬(约四十里)为八俱卢舍,一俱卢舍为五百弓,一弓为四肘,一肘为二四十指横布,一指为三节,一指节为七麦量,一麦量为七虱量,一虱量为七虮量,一虮量为七游隙尘,一游隙尘为七牛毛尘,一牛毛尘为七羊毛尘,一羊毛尘为七兔毛尘,一兔毛尘为七透水尘,一透水尘为七透金尘,一透金尘为七微尘,一微尘为七极微尘,一极微尘为七邻虚尘。 人寿十岁,每过百年增一岁。 增至八万四千岁。 由八万四千岁,每过百年减一岁,减至十岁。 一增一减为一小劫,二十小劫为一中劫,四中劫为一大劫。 故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劫,极为久远。 十方诸佛,相续不断演说如来功德,不可穷尽。 【若欲成就此功德门。 应修十种广大行愿。 何等为十。 一者礼敬诸佛。 二者称赞如来。 三者广修供养。 四者忏悔业障。 五者随喜功德。 六者请转*轮。 七者请佛住世。 八者常随佛学。 九者恒顺众生。 十者普皆回向。】普贤菩萨,告诸菩萨及善财菩萨言,欲成就此功德门,应修十种大愿。 即礼敬诸佛,乃至普皆回向。 【善财白言。 大圣。 云何礼敬乃至回向。 普贤菩萨。 告善财言。 善男子。 言礼敬诸佛者。 所有尽法界。 虚空界。 十方三世一切佛刹极微尘数诸佛世尊。 我以普贤行愿力故。 起深信解。 如对目前。】善财菩萨请问,云何是十种大愿? 普贤菩萨于是分别解说之,先答礼敬诸佛,礼是身业清净,敬是意业清净。 尽法界虚空界十方诸佛者横遍也,三世诸佛者竖穷也。 横遍竖穷一切佛刹极微尘数诸佛世尊。 我以普贤行愿力,普化十方横遍也,无有穷尽竖穷也,此是普贤行愿力。 起深信解(宋明本作深心信解),如对目前,如佛现前也,诸佛法身横遍竖穷,唯是一心,唯心所现,唯心所造。 故起深信解时,佛即心,心即佛,同是一真法界,无有隔碍,是以如对目前。 【悉以清净身语意业。 常修礼敬。】悉以清净身语意,能礼敬之相也。 身清净则无杀盗淫,语清净则无妄语恶口绮语两舌,意清净则无贪瞋痴。 三业清净,则一切无碍,故能遍礼十方三世一切诸佛。 【一一佛所。 皆现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身。 一一身遍礼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佛。】经文在表一多无碍,佛与身犹一室千灯。 灯光互摄互入,重重无尽。 一灯入一灯,一灯入千灯,千灯入一灯,千灯入千灯。 故一一佛所,皆现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身。 一一身遍礼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佛,亦是一多无碍义。 【虚空界尽。 我礼乃尽。 而虚空界不可尽故。 我此礼敬无有穷尽。 如是乃至众生界尽。 众生业尽。 众生烦恼尽。 我礼乃尽。 而众生界。 乃至烦恼无有尽故。 我此礼敬无有穷尽。】虚空无界无有穷尽,故我此礼敬,无有穷尽。 「而」虚空界不可尽故,宋明本作「以」虚空界不可尽故。 众生界,众生业,众生烦恼,皆因缘生法,无有自性,等同虚空,故亦不可尽,我此礼敬无有穷尽。 「而」众生界宋明本作「以」众生界。 【念念相续。 无有间断。 身语意业无有疲厌。】我此礼敬无有穷尽,乃至念念相续无有间断。 虚空尚有为物间断时,而我此礼敬无有间断。 身口意三业,常行礼敬,无有疲厌。 【复次善男子。 言称赞如来者。 所有尽法界。 虚空界。 十方三世一切刹土。 所有极微。 一一尘中。 皆有一切世界极微尘数佛。 一一佛所。 皆有菩萨海会围绕。 我当悉以甚深胜解。 现前知见。 各以出过辩才天女微妙舌根。 一一舌根。 出无尽音声海。 一一音声。 出一切言辞海。 称扬赞叹一切如来诸功德海。 穷未来际。 相续不断。 尽于法界。 无不周遍。】复次善男子! 言称赞如来者我当以甚深胜解,现前知见甚深胜解,即普贤信解。 