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地藏菩萨本愿经》讲录 内容: 地藏菩萨本愿经开题(附大科)太虚大师于民国二十四年十月在上海雪窦寺分院讲一 释名题今天开讲地藏菩萨本愿经。 此经共有上中下三卷,共十三品,忉利天品第一,乃至嘱累品第十三。 要是详细的讲明,需几个月,现在只于七天内将全部中每品的大意,约略解释。 今先来把此经的名题说明一下。 第六品中普广菩萨请问世尊说:当何名此经,使我云何流布? 佛说:此经有三名:一名地藏本愿,二名地藏本行,三名地藏本誓。 这三名总是就菩萨因地所修所发的愿行而立。 所谓本行是随愿来的。 因愿有誓,自己对自己誓约,必定将这种事情做到,故誓也是从愿来的。 把三途受苦有情度尽,由大悲心必要如此去行。 本愿、本行、本誓而以本誓所成力用为果。 由因克果,果上所作也就包含本愿中的。 地藏、是菩萨的德号,愍念地狱受苦众生,分身十方世界,所谓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以悲愿住地狱度生,名为地藏。 次则因大悲愿最胜最广,犹如大地一样:大地为一切所依止,又能荷担一切含藏万物;而此菩萨悲愿心亦复如是,为一切众生之所依止,荷担十方诸佛事业。 所以如大地样的,将诸佛功德事业并众生苦恼荷担起来,含藏在悲愿心地之中,名为地藏。 又大地能出生一切法,菩萨说法利生出生无量方便法门。 此地藏菩萨之名,不但见于此经,其他亦有所说;唯有此经于其本愿、本行及果上之济度众生,说得最为详细。 菩萨、是通名,如观世音、弥勒、普贤、文殊菩萨等。 梵语菩提萨埵,此云觉有情。 菩提是上求之佛果,萨埵是下化之有情。 菩萨已竟立志上求下化,大慈大悲,名为菩萨。 不过有初学、久修、果后之不同。 如我们能够发一种自利利他心,也就是菩萨。 楞严经说:自未得度先度人者,菩萨发心。 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四十位,称名久修的菩萨。 若尽未来际利益有情,是果后之菩萨,如观音、文殊等。 所以初学与久修,程度相差很远。 比如初入小学校与大学,都称学生。 又、中国人凡见偶像都误称菩萨,应知偶像不必是菩萨;菩萨亦不必是偶像。 大旨说来,没有发自度度人大心的,不名为菩萨;发了心的初学至于等觉皆称为菩萨。 现在地藏,是程度极高之菩萨也。 本愿:有愿望、愿欲,则有所行及所作结果。 有志必成,难行能行,难忍能忍,故愿为一切万行之根本,也为修成佛果之源泉。 普通诸佛菩萨都有四弘誓愿,所谓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然各有特别注重的地方:阿弥陀佛以净土摄受一切众生,执持名号乃至十念皆得往生;药师佛十二大愿,闻名礼念可以消除灾病,延寿健康;观音大士是弘誓深如海,寻声救苦难最切,一心称念,有求必应的;此地藏菩萨誓愿度空罪障极重的阿鼻地狱,这是特别悲愍愿力所成。 经中有说明。 地藏菩萨本愿六字是别,经之一字是通。 梵语修多罗,此译为契经,即贯穿、摄持的意思。 中国一经一纬的经,引伸为贯摄古圣贤的道德大囧珐,作为天下人的轨范;佛经为九法界众生的至道亦然。 佛典里面分经、律、论三藏,启解导修之法谓之经;佛为弟子制定的行为轨范谓之律;后来菩萨解释经、律谓之论。 从前开元圣教录,已有五千四十八卷经,后译的更有增加,故经多律、论较少。 今以别判其通,故名地藏菩萨本愿经。 概讲经题如此。 