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瑜伽师地论讲座 内容: 南师讲《瑜伽师地论》(1-01a)云何世间一切种清净。 当知略有三种。 一得三摩地。 二三摩地圆满。 三三摩地自在。 此中最初有二十种得三摩地所对治法。 能令不得胜三摩地。 何等二十。 (二十卷)今天转个方向,是讲教理的《瑜伽师地论》。 站在佛学的立场来讲,一个真正的佛教徒真正要学佛,有四本真正的佛教佛学概论是要读的。 印度原有的翻译过来的两部,中国的两部。 印度的两部佛学概论:一部是《大智度论》;一部是《瑜伽师地论》。 中国的两部佛学概论:一部是智者大师的《摩诃止观》;一部是永明寿禅师的《宗镜录》。 后世人,现在几十年来写的佛学概论,那是概论的概论的概论。 可惜你们青年学佛,入手都是看现代化的概论,没有用处。 今天,我们可以说是翻开了一部真正的佛学概论,一百卷玄娤法师翻译的《瑜伽师地论》。 第二点,我们拿一般学术性的立场来讲,我们晓得,佛学的一般学术立场,可以分为四个范围:一个范围,所有的经典属于小乘;大乘是另一种范围。 大乘的佛学思想,包括它的修证也分为两个范围:一个是龙树菩萨的般若佛学系统;属于释迦摩尼佛涅槃后前期的佛学;一个是无著、天亲两位菩萨,两亲弟兄,天亲也翻译为世亲,属于法相唯识的,可以叫它是后期的佛学。 那么,我们手里拿的这本《瑜伽师地论》是属于后期的佛学,如果拿学术严谨的立场来讲:后后胜于前前,越是后来越精细、周到、包罗的越多。 这是无著、天亲的法相唯识部分。 所以,像西藏的密教,黄教宗喀巴大师的系统是属于这个系统,宗喀巴大师有名的《菩提道次第广论》是依据印度阿底峡尊者的《菩提道炬论》来扩充,变成《菩提道次地广论》。 这个《菩提道炬论》是根据《瑜伽师地论》,阿底峡尊者写出来的。 我们现在讲的《瑜伽师地论》,先介绍一下无著、天亲两位菩萨。 他们两都出家,世亲(天亲)菩萨是弟弟,年轻时专功小乘的佛学,修行小乘的佛教,极力地反对大乘佛教。 后来受哥哥无著菩萨的影响,学了大乘以后,悟道了,要自杀。 为什么? 忏悔! 过去著小乘的著作太多,诽谤大乘,这个罪业无法消灭,只有一死了之。 他哥哥笑了,无著菩萨骂他那么没有出息:比如一个人走路,因地而倒,走路会跌倒,因为有地,如果走在虚空中是不会跌倒,因地而倒,因地而起。 跌在地下靠地才能爬得起来。 你既然拿一支笔诽谤大乘,你不会在后半生把这只笔转过来,赞扬大乘? 所以,世亲菩萨因此而著作了很多唯识各方面的东西。 后来无著菩萨先死,涅槃。 两兄弟约好,两个人都发愿往生欲界的兜率天,亲近弥勒菩萨。 世亲菩萨说:你是不是往生那里,要给我个消息。 那好,一定给你消息。 死后,不要说打坐定中看不到哥哥,做梦也梦不到。 三个月不知道,一年也没有梦到,三年也没有梦,有怀疑了。 过了好几年,无著菩萨来了,现身了。 他说:哥哥啊,你究竟到哪里去了? 哎,我们发愿往生兜率天弥勒菩萨那里啊,在兜率天内院啊。 那你怎么现在才来? 没有啊,我刚刚到,弥勒菩萨刚刚在上课,我坐下来听了一下,因为牵挂你,又不好意思溜,等到菩萨课讲完了,我第一个来见你。 你晓得多少啊,人间岁月已经好几年了。 好几年! 我就是一下子。 弥勒菩萨的这本《瑜伽师地论》是无著菩萨写的,谁说的呢? 弥勒菩萨亲口讲的。 不过,现在一般做学术的人不会相信。 无著菩萨晚上,根据佛的制度,初夜分,晚上功夫完了,入定,离开,上兜率天听弥勒菩萨讲,做记录,白天写出来,即《瑜伽师地论》。 弥勒菩萨是当来下生我们的教主,弘扬释迦摩尼佛的法相唯识。 后来的人不会相信:哎,这是假的啊。 哎,这本书就是无著菩萨写的了,因为怕别人不相信,才这样说。 这是后世的人,因为后世的人根本没有入定啊、出定啊,影子都没有,什么都不定。 什么定呢? 坏的事情蛮确定的,坏心念很确定,好心就不定。 为什么叫瑜伽师呢? 我们晓得印度的瑜伽(yoga),瑜伽在密宗的翻译是加一个王字旁,念ga,yoga。 所以学瑜伽的人来跟我讲,我就笑了,我说:你们印度那里有瑜伽? 有啊。 就表演身体,倒立莲啊、孔雀式啊,这是身体的瑜伽。 印度的身瑜伽部分最后已经变成密宗的金刚亥母的四十多套拳,打坐时打拳的,已经将其精华吸收了,留下的音声瑜伽是咒语,心瑜伽没有了。 心瑜伽是心地法门,只有中国的《瑜伽师地论》,这是真正印度的宗教。 心瑜伽现在翻译为人字旁的伽,不念ga,念qie,瑜伽(yuqie)。 瑜伽是指修瑜伽成就的人,即瑜伽的大师们。 所以有人说念瑜伽(yuqie)错了,其实是他错了,错的一塌糊涂。 瑜伽师就是修炼瑜伽的人成功了,就是中国讲修道得了道的人,就是有道之士,即瑜伽师,所以这本书叫瑜伽师。 要想取得成就的,就称为瑜伽师。 怎么叫地论呢? 地就是范围,分为十七个范围来说明,由普通一个人,由人生讲到物理世界,讲到整个宇宙。 物理世界讲完了,回转来讲怎么样修持,怎么样修心,证得形而上这个道。 然后,又分开:小乘的第一步怎么样修持;大乘道怎么样修持;一直到成佛,一百卷说完了。 所以叫瑜伽师地,一地一地分成十七个地。 