普贤信解者,于一解无量,于无量解一,一多无碍。 一者理也,多者事也,理事无碍,事事无碍,即入一真法界。 现前者即现在目前也,犹上文所言「如对目前」。 知见者,于无量解一曰知,于一解无量曰见。 各以出过辩才天女微妙舌根,辩才天亦名妙音天,天女舌根微妙。 出过即超过,谓以超过辩才天女微妙舌根。 一一舌根出无尽音声海,一一音声出一切言辞海,即一多摄入,重重无尽义。 如此称扬赞叹一切如来诸功德海,穷未来际相续不断。 乃至尽于十方法界,一一如来处称扬赞叹,无不周遍。 【如是虚空界尽。 众生界尽。 众生业尽。 众生烦恼尽。 我赞乃尽。 而虚空界乃至烦恼。 无有尽故。 我此赞叹无有穷尽。 念念相续。 无有间断。 身语意业无有疲厌。】如是虚空界尽悉如前解。 我此赞叹无有穷尽,赞叹者,法界缘起也。 无尽者,法界无界也。 法界缘起,一即无量,缘起法界,无量即一。 如是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复次善男子。 言广修供养者。 所有尽法界。 虚空界。 十方三世一切佛刹极微尘中。 一一各有一切世界极微尘数佛。 一一佛所。 种种菩萨海会围遶。 我以普贤行愿力故。 起深信解。 现前知见。】复次善男子! 言广修供养所有尽法界下,至菩萨海会围绕,是所供养。 我以普贤行愿力下,是能供养。 普贤身不可思议,略有三类。 一、随类身,随天人等之所见,随类不同。 二、渐胜身,乘六牙象,妙相庄严。 三。 法界身,摄入无尽,十方法界,无处非普贤。 【悉以上妙诸供养具。 而为供养。 所谓华云鬘云。 天音乐云。 天伞盖云。 天衣服云。 天种种香涂香烧香末香。 如是等云。 一一量如须弥山王。 然种种灯。 酥灯油灯诸香油灯。 一一灯炷。 如须弥山。 一一灯油。 如大海水。】供养具有三,一、资生具供养,如衣服饮食汤药卧具等。 二、敬具供养,如华香灯乐等。 三、庄严具供养,即一切宝物供养。 天,表自然,表贵重,云表众多,有法界缘起,万法繁兴义。 于诸灯中,一一灯炷如须弥山般高,一一灯油,如大海水般深广。 【以如是等诸供养具。 常为供养。】以如是等供养具,称理称事常为供养。 【善男子。 诸供养中。 法供养最。 所谓如说修行供养。 利益众生供养。 摄受众生供养。 代众生苦供养。 勤修善根供养。 不舍菩萨业供养。 不离菩提心供养。】诸供养中,法供养最。 法供养者,如法供养也。 财供养有尽,法供养无尽。 如法供养,虽施一微尘,能遍三世一切诸佛前。 以法供养,一即无量故。 所谓以下,即分别法供养。 如说修行是法供养,以闻思修证四慧中,闻思二慧只是助缘,唯修慧方能证无上佛道。 利益众生是法供养。 所谓利益者,仅令众生现前得利,不为利益。 必令众生后世尽未来际,直至成佛,方为利益。 摄受众生是法供养。 摄者摄取,受者受众生修学佛道。 摄众生向道者,即四摄法。 四摄法者,一、布施摄,以布施为方便,摄令众生归道。 二、爱语摄,以柔软语正法语为方便,摄令众生归道。 三、利行摄,度化众生,调伏众生,令其归道。 四、同事摄,菩萨乘大悲愿,于苦事降同众生,于乐事令众生增善得乐,谓同事摄。 代众生受苦是法供养,菩萨上求佛道为度众生,难忍能忍,难行能行,皆代众生受苦。 菩萨下化众生,示入恶世,皆代众生受苦。 勤修善根是法供养。 勤修不贪不瞋不痴三善根,即法供养也。 不舍菩萨业是法供养。 菩萨业者,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六度也。 不离菩提心是法供养。 菩提心者是成佛心,成佛心者是普度众生心。 十方三世一切诸佛,皆以发菩提心而得成就,若不发菩提心,终不成佛。 【善男子。 如前供养无量功德。 比法供养。 一念功德。 百分不及一。 千分不及一。 百千俱胝那由他分。 迦罗分。 算分。 数分。 谕分。 优婆尼沙陀分。 亦不及一。】善男子! 如前供养者,似是言上妙诸供养具,华云鬘云天音乐云天伞盖云天衣服云天种种香,然种种灯等供养。 