二 叙译史唐于阗国三藏沙门实叉难陀译。 这部经的翻译,在中国的唐朝。 有位三藏法师实叉难陀,从于阗国来华,奉时主的命译这部经的。 梵语实叉难陀,此云学喜,因其欢喜好学故。 梵音于阗,华言地乳,因他的先祖,饮地上涌出来的乳而生长故,即在现今新疆地方。 (智定记)(见佛教日报二十四年十月)(附) 大科一 叙起分甲 结集叙起乙 赞叹发起二 正说分甲 地藏因行果德周1、 愿行德用2、 称扬流通乙 利益存亡功德周1、 利益存亡2、 称扬流转丙 念佛布施功德周1、 念佛布施2、 称扬流通三 利益分甲 赞叹劝导乙 供养总结(附注)原记名地藏菩萨本愿经讲要。 今留释名题一节,删去余文,附以大科,改题今名。 一、前论佛法瀚如烟海,广大无边,而以经、律、论三藏统摄。 在八万四千法门中,本经属地藏法门。 经藏专弘地藏法门的教典有三部:一、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 十卷,玄奘大师译。 简称地藏十轮经。 二、占察善恶业报经。 简称占察经。 三、地藏菩萨本愿经。 简称地藏经。 这三部谓之地藏三经。 但十轮、占察二经,除阅藏者外,少人研读,唯地藏经流通最广,读诵受持者最多,为三经主流。 流通本分上、中、下三卷,藏经中分上、下二卷,共一万六千九百多字。 除叙述地藏菩萨本愿外,综合有下列四点要旨:一、明示地藏菩萨度生悲愿:对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未空誓不成佛的道锂,说之甚详。 佛并在法会当中,付嘱地藏菩萨,负起度化佛前佛后众生的任务。 因释迦佛灭后,弥勒菩萨成佛前,世间无佛,法脉延续,端赖佛法弘通;五浊众生,刚强难化,唯地藏菩萨悲心愿力,方堪济度,可以说,佛前佛后是大士教化的时代。 二、阐扬孝道:佛教崇尚孝道,论孝,有世间孝、出世间孝、出世间究竟孝。 如何尽人子之孝,佛经最为详明。 本经载大士初发菩提心的四种因缘中,为报母恩,救母出苦,占了两种,是出世孝经,古德注地藏经谓演孝疏,赞叹大士,以孝行化,利益众生。 能如菩萨孝顺父母,度父母出苦,方为大孝,是孝道的楷模。 三、明示因果:末法知因识果为学佛要务,慈舟大师云:玄妙理,虽投机,而未必对症。 谈玄说妙吸引人,众生未必受用,如感冒用高丽蔘,病更严重,人蔘价高,不能治百病。 当今众生,业障深重,按部就班,先明因果,再研深理,才得实益。 因果含理深广,非仅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如此简单,世出世间不离因果,本经详示因果之义,具匡正民心之大用,依教奉行,能达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而至自净其意的目的。 四、成佛正因:断烦恼、了生死、成佛道、度众生,是学佛究竟目标,也是地藏菩萨度众的终极目的,圆成佛道,从此起步,为正确成佛之因。 第十三嘱累人天品,提到依经修行,得二十八种利益,第二十八种即毕竟成佛。 古德讲经前,先提示全经总纲,谓题前悬论,阐明宗旨,把握重点,再听内容,较易明白。 然初学,前论不宜多说,待经文时,再作发挥。 贰、释经题地藏菩萨本愿经经题是全经纲领,所谓提其纲则众目自张,挈其领则衣襟自直。 释题,便是提纲挈领。 题明,可知经文大义。 释经题有专门学问,天台五重玄义:一、释名,二、辨体,三、明宗,四、论用,五、判教相。 贤首十门悬谈:一、教起因缘,二、藏教所摄,三、义理分齐,四、教所被机,五、教体浅深,六、宗趣通局,七、部类品会,八、传译感通,九、总释经题,十、别解文义。 