不是楼梯十七层啊,是十七个范围,所以叫《瑜伽师地论》。 玄娤法师最大的功力是翻译这部书。 唯识学里称这部书为大论。 要想真学佛,不了解《瑜伽师地论》,都是在那里瞎闹,瞎子摸象,乱搞的,不行,尤其的后世学佛的。 所以《瑜伽师地论》包括一切修正:怎么样做人;人道上升到天道;天道上升到声闻道;声闻道上升到缘觉道,声闻、缘觉是小乘,以及菩萨道,五乘道都包括在内。 所以,宗喀巴大师造的《菩提道次第广论》是五乘道,是真正学佛的道路。 要想成佛,先学做人,人道没有修好,连天道的资格都不够,哪里能够谈修佛道! 所以人乘、天乘,有了天乘的资格才能够修小乘道。 天乘的资格都没有,你还够得上小乘? 有了小乘道的资格,才够得上修菩萨道,才是大乘道。 所以,我们后世中国唐宋以后的佛学、佛教,动辄谈我们是大乘佛法,大个什么? 大的影子都没有! 牛大,吹牛是大。 你大个什么? 大从小来啊,一点小善都做不到,能够做大善嘛? 对不对? 小事都做不来,你说:我这个人啊,小事情不会牺牲的,碰到大事情时我会牺牲。 那是吹牛给人家听的。 你看我,那么舍不得花钱,因为小钱我不花,我愿意花大钱的。 那是吹给人家听的。 同样的道理,小乘道都没有学好,何以能够学佛? 所以,《瑜伽师地论》严重地告诉我们这个道理。 如果我专讲一百卷的这本书,大概要五年的时间。 或者每天讲两个钟头,三年时间可以,若详细的发挥,能不能讲完还不知道。 我也很想有这个时间,很想发挥。 你们有本事记录下来,这倒是很好的一件事。 当然我也可以简单明了地讲,带你们念过去就行了,念一百卷的经,敲着木鱼念,那很快就完。 若发挥起来,恐怕你们的文字程度要帮忙。 那么,我们今天先讲同你们相关的,我想想看,靠弥勒菩萨指示,先讲哪里? 好吧,有一位同学提出来,过去我们在老的大乘学舍,信义路三段,我讲过为什么你们打坐修行不能得定? 选过这一段,就先讲这一段。 391页(卷第二十,中间)左边上方:云何世间一切种清净。 拿现在的话说就是:怎么样使世间的一切种性达到清净境界? 当知略有三种。 归纳起来共有三种。 一、得三摩地;二、三摩地圆满;三、三摩地自在。 这个很好懂啊,意译就是:我们做人在世间,怎么说,能够修到真正修持到一切种子清净、心地上一切种子清净,起心动念,每一个念头、种姓都清净。 这还是在世间,还没有出世间。 怎么样才能做到呢? 佛说,就是我们未来的弥勒佛讲,简单地告诉我们,要有三个条件,三个条件做到了,才说是在世间一切种清净。 哪三种? 第一是得到了定,三摩地静修。 没有得定以前,你想修行清净,都是牛肉店吹牛的。 第二,进一步说,光得定,定分很多种,《瑜伽师地论》里说的很详细,还不行,要三摩地圆满,定慧的。 三摩地得到圆满了,这个才行,进一步了。 什么叫圆满? 经典里都有。 所以你们出家、在家要学佛,不管密宗、显教什么法门,这部经典里都有了。 第三,进一步是要三摩地自在。 定境界到达圆满,六通具足,就是神通具足,三摩地自在没有? 没有。 到达最高三昧境界自在,要入到出世间定就入出世间定;要入世间定就可以进入世间定。 换句话说,密宗、显教、净土无一法不通,叫得三摩地自在。 像你们在十一楼打坐,自在不自在啊? 当然自在,你都坐在那里。 你说我自在啊,自己坐在这里啊。 你说:腿酸了。 叫它不酸,自在不自在? 不自在。 做不了主。 所以,拿现在世间法来讲,真正的自由,除非是成了佛。 真自在,才能真自由。 如果我们现在考试,听了《瑜伽师地论》,我出了题目说:佛说要世间一切种清净,必须要具备哪些条件? 你们的答案:三种,一、得到三摩地;二、三摩地圆满;三、三摩地自在。 答案完全正确,一百分。 此中最初有二十种得三摩地所对治法,能令不得胜三摩地。 这就是玄娤法师翻译的文章,翻译得很忠实,文章都是倒装的句子。 所以后世一般人学这种文章啊,像熊十力先生,怪里怪气的,怪的好,因为人家看不懂。 现在学术很怪,像我这样上课,学生不欢迎。 哎,这个老师讲课都很好,不是学术化,太普通了! 学术化的,坐在那里讲:此所谓三摩地者是为三摩地也。 所谓三摩地者是为正受业。 然后,引经据典学术化。 越讲得学生听不懂,大家瞪眼睛,认为境界高嘛。 因为当年我们是看得老前辈们上课,我们以前穿个长袍,提脚裤,书本这么夹着,一听到这样,我们第一步手跳到口袋里了;第二步,慢慢地眼睛看着他,把书本合好;第三步夹在这里;第四步慢慢站起来,就是望望然而去,就是看看他走了。 听了半天不如我自己看书:三摩地者三摩地也,哼,我要你说? 三摩地者是为正受业者。 那还用你讲? 我翻一下佛学字典,一下子就完了,哼。 你看他的文章,最初要二十种条件可以得到什么呢? 对治法。 为什么你不能入定? 身有毛病。 什么毛病? 烦恼毛病。 那么这个烦恼毛病怎么医它呢? 医它的方法叫做对治法。 按照我们中文来写:所对治者,不能得三摩地者有二十法,很清楚了。 可是他翻译的不那么写:此中最初有二十种得三摩地所对治法。 我的外婆啊,这就麻烦了,所以观念搞不清楚就不懂了吧? 把它颠倒一下就清楚了。 所以中国文字与外国文字的文法是两样。 