所以如前供养功德,不及法供养。 但经文有云,我以普贤行愿力故,起深信解现前知见,悉以上妙诸供养具而为供养。 如此说来,华云等,亦为如法供养,不应再与法供养相较。 所以清凉国师曰,据梵本意,是以未修普贤行愿供养,不及今修普贤行愿供养故。 迦罗,析身毛为百分,其一分名迦罗。 俱胝那由他,俱胝译为千万。 那由他,有译十万,有译百万,有译千万。 「谕」分,应为「喻」分。 优婆尼沙陀,清凉国师云,此云近少,亦云近对,谓少分相近比对之分。 【何以故。 以诸如来尊重法故。 以如说修行出生诸佛故。 若诸菩萨。 行法供养。 则得成就供养如来。 如是修行。 是真供养故。】此总说法供养之殊胜。 【此广大最胜供养。 虚空界尽。 众生界尽。 众生业尽。 众生烦恼尽。 我供乃尽。 而虚空界。 乃至烦恼。 不可尽故。 我此供养。 亦无有尽。 念念相续无有间断。 身语意业无有疲厌。】此广大胜供养,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复次善男子。 言忏除业障者。】梵语忏摩,乞容恕义。 云忏悔者,忏是梵语,谓发露先罪。 悔是华语,谓改往修来。 有理忏事忏,理忏者,达无生理,心灭罪亡。 事忏者,谓取相忏作法忏。 取相忏者,于佛前至诚忏悔,要见好相,罪方得除。 作法忏者,于僧众前,作法忏悔。 障有二种障三种障,二种障者,烦恼障与智障。 三种障者,烦恼障、业障、报障。 【菩萨自念。 我于过去无始劫中。 由贪瞋痴。 发身口意。 作诸恶业。 无量无边。 若此恶业。 有体相者。 尽虚空界不能容受。 我今悉以清净三业。 遍于法界极微尘刹一切诸佛菩萨众前。 诚心忏悔。 后不复造。 恒住净戒。 一切功德。】我于过去无始劫,无始谓过去一念不觉,非谓很久很久以前。 贪瞋痴即烦恼障,发身口意作诸恶业,即发十恶业,即业障也。 造诸恶业,无量无边。 然此诸恶业皆烦恼因缘所生,无自体性。 若有体性者,尽虚空界不能容受。 我今悉以清净身口意三业忏悔。 清净三业者,无杀盗淫、妄语恶口绮语两舌、贪瞋痴。 于一切佛菩萨众前,诚心忏悔,即普贤行一即无量,此即所对之境。 后不复造,恒住净戒一切功德,明能忏心也。 【如是虚空界尽。 众生界尽。 众生业尽。 众生烦恼尽。 我忏乃尽。 而虚空界。 乃至众生烦恼。 不可尽故。 我此忏悔无有穷尽。 念念相续无有间断。 身语意业无有疲厌。】总结忏悔无尽,表三业清净无诸恶业。 【复次善男子。 言随喜功德者。】随者随顺,喜者欢喜。 随顺者,随顺佛实功德,达甚深理究竟佛道,随顺佛权功德,普度十方三世益物。 如是随顺,则即广事而达深理,即深理而通广事。 欢喜者,见众生得益,起欢喜心,无嫉妒意。 【所有尽法界。 虚空界。 十方三世一切佛刹极微尘数诸佛如来。 从初发心。 为一切智。 勤修福聚。 不惜身命。 经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劫。 一一劫中。 舍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头目手足。 如是一切难行苦行。 圆满种种波罗蜜门。 证入种种菩萨智地。 成就诸佛无上菩提。 及般涅盘。 分布舍利。 所有善根。 我皆随喜。】此随喜佛功德。 从初发菩提心,为一切智者,为求无上佛道也。 勤修福聚,不惜身命。 例如心地观经记载,佛前身作雪山童子,为求半偈,弃舍全身;再如金光明经舍身品记载,佛作萨埵王子,舍身救虎等等。 圆满种种波罗蜜门,证入种种菩萨智地。 种种波罗蜜者,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方便、愿、力、智等十波罗蜜。 证入种种菩萨智地者,初地证入布施波罗蜜,二地证入净戒波罗蜜,三地证入忍辱波罗蜜,四地证入精进波罗蜜,五地证入禅定波罗蜜,六地证入般若波罗蜜,七地证入方便波罗蜜,八地证入愿波罗蜜,九地证入力波罗蜜,十地证入智波罗蜜。 成就无上佛菩提,即成等正觉。 