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佛说八大人觉经讲注 内容: 宝静法师讲述法慈敬录佛说八大人觉经讲注缘起夫妙性圆明,离诸名相,本无世界众生,复何有如来言教? !须知言教为夫众生,众生由乎妄情。 言教,药也。 妄情,病也。 以药治病,则病无不治。 以言觉妄,则妄无不觉。 所以诸佛说教,皆为众生破粘脱缚,觉妄旋真之具耳! 八大人觉经者,乃诸佛大觉世尊、菩萨大道心人,于本因中,依斯八种觉,而得觉悟妄情,复归真觉者也。 释迦慈尊,即以斯道,来觉斯民之迷妄。 所谓光觉觉后觉,自觉复觉他,故有此觉经之言教,普利法界群生。 若诸大众,能依此而觉妄,睹破人世匪常,幻妄称相,等心施舍,弘愿普济,即从此进趣菩提,诞登觉岸,是为大根机人,没量大人所做事,亦即所以名大人觉焉。 戊辰春,香海罗贞符居士等,发起讲经会,请余莅港,讲弥陀疏钞,弘阐净土不二法门。 法会甚盛,听众拥挤,几无立足之地。 乃有潘达微居士等,为谋展佛化,普结法缘故,于观音诞日起,另特组织讲经放生大会,假座港岛利园,恳余讲此八大人觉。 为诸佛弟子,澄浊得清,觉妄却情之发轫。 余亦无量欢喜。 何期讲会肇起,众缘辐辏,听众每日三四千人,放生数千元,开港岛从未曾有之胜会。 于演讲时,有弟子法慈记录,乃为改编完成,命名八大人觉经讲注。 兹为付印流通,略述斯经斯注之微意,藉作缘起,以告夫诸学佛者。 戊辰仲春释宝静谨述于香海佛教讲经会佛说八大人觉经讲注初释法题佛说八大人觉经佛说八大人觉经者,为释迦世尊亲口所宣之八种法,皆是佛菩萨大人所觉,觉悟此八法,即生心而见佛性,即生界而达佛地,故名八大人觉。 初释佛说之佛字。 佛者,觉也。 对凡夫众生之不觉而言,迷本觉而为不觉,蔽妙明而为无明,背觉合尘,故名众生。 诸佛如来转识成智,无明即明,背尘合觉,故名为佛。 言觉有三义:一本觉,二始觉,三究竟觉。 本觉之理,约众生性德而言,所谓性觉妙明,本觉妙明。 此之觉体,人人本具,各各不无,任你钻马腹、入驴胎,生死轮回,颠倒沉沦,而此本觉妙明,丝毫未曾失。 虽具有此本自觉性,但众生在迷,妄想执著,不能证得,故名本觉,而转名为无明不觉。 然虽不觉,而我人日用中,见闻觉知,六根门头,各有所知,各有所觉。 如眼能见色、耳能闻声、鼻能嗅香,乃至意能知法,都是有所知、有所觉。 此觉无不是从本觉性中而来;以其全真成妄故,一一无不是妄觉。 既成为妄觉,则所知无不是妄知,所见无不是妄见。 所以言众生者,妄知妄觉也。 然若无本觉之性,则无有妄觉之觉。 妄觉如波,真觉如水。 全水成波,即真觉是妄觉;波外无水,全妄觉是真觉。 故离波无水,妄外无真。 即清净妙明之觉体,而为暗动无明之不觉,全真成妄。 因水有波,因空有华,完全堕在依他性中,致法身流转于五道,故名众生,而不得名为觉也。 然波本无波,即波处原来是水;空本无华,即华处当体是空,从来不知。 今藉闻经听法之缘,始能了达妄觉之中有真觉在,即生灭处是不生灭,众生性中有佛性。 有此觉悟,即名为始觉。 真觉即是佛性,妄觉即是妄想,因妄觉故,所以觉得内有身心、外有世界,此觉全是依他起性。 众生遂执似为实有,觉痛觉痒,觉寒觉热,竟成偏计执。 不知偏计本空,依他如幻,当体即是本觉妙明、圆成实性。 二乘之人,觉冷亦是空,觉热亦是空,乃至根身器界,唯觉是空。 此觉空之觉,亦是妄觉,因觉体空而不空故。 权乘菩萨,度生时即若为有,自修时即著于空,觉得亦空亦有,亦是妄觉,不得称为真觉。 唯独如来,方是真觉。 生灭名妄,灭妄明真,是称如来,二转依号,由其本觉真心,本非垢而非净,亦非有而非空,不可偏觉于有,亦不可偏觉于空,亦不可偏觉于亦有亦无之二边,亦不可偏觉于非有非无之但中。 当下离四句,绝百非,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凡所有觉,皆是妄觉。 觉得是有是空,固是妄觉,觉得二边但中,亦是妄觉,求其诸觉,了不可得。 洞达诸觉非觉,即见如来真觉,如实了知故,名为始觉。 仗听经之力,了悟自心本觉,即是以始觉之智,照本觉之理,了妄即真,返流归源。 然此始觉之智,乃自心之本有,如听此经,能明白觉悟八大人觉之理,即是始觉之智。 此智原是自心本有,不过仗听经而显发,如谷具有芽种,不过仗水土之缘,而抽枝发芽耳。 自心本具之觉智,不因迷悟而为得失,是名理即始觉。 若听善知识开示,或听经闻法,了悟自心本来是佛,本有觉体,是名字始觉。 若能从性起修,以一心三观之始觉智,照一境三谛之本觉理,念念返照自心,即观行始觉。 至六根清净,粗垢脱落,即相似始觉,。 若以始觉观照之功,豁破一分无明,证一分本觉法身,即是分证始觉。 若无明净尽,究竟彻法底源,至此始本合一,称为究竟觉。 