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佛说十善业道经讲要 内容: 悬论一、契理与应机今天开讲十善业道经,在未讲本文以前,先讲一段经前的悬论。 一切经皆谓之契经:一契理,二契机;一切佛法皆从此原则而建立。 一切法的真理,所谓诸法真实性相,乃佛智慧所亲证,为开示未证众生亦令证入,是为依契理的原则而说法。 在契机的方面,是依种类根性时节因缘,适合一切众生的机宜,各令觉悟而说法。 具此二义,方为契经。 现在即本此二义,而说明此经之大义。 甲、契理之实义契理之实义者,谓契合诸法性相的真理之实义。 此契合真理之实相,不以时间而变更,不以地域而迁异,无论在何时何地何类中都是如此的。 说明此十善业道经契理之实义,今分三段来讲。 (1)十善业为世出世善行之大宗 业即行为的意思。 十善业者,谓身业有三;即:不杀,不盗,不淫。 语业有四;即: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 意业有三;即:不贪欲,不嗔恚,不邪见。 合身、语、意、共成十种。 反之即是十恶。 业并不一定不好,须视其性而定。 内心动机是善的而行出来也是利益众生的,即是善业;动机是恶的而行出来也是损恼众生的,即是恶业。 且此身三,语四,意三的善与不善,又须以其未来结果而定。 又此十善不仅是世间的善行,佛经上无不讲到,所以此十善,为一切世出世善行的大总持──即大陀罗尼。 世间由此善行得到人天的好果(天即在人以上的世界众生)也是行十善而得成的。 所以人天的福报,都是由十善业所成。 平常所谓人类的道德行为,在佛法即是不杀不盗等五戒;但生天则须具足十善的道德行为。 在欲界天以上更有色、无色界天,生此天须修四禅八定,然亦是意善业上更加深一层禅定功夫而已。 至于超出三界的出世业,则成三乘的声闻、缘觉、菩萨菩提果,亦无不以此十善业为根本而得成就的。 所以大乘戒法,皆十善行摄。 由戒生定,因定发慧。 菩萨位中第二离垢地,即由十善成业:由戒增上成定,即深修十善,将身语意恶业之极细者亦究竟断除,定心不散乱而得安,即成十善行深进一层功夫。 至于由定成慧,则是最后将无明邪见打破,无漏智慧发生,此即十善业的究竟道。 所以三乘清净的出世业果,也是包括在十善业内的。 此为十善业道决定如此的真实理趣之一。 (2)十善业为造成人间天国之正因到人间乐国最切实的路径,是十善业道。 若欲达人类安稳快乐之目的,即在奉行不杀不盗等十善。 如能实行此十善业,无有不得成就的。 现在世界相杀相斗,皆因肆行十恶,不行十善。 假使人人皆能行十善,立可成为安乐世界。 所以现今人类的痛苦。 皆由于不行善业,因此由个人而社会而国家而世界成为一个痛苦的苦海。 但世界上凡有思想的人,无论是宗教家,或各种学问家,都希望构成相亲相善之安乐世界;只要能行十善业,即古今圣贤理想中的天国──若中国所谓的大同之世,和西洋人理想的黄金世界,皆不难实现;只要将十恶业改成十善的行为,即可转五浊恶世成清净的乐国。 这实是今日世界人类刻不容缓的要求。 庐山慧远大师,谓十善业,若能从一家一乡推行到一国,立可成为风和俗美,刑措政清的清净国家。 这是一条定律:无论何时,若要想成安乐的世界,是必须由此坦途而进行的。 佛说四大洲中的北俱卢洲人,自在福乐,即是行十善业的结果。 又说转轮圣王出世,四海清平,天下安乐,人人皆行十善,亦足证此理也。 (3)十善业为涅盘菩提根本三乘的涅盘菩提二转依果,都是以十善业为根本的。 以十善业能制止恶的行为,将一切不善的对治究竟,即解脱一切生死,证得大涅盘果。 此即为十恶业果的断尽,而十善功德发达到圆满。 复能将十善普利世间一切众生,即得成大菩提果,此亦是一种定律:没有不圆满十善业,而能得三乘果的。 乙、应机之对治佛在当时说法,皆因众生根机适宜而说的。 现在讲十善业道经,也是应机对治,以期挽救现在世界的众苦迫恼。 因为若要将众苦迫恼转为安稳快乐,非行十善业不可。 此亦分为三段来讲:(1)对治鹜外忘己而修已现在世界皆在不景气中,而中国又因天灾国难纷至沓来,大多数人皆在水深火热的痛苦中。 