般涅槃即入涅槃,涅槃旧译为寂灭,新译为圆寂,即不生不灭义。 分布舍利,舍利即灵骨,有生身舍利,与法身舍利。 生身舍利又有全身舍利与碎身舍利。 据金光明经舍身品云,此舍利乃无量戒定慧功德之所熏馥。 如是所有善根,我皆随喜。 【及彼十方一切世界。 六趣四生。 一切种类。 所有功德。 乃至一尘。 我皆随喜。】此随喜六道四生,所有功德。 六道者,天、人、阿修罗、鬼、畜生、地狱。 四生者,卵生、胎生、湿生、化生。 【十方三世一切声闻。 及辟支佛。 有学无学。 所有功德。 我皆随喜。】此随喜二乘功德。 佛法有教理行果四种,声闻以教为主,闻佛言教悟四谛理,成学无学位。 辟支译为缘觉或独觉,以理为主。 初发心时值佛,后出无佛世。 以理性不灭,有佛无佛理法常住故,所以于无佛世,无师独悟证道,故名独觉。 观十二因缘悟道者,故名缘觉。 但天台宗谓,出无佛世悟道者名独觉,于佛世观十二因缘悟道者名为缘觉。 至于菩萨,则以行法为贵,二乘人以教理为主,故自度不度众生。 菩萨以行为贵,所以上求佛道,下化众生,悲智双运。 成就果法者,唯佛一人。 声闻乘三果以前,皆为有学,四果阿罗汉则为无学。 辟支佛乘,辟支佛向为有学,辟支佛果为无学。 【一切菩萨所修无量难行苦行。 志求无上正等菩提。 广大功德。 我皆随喜。】此随喜菩萨功德。 菩萨上求下化,难行苦行。 志求无上正等菩提,上求也。 广大功德者,下化众生也。 如是功德,我皆随喜。 【如是虚空界尽。 众生界尽。 众生业尽。 众生烦恼尽。 我此随喜。 无有穷尽。 念念相续无有间断。 身语意业无有疲厌。】总结无尽。 【复次善男子。 言请转*轮者。】转者,自得复转示他人。 法者轨则义,能生物解,令众生对事物了解。 轮者,能使法流演圆通。 此一大愿,请佛菩萨转*轮。 【所有尽法界。 虚空界。 十方三世一切佛刹极微尘中。 一一各有不可说不可说佛刹微极尘数广大佛刹。 一一刹中。 念念有不可说不可说。 佛刹极微尘数一切诸佛成等正觉。 一切菩萨海会围绕。】此示请佛菩萨转*轮也。 【而我悉以身口意业。 种种方便。 殷勤劝请。 转妙*轮。】此明请法,请法有无量功德。 世尊成等正觉,知菩提者,清净、寂静、光明、无诤,故默然而住。 受大梵王请,始至鹿苑为五比丘转妙*轮。 又如须扇多佛,成佛后无人请法,于是朝成佛夕取灭。 【如是虚空界尽。 众生界尽。 众生业尽。 众生烦恼尽。 我常劝请一切诸佛。 转正*轮。 无有穷尽。 念念相续无有间断。 身语意业无有疲厌。】明劝请无尽。 【复以善男子。 言请佛住世者。】众生心净,见佛久住,众生心垢,见佛疾灭。 众生心净,弥陀住世无量,众生心垢,释迦住世八十。 故请佛住世,须是众生心净。 【所有尽法界。 虚空界。 十方三世一切佛刹极微尘数诸佛如来。 将欲示现般涅槃者。 及诸菩萨。 声闻缘觉。 有学无学。 乃至一切诸善知识。 我悉劝请。 莫入涅槃。 经于一切佛刹极微尘数劫。 为欲利乐一切众生。】一切诸佛,及菩萨声闻缘觉有学无学,乃至一切善知识,我悉劝请莫入涅槃,为欲利乐一切众生。 【如是虚空界尽。 众生界尽。 众生业尽。 众生烦恼尽。 我此劝请无有穷尽。 念念相续无有间断。 身语意业无有疲厌。】总结无尽。 【复次善男子。 言常随佛学者。】佛弘法度生,难行能行,难忍能忍,如是精神,应随佛学。 【如此娑婆世界。 毗卢遮那如来。 从初发心。 精进不退。 以不可说不可说身命而为布施。 剥皮为纸。 折骨为笔。 刺血为墨。 书写经典。 积如须弥。 为重法故。 不惜身命。 何况王位。 城邑聚落。 宫殿园林。 一切所有。 及余种种难行苦行。】娑婆译为堪忍,娑婆世界简称为忍世界。 以娑婆世界众生,安忍于贪瞋痴烦恼中,菩萨度化时,刚强难调。 毗卢遮那如来,是释迦牟尼佛真身,亦即法身,居华藏世界。 华严经所说,为释迦牟尼佛之华藏世界,共二十重。 由上至下,第十三重,即娑婆世界。 依天台宗谓毗卢遮那为法身,卢舍那为报身,释迦牟尼佛为化身。 华严宗谓卢舍那即毗卢遮那的略称。 因为报身有成无灭即法身也。 