所谓从来真是妄,今日妄皆真,但复本自性,更无一法新,即斯义也。 当知本觉之理,即是性德,始觉之智,即是修德,修德有功,性德方显。 我等人人有此本觉之理,所苦者,苦无始觉之智;若有始觉之智一照,当下本觉之理显彰。 如念佛时,能念之心,即始觉之智;所念之佛,即本觉之理。 以念佛之心,念于所念之佛,即始觉趣于本觉。 能所合一,心佛一如,即名究竟觉,亦即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 故初明佛字,称为觉者,有本觉、始觉、究竟觉三义。 复次,初从本觉之性,而起始觉之修,全始觉之修,而契本觉之性,始本合一,性修一如,谓之自觉之行圆满。 复兴无缘慈,运同体悲,令诸不觉众生,亦悟本觉而起始觉,由始觉而显本觉,成证始本不二之究竟觉道,谓之觉他之行圆满。 三觉圆,万德备,名之为佛,即指我释迦牟尼世尊是。 佛说者,谓此经是如来金口所亲宣,非人天二乘所说,亦非权教菩萨所说,故名佛说。 说者,悦也,谓所说之法,能畅诸佛本怀,能令众生领悟,随顺群机,悉使开悟。 上能悦诸佛妙心,下能悦众生根性,所以言:说者,悦也。 佛为能说之人,八大人觉为所说之法。 八乃数目,八种悉称大人所觉者,正显非天人二乘所能觉也。 大人,即指十方诸佛,及诸大菩萨而言。 凡夫二乘,心量狭小,只能称小人;菩萨为大道心众生,能证诸佛所证之本有之三大,而为究竟人,故名大人。 言三大者:一体大。 自心真如之理,竖穷横遍,体性平等,无不容摄,故名体大。 二相大。 相即德相,自心中具足无量恒沙功德妙相,一一功德,称体圆显,故名相大。 十方虚空,在我心内,犹如片云点太清。 又云:心悟妙理虚空小,即显自心相大之义。 三用大。 用即妙用,自性能生一切世间、出世间善因善果,恒河沙数,称性妙用,故名用大。 证自心三大,故称为佛;我等众生,迷此三大,故名众生。 楞严云:一迷为心,决定惑为色身之内,将纷扰扰相,以为心性。 圆觉云:妄认四大为自身相,妄认六尘缘影为自心相。 既众生迷此大而无外之心,只能称个小人,不得称为大人。 既是小人,何能闻八大人觉之大经耶? 当知吾人迷大为小,而心性之体相用三大,未曾减一丝毫,不过终日循环流转,将自大心,非背而背;诸佛菩萨,能觉悟此八法,即能证此心之三大,非合而合。 其实本非背而非合,因迷悟之相差,所谓法不负人,人自负耳。 佛说此八法,咸令众生,各各觉悟本有自性之体相用,即是自觉;若依此经,劝一切众生,亦觉此八法,即是觉他。 以此八大人法自觉觉他,故称为八大人觉。 宝集经云:菩萨成就此八法,则至十方诸佛前,莲华化生。 故知此八大人觉,与念佛人最为重要。 念佛人若具此八觉,临终决定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莲华化生。 上释佛说八大人觉之别题已竟,次说通题。 梵语修多罗,此云契经,所谓契理契机,上契诸佛妙理,下合众生群机。 摭华云:契理则合于二谛,契机则符被三根。 慈恩云:为常为法,是贯是摄。 常则道轨百世,法乃德模万众,贯则集斯妙义,摄乃御彼庸生,庶令同出迷津,终归觉岸,故名契经。 释经之通题竟。 若约天台例,须明五玄释题:一释名,二辨体,三明宗,四论用,五判教相。 将一经幽微难见,深有所以之义,提出经首,令阅者了然。 但听众初机居多,略标大概,以释其要。 第一释名:佛为能说之人,八大人觉为所说之法,于七重立题中,以能说所说人法为名。 第二显体:此经当以本觉法身,清净实相为体。 本觉湛然,法身常住,唯是清净实相,故以为体。 第三明宗:以觉悟圣道,进趣菩提,为此经之宗。 能即妄达真,了浊水中有清水,迁流中原来不迁流,觉悟不生灭之圣道,即是从本觉而起始觉,从始觉契本觉,乃至始本合一,趣证佛果,亦是不生灭因果为宗也。 第四论用:用为一经之妙能,生善之胜力,此经以普济一切,悉与大乐为用。 普摄三根,同归觉道,咸与无上菩提觉法,究竟涅槃寂静之大乐也。 第五判教相:教是圣人被下之言,若不判别,则大小不分、凡圣莫辨,是故须判教相。 此经以大乘方等、生酥为教相。 若属华严顿乳,而其中明无常苦空等觉。 若属阿含酪味,而其中八法,皆为佛菩萨大人所觉悟。 若般若熟酥,则此中未明一切法,皆是摩诃衍。 若言醍醐,则未明开方便权门,显真实妙理。 四时既所不收,不归方等,当归何时? 故以大乘方等生酥,为此经之教相。 此为本经五玄释题,略如此。 次释译题后汉沙门安清译译者,翻梵语,成华言,故称为译。 安清,此经之译主也,姓安,名清,亦名世高,乃安息国王之太子,因宿具慧根,不昧本性,出家修道,成为沙门。 沙门二字,释子之通称,此云勤息,谓勤修佛道,而息灭诸恶之义。 