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心经》的般若正观 内容: 《心经》的般若正观主讲/济群法师整理/刘文菊以般若波罗蜜多命名的经典,其中,玄奘翻译的六百卷般若经部头最大。 《心经》、《金刚经》都属般若系统的经典。 玄奘依靠念《心经》克服取经路上众多灾难,可见《心经》不仅蕴含丰富的智慧,同时也蕴含着不可思议的加持力。 常读此经,能得十方三宝的加持。 我们不仅要学习这部经典的智慧内涵,更要领悟它在修行中的作用及对于人生的意义。 《心经》较完整的名字是《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这名称属梵文音译。 梵文译成汉文大体有两种方式:一是音译,咒语多半属音译,如六字大明咒唵嘛呢叭咪吽;二是意译,根据意思转译,经典多半属意译。 为何般若波罗蜜多并非咒语却音译呢? 据玄奘三藏翻译经典时的原则,有些佛法思想在中国的文字中找不到对应的概念,则采用音译,并用中文加以解说。 般若波罗蜜般若,意为智慧,与此相通的概念还有觉性、佛性。 智慧在佛教中有两方面作用,一是通达宇宙人生真相。 智慧与知识不同,知识所了解的是事物现象,是繁多的,每个人都可从不同角度(物理、化学、美学等)针对现象进行分析,而智慧所了解的是事物的最高本质。 在佛教中通常称为空性或实相。 智慧就是通达宇宙人生真相的一种能力,是生命内在、潜在的能力,需通过戒定慧的修行开发出来,而不是单纯通过知识的学习可以得到。 人类的知识、经验是有限的,通过有限的经验获得的认识能力也是有限的,而宇宙是无限的,有限不能认识无限,只有无限才能认识无限。 佛教认为心的本质就是世界的本质,要认识无限的宇宙,就必须开发生命所蕴含的无限的能力,即般若智慧,这是生命所具备的自觉的能力。 智慧另一作用是可以帮助我们解除烦恼。 每个人生命中都有很多迷惑,所谓迷惑就是看不清自己,因看不清自己而对人生产生很多错误的看法,又因这些错误的看法制造了很多烦恼,所以佛教认为烦恼的根源就是无明,就是看不清自己。 六祖惠能在《六祖坛经》中说,佛与众生差别在哪儿? 前念迷即众生,后念悟即佛。 迷而生烦恼,觉而除之。 每个生命会不断制造烦恼,同时也具备解除烦恼的能力。 真正地解除烦恼靠生命内在的力量,而非仅靠赚钱,财富很可能增加烦恼。 幸福人生最重要的条件是内心没有烦恼,没有烦恼时,不论什么情境中都容易开心;烦恼时,碰上再好的事也开心不起。 智慧就是帮助我们解除烦恼的一种能力,这是知识力所不及的。 认识、培养生命内在的自觉的力量是我们改变生命的唯一出路。 波罗蜜,可译成度,智慧可以帮助我们从烦恼的此岸度到涅槃的彼岸。 涅槃代表着烦恼的息灭,我们靠智慧从烦恼的状态进入没有烦恼的状态,所以波罗蜜也叫做到彼岸。 何为彼岸? 当下没有烦恼,当下就是彼岸,当下有烦恼,当下就是此岸,此岸、彼岸都在我们内心。 内心充满烦恼时,通过修行以自觉的能力摆脱内心的烦恼,生命会呈现出一种寂静、喜悦。 真正的喜悦来自我们生命内在,只要摆脱烦恼,每个人内心都会连绵不断地产生喜悦,到达宁静的彼岸。 《心经》就是一部帮助我们用智慧摆脱迷惑的经典,仅260余字却是六百卷般若波罗蜜多经的精髓,蕴含丰富的智慧内涵。 发布时间:2022-12-22 10:16:34 更新时间:2024-03-17 13:52:40 来源:素超人 链接:https://www.suchaoren.net/wei-686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