梵网经云:「我今卢舍那,方坐莲华台」,卢舍那圆满报身佛也。 莲华台者,莲华台藏也。 「周匝千华上,复现千释迦,一华百亿国,一国一释迦。」释迦牟尼佛,乃由报起化之化身佛也。 千百亿之数,即千百亿化身释迦牟尼佛。 初发心者,初发菩提心也。 发菩提心者,信解大乘,愿成佛度众生也。 世尊舍身命而行布施,剥皮为纸。 释迦牟尼佛,往昔行菩萨道时,作最胜仙人,为求佛法,寻说法师。 天魔诳言,我有一偈,但汝须剥皮为纸,析骨为笔,刺血为墨书写,我方为说。 仙人即如其言,魔便忧愁隐去。 仙人以至诚心,感东方三十二佛土,普无垢世界,净名王佛,现身为其说法。 并放大光明,照最胜仙人身。 尔时痛苦即除,身复如故。 佛为其说「集一切福德三昧」,仙人即得无碍辩智。 身命不惜,何况身外王位城邑等一切所有,及余难行苦行。 【乃至树下成大菩提。 示种种神通起种种变化。 现种种佛身。 处种种众会。 或处一切诸大菩萨众会道场。 或处声闻及辟支佛众会道场。 或处转轮圣王小王眷属众会道场。 或处刹利及婆罗门长者居士众会道场。 乃至或处天龙八部人非人等众会道场。 处于如是种种众会。 以圆满音。 如大雷震。 随其乐欲成熟众生。 乃至示现入于涅槃。 如是一切我皆随学。】示种种神通,即六种神通变化。 现种种佛身。 毗卢遮那佛,融摄三种世间诸法,而具十种身。 一、众生身、二、国土身、三、业报身(酬因证果,故名业报身)、四、声闻身、五、独觉身、六、菩萨身、七如来身、八、智身、九法身、十、虚空身。 此十身中,国土身融摄国土世间。 众生身业报身声闻身独觉身菩萨身,融摄众生世间。 如来身智身法身虚空身,融摄正觉世间。 以此十身,处种种众会道场,以圆满音,如大雷震,随其乐欲,成熟众生。 乃至示现入于涅槃。 既示现入于世间,必当般涅槃。 故乃至示现入于涅槃。 如是一切,我皆随学。 【如今世尊毗卢遮那。 如是尽法界。 虚空界。 十方三世一切佛刹所有尘中。 一切如来皆亦如是。 于念念中。 我皆随学。】如今毗卢遮那,尽法界一切余如来,于念念中,我皆随学。 【如是虚空界尽。 众生界尽。 众生业尽。 众生烦恼尽。 我此随学无有穷尽。 念念相续无有间断。 身语意业无有疲厌。】总结无尽。 【复次善男子。 言恒顺众生者。】恒顺众生者,是菩萨利他行,「恒」字,是说明菩萨饶益有情,永不舍众生。 六道众生,皆求离苦,菩萨随顺其根性而饶益之。 于贪心重众生,菩萨修布施行。 于瞋心重众生,菩萨修柔和忍辱行。 于愚痴众生,菩萨广行教化。 众生堕入六道,菩萨入生死而行度化。 菩萨随顺其根性,方便导归佛道。 【谓尽法界。 虚空界。 十方刹海。 所有众生种种差别。 所谓卵生。 胎生。 湿生。 化生。 或有依于地水火风而生住者。 或有依空及诸卉木而生住者。 种种生类。 种种色身。 种种形状。 种种相貌。 种种寿量。 种种族类。 种种名号。 种种心性。 种种知见。 种种欲乐。 种种意行。 种种威仪。 种种衣服。 种种饮食。 处于种种村营聚落城邑宫殿。 乃至一切天龙八部人非人等。 无足二足。 四足多足。 有色无色。 有想无想。 非有想。 非无想。】依于火而生住者,如地狱众生。 依于风而生住者,如空居天众生,再如众生呼吸,亦是依于风而生住。 鬼神多依草附木而生住。 种种欲乐,例如人乐床榻,兽乐穴居。 种种衣服,如羽毛麟甲等。 于四生中,天及地狱化生,鬼有胎生有化生,人畜各通胎卵湿化四生。 如人有产肉卵,而肉卵中有儿,是为卵生。 经载顶生王,自父王顶肉胞中生,是为湿生。 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于莲华中化生,是为化生。 发布时间:2022-12-24 09:00:11 更新时间:2024-03-17 13:52:40 来源:素超人 链接:https://www.suchaoren.net/wei-687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