又云: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 标此沙门二字,乃简安清非白衣俗人,乃出家之大师。 此经是师在华,于后汉建和二年所译。 师于汉桓帝时,始由安息国来至中国。 师在祖国出家时,即探讨如来一代时教,深有心得,欲普利世人,故由安息来华,住二十余年,学通中文,乃广翻经论,利济东土众生。 凡师所译经典,有二十九部,共计一百七十六卷,其用心之善,可谓至矣! 稽师之史略,有特殊之奇迹,兹略述一二,以兹参考,亦可了知师非庸凡可比。 师曾自述,谓宿世亦为僧人,广行教化,后谓弟子曰:因果循环,丝毫不爽,我今当诣广州,偿其宿债。 师至广州,于行路之际,忽一青年,手持利刃,迎面而来,知还债时至,遂立不动。 彼青年竟以刃断师骨而去。 师之神识,即投生安息,为王太子,复出家到中国。 初至广州,遇一老翁曰:汝昔年曾害一僧人否? 彼答曰:少年无知,曾杀一僧人,至今追昔,殊为遗憾。 师曰:你当时所杀者,即我是。 因我宿世,曾杀于汝故,今生受报,被汝杀死。 我自被汝杀后,即托生于安息国,为王子。 我知宿命,故仍出家,复来游此,与汝再见。 此时老翁,抱愧万分。 师曰:此即循环果报,诚为可惧! 然我尚有一债,乃宿世无心误害,今亦当往还宿债,汝亦可随之同往。 师即往绍兴,彼老翁亦同去。 至绍兴城,路途之间,值数十余人,双方争斗,刀枪棍棒,互相残杀。 而师适行于此,无端被重棍误中师头,遂殒命长逝。 老翁悟,叹曰:因果定律,丝毫不爽! 遂亦出家为僧,勤修净业,后证圣果。 是知业缘果报,如影随形,如谷答响,而众生昧于因果,埋头造业,千万劫生死轮回,可胜浩叹。 经云:假使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 吾人从无量劫来,造无量重罪,即有无量债主,若欲一一酬还,偿之不清。 普贤菩萨云:假使罪业有形相者,尽虚空不能容受。 如来大慈,观见众生业障太重,欲偿清宿债,脱离苦轮,诚千难万难,故特开一念佛法门。 但能信愿恳切,老实念佛,临终即可带业住生,横超三界。 故此念佛法门,为最稳健、最简易,了生死、成佛道之唯一方法。 经云:末法亿亿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 旨哉言乎! 释译题竟。 大文为三:初总标,二别明,三结叹。 今初为佛弟子,常于昼夜,至心诵念,八大人觉。 此四句是总标;从第一觉悟世间无常,至第八令诸众生,毕竟大乐,乃是别明;最后段,是结叹。 亦是序、正、流通三分。 初总标,即第一序分,即序一部之缘起,如人之头首;次别明,即第二正宗分,乃一部之正要,如人之全体,五脏六腑具足;最后结叹,即第三流通分,将此法流通于未来,如人之手足。 此序、正、流通三科分经,出是道安法师,弥天高判,今古同遵。 序分,有通序、别序之不同。 诸经初言如是我闻等,是通序;六种成就,是别序,别叙一经之缘起。 如法华以一光东照,十界俱彰,大众腾疑为缘起,楞严阿难误堕淫室,佛敕文殊将咒往护为缘起。 此经开始,为佛弟子之四句,即为本经总标之发起。 例如梵网经,佛自称我今卢舍那,方坐莲华台等语,为一经之发起序。 本经初四句虽是序分,其意即总括八大人觉。 佛者觉也,对众生之不觉。 凡夫终日为妄念流动,贪著于五欲六尘,为物所转,背于觉性,故曰众生;佛则觉而不迷,了妄即真,不为物转而能转物,故曰佛。 当知佛与众生不二,不过在迷悟之间耳。 佛弟子者,凡皈依三宝,依佛之教,行佛之行,无论在家出家,皆名佛弟子,其中赅在家二众、出家二众,及沙弥、沙弥尼、式叉摩罗之学戒女,七众弟子无不该罗在其中。 若能皈依三宝,发菩提,究竟得成无上道,是故咸称为佛之弟子。 佛是大觉,能皈依佛,即趋向大觉,佛陀是先进,佛子是后进,所谓以先觉觉后觉。 我等众生,虽本具佛性,而不能觉;得如来之先觉,觉悟吾人之自心,觉在于后,是名为弟。 故知吾等众生,悉是如来之亲弟,若无如来教化,何能知本具佛性? 譬宅中宝藏、衣里明珠,若非明眼指导,则无能晓了;吾人自心中之真觉,久埋于千劫尘土中,不能受用,今所知者,悉是从佛口生,从法化生,解从师生,故谓之子。 虽然有先觉后觉之不同,而本具之佛性,无二无别。 称为佛子,即是欲吾人不生退却之心。 佛性本有,人人有分,个个不无,皆可成佛,切不可自暴自弃。 如来为大慈悲母,生我法身,育我慧命,佛恩深重,难以酬报,欲报佛恩,当如亲恩,故称为子。 然佛恩尤难报,华严经云:假使顶戴经尘功,身为床坐遍三千;若不传法度众生,毕竟无能报佛恩。 佛似度众生为事业,弘法为家务,我人为佛弟子,当作佛事,学佛之行,是为真子。 谓念念照常理,心心息幻尘,即是观行之佛子。 若至六根清净,即相似佛子;豁破无明,即分证佛子。 