若依此说,少则七天。 为利初学,仅简释,不深解,分地藏、菩萨、地藏菩萨、本愿、经,五段说明。 地藏,菩萨名。 具大愿,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和娑婆缘胜,堪与观音大士媲美。 地大地。 以大地喻菩萨心地。 大地能持万物,任运生长,为万物所依。 宇宙森罗,大至山川,小至微尘,人类衣、食、住、行,皆不离地。 地藏菩萨的心能长养众生善根,顺地藏法门修学,能断恶修善,圆成无上菩提,作苦难众生的依靠。 地也喻众生心,真心理体,能生万法。 华严经云: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欲知心之体、相、用,可研究马鸣菩萨的大乘起信论。 藏宝藏、库藏,含藏众宝,具含藏义。 世间宝藏,能除贫穷苦,成就众事。 菩萨心中,含无量佛法宝藏,普施一切,育化群萌,止于纯善,得无量功德法财,咸登觉岸。 众生发菩提心,行菩萨道,至初地,分破无明,分证法身,开发心地宝藏,具大智慧、慈悲、神通、辩才等功德法财,发挥真心理体的作用,如大地生长万物,为万物所依。 简言之,心地含无量功德宝藏,名地藏。 菩萨梵语菩提萨埵,国人好简,称菩萨,菩提译觉,萨埵译有情,新译觉有情。 旧译家翻有情为众生,译大道心成就众生;意义相彷。 觉有情可约三义说:一、约自利:凡夫在迷,菩萨已觉,虽觉,但未圆满,犹属九界众生,名觉有情,指菩萨本身。 二、约利他:菩萨目的在广度众生,觉悟一切有情,所谓以先觉觉后觉,以斯觉觉斯民,将已觉真理,化导众生,令获同等觉悟,名菩萨。 约此,觉是觉他,有情指众生。 觉悟一切众生,乃菩萨之大愿。 三、约自他二利言:菩萨上求佛之大觉,下化一切有情。 即上求佛果,下化众生之义。 提到菩萨,一般人就想起大殿上泥塑木雕,或彩绘的菩萨像,认为那就是菩萨,如常见的文殊、普贤、观音、地藏等,其实,那只是菩萨相貌,并非菩萨。 菩萨须发大菩提心,上求佛道,下化众生,才够资格,学佛当学佛菩萨精神,不要光拜偶像。 世人不知,凡塑像如土地、城隍等众神也称菩萨,犯大错误。 神是世间忠孝节义者,未发大心,不足以称作菩萨。 甚至有人把小孩玩的洋娃娃,称作洋菩萨,让人啼笑皆非。 所以,学佛要明白菩萨意义,菩萨真正精神在自觉觉他、自利利他,凡佛弟子能背尘合觉,破迷启悟,上求下化,各各都是菩萨。 地藏菩萨地藏,别名。 菩萨,通名。 菩萨阶位多,凡夫发心受戒时,戒师问:汝发菩提心不? 答:已发菩提心。 发菩提心,方准受菩萨戒,受了戒,便是菩萨,但属凡夫,不能和文殊、普贤等诸大菩萨相等,得精进修学,历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五十一阶位,才算名副其实。 菩萨有因地、果地之别。 初发心至等觉,次第修行,未成佛前谓因地菩萨;已圆成佛道,为度众示现菩萨身,称果地菩萨,如观世音便是倒驾慈航的果地菩萨。 回向文云:过去正法明如来,现前观世音菩萨。 大悲心陀罗尼经亦有详细说明。 文殊菩萨也是,助世尊教化故,现等觉身,为华严三圣之一。 不但过去成佛,现在也以佛身,于他方世界教化众生,弥勒菩萨是等觉,居兜率内院,为一生补处菩萨,地藏菩萨也是等觉,因地最圆满的菩萨,以愿力故,犹示菩萨身。 明是理,则知菩萨因修行之深浅,而阶位有高低,如幼稚园、小学、中学乃至大学,都名学生,然年龄、学识、身份,不能并论。 