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略论坛经的明心见性 内容: 略论《坛经》的明心见性作者照贤,江西佛学院预科班学僧一、《坛经》的思想及其影响《坛经》中详细的讲了明心见性的问题。 他一开始就把其主要思想归纳为: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 说明自性即在自心中。 要想见到自己的真如本性,就必须从明心上着手。 《坛经》是六祖惠能大师将印度佛教文化与中经传统文化融合的结晶,他既保留了佛陀原始的以心印心的禅法思想。 因参与了中国的传统文化,所以他把佛教的禅法思想更加民族化、系统性、通俗化、大众化。 因在禅法上的发展,建立了真正的中国禅宗,在中国佛教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同时,也是中国祖师顿悟法门的根本源流。 是佛弟子明心见性的法宝。 是研究文学、哲学的一个宝库。 二、明心与见性《坛以》在般若品中云: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只缘心迷不能自悟,须假大善知识示导见性。 菩提般若之智,也就是佛性,本来我们就具有。 因我们人人本具佛性,所以人人都可以成佛。 但我们是业障凡夫,有我执和法执。 被种种的现境与外像所迷惑,对种种现前的东西有贪求和厌弃。 用我们的自我意识,不管对何人都从自我的角度去分析、判断。 这种不管什么都以我为中心的主观态度,就会有得有失,爱与恨等等自我观念的前后矛盾、自我想法的彼此冲突。 这就是烦恼,也就是迷。 因为迷惑,没有见到自己的本有真心。 所以认为种各现前的假像是真实的。 惠能大师告诉我们因为有了迷惑,就必须要有大善知识来开导我们。 大善知识通过修行,已经见到了自己的真如本性。 他们是过来人,知道怎样修行才能见到自己的本有真心。 六祖惠能大师说是开示我们明心见性的一位大善知识。 他在《坛经》中具体的阐述了怎样才能明心见性。 惠能大师闻五祖弘忍大师说《金刚经》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时言下大悟。 见到了自己的本有真心。 从息性流露,接连说了五个何期自性: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 这五个何期自性,具体深刻的说明了自性的内涵。 我们的自性本来说清净无染、不生不灭、本自具足、没有动摇。 那为什么我们的心是那样的污染? 而且时刻生灭,是那样的飘浮不定呢? 那是因为:自性能生万法。 也就是六祖所说:一切万法,不离自性。 自性能含万法,万法在诸人自性中。 万法,即众生的生、老、病、死;万物的生、住、异、灭;世间的成、住、坏、空;人间的悲、欢、离、合;心理的喜、怒、哀、乐。 我们的本有真心被这些所迷盖。 我们所见到的、遇到的、想到的都与自己的切身利益连在一起。 加入我的思想、见解、观念而进行判断。 一切都是我们这颗被污染的心在作崇。 惠能大师说:但用此心,直了成佛。 所以要见到自己的真如本性,就必须从自己的心着手。 惠能大师说完五个何期自性,接着又说:不识本心,学法无益。 若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师、佛。 一个人如果不能够认识自己的本有真心,不知道自己本具佛性,不知从自己的心着手。 就算他学法修行,也不能成就。 祖师们说心外求法,是名外道。 所以只有认识到万法唯心,不随境界转,见自本性,即与佛无异。 祖师大德们说了很多如何见自性的法门。 都是从心着手。 如四念处、四无量心、数息观等都是使我们飘浮不定,散乱的心让其清净下来,而达到见性的目的。 六祖大师也不例外,他在般若品中说:万法尽在自心,何不从自心中顿见真如本性。 一切般若智,皆从自性而生,不从外入,莫错用意,名为真性自用。 一切般若智,都在自性中,告诉我们不要心外求佛。 又说用真如自性,以智慧观照就是用我们本具的真如自性,以及我们本具的智慧去观察、审视一切世间万法都是虚幻的假相。 于一切法,不取不舍,即见自性成佛道,即知一切万法皆是虚幻,我们不再去执着,不再以自我的意识,自我的立场,自我的观点去审视。 不再被外在的环境所转移。 不再对外境有放不下、丢不开、舍不得。 对所有的法尘都以一种非常自然的智慧去观照。 只要明白了一切万法皆由心生。 就像做梦,醒后知道一切梦境都是虚幻不实的,不再执着的。 这就是明心,真心现起,六祖又说若开悟顿教,不执外修,但于自心常起正见,烦恼尘劳,常不能染,即是见性明白了真心,不再去执着外在的形象。 而是要常常在自己的心性中,时常保留正确的见解。 这样一来,一切烦恼以及被六尘所蒙蔽的累,就不能再污染我们的本性。 我们的本性不污染,就是见性,也就是开悟。 前面提到,我们要依大善知识来开导我们见自本性,但是,善知识只是我们修行路上的一个指路人,他只能告诉我们怎样明心见性的方法。 所以,我们不能完全依赖善知识,还得在于自性自度,惠能大师在《坛经》中说:若起邪迷,妄念颠倒,外善知识虽有教授,救不可行。 只有自己本心的明师,才是真正实在的明师。 只有自己本心的明师,才能够时刻的教导自己,发挥出真正实在的妙智慧。 六祖在离开五祖时说:学时师度,悟了自度充分说明了这个道理,同时也说明了就算是见性之人,也要在时刻保持这种见性的真心。 继续培养增长真心所流露出的妙智慧。 见性之后,有了对佛法的正知正见,所以要更加努力的修持,因为见性不是究竟的成佛。 《坛经》中说:于念念中,自见本性清净,所以要时刻保持本具自性的清净。 又说:邪正俱不用,清净至无奈,菩提本自性,起心即是妄,净心在妄中,但正无三障。 这是六祖所说悟后的一种境界。 是身、心统一;内、外统一的无分别状态,一种平各无烦恼的状态。 虽然烦恼心不现前,但是在无之中又有,在有之中又无的超然境界。 《坛经》中又读到了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 这也就再次深刻阐明了明心见性的内涵。 心不受外界污染,不为外界所动,离一切外在牙。 让心住而无住,念而无念,相而无相。 也就是佛陀所说的不二法门。 所以,六祖又说为是二法,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之法,心与性也是不二之法,只是迷与悟的不同而已,六祖说前念迷即凡夫,后念悟即佛,前念着境即烦恼,后念离境即菩提。 三、结论六祖大师说:凡夫即佛、烦恼即菩提,人人本具佛性,人人都可以成佛,现在,又闻到了无上妙法。 六祖大师说:终日口念般若,不识自性般若,如说食不饱。 所以,一个佛子绝不能只搞文字相,而是要依教奉行佛陀的教法;依祖师大德们的修证法门。 在行住坐卧的日常生活中,时刻保持心的正念,把我们所学的解脱之法,见性之法运用到行动中去,彻底放下自我,用自己的本有的真心,观察外物,不随境转,入住手真如自性之中。 发布时间:2022-12-22 09:53:36 更新时间:2024-03-17 13:52:40 来源:素超人 链接:https://www.suchaoren.net/wei-686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