若四十二品无明尽净,究竟彻法底源,即是究竟,即是佛子。 若约净业,真实起行,念念弥陀,内不为心所动,外不为境所摇,即观行佛。 若得至一心不乱,即相似佛。 若理一心,即分证乃至究竟。 一句佛号,蓦直念去,又即是六即佛子。 常于昼夜之四字,尤为要紧。 至心诵念八大人觉,必须恒常如是,无论动静之间、昏昧之际,莫不皆然,于中若有间断,则道业不易成就。 古人云: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我等众生,自无始来,懈怠习气非常深厚,若无恒常之心,欲进修道业,实非易易。 有时纵发勇猛,转念即懈,所谓一日曝之,十日寒之,朝三暮四,终无实益。 经云:菩萨发大心,鱼子庵罗花,三事因中多,及其结果少,其病即在无恒心。 是故为佛弟子,须于昼夜二六时中,发恒常之心。 至心诵念者,至心即诚心。 佛法之中,有二要义:一即恒常心,二即至诚心。 无论烧香、散花、礼拜、持诵,都要有至诚心。 若不恳恳切切,三心二意,于佛法则无利益。 一分恭敬一分福,又云:制心一处,无事不办,故至诚心最为要紧。 诸佛菩萨因至诚恒常心而得菩提,我人痛念生死,欲背尘合觉,即须吾人以至诚恒常心,诵念此八大人觉。 诵者口诵,念者心念,必须心口相应也。 一无常无我觉  第一觉悟:世间无常,国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阴无我,生灭变异,虚伪无主,心是恶源,形为罪薮。 如是观察,渐离生死。 此下别明八大人觉,于三分之中,即正宗分。 第一觉悟,世间无常,苦空无我,显示出世之常乐我净。 夫四念处,为入道之初门,破我执之先锋,众生因有人法我执,所以轮回生死,颠倒不息,若能除却二执,即得人法二空。 如来将欲灭度时,阿难请问于佛,谓佛灭度后,我等依何而住? 佛言:当于无常、苦、空、无我,四念处而住。 众生不了,以为天长地久,三毒炽然,心不得安;若有无常等观,则心有所安。 故知学佛人,于无常观,尤为重要。 世间无常,国土危脆,此二句正明无常。 吾人应觉悟世相无常,了知世间之一切事相,非是真实,皆是无常幻化。 以迷故,无常而妄计为常。 四大本空,五蕴非有,众生不了,以为有我有人、有是有非,有父母妻子,有兄弟姊妹,乃至有田园产业,有金银财宝,莫不执为有我。 不知三界火宅,众苦充满,众生执苦以为乐、无我计我、非净计净、非乐计乐、执空为有,由是四颠倒,起惑造业,轮回生死。 现在觉悟世间一切悉是无常、苦、空、无我,从来未明今已明,故名为觉。 悟即开真智而会真理之谓也。 如行人迷方,迷东为西,将南作北,从迷入迷,永历尘劫。 从前未明,起四颠倒,故为众生;今既了达,返迷成悟,即为诸佛。 以其觉而不迷,悟而不昧故。 然众生虽迷,而佛性人人本具,故首须觉悟。 我人最近在眼前者,不外乎依正二报,山河大地,世界国土。 约依报而言,依者,依靠也,谓山河大地、房舍屋宅、衣服财物,皆我人之所依托,故名依报。 世谓三世,迁流为义;间为十方,间隔为义。 三世间各有十方,十方界各有三世,十方约横遍,三世约竖穷,横竖交罗,互相组织,故称世间。 有三义:一有情世间,即六道众生是也;二器世间,即国土是也;三正觉世间,即诸佛菩萨,出世圣人也。 而此中即专指有情及器世间也。 无常者,谓世间之万事万物,生灭迁流,刹那不住,不能常住也。 无常具二义:一败坏无常,二念念无常。 谓过去诸法恍惚若梦,现在诸法犹如电光,未来诸法如云倏起,三世诸法,悉是新陈代谢,故名无常。 如楞严经中,佛谓波斯匿王曰:汝年少时,皮肤润泽,今则白发面皱,是即变迁无常。 匿王答云:如是类推,岂惟年变,亦兼月化;何直月化,兼又日迁。 沉思谛观,刹那刹那,念念之间,不得停住,故名无常。 国土危脆,约依报器世间而言。 国谓国界,土即土地,指一切有情之住处而言。 土有净秽,国有大小,界有粗妙,地有广狭,以八字包括殆尽。 危者不安之义,脆者虚浮之义。 谓沧海变桑田,桑田变沧海,沧桑互易,陵谷变迁,世间之一切,悉是无常不久,如玻璃之危脆。 若劫坏之时,七日并出,大海、须弥同归灰烬,故名国土危脆。 举眼所观,世间千年之房屋,万载之树木,甚为希有,纵手所指,无一物不是成住坏空,四相轮转,无一法常住而坚固者。 当体如幻如化,如水中月,如空中花,皆是无常危脆,不安隐之法,何者是我耶? 所谓三界不安,犹如火宅;尘刹虚浮,喻同朝露。 无常经曰:假使妙高山,劫尽皆散坏;大海深无底,亦复有枯竭。 大地及日月,时至皆归尽;未曾有一事,不被无常吞。 古人云:劫火终讫,乾坤俱坏;大水起时,没淹二禅;大风吹时,荡尽三禅。 六欲诸天受五衰,三禅尚是有风灾,纵使生至非非想,八万劫终落空亡。 三界之内,无一法不归磨灭,故以无常印之。 