同名菩萨,凡夫如幼稚园,地藏菩萨等如将毕业的大学生。 若已受菩萨戒,莫忘菩提心,自度度他,不可自轻;也不可贡高我慢,以为自己是菩萨,和诸大菩萨相等,而不求上进。 本愿本,根本;愿,希望、愿望,修行之目标、指南。 地藏菩萨初发心时,所发的根本志愿曰本愿。 愿有通、别,菩萨发愿皆不出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的范围,所以,四弘誓愿属通愿。 阿弥陀佛四十八愿,药师如来十二大愿,观音菩萨十六大愿,属别愿。 关于观音菩萨愿力,普门品赞:十二大愿誓弘深,应作十六大愿。 据大悲心陀罗尼经,南无大悲观世音,愿我速知一切法等十句,便是十愿,我若向刀山,刀山自摧折等,五字一句,两句一愿,有六愿,共十六。 后人误写为十二。 地藏经科注纶贯中也标明观音菩萨十六大愿。 曾因此为文载于明伦杂志。 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未空誓不成佛。 是地藏菩萨别愿。 以诸菩萨愿力论,每位菩萨度生都有段落,唯地藏菩萨悲愿弘深,尽未来际不舍众生,为众愿之首。 地藏菩萨本愿,蕴含深理,试问:成佛目的为度众生,众生度尽,方证菩提,成佛做什么? 众生既尽,又何须成佛? 参参看! 参不透,老实念佛去! 地藏菩萨本愿别题。 别于他经,本经之专名。 经通题,通于诸经。 梵语修多罗,此云契经。 契,合也。 上契诸佛之理,佛佛道同。 下契众生之机,无论何种根性的众生,在佛法里,都能找到适当的法门,达了生脱死的目的。 约本义译线,我国儒家有四书五经,道教有南华经,老子道德经等,国人重经不重线,顺国情译为经。 其实,经也是线,如经纬,不违本义。 详说有贯、摄、常、法,论中说有五义,今略,仅作浅释。 经者,径也。 修行的路径。 古德云:修行无别修,只要识路头,路头若识得,生死一齐休。 佛经,是指引修行的道路,依之实践,能除热恼、得清凉、成菩提。 本经经题,世尊亲订。 第六品佛告普广:此经有三名,一名地藏木愿,亦名地藏本行,亦名地藏本誓力经。 愿、行、誓力,愿是主因,出生行与誓力,以行山填愿海,誓必成办,故依本愿立名。 七种立题佛经虽多,题目取材不出人、法、喻,组织方式不离单三、复三、具足一的范围,谓之七种立题。 略说之:单三人佛说阿弥陀经。 法大般涅槃经。 喻大宝积经。 复三人法药师如来本愿功德经,药师如来(果人)本愿功德(修法)。 人喻如来师子吼经。 如来(果人)师子吼(喻)。 法喻妙法莲华经。 妙法(法)莲华(喻)。 具足一大方广佛华严经。 大方广(性法)佛(果人)华严(喻)。 本经属人法立题。 地藏菩萨(因人),本愿(修法)。 九华垂迹中国有四大名山,是四大菩萨应化度众的根本道场。 谓:山西五台山,又名清凉山,文殊菩萨道场。 四川峨嵋山,普贤菩萨道场。 浙江普陀山,观世音菩萨道场。 安徽九华山,地藏菩萨道场。 仅略述九华应迹:菩萨于唐时,示现新罗国(今之韩国,昔分高句丽、百济、新罗)太子,姓金名乔觉,法名地藏,人称金地藏。 神僧传载:二十四岁携白犬善听,渡海来中国,至安徽青阳县,见九华秀丽,结茅安居,以白土、野菜为生。 后被地主阁老闵公发觉,恭敬供养。 菩萨乞一袈裟地建道场,闵公许之。 遂展袈裟,遍覆九华,闵公欢喜布施。 并遣子出家,号道明。 公亦舍俗护持。 后人塑像,右阁老,左道明,世人神佛不分,误为土地公与目连尊者。 据费冠卿撰九华山化城寺记:大士示寂为唐德宗贞元十年(西纪七九四)夏。 而宋赞宁撰高僧传二○则云十九年夏,相差九年,但皆谓年九十九岁。 