比如美国叫先生南,我们叫南先生。 他叫先生南很顺利,我们听就别扭,我们叫南先生很清楚。 所以,玄娤法师的文章都是先生南来的。 此中最初有二十种得三摩地所对治法,能令不得胜三摩地。 这二十种搞不清楚,你永远不能得到定境。 念佛也好,打坐也好,不能入定,不能使你得到胜解脱,入定的境界。 所以,首先要认识清楚。 何等二十? 哪二十种? 照我们现在写文章:能令不得三摩地。 一、二、三就写下来,他还要加一个问号,哪二十种啊? 中国人喜欢简化,外国人喜欢啰嗦;中国人喜欢归纳,外国人喜欢分析。 (本人根据录音记录整理,如有错误,请依照录音为准,强烈建议师兄们以听讲为主。)瑜伽师地论卷第二十弥勒菩萨说三藏法师玄奘奉诏译本地分中修所成地第十二已说思所成地。 云何修所成地。 谓略由四处。 当知普摄修所成地。 何等四处。 一者修处所。 二者修因缘。 三者修瑜伽。 四者修果。 如是四处七支所摄。 何等为七。 一生圆满。 二闻正法圆满。 三涅槃为上首。 四能熟解脱慧之成熟。 五修习对治。 六世间一切种清净。 七出世间一切种清净。 如此四处七支所摄。 普圣教义广说应知。 依善说法毗奈耶中。 一切学处皆得圆满。 云何生圆满。 当知略有十种。 谓依内有五。 依外有五。 总依内外合有十种。 云何生圆满中依内有五。 谓众同分圆满。 处所圆满。 依止圆满。 无业障圆满。 无信解障圆满。 众同分圆满者。 谓如有一生在人中。 得丈夫身男根成就。 处所圆满者。 谓如有一生在人中。 又处中国不生边地。 谓于是处有四众行。 谓苾刍苾刍尼近事男近事女。 不生达须篾戾车中。 谓于是处无四众行。 亦无贤圣正至正行诸善丈夫。 依止圆满者。 谓如有一生处中国。 不缺眼耳随一支分。 性不顽嚚亦不喑哑。 堪能解了善说恶说所有法义。 无业障圆满者。 谓如有一。 依止圆满。 于五无间随一业障。 不自造作不教他作。 若有作此于现身中必非证得贤圣法器。 无信解障圆满者。 谓如有一必不成就五无间业。 不于恶处而生信解。 不于恶处发清净心。 谓于种种邪天处所。 及于种种外道处所。 由彼前生于佛圣教善说法处修习净信长时相续。 由此因缘。 于今生中唯于圣处。 发生信解起清净心云何生圆满中依外有五。 谓大师圆满。 世俗正法施设圆满。 胜义正法随转圆满。 正行不灭圆满。 随顺资缘圆满。 大师圆满者。 谓即彼补特伽罗具内五种生圆满已。 复得值遇大师出世。 所谓如来应正等觉。 一切知者。 一切见者。 于一切境得无障碍。 世俗正法施设圆满者。 谓即彼补特伽罗值佛出世。 又广开示善不善法有罪无罪。 广说乃至诸缘生法及广分别。 谓契经。 应颂。 记别。 讽诵。 自说。 缘起。 譬喻。 本事。 本生。 方广。 希法。 及与论议。 胜义正法随转圆满者。 谓即大师善为开示俗正法已。 诸弟子众依此正法。 复得他人为说随顺教诫教授。 修三十七菩提分法。 得沙门果。 于沙门果证得圆满。 又能证得展转胜上增长广大所有功德。 正行不灭圆满者。 谓佛世尊虽般涅槃。 而俗正法犹住未灭。 胜义正法未隐未断。 随顺资缘圆满者。 谓即四种受用正法。 因缘现前受用正法。 诸有正信长者居士婆罗门等。 知彼受用正法而转恐乏资缘退失如是所受正法。 是故殷勤奉施种种衣服饮食诸坐卧具病缘医药供身什物。 如是十种名依内外生圆满。 即此十种生圆满名修瑜伽处所。 由此所依所建立处为依止故。 证得如来诸弟子众所有圣法。 如是圣法略有二种一有学法。 二无学法。 今此义中意取无学所有圣法。 谓无学正见。 广说乃至。 无学正智。 何以故。 由诸有学虽有圣法。 而相续中非圣烦恼之所随逐现可得故。 如是初支生圆满广圣教义有此十种。 除此更无余生圆满若过若增。 云何闻正法圆满。 谓若正说法若正闻法。 二种总名闻正法圆满。 又正说法略有二种。 所谓随顺及无染污。 广说当知有二十种。 如菩萨地当说。 又正闻法略有四种。 一远离憍傲。 二远离轻蔑。 三远离怯弱。 四远离散乱。 远离如是四种过失而听法者。 名正闻法。 当知广说有十六种。 亦如菩萨地中当说。 云何涅槃为上首。 谓如来弟子依生圆满转时。 如先所说相而听闻正法。 唯以涅槃而为上首。 唯求涅槃唯缘涅槃而听闻法。 不为引他令信于己。 不为利养恭敬称誉。 又缘涅槃而听法者。 有十法转。 涅槃为首。 谓依止有余依涅槃界及无余依涅槃界。 当知依止有余依涅槃界。 有九法转。 涅槃为首。 依止无余依涅槃界。 有一法转。 涅槃为首。 谓以闻所成慧为因。 于道道果涅槃起三种信解。 一信实有性。 二信有功德。 三信己有能得乐方便。 如是信解生已。 为欲成办思所成智。 身心远离愦闹而住。 远离障盖诸恶寻思。 依止此故便能趣入善决定义思所成智。 依止此故又能趣入无间殷重二修方便。 由此次第乃至证得修所成智。 依止此故见生死过失发起胜解。 见涅槃功德发起胜解。 由串修故入谛现观。 先得见道有学解脱已。 得见迹。 于上修道由数习故。 更复证得无学解脱。 由证此故解脱圆满。 即此解脱圆满名有余依涅槃界。 即此涅槃以为上首。 令前九法次第修习而得圆满。 当知即此解脱圆满。 以无余依涅槃界而为上首。 