四大苦空一句,总约依正二报而言。 四大即地、水、火、风也,有内外之不同。 我人内四大,揽取外四大之少分而成。 四皆称大者,以其皆能遍一切。 地大者,坚相为义,水以润湿为义,火以暖触为义,风以动摇为义,此约外四大而言。 若内四大,则发毛爪齿、皮肉筋骨为地大,涕吐浓血、大小便利为水大,暖气是火大,动转是风大。 若一息不来,则与外四大无异。 言苦空者,谓内四大为苦,外四大为空。 老子云:人之有苦,为吾有身。 盖身为众苦之本,四大如四毒蛇,共叙于一箧,若一大不调,则生一百一病,若四大不调,则有四百四病,故知身为苦聚。 最胜王经曰:譬如机关由业转,地水火风共成身,随彼因缘报异果,同在一处相违害。 然众苦虽多,不外乎六根于六尘境,三受之上,起三种苦,于顺情境上生坏苦,违情境上生苦苦,不顺不违中庸境上生行苦。 六根对六尘,所受一根有三苦,六根即有十八苦,如是乃至一百八苦、八万四千无量诸苦,众生没在其中,谓之苦海。 总之身有生老病死,世界有成住坏空,缘生缘灭,虚妄之法,究竟了无实体,故曰四大苦空。 五阴无我一句,单约有情正报而言。 五阴者,即色受想行识也。 阴者,盖覆为义,谓五阴积集,成一幻身,覆盖自性故。 故色以质碍为义,即五根五尘色法而言也。 吾等众生,以色心连持为命根,领受前尘违顺之境名受,以领纳为义,即前五识也。 想阴以取像为义,谓于前尘苦乐之境,起诸想相,即第六意识也。 生灭迁流,造作名行阴。 吾人从少而壮,由壮而老,念念迁流,心心不住,即是第七末那识也。 识以了别为义,谓对境而有了别事物知识之心,即指八个识,亦可单指第八藏识也。 此第八识,即吾人之主人翁。 五根四大属色阴,受想行三阴亦可指心所,识阴为八识心王也。 众生不了,执此五阴色身一定有我,认六尘缘影为自心相,认四大色身为自身相,若四大各离,今者妄身,当在何处? 阿含经曰:色如聚沫,受如浮泡,想如野马,行如芭蕉,识如幻法。 人身为五阴之假合,一期之内假为主宰,究竟梦幻泡影,终归于空,故曰无我。 圭山云:色有地、水、火、风,心有受、想、行、识,若皆是我,则我有八,终即能成八佛,岂有此理。 如是翻覆推折,求其我处了不可得,便悟此身,众缘和合,假为人相,觅其实体,元无我人。 修如是无我观,断却分别我执,证我空真如。 如佛弟子离婆多尊者,在俗时曾为商,有事出外,失路无宿处,夜息凉亭。 一鬼携尸而来,复有一鬼,随后而至,彼此夺尸,共相争论。 后请离婆多为之作证,师即指前鬼携来。 后鬼嗔怨,即将师两手两足次第尽悉食去。 前鬼心中不忍,即将死尸之手足次第接于师体。 俟天明,遇寺僧曰:究竟有我无我? 答云:本无我。 即开悟,遂出家;一闻法要,即得道果。 当知六凡众生,依正二报,本来无我、苦空无常。 广而言之,不特六凡身心世界如是,即二乘菩萨,亦莫不皆然。 以其二乘有方便变易生死,菩萨有实报变易生死;既有生死,即是无常;既是无常,则苦空无我,莫不具备。 是知九法界众生,内而身心,外而世界,无不是苦、空、无常、无我,唯如来常寂光净土,方是真常真乐、真我真净,至此无我无不我,所谓八大自在我,无乐无不乐,真常妙乐。 如来说此八大人觉,无非欲令九界众生,各各证到常乐我净之四德。 众生被惑所迷,妄见有世界国土,犹如病目,空中见狂华,若病去目清,则了无所见,所谓以睛明眼,观睛明空,唯一睛虚,迥无所有。 当知众生,空中见狂华,灯上见圆影,悉是妄见,非有而有。 若以金刀刮目,除却眼中之翳,净眼顿现,空本无华,灯亦无影。 当知吾人妄见有身心世界,亦复如是。 以其有种种惑染妄翳,盖覆真性清净之本。 若念一句弥陀,即是息妄念之金刀,破黑暗之慧炬,若老实持去,当下三惑屏除,真体显现,此时方知空本无华,病者妄执。 所谓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本无身心世界,安有生老病死? 惠能云: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亦即所谓: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转三世无常,而为十世常住,令九界三土依正,皆归于常乐我净。 了知性色真空,性空真色,清净本然,周遍法界;性水真空,性空真水,清净本然,周遍法界;火风亦然。 即妄而达真,即生灭而至不生灭,如是为大人所觉。 上约九界而言依正二报,是无常危脆,苦空无我。 又生灭变异,虚伪无主二句,要觉悟身心世界,皆是迁变异灭。 既是变灭,是知虚妄不实,安有主宰于其间哉? 诸行无常,是生灭法。 吾人从生而老,由老而死,刹那刹那,念念之间,无常迁变。 依虚妄因缘出生之法,谓之生;依虚妄因缘离故已有之法,谓之灭。 