挽救的方法,唯在切实的奉行十善业,不要怨天尤人,也不要向外驰求。 责任是在自己的:不得将责任推之环境,或卸于他人,或怨社会制度不良,或尤物质条件不备;不求诸己,专望之外,假使世界上人人全是这样,世界将没有一人来负责了。 设使有人来负责,而自己又不愿意容受,这种病实是无法挽救的! 还有一种不求之于人于物,而求之上帝与鬼神或佛菩萨的,不知佛法的真正意义,在各人明了法尔因果之理而反求诸己。 如佛在世时,佛之堂弟阿难,谓佛将惠我三昧而不修习,卒遭摩登伽女之难。 阿难,佛弟子中多闻第一,尚且不能依靠佛,可知佛法的责任全在自己。 若放弃了自己而一味求神求物,要将此世界社会改造过来,这是决不可能的! 若能先将自心的十恶业改成十善行,然后求之于佛,方能有效。 昔孔子有疾,子路请祷,子曰:丘之祷久矣! 可见向外求物求神是无用的,要能修身正己,劝人人奉行十善,乃能挽回世道人心也。 (2)对治意夸行劣而重行 现在的人,意言非常夸大,发出的理论句句皆以为超贤越圣;从实际考察他的行为,不但不能超贤越圣,即庸言庸行亦何曾能做到! 这种夸大狂的病,成为现今人类普遍的通行症,所以社会再没有法子弄好。 这种高调愈唱得高,实行上愈加无力,危险到万分! 孟子论伊尹放太甲之事,谓有伊尹之志则可,无伊尹之志则篡也。 但在这里应加一句:有伊尹之能则可,无伊尹之能则危矣。 是故意夸言大而不顾实行,以治世则愈治愈乱,如头顶千斤石而戏舞,结果鲜有不弄成石破人伤之危险者。 不但治世如此,而学佛亦是如此。 例如一般狂禅、狂密,口头上谈的,夸大而无所忌惮,自谓是佛的大无畏。 所谓口口谈空而行在有中,将如来解回为己见。 要解除这种猖狂的病,是在切实奉行十善;否则无论技术多大,见闻多广,皆是堕三恶道的因子,不能成为菩萨行也。 (3)对治欲高福薄而培福现在的人,大抵心比天高而命薄如纸,不肯自修福德而时时想把他人压下去,把自己高举起来。 不改转此心而平心奉行十善,培修福德,必将愈加堕落而无从振拔,但心高并非不善,要在能培福德,如佛果的功德以及天龙的威力等,皆由十善福德而成;否则、单是心高而不去增长善业,培植福德,则终日在烦恼中出没,决没好的结果;甚至非走入自杀的途径不可! 想济世利人的,尤须培修福德。 昔有一法师讲经甚好,而没有人听,后来有一圣僧,谓此由汝没有福缘所致,以后应多做利人的事。 依之而行,后来说法就有人听了。 所以想在世间立大功建大业的人,必须要多培福德,修习利己利人的十善业行。 二、经题与译题甲、释经题佛书大分三类,所谓经、律、论三藏是也。 经即契经,谓契理契机之经常大囧珐。 经由佛说,故云佛说。 佛即觉者,是具足无量福德智慧究竟圆满同虚空如法界的尊称,而此中专指应生印度的释迦牟尼而言。 释迦是姓,译能仁;牟尼是名,译寂默。 佛为开示众生畅悦本愿,故说此经。 此经名十善业道;十善业道的意义,在后经文上当讲。 善之义从业上说,业即行为,即道德学伦理学上的行为,依佛法可谓为善行学。 业之善者,须在空间上于人于己皆有利益;在时间上通现在未来皆有利益。 若不顾他人或未来的利益,只贪自己眼前相似的利益,即成为恶业,以大乘利益为前题的利他善业,结果自他俱利;以损恼大众为前题的害他恶业,结果自他俱害。 善恶之标准,大略如此。 道即能通之道路。 十善业是光明达道,不是十恶业的黑暗险径。 行于十善业的道路上,最低可成人天乐果,高则可至于三乘圣果,故曰十善业道。 乙、释译题佛应生在印度,此经是在龙宫中说的。 记载的文字是梵文,译成中文的法师,是唐时从于阗国来中国的。 于阗在现在的新疆省,唐时尚未属中国版图。 这位遍通三藏的法师,名实叉难陀,此是梵语,译为贤喜。 八十华严也是这位法师译的。 此经在唐时,同本异译的,更有义净三藏所译的:佛说海龙王大乘经。 由此知道此经是确有梵本根据的,有事实历史的。 发布时间:2022-12-24 08:43:59 更新时间:2024-03-17 13:52:40 来源:素超人 链接:https://www.suchaoren.net/wei-687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