如是涅槃为首听闻正法。 当知获得五种胜利。 何等为五。 谓听闻法时饶益自他。 修正行时饶益自他。 及能证得众苦边际。 若说法师为此义故宣说正法。 其听法者即以此意而听正法。 是故此时名饶益他。 又以善心听闻正法。 便能领受所说法义甚深上味。 因此证得广大欢喜。 又能引发出离善根。 是故此时能自饶益。 若有正修法随法行大师。 为欲建立正法。 方便示现成正等觉。 云何令彼正修行转。 故彼修习正法行时。 即是法尔供养大师。 是故说此名饶益他。 因此正行堪能证得寂静清凉。 唯有余依涅槃之界。 是故说此能自饶益。 若无余依涅槃界中般涅槃时。 名为证得众苦边际。 是名涅槃以为上首听闻正法所得胜利。 如是名为涅槃为首。 所有广义除此更无若过若增。 云何能熟解脱慧之成熟。 谓毗钵舍那支成熟故。 亦名慧成熟。 奢摩他支成熟故。 亦名慧成熟。 所以者何。 定心中慧于所知境清净转故。 又毗钵舍那支最初必用善友为依。 奢摩他支尸罗圆满之所摄受。 又依善友之所摄受。 于所知境真实性中有觉了欲。 依尸罗圆满之所摄受。 于增上尸罗毁犯净戒现行非法坏轨范中。 若诸有智同梵行者。 由见闻疑或举其罪。 或令忆念或令随学。 于尔所时堪忍讥论。 又依所知真实觉了欲故。 爱乐听闻。 依乐闻故便发请问依请问故。 闻昔未闻甚深法义。 数数听闻无间断故。 于彼法义转得明净。 又能除遣先所生疑。 如是觉慧转明净故。 于诸世间所有盛事。 能见过患深心厌离。 如是厌心善作意故。 于彼一切世间盛事不生愿乐。 彼由如是于诸世间增上生道无愿心故。 为欲断除诸恶趣法。 心生正愿。 又为修集能对治彼所有善法。 修集一切烦恼对治所有善法。 为欲证得彼对治果。 亦为自心得清净故。 心生正愿。 如是十种能熟解脱慧成熟法。 如先所说渐次能令解脱圆满。 又随次第已说三支。 谓闻正法圆满。 涅槃为上首。 能熟解脱慧之成熟。 如是三支广圣教义。 谓十十种。 除此更无若过若增。 又此三支当知即是修瑜伽因缘。 何以故。 由依此次第此因此缘。 修习瑜伽方得成满。 谓依闻正法圆满。 涅槃为上首。 能熟解脱慧成熟故。 云何修习对治。 当知略说于三位中有十种修习瑜伽所对治法。 云何三位。 一在家位。 二出家位。 三远离闲居修瑜伽位。 云何十种修习瑜伽所对治法。 谓在家位中于诸妻室有淫欲相应贪。 于余亲属及诸财宝有受用相应爱。 如是名为处在家位所对治法。 由此障碍于一切种不能出离。 设得出家由此寻思之所扰动。 为障碍故不生喜乐。 如是二种所对治法。 随其次第修不净想修无常想。 当知是彼修习对治。 又出家者于出家位中。 时时略有四种所作。 一常方便修善法所作。 谓我于诸法常方便修为依止故。 当能制伏随爱味乐一切心识。 又能如实觉了苦性。 二于无戏论涅槃信解爱乐所作。 谓我当于无戏论涅槃心无退转不生忧虑。 谓我我今者何所在耶。 三于时时中游行聚落乞食所作。 谓我乞食受用为因。 身得久住有力调适。 常能方便修诸善法。 四于远离处安住所作。 谓若爱乐与诸在家及出家众杂居住者。 便有种种世间相应见闻受用诸散乱事。 勿我于彼正审观察。 心一境位当作障碍。 于此四种所作事中。 当知有四所对治法。 于初所作有懒堕懈怠。 于第二所作有萨迦耶见。 于第三所作有爱味贪。 于第四所作有世间种种乐欲贪爱。 如是四种所对治法。 如其次第亦有四种修习对治。 一于无常修习苦想。 二于众苦修无我想。 三于饮食修厌逆想。 四于一切世间修不可乐想。 又于远离闲居方便作意位中。 当知略有四种所治。 何等为四。 一于奢摩他毗钵舍那品。 有闇昧心。 二于诸定有随爱味。 三于生有随动相心。 四推后后日顾待余时。 随不死寻不能炽然勤修方便。 如是四种所对治法。 当知亦有四种修习对治。 一修光明想。 二修离欲想。 三修灭想。 四修死想。 又不净想略有二种。 一思择力摄。 二修习力摄。 思择力摄不净想中。 当知五法为所对治。 何等为五。 一亲近母邑。 二处显失念。 三居隐放逸。 四通处隐显由串习力。 五虽勤方便修习不净而作意错乱。 谓不观不净随净相转。 如是名为作意错乱。 修习力摄不净想中。 当知七法为所对治。 何等为七。 谓本所作事心散乱性。 本所作事趣作用性。 方便作意不善巧性。 由不恭敬勤请问故。 又由不能守根门故。 虽处空闲犹有种种染污寻思。 扰乱其心。 又于饮食不知量故。 身不调适。 又为寻思所扰乱故。 不乐远离内心寂静奢摩他定。 又由彼身不调适故。 不能善修毗钵舍那。 不能如实观察诸法。 如是一切所对治法。 当知总说一门十二一门十四。 又即如是所对治法。 能治白法还有尔所。 于修二种不净想中。 当知多有所作。 又于无常所修苦想。 略有六种所对治法。 何等为六。 一于未生善法最初应生。 而有懒堕。 二于已生善法应住。 不忘修习圆满倍令增广所有懈怠。 三于恭敬师长往请问中。 不恒相续。 四于恒修善法常随师转。 远离净信。 五由远离净信不能常修。 六于内放逸。 由放逸故于常修习诸善法中。 不恒随转。 如是六种所对治法。 还有六法能为对治多有所作。 与此相违。 应知其相。 又光明想缘多光明以为境界。 如三摩呬多地中已说。 