生灭为生死之因,生死为生灭之果。 经云:我此无常变坏之身,虽未曾灭,我观现前念念迁谢,新新不住,如火成灰,渐渐消殒,殒亡不息,决知此身,当从灭尽。 无论山河大地,日月星辰,无不是生住异灭、四相迁流。 然四相迁易,有一期、刹那,二种不同。 约吾人一期报命,初从母胎而生,谓之生相;渐渐长大成人,住于世间,为之住相;渐潮鸡皮鹤发,行步龙钟,为之异相;由老而死,谓之灭相。 即草木丛林,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亦无非生住异灭。 于一相中,各具四相,谓未生、将生、正生、生已四相,相相复各具四相。 如是类推,则有无数生灭,如大海之波,前浪后浪,浪浪相推,无有停息。 若微细察之,则吾人一念之中,有六十刹那;一刹那中,具九百生灭。 此最微细,吾人心粗,故未之见。 古人云:证无生后,方见刹那,此之谓也。 然吾人能老实念一句弥陀,念到妄澄虑寂之时,亦可见此微细念头。 妄念有四种之别:谓粗中粗、粗中细、细中粗、细中细。 粗中粗:即见思惑,灭相无明也。 粗中细:即尘沙惑,异相无明也。 细中粗:为无明惑,住相无明也。 细中细:即根本无明之微细习惑,生相无明也。 如是而知九界众生,皆有生住异灭,唯佛方得断尽。 所谓三贤十圣住果报,唯佛一人居净土,即此谓也,此约返妄归真而言。 以理推之,生如石女怀儿,住若阳焰翻浪,异同浮云千变,灭犹狂花谢空。 实同龟毛兔角,故曰:生灭变易,虚伪无主。 其实九界众生,本是无生,本是无灭,众生不了,于无生灭中,妄见有生有灭,如水之波,乃体上虚妄,本自非有也。 虚伪无主,以共虚而不实,伪而不真,因一切法了无实性,其体不自生、不他生、不共生、不无因而生,无有主宰。 吾人之真心,如主、如空;妄想浮念,如客、如尘。 客则往往来来,束装前途,不遑安住;主则不动不摇,无来无去。 而主本非客,空本无尘,本无生灭变易之相。 若念头起时,起无起处,念头灭时,灭无灭处,来无所从,去无所至,全是依他起性,本无实体。 如是了达,即人空慧。 了万法非真,如幻如化,即法空慧。 颂曰:一切妄想中,因缘空无主。 然吾人所禀之一念心性,灵灵不昧,了了常知,亘古亘今,虽生灭、而此心本不生灭,虽迁流、而此心原是不迁变。 故佛谓波斯匿王曰:汝虽见得身心世界念念迁流,心心不住,而迁流之中,有个不迁流在,生灭性中,有不生灭性在,汝识不识? 如昔观河水,至今人体虽老,而见性不老,故须从生灭而达不生灭,从浊水处而见清水。 当知吾人念佛,亦是生灭,亦是妄念,但净秽不同耳。 以清净妄念对治染污妄念,以毒攻毒。 念佛法门,从有念而入无念,从有生而入无生,至无念而念,念空真念。 初则有娑婆可厌离,有极乐可欣求;若欣厌离求至极,即不与取舍等,则即娑婆是极乐,即秽土是净土,念他即是念自,生彼不离生此,所谓去则实不去,生则决定生,此之谓也。 故念佛一法,最巧最妙。 心是恶源,形为罪薮二句,如水有源、木有根故。 心者,指六识心也,谓此心为万恶之源。 恶法虽多,不外尘劳烦恼,五逆十恶,众生昏迷,造弥天大罪。 从此心而出三恶道,然亦从此心出三善道,从此心而出二乘,从此心而出菩萨,乃至诸佛,莫不由此心而生,故此心为功之首、罪之魁也,须提防于喜怒哀乐未萌前。 六识颂曰:动身发语独为最,引满能招业力牵。 故念念之间,须提防此心。 不明白者,即认肉团浮尘心为自心;稍有知识者,即将妄想分别缘虑为心。 当知此心,是生死根本、起恶之源、前尘虚妄想相,非汝真心,若定执者,即是认贼为子。 形为罪薮,形者身形也,心约于内,形约于外,众生妄认四大为自身相,故作恶造罪,皆因此妄认之故,实则造罪恶之薮,即由此身形所误也。 古云:十缠十使,集成有漏之因;六根六尘,妄作无边之罪。 即是此妄心妄身,是恶之源、罪之薮。 此身心作恶,故所感之世界是恶;此身心起秽,故所感之世界亦秽。 此身此心是贼,非是汝真身真心。 然究竟真身真心何在? 无他,幻化空身即法身,无明实性即佛性,妄处元来即是真。 了达妄身妄心无性,即是真实之性,即波处见于水,即此心是为万善之源,即此形是为万福之薮。 故十方诸佛,身具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之妙庄严,心有无量智慧、应机无碍之正遍知。 然亦须知形为心役,尤应明识其心。 此心字,三点如星相,横钩似月斜,披毛从此出,作佛也由他,以其根尘为缘,识生其中,聚缘内摇,趣外奔逸,昏扰扰相,以为心性。 当知妄想如大海之一沤,真心如大海之全体。 能知一沤,即该全体之大海,即妄心而达法界之真性。 法界圆融体,作我一念心;故我一念心,全体是法界。 念一句弥陀,当下即是。 了知心外无佛,离能念之心,别无所念之佛;离所念之佛,别无能念之心。 