惟费冠卿的家住在九华,且是元和二年(西纪八○七)进士,去贞元十年,只隔十三年,与金地藏为同时同地之人,其所记,自足为千秋信史。 (见九华山志一)又九华本名九子山,李白天宝年间游此,见九峰如莲,易名九华。 全唐诗及九华山志,录地藏送童子下山诗云:空门寂寞汝思家  礼别云房下九华爱向竹栏骑竹马  懒于金地聚金沙添瓶涧底休拈月  烹茗瓯中罢弄花好去不须频下泪  老僧相伴有云霞诗读来深刻感人,情理兼摄,悲心满怀,金地藏不只是菩萨化身,也是一位文采灿烂的诗僧。 参、明译史唐于阗国三藏沙门实叉难陀译释迦牟尼佛示生印度,经典皆梵文,不翻译,无以见闻。 简介译史原因有二:一、译者签名,表负责,令学者断疑生信。 免如后汉,佛法初来,若干经典失译人名,疑为伪经,不生信受。 二、古时交通不便,取经皆赖水陆或徒步,所谓去者成百归无十,缅怀古德为法忘躯的精神,今得见闻,当饮水思源,生感恩心,作难遭遇想。 唐标年代。 唐高祖李渊始,至昭宣帝止,,传二十主,二百八十九年,与汉朝齐名,为中国佛教历史上的黄金时代。 于阗译地乳。 西域三十六国之一,今新疆省天山南麓一带,名和阗。 传说建国之初,王老无嗣,祈毗沙门天王,天王顶生一瘤,出婴儿,不饮人乳,再祷,庙地涌乳,吮育成人,故名于阗。 沙门标身分,是出家人。 翻字不翻音,译勤息,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之义。 也是古印度对宗教家的通称,佛弟子谓沙门释子,表释迦牟尼佛的出家弟子。 传至中国,沙门成为出家佛弟子之专称。 三藏沙门博通经、律、论三藏教典的法师。 佛法虽广,不出三藏,经诠定学,重在修定。 律诠戒学,重治烦恼,断恶修善。 论诠慧学,启发般若智慧。 三藏即三学,约偏重言,各有所诠,实际则含摄无遗。 实叉难陀译学喜。 依文释义,好研三学,孜孜不倦,故能博通。 武则天时来华。 因帝崇信三宝,喜华严,东晋译六十华严,三十四品,七处八会,不完整,特遣使往于阗请经及译师。 据开元释教录云:师于证圣元年(西纪六九五)译八十华严,费时四年,八十卷三十九品,七处九会。 依此推测,当在证圣元年前来。 除华严外,亦译余经,睿宗景云元年(西纪七一○)圆寂,寿五十九。 十六年译经十九部,一○七卷。 另有折本地藏经(瑞成书局出版),译者法灯或法炬,法灯西晋时来,依开元释教录载,本经唯实叉难陀法师译,无他译本,且武则天后,方有地藏经流通,不知何以误导? 这种情形,明代已有,恐相当普遍,云栖法汇中,因性安比丘将印此译本,莲池大师题跋曰:地藏经译于唐实叉难陀,而时本译人为法灯、法炬,不著世代,不载里族,于藏无所考,虽小异大同,理固无伤,而核实传信,必应有据。 显非法灯、法炬译。 为求证信,须有根据,不论读诵、印赠、流通,应以实叉难陀法师译本为准。 但世人积习难改,莲池大师,明朝万历年间人,距今已近四百年,而今错误如昔,曾向书局建议,但三十年来仍没改。 主要在读诵者不知,不辨真伪,而书局或因制版关系,且目的在作生意,更改不易。 愿往后团体共修,个人受持,认明译者,尽些心力维护正法,彼销路不好,自然不印。 其他如香或素食品,凡以佛像为商标者皆拒买,免犯不敬三宝过,期佛弟子们群力杜绝。 发布时间:2022-12-22 09:32:42 更新时间:2024-03-17 13:52:41 来源:素超人 链接:https://www.suchaoren.net/wei-685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