今此义中意辩缘法光明以为境界修光明想。 谓如所闻已得究竟不忘念法。 名法光明。 与彼俱行彼相应想。 应知名光明想。 何以故。 真实能令心闇昧者。 谓方便修止观品时。 于诸法中所有忘念。 与此相违。 当知即是光明。 又第一义思所成慧及修所成慧俱光明想。 有十一法为所对治。 云何十一。 谓思所成慧俱光明想有四法。 修所成慧俱光明想有七法。 如是所治合有十一。 思所成慧俱光明想有四法者。 一不善观察故。 不善决定故。 于所思惟有疑随逐。 二住于夜分懒惰懈怠故。 多习睡眠故虚度时分。 三住于昼分习近邪恶食故身不调柔。 不能随顺谛观诸法。 四与在家出家共相杂住。 于随所闻所究竟法。 不能如理作意思惟。 如是疑随逐故。 障碍能遣疑因缘故。 此四种法是思所成慧俱光明想之所对治。 令思所成若智若见不得清净。 何等名为修所成慧俱光明想所治七法。 一依举相修。 极勇精进所对治法。 二依止相修。 极劣精进所对治法。 三依舍相修。 贪著定味与爱俱行所有喜悦。 四于般涅槃心怀恐怖。 与嗔恚俱其心怯弱二所治法。 五即依如是方便作意。 于法精勤论议决择。 于立破门多生言论相续不舍。 此于寂静正思惟时能为障碍。 六于色声香味触中。 不如正理执取相好。 不正寻思令心散乱。 七于不应思处强摄其心思择诸法。 如是七种是修所成慧俱光明想所对治法。 极能障碍修所成慧俱光明想。 令修所成若知若见不清净转。 此所治法还有十一。 与此相违。 能对治法。 能断于彼。 当知亦令思修所成若知若见清净而转。 又正方便修诸想者。 有能断灭所治法欲。 又于所治现行法中。 心不染著速令断灭。 又能多住能对治法。 断灭一切所对治法。 如是三法随逐一切对治修故。 名多所作。 如是名为修习对治。 此修对治当知即是修习瑜伽。 此第五支修习对治广圣教义。 当知唯有如是十相。 除此更无若过若增。 (1始)云何世间一切种清净。 当知略有三种。 一得三摩地。 二三摩地圆满。 三三摩地自在。 此中最初有二十种得三摩地所对治法。 能令不得胜三摩地。 何等二十。 (1完、2始)一有不乐断同梵行者为伴过失。 二伴虽有德然能宣说修定方便。 师有过失。 谓颠倒说修定方便。 三师虽有德然于所说修定方便。 其能听者欲乐羸劣心散乱故。 不能领受过失。 四其能听者虽有乐欲属耳而听。 然闇钝故。 觉慧劣故。 不能领受过失。 五虽有智德。 然是爱行多求利养恭敬过失。 六多分忧愁难养难满不知喜足过失。 七即由如是增上力故。 多诸事务过失。 (2完3始)八虽无此失然有懈怠懒惰故。 弃舍加行过失。 九虽无此失然有为他种种障碍生起过失。 十虽无此失然有于寒热等苦不能堪忍过失。 十一虽无此失然有慢恚过故。 不能领受教诲过失。 十二虽无此失然有于教颠倒思惟过失。 十三虽无此失然。 于所受教有忘念过失。 十四虽无此失然有在家出家杂住过失。 十五虽无此失然有受用五失相应卧具过失。 五失相应卧具。 应知如声闻地当说。 十六虽无此失然于远离处不守护诸根故。 有不正寻思过失。 十七虽无此失然由食不平等故。 有身沉重无所堪能过失。 十八虽无此失然性多睡眠。 有多睡眠随烦恼现行过失。 十九虽无此失然不先修行奢摩他品故。 于内心寂止远离中有不欣乐过失。 二十虽无此失然先不修行毗钵舍那品故。 于增上慧法毗钵舍那如实观中有不欣乐过失。 如是二十种法。 是奢摩他毗钵舍那品证得心一境性之所对治。 又此二十种所对治法。 略由四相于所生起三摩地中。 堪能为障。 何等为四。 一于三摩地方便不善巧故。 二于一切修定方便全无加行故。 (3完4始)三颠倒加行故。 四加行缦缓故。 此三摩地所对治法有二十种白法对治。 与此相违。 应知其相。 由此能断所对治法多所作故。 疾疾能得正住其心证三摩地。 又得此三摩地。 当知即是得初静虑近分定。 未至位所摄。 又此得三摩地相违法。 及得三摩地随顺法。 广圣教义当知唯有此二十种。 除此更无若过若增。 由此因缘依初世间一切种清净。 于此正法补特伽罗得三摩地。 已善宣说已善开示。 (4未完,接21卷)复次如是已得三摩地者。 于此少小殊胜定中。 不生喜足。 于胜三摩地圆满。 更起求愿。 又即于彼见胜功德。 又由求愿见胜功德。 为求彼故勇猛精进策励而住。 又彼于色相应爱味俱行烦恼。 非能一切皆永断故。 名非得胜。 又非于彼诸善法中皆勤修故。 名他所胜。 又于广大净天生处无有沉没。 又彼无能陵篾于己下劣信解增上力故。 又彼如是心无沉没。 于定所缘境界法中。 即先所得止举舍相。 无间殷重方便修故。 随顺而转。 又彼如是随法相转数入数出。 为欲证得速疾通慧。 依定圆满乐闻正法。 故于时时中殷勤请问。 又依如是三摩地圆满故。 于正方便根本定摄内心奢摩他。 证得远离爱乐。 又证得法毗钵舍那。 如是观察炽然明净所有爱乐。 当知齐此已能证入根本静虑。 如是名为三摩地圆满。 又此三摩地圆满广圣教义。 当知唯有如是十相。 除此更无若过若增。 复次虽已证得根本三摩地故。 名三摩地圆满。 其心犹为三摩地生爱味。 慢见疑无明等诸随烦恼之所染污。 未名圆满清净鲜白。 为令如是诸随烦恼不现行故。 为练心故为调心故。 