能念所念,莫不空寂,即人空。 若念绝情忘,根尘脱落,即法空。 若至能亡所亡,亡亦了不可得,即空空。 所谓灵光独耀,迥脱根尘,真性自然现前,妄念自然消灭,诸妄消亡,不真何待,所以说作亦六根,受亦六根,安乐妙常,唯此六根,更非他物,乃至一毫之善,一尘之福,悉以此身心而修成。 故南岳思大师证道之后,即往山礼拜,一生岩,二生塔,三生塔,以今生之得道,悉由前生之修成,此身非是坏物,在善用与不善用之间耳。 如是不妨将四大假合之身,认真念佛,认真拜佛,以此身非我故。 眼欲看色,则无使其随色流转;欲懒惰,无使其随怠流转。 足无乱行,身无乱动,口无妄谈,少说一句话,多念一句佛,打得念头死,许汝法身活。 收摄六根,净念相继,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决定成佛,去佛不远矣! 如是观察,渐离生死二句。 如是者,指法之词。 五识照瞩曰观,意识寻伺曰察。 即观察上来依正二报,无不是无常苦空无我,即可渐离生死。 以能净三业,修无常观,破我法二执,故此二句,乃总结上文也。 若能执持一句名号,得事理一心,则可断却根本、枝末二种无明,超脱二种生死。 使九界众生,悉获佛界究竟之妙乐。 转八识成四智;转无常寿命,以成不生不灭、金刚无量寿;转危脆世界以成常寂之法性五阴,无我成法身真我,无主之虚想成为无住真人。 翻恶源之心,而为菩提道心;翻罪薮之身,而为涅槃法身。 众生本来是佛,尽大地是个常寂光,如此殊胜法益,末世众生,非观察觉悟,老实念佛,不能得成也。 二常修少欲觉  第二觉知:多欲为苦。 生死疲劳,从贪欲起;少欲无为,身心自在。 此段为第二觉悟。 多欲为苦。 所谓欲海茫茫,回头是岸。 当知吾人,本有妙明真心,本是清清净净、光光明明,如何现在,弄得昏昏暗暗,糊糊涂涂? 即被五欲之所染著故也。 如一盆清水,投诸泥土,久则土失流碍,水亡清洁,容貌泊然,故名为浊。 自心本是清净,投诸五欲妄想之爱染,故转清净而为不清净。 若欲澄浊得清,复还元有清净之体,必有清水之珠,方可清净。 吾人自心之妄想爱欲,要令消灭,必须执持一句洪名,即可了生脱死。 古人云:清珠投于浊水,浊水不得不清,佛号投于乱心,乱心不得不佛。 言多欲为苦者:欲,希须为义,谓于所乐之境,希求而不舍也。 多者,谓其欲乐之境非一,故昔者因贪多欲,而受逼迫身心之痛苦也。 一切尘境,悉能染污吾人之心,为生死之根本,然何以能知五欲为苦? 六根对六尘,任运贪著,如磁石吸铁,不期然而然。 当知尘本非欲,而其中别有滋味,故能令人起须欲之心。 然万境本闲,唯人自闹,所谓色不迷人人自迷,酒不醉人人自醉。 然欲境虽多,总数不出五种。 一色欲:谓男女形貌端正,及世间宝物,玄黄朱赤紫,种种妙色,世间之人,谁不生爱著? 于此可爱之色,悦情适意,贪求恋著,不能出离三界,皆为色所迷故。 楞严经云:汝爱我心,我怜汝色是也。 二财欲:世间一切金银财宝,养身之资,无论男女老幼,谁不生贪著,恋恋不舍? 是为财欲。 三名闻欲:谓不贪色,不贪财,唯贪求名誉,谓有声名,可以显亲荣己,以致贪求乐著,而不知止,故名名欲。 四曰饮食欲:贪著种种饮食,肴膳美味,乃至贪口腹,残杀生灵,故名食欲。 五睡眠欲:谓终日情识昏昧而睡眠。 众生不了,终日竟夜,于黑暗鬼窟中作活计,不知欲是苦本,且将苦作乐,贪求不已。 如来说是可怜悯者,此之谓乎? !当知有欲便有苦,无欲则无苦。 有欲有苦,皆是六根黏于六尘。 若根不缘,则尘无所偶;若根尘脱黏,则当下灵光独耀。 五根为内贼,五尘为外贼,灭功德,损法财,悉由此内外五大贼之所劫夺,宜生厌离之心。 谓色欲如热金丸,持之则烧。 古今俊杰英雄,多被色欲所迷。 如周幽王之爱褒姒,因此丧身亡国。 频婆娑罗王,以色欲故,身入怨国,在淫女梵摩房中。 优田王以色欲故,截五百仙人首。 古时多少昏君,悉因色欲而败国亡家。 当知色害尤深,令人狂醉,生死根本,良有以也。 声欲如涂毒鼓,闻之则死,故宜远离。 婆沙中云:佛未出时,帝释常诣提波延那仙人所,听闻法要。 夫人舍脂,心怀疑念:帝释舍我,欲往余女。 遂隐行车上,到仙人所。 帝释见之,乃谓曰:仙人不喜见女,汝可还去! 舍脂不肯,帝释即以莲荷茎打之,舍脂乃以软语而谢帝释。 诸仙闻女声起欲,髻螺落地失通。 又如印度雪山,有五百仙人修道,甄迦罗女于雪山沐而歌,仙人闻其歌声,遂失禅定,心醉狂逸,不能自主。 以是之故,须呵声尘。 香欲如憋龙气,嗅之则毙。 开结使门,杜真正路。 百年持戒,能一时坏,唯此香尘。 大论云:昔有罗汉,入龙宫受食。 钵有余粒,令沙弥洗涤。 余剩米饭,嗅尝之,甚香味。 后潜入师座之龙床,手捉床脚,俱入龙宫。 龙谓何故将未得道者带来,师言不觉。 沙弥见龙女美妙端正无比,生大染著,遂发大愿,夺取龙宫。 