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大佛顶首楞严经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章举要 内容: 以一九八七年于北京居士林录音为基础诸位大居士发起无上菩提之心,建立道场共修忏法,持诵观世音菩萨大悲真言,功德实是不可思议。 法界众生同蒙利益。 所以我除了随喜赞叹之外,仅以自己对观音耳根圆通法门的一点体会,向大家汇报,供养观音大士以及在座的每一位大居士。 今天观音道场,大家持咒共修,皆得不可思议功德。 先师夏老常说:理明、信深、愿切、行专、功纯、业净、妄消、真显。 我们若能明白观音的发心是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所得之果是上与十方诸佛同一心,下和六道众生同一体,所以感应道交,普门示现,我们的信就深哪,我们愿就切,行就专哪。 所以我们对于观音大士的成就,有所闻,有所信,有所解,能够悟入,那就大大的不一样了。 一点都不明白的人,你修啊,修一劫。 你要真能入了观音耳根法门,那就是圆修啊。 你修一天等于不明白的人修一劫,所以日劫相倍,大家实修是肯定的,但是我们还须读诵大乘,希望能解第一义谛。 要能解悟的话,你就成为圆人,你圆修一天等于其他的人修一劫。 这也就是我愿意来作一些供养的基本原因。 观音耳根圆通章在《首楞严经》,这个经的全名叫《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大家称《楞严》过简了。 应该称《首楞严》。 《首楞严》是一个名词,不能拆开的。)《首楞严经》是经中之王,我国隋代最突出的大德智者大师,他听到印度有此经,他就在天台山国清寺,修建一座拜经台(圆瑛法师说此台仍在),每天向西拜求共十八年,仍是没有见到。 可见此经多么难遇。 此经题深奥,古德解释不一。 今依明代大德憨山大师《楞严通议》。 大师证入首楞严三昧,所议均从大光明藏中自然流出。 大师自云:一夕于海湛空澄,雪月交光之际,恍惚大悟。 忽身心世界当下平沉。 如空华影落。 是夜秉烛述《楞严悬镜》一卷。 后因弟子请益,直笔成书,名为《通议》。 近代三大高僧之首,谛闲老法师说:当听到有此书后铭心五内,从斯历十余年莫不念念于是书也。 可见此书是何等希有的法宝。 《通议》说:此题虽十九字,而独重在首楞严三字而已。 首楞严此云一切事究竟坚固(在《涅槃经》中,佛自释如是)大定之总名也。 乃一心之异称。 首楞严之义为一切事究竟坚固,乃世尊金口所宣,不容疑惑。 大师又曰此即一心之异称。 所以首楞严即一心,一心生万法,而一切无如心真实(布袋和尚禅语),于是一切事即一切法,即是一心,自然就究竟坚固矣。 古德谓为彻法底源,无动无摇,也正是此义。 又《通议》解释其余十六字曰:此一心具有体相用三大义故。 一者体大,二者相大,三者用大。 什么叫做大? 大者,谓此心体,广博包含,极法界量,大而无外,体绝名言,强名大也。 就是说心的本体,广大无边,包含全法界,除了本身,不更有外部,无法安名,不能描述,勉强叫做大。 佛顶,约喻以明相大也。 佛卅二相之第一相名为无见顶相。 佛初生时,乳母捧佛注视,看不见佛顶。 又佛成道后,东方应持菩萨,欲见到佛顶,他上升了恒河沙数那样多的佛土,仍然看不到佛顶。 为什么看不到? 《通议》说得好:以此至极无相之顶,以喻广大无外之心,无相而不可以见见,故为相大也。 佛是至极之圣,顶是人身最尊无上之部。 但此顶相不可见,乃以此最尊最上无相之顶相来比喻广大无外的一心。 有相则可见,但此心无相,故不可以见来见到。 所以是相大。 此外从如来万行都表用大。 一切诸佛乘此一心以跻(达到)极果,究竟无余,故云了义。 一切菩萨乘此一心到如来地,故云万行。 以此一心具上三义(体大相大用大)故为大定之总名。 首楞严即一心。 以一心为乘,到如来地,圆证极果。 若以此一心而照万法,则法法全真。 故云一切事究竟坚固。 若了一题则全经之旨,思过半矣。 经中佛告阿难:有三摩提,名大佛顶首楞严王,具足万行,十方如来一门超出妙庄严路。 故于经中,二十五圣各各宣说悟入三摩提之法门。 观音自述耳根圆通法门,居二十五人之末,但文殊评选则居二十五圣之首。 至于三摩地我们翻三昧、正定等等。 但此经的三摩地,不是普通所说的正定。 一般打坐,修观,如果是正法修行,正的知见,都可以入正定。 也叫三摩地。 但是楞严的三摩地超出这些。 称为首楞严大定。 大定就没有什么叫出定,没有什么叫入定。 大定无出入。 这个大定有两个殊胜之义。 一、圆定。 不是一般只是自心不动,而是统摄万法,成一定体。 日月经天而不动,江河竞注而不流乃成一切事究竟坚固之大定。 成与坏,生与灭,无不究竟坚固才是圆定。 二、妙定。 本性自具,不假修成。 纵在迷位,其体如故。 故称妙定。 所以于心性外,另用工夫所得之定,都不是妙定。 如合以上圆妙两义,就是首楞严王三昧,也称首楞严大定。 也即是经中所说的三摩地。 【尔时观世音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世尊! 忆念我昔,无数恒河沙劫,于时有佛,出现于世,名观世音。 我于彼佛,发菩提心,彼佛教我,从闻思修,入三摩地。】经文中尔时观世音菩萨,就在大势至菩萨说完之后,即从座起,观世音菩萨就站起来。 顶礼佛足,恭敬向佛礼拜,而白佛言。 首先他说世尊(这是佛的十号之一。 也有人解释为十号的总称。)忆念我昔,忆是记忆,念是思念,忆念我昔就是忆念过去,过去久远啦! 是无数恒河沙劫。 恒河有多少沙子数不清。 而这个时间单位是劫,这个时间之长又是说不清的。 说不清多么长的时间,又有无数恒河沙子那么多,这个总时间就久远久远又久远了。 那个时候有一位佛出世了。 佛是不断出世的,所以过去的佛是无量的,现在的佛是无量的,未来的佛也是无量的。 在座诸位都是未来佛呀。 那时候有佛出现于世,佛的名号是观世音。 佛佛相传,所以古佛是观世音,他的菩萨弟子的名号仍是观世音。 这位观世音菩萨在观世音如来之前,就发菩提心。 大士在佛前发了菩提心这正是关键,只有发了心的人,佛才把最殊胜的法来教授于你。 实际生活中也是如此。 你要种稻田,必然先有了稻种,因为你真是要种啊,所以才告诉你应该怎么种,怎么培养,一一的告诉你所有的方法。 你手里根本没有稻种,没有种子,只是在空谈那就等一等吧。 等你有了种子再说吧。 观世音当年在如来前发了菩提心,彼佛就教我了,就传授我,从闻思修入三摩地。 此即十方如来一门超出妙庄严路。 底下先解释菩提心与闻思修。 菩提。 这是印度话,它的含意就是觉悟。 所以发菩提心就是发了彻底觉悟的心,也即是具有大智慧、大慈