彼作是思。 我应当证心自在性定自在性。 于四处所以二十二相应善观察。 谓自誓受下劣形相威仪众具。 又自誓受禁制尸罗。 又自誓受精勤无间修习善法。 若有为断一切苦恼受此三处。 应正观察众苦随逐。 由剃除须发故。 舍俗形好故。 著坏色衣故。 应自观察形色异人。 如是名为观察誓受下劣形相。 于行住坐卧语默等中。 不随欲行制伏憍慢往趣他家。 审正观察游行乞食。 如是名为观察誓受下劣威仪。 又正观察从他获得。 无所畜积诸供身具。 如是名为观察誓受下劣众具。 由此五相。 当知是名初处观察。 又善说法毗奈耶中。 诸出家者所受尸罗。 略舍二事之所显现。 一者弃舍父母妻子。 奴婢仆使。 朋友眷属。 财谷珍宝等所显。 二者弃舍歌舞倡伎。 笑戏欢娱。 游从掉逸。 亲爱聚会。 种种世事之所显现。 又彼安住尸罗律仪。 不由犯戒私自恳责。 亦不为彼同梵行者以法呵摈。 有犯尸罗而不轻举。 若于尸罗有所缺犯。 由此因缘。 便自恳责。 若同梵行以法呵摈。 即便如法而自悔除。 于能举罪同梵行者。 心无恚恨无损无恼而自修治。 由此五相。 是名于第二处观察。 如是尸罗善圆满已。 应以五相精勤方便修诸善品。 谓时时间咨受读诵论量决择勤修善品。 如是乃应受他信施。 又乐远离以正方便修诸作意。 又复昼夜于退分胜分二法。 知断修习。 又于生死见大过失。 又于涅槃见胜功德。 由此五相。 是名第三处观察。 如是精勤修善品者。 略为四苦之所随逐。 谓于四沙门果。 未能随有所证故。 犹为恶趣苦所随逐。 体是生老病死法故。 为内坏苦之所随逐。 一切所爱离别法故。 为爱坏苦之所随逐。 自业所作故一切苦因之所随逐。 彼为如是四苦随逐。 应以七相审正观察。 由此七相是名第四处观察。 彼于如是四处。 以二十二相正观察时。 便生如是如理作意。 谓我为求如是事故。 誓受下劣形相威仪及资身具。 誓受禁戒。 誓受精勤。 常修善法。 而我今者于四种苦为脱何等。 若我如是自策自励誓受三处。 犹为四苦常所随逐未得解脱。 我今不应为苦随逐。 未于胜定获得自在。 中路止息或复退屈。 如是精勤如理作意。 乃得名为出家之想及沙门想。 彼于圆满修多方便以为依止。 由世间道证得三摩地圆满故。 于烦恼断犹未证得。 复依乐断常勤修习。 又彼已得善世间道。 数数为得三摩地自在故。 依止乐修无间而转。 又于正信长者居士婆罗门等。 获得种种利养恭敬。 而不依此利养恭敬而生贪著。 亦不于他利养恭敬。 及余不信婆罗门等对面背面诸不可意身业语业现行事中。 心生愤恚。 又复于彼无损害心。 又爱慢见无明疑惑种种定中诸随烦恼不复现行。 善守念住。 又非证得胜奢摩他。 即以如是奢摩他故。 谓己一切所作已办。 亦不向他说己所证。 彼由如是乐断乐修。 心无贪恚。 正念现前离增上慢。 于诸衣服随宜获得便生喜足。 如于衣服。 于余饮食卧具等喜足。 当知亦尔。 又正了知而为受用。 谓如是等诸资生具。 但为治身令不败坏。 暂止饥渴摄受梵行。 广说乃至。 于食知量。 彼由如是正修行故。 于三摩地获得自在。 依止彼故其心清白。 无有瑕秽离随烦恼。 广说乃至。 获得不动。 能引一切胜神通慧。 是名三摩地自在。 此三摩地自在广义。 当知唯有如所说相。 除此更无若过若增。 又先所说得三摩地。 若中所说三摩地圆满。 及今所说三摩地自在。 总名无上世间一切种清净。 当知此清净唯在正法非诸外道。 云何出世间一切种清净。 当知略有五种。 何等为五。 一入圣谛现观。 二入圣谛现观已离诸障碍。 三入圣谛现观已为欲证得速疾通慧。 作意思惟诸欢喜事。 四修习如所得道。 五证得极清净道及果功德。 云何入圣谛现观。 谓有如来诸弟子众。 已善修习世间清净。 知长夜中由妙五欲积集其心。 食所持故长养其心。 于彼诸欲生爱乐故。 而于诸欲深见过患。 于上胜境见寂静德。 彼于戏论界易可安住。 谓于世间一切种清净。 于无戏论界。 难可安住。 谓于出世间一切种清净。 是故于彼厌恶而住。 非不厌恶。 又此住正法者。 于无戏论涅槃界中。 心乐安住乐欲证得。 由阙沙门果证增上力故。 于己杂染相应。 心生厌患。 于己清净不相应。 心生厌患。 于己杂染相应过患。 心生厌患。 于己清净不相应过患。 心生厌患。 于己清净见难成办。 心生厌患。 此中略有三种杂染相应。 一未调未顺而死杂染相应。 二死已当堕烦恼大坑杂染相应。 三由彼烦恼自在力故。 现行种种恶不善业。 往有怖处杂染相应。 彼观己身阙沙门果证。 由彼阙故与三种杂染相应。 如是观已心生厌患。 当知清净不相应亦有三种。 一诸烦恼断究竟涅槃名无怖处。 二能证此。 谓依增上心学善心三摩地。 三能证此。 于增上慧学正见所摄微妙圣道。 彼观己身与此三种清净不相应故。 心生厌患。 当知杂染相应过患亦有三种。 一老病死苦根本之生。 二自性苦生无暇处。 三一切处生无常性。 彼观己身有此三种杂染相应过患。 心生厌患。 当知清净不相应过患有五种。 一于边地生未能止息。 二于恶道生未能止息。 三于在家众诸无间业未能偃塞。 四于出家众无量见趣未不相应。 五虽由世间道乃至有顶若定若生。 而于无初后际生死流转。 未作边际。 