出宫后,一心精修施戒,愿早做龙王。 是时绕寺,足下水出,自知龙业已成,即以袈裟覆头,入池而死,竟为大龙。 其未死之前,师友呵之,谓我心已决。 师及僧众,在池前叹云:由著香故,致使尔也。 彼以贪故,竟甘为畜类之龙王,其颠倒错谬,可谓至愚。 味欲如沸蜜汤,饮之则烂舌。 众生因贪口福,而残杀生灵,造弥天大罪,伤理丧德,断大慈悲,皆此味欲。 昔有一爱酪沙弥,心常爱食乳酪之味,凡檀越供僧之酪,沙弥每得余残,心心爱著不舍,死堕酪中为虫。 师得道果,僧分酪时云:徐徐莫伤爱酪沙弥。 人问其故,答言:此虫本是我小沙弥,以爱酪故,生此酪中。 为是义故,宜应呵味。 触欲如卧师子,近之则啮。 当知触欲为生死之本,系缚之缘。 余四欲,各得其分,唯触欲遍满全身。 生处广故,染著亦广。 故此触欲,为大黑暗处。 过去有劫拨仙人,得五神通,为王者所敬重。 飞行往返,王自捧仙足,用膳之时,手自供奉,如是者多年。 时王有事远行,王有一女,端正无比,王告女言:吾奉事仙,不敢失意,吾今远行,汝供如我。 彼仙飞至,女即以手擎接足,触女柔软之手,即起欲意,欲盛失通,无飞行之能,只挨步行出宫。 可不畏哉! 古代名僧诗云:远之易为士,近之难为情,香味颓高志,声色丧躯龄。 佛名经曰:有爱则生,爱尽则灭,故知生死,贪欲为本。 若去贪欲之因,则生死苦轮之果报息矣! 苦者,逼迫为义,谓五欲之法,逼恼身心,不得自由,故名为苦。 以其六根各有三受,即有三苦,六三即一十八苦,如是推穷,无量无边,众苦充满,谓之苦海,所以说多欲为苦也。 若都摄六根,净念相继,返观观自性,返闻闻自性,当下即是少欲出苦之方法。 生死疲劳,从贪欲起者:吾人从无量劫来,生生死死,六道之中,何道未曾去过;十方世界,无一芥子许,非我受生之处。 做一世人,有一世之辛苦,生如活牛剥皮,死如乌龟脱壳,苦痛万端;经无量世,则有无量辛苦。 然自心本来不生不灭,有生有死者,皆因贪欲而起,悉是冤枉受轮回,遭虚妄之生死,众生胡为乎受诸辛疲劳苦? 故云生死疲劳。 大智度论云:菩萨得天眼,观诸众生轮转五道,回旋其中。 谓天中死,人中生;人中死,天中生;天中死,地狱中生;地狱中死,鬼趣中生;修罗鬼畜,亦复如是。 欲界中死,色界中生;欲界中生,色界中死;色无色界,亦复如是。 所以说六道轮回,生死旋转,吾人从无始至现在,所有枯骸堆积如山,所流眼泪如四大海水,众生不痛念生死苦,且将苦作乐,以强陵弱,争名夺利,乃曰为国为民,岂非颠倒? 如百千蚊蚋,于破瓶之中,分寸之间,啾啾乱鸣,慧眼观之,殊属可笑,徒劳辛苦而已! 然亦无无因之果,果必有因,如桃树由桃核而来,现在生死,由贪欲而生。 吾人最初受生,亦由一念爱心而来,纳想为胎,流爱成种,圆觉经曰:一切众生,从无始际,由有种种恩爱贪欲,故有轮回。 是故吾等,须断贪欲。 吾人来世如何,不必问他人,问自心便知。 现吾等须看破一切,断去贪欲,切不可被其所迷,于无量劫中,为恩爱奴。 所谓若欲放下即放下,欲待了期无了期;自己要向自己度,求人不如求自己。 阿难为佛亲弟,不肯用功,将谓如来惠我三昧,殊不知自己生死自己了,各人吃饭各人饱,以依赖心重,庆喜竟难脱离登伽之难,一味恃他,岂有益于己哉? !唯一句洪名,阿伽陀药,能万病总治。 古人云:心病还须心药治,解铃仍须系铃人。 若老实念一句弥陀,所谓行亦阿弥陀,坐亦阿弥陀,假饶忙似箭,不离阿弥陀,久久贪欲自断,生死自了矣! 少欲无为,身心自在二句,约观法对治,当提防于未萌之先。 毫厘欲念,三涂业因,瞥尔情声,万劫系锁。 少欲者,言不求也。 无为,即无所作为,天然之义;以其尘亡根脱,无为显现,故名无为。 少去五欲,则尘亡,尘亡则根脱。 尘既不缘,根无所偶,以有无为之乐,则无苦恼。 又云,少欲则外无所贪,无为则内无所作,内外既不贪求,无所作为,自得逍遥自在,无拘于生死尘海。 当知无为快乐,即是阿弥陀佛。 若说一切法无为,即是无量寿;若说无为无不为,即是无量光;寿光不二,即是阿弥陀。 身心自在句,明自在乐。 身能进退无碍,谓身自在;心离烦恼系缚,谓心自在。 若能离生老病死,则身自在;若除却生住异灭,则心自在。 经云:少欲之人,则无谄曲以求人意,亦复不为诸根所牵。 行少欲者,心则坦然,无所忧畏。 能少欲,则渐趋于涅槃。 少欲既能生诸功德,无欲更受无尽利益矣。 要而言之,九界众生皆是有作有为,唯佛一人乃是无作无为,方称真解脱真自在。 发布时间:2022-12-21 11:49:05 更新时间:2024-03-17 13:52:41 来源:素超人 链接:https://www.suchaoren.net/wei-685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