彼观自身有此五种清净不相应过患。 心生厌患。 于己清净见难成办。 当知亦有五种。 一若舍不为不能自作故。 二于所余事非请他为能成办故。 三决定应作故由于自心未令清净必于众苦不得解脱成吉祥性。 四非于恶业现在不作。 即说彼为已作清净。 即名已得于现见法永离炽燃无对治道。 先所造作恶不善业必不坏故。 五由彼清净学无学道证得所显故。 彼观清净。 由此五相难可成办。 心生厌患。 又复发起坚固精进。 为欲证得。 彼由观见杂染清净相应不相应故。 心生厌患。 又由观见杂染清净相应不相应过患故。 心生怖畏。 又于清净证得及杂染断灭中。 有懒惰懈怠故。 心便遮止。 又由作意思惟彼相故心生厌患。 即于此相多所作故。 心极厌患。 如厌患极厌患。 怖畏极怖畏遮止极遮止。 当知亦尔。 如是彼以由厌俱行想。 于五处所。 以二十种相作意思惟故。 名善修治。 复有五因。 二十种相之所摄受。 令于爱尽寂灭涅槃速疾多住。 心无退转亦无忧虑。 谓我我今者为何所在。 何等五因。 一由通达作意故。 谓由如是通达作意。 无间必能趣入正性离生。 入谛现观证圣智见。 二由所依故。 谓由依此所依无间必能趣入正性离生。 余如前说。 三由入境界门故。 谓由缘此入境界门。 必能趣入正性离生。 余如前说。 四由摄受资粮故。 谓由此摄受资粮。 必能趣入正性离生。 余如前说。 五由摄受方便故。 谓由摄受如是方便。 必能趣入正性离生。 乃至广说。 如是五因当知依谛现观逆次因说。 非顺次因。 依最胜因。 如先说事。 逆次说故。 谓于空无愿无相加行中。 于随入作意。 微细现行有间无间随转我慢俱行心相。 能障现观作意正通达故。 既通达已于作意俱行心任运转中。 能善弃舍令无间灭。 依无间灭心由新所起作意。 以无常等行如实思惟。 由此作意修习多修习故。 所缘能缘平等平等智生。 彼于尔时能障现观我慢乱心便永断灭。 证得心一境性。 便自思惟。 我已证得心一境性。 如实了知。 当知是名由通达作意故入谛现观。 又若先以世间道得三摩地亦得圆满。 亦得自在。 彼或于入三摩地相。 谓由此故入三摩地。 或于住三摩地相。 谓由此故住三摩地。 或于出三摩地相。 谓由此故出三摩地。 于此诸相作意思惟。 安住其心入谛现观。 若得三摩地而未圆满。 亦未自在。 彼或思惟止相。 或思惟举相。 或思惟舍相。 安住其心入谛现观。 如是当知由所依故其心安住。 又有二法。 于修现观极为障碍。 何等为二。 一不正寻思所作扰乱心不安。 静。 二于所知事其心颠倒。 为欲对治如是障碍。 当知有二种于所缘境安住其心。 谓为对治第一障故。 修阿那波那念。 为对治第二障故。 修诸念住。 如是当知由入境界门故其心安住。 又于妙五欲乐习近者。 于圣法毗奈耶非所行处。 若于随宜所得衣服饮食诸坐卧具。 便生喜足。 随所获得利养恭敬。 制伏其心。 谓依妙五欲。 不由所得利养恭敬。 心便坚住。 由此因缘。 远离一切非所行处。 既远离已依诸念住乐断乐修。 于昼夜分时时观察自他所有衰盛等事。 心生厌患。 又复修习佛随念等令心清净。 又复安住诸圣种中。 如是当知由资粮故。 其心安住。 此依最胜资粮道说。 又彼如是资粮住已。 为修相应作意加行故。 有二种加行方便。 何等为二。 一自于契经阿毗达磨。 读诵受持修正作意。 于蕴等事令极善巧。 二依他师教。 所谓大师。 邬波柁耶。 阿遮利耶。 于时时间教授教诫摄受依止。 又正加行作意思惟。 当知是名第三方便。 此正加行作意思惟。 名正加行。 此中义者。 谓尸罗净所有作意。 名正加行作意思惟。 彼自思惟尸罗清净。 故。 无悔恼。 无悔恼故。 便生欢喜。 广说乃至。 心入正定。 是故宣说此正加行作意思惟。 名心住方便。 由如是方便故心速安住。 彼于尔时由此五因二十种相。 摄持其心。 于爱尽寂灭涅槃界中。 令善安住。 无复退转心无惊怖。 谓我我今者何所在耶。 当于如是心安住时。 应知已名入谛现观。 如是名入圣谛现观。 又此圣谛现观义广说应知。 谓心厌患相有二十种。 心安住相亦二十种。 除此更无若过若增。 云何入圣谛现观已离诸障碍。 当知此障略有二种。 一行处障。 二住处障。 行处障者。 谓如圣弟子或与众同居。 随其生起僧所作事。 弃舍善品数与众会。 或复安住常乞食法而爱重饮食。 或兼二处。 好乐营为衣钵等事。 或为读诵经典而好乐谈话。 或居夜分而乐著睡眠。 或居昼分乐王贼等杂染言论。 或于是处有亲戚交游谈谑等住。 而于是处不乐远离。 谓长夜数习与彼共居增上力故。 或复乐与第二共住。 诸如是等名行处障。 住处障者。 谓处空闲修奢摩他毗钵舍那。 总名为住。 依奢摩他毗钵舍那。 当知复有四种障碍。 一毗钵舍那支不随顺性。 二奢摩他支不随顺性。 三彼俱品念不随顺性。 四处所不随顺性。 若谓己聪明而生高举。 不从他闻顺观正法。 是名毗钵舍那支不随顺性。 若不安静身语意行。 躁动轻举数犯尸罗生忧悔等。 乃至不得心善安住。 当知是名奢摩他支不随顺性。 若有忘念增上力故。 于沉掉等诸随烦恼心不遮护。 当知是名彼俱品念不随顺性。 若有习近五失相应诸坐卧具。 当知是名处所不顺随性。 或于昼分多诸諠逸。 于夜分中多蚊虻等众苦所触。 又多怖畏多诸灾厉。 众具匮乏不可爱乐。 恶友摄持无诸善友。 诸如是等名住处障。 又此二障当知总有二种因缘能为远离。 一多诸定乐。 二多诸思择。 多诸定乐应知略有六种。 谓若有已得三摩地而未圆满未得自在。 彼应修习止举舍三种善巧。 由此发生多诸定乐。 若有于三摩地已得圆满亦得自在。 彼应修习入住出定三种善巧。 由此发生多诸定乐。 云何名为多诸思择。 谓胜善慧名为思择。 由此慧故。 于昼夜分自己所有善法增长如实了知。 不善法增长如实了知。 善法衰退如实了知。 不善法衰退如实了知。 又彼如于昼夜。 若行若住。 习近衣服饮食命缘。 由习近故。 不善法增长善法衰退。 或善法增长不善法衰退。 皆如实了知。 即此思择为依止故。 于所生起诸不善法。 由不坚著方便道理。 驱摈远离。 于诸善法能勤修习如是二处十种善巧。 于二处所十一种障能令断灭。 随所生起即便远离。 如是名为远离障碍。 又此远离障碍义。 广说应知如所说相。 除此更无若过若增。 云何入圣谛现观已。 为欲证得速疾通慧。 作意思惟诸欢喜事。 谓圣弟子已见圣谛已得证净。 即以证净为依止故。 于佛法僧胜功德田作意思惟发生欢喜。 又依自增上生事及决定胜事。 谓己身财宝所证盛事。 作意思惟发生欢喜。 又依无嫉。 如于自身于他亦尔。 又依知恩。 谓有恩者。 念大师恩作意思惟。 发生欢喜。 由依彼故。 远离众苦及与苦因。 引发众乐及与乐因。 如是思惟随顺修道欢喜事故。 便能证得速疾通慧。 又此思惟随顺修道欢喜事义。 广说应知如所说相。 除此更无若过若增。 云何修习如所得道。 谓彼如是所生广大无罪欢喜溉灌其心。 为趣究竟于现法中心极思慕。 彼由如是心生思慕。 出离乐欲数数现行。 谓我何当能具足住如是圣处。 如阿罗汉所具足住。 如是欲乐生已。 发勤精进无间常委。 于三十七菩提分法方便勤修。 又彼如是勤精进故。 不与在家出家众相杂住。 习近边际诸坐卧具。 心乐远离。 又彼如是发生欲乐。 发勤精进。 乐远离已不生喜足。 谓于少分殊胜所证。 心无喜足。 于诸善法转上转胜转微妙处悕求而住。 由此四法摄受修道。 极善摄受。 即此四种修道为依。 如先所说诸欢喜事所生欢喜。 彼于尔时修得圆满最极损减方便道理。 烦恼断故。 获得殊胜所证法故。 亦令喜悦修得圆满。 又修所断惑品粗重已远离故。 获得轻安。 轻安故。 生身心清凉。 极所摄受。 如是二种修得圆满。 又此有学金刚喻定到究竟故。 修得圆满。 是名修习如所得道。 又此修习如所得道义。 广说应知。 谓四种法为依止故。 能令五法修习圆满。 除此更无若过若增。 云何证得极清净道及果功德。 谓于三位。 乐位苦位不苦不乐位。 为诸烦恼之所随眠有二种补特伽罗。 多分所显。 一者异生。 二者有学。 又有二种能发起杂染品。 一者取杂染品。 二者行杂染品。 即为断此二杂染品。 入善说法毗奈耶时。 能为障碍所有烦恼。 此诸烦恼能为随眠。 深远入心。 又能发生种种诸苦。 若能于此无余永断。 名为证得极净道果。 又十无学支所摄五无学蕴。 所谓戒蕴。 定蕴。 慧蕴。 解脱蕴。 解脱。 知见蕴。 名极清净道。 又由证得此极净道。 离十过失住圣所住。 云何名为十种过失。 所谓依外诸欲所有愁叹。 忧苦。 种种恼乱。 苦苦相应过失。 又有依内不护诸根过失。 由不护诸根故。 生愁叹等。 又有爱味乐住过失。 又有行住放逸过失。 又有外道不共即彼各别邪见所起语言。 寻思。 追求三种过失。 又有依静虑边际过失。 又有缘起所摄发起取杂染品过失。 又有发起行杂染品过失。 若于如是十种过失永不相应。 唯有最后身所任持。 第二余身毕竟不起。 于最寂静涅槃界中。 究竟安住。 一切有情乃至上生第一有者。 于彼一切所有有情得为最胜。 是故说名住圣所住。 以能远离十种过失。 又能安住圣所住处故。 名功德。 又若彼果若极净道若彼功德。 如是一切总略说名证得极清净道及果功德。 又此证得极清净道及果功德义。 广说应知如所说相。 除此更无若过若增。 若得如是最上无学诸圣法者。 如是圣法相应之心。 于妙五欲极为厌背。 无异熟故后更不续。 若世间心虽复已断犹得现行。 彼于后时任运而灭。 又烦恼道后有业道。 于现法中已永断绝。 由彼绝故当来苦道更不复转。 由此因果永灭尽故。 即名苦边。 更无所余无上无胜。 此中若入圣谛现观。 若离障碍。 若为证得速疾通慧。 作意思惟诸欢喜事。 若修习如所得道。 若证得极清净道及果功德。 如是名为出世间一切种清净。 又此出世间一切种清净义。 广说应知如所说相。 除此更无若过若增。 如是若先所说世间一切种清净。 若此所说出世间一切种清净。 总略为一说名修果。 如是如先所说。 若修处所若修因缘。 若修瑜伽若修果。 一切总说为修所成地。 发布时间:2022-12-22 11:05:53 更新时间:2024-03-17 13:52:40 来源:素超人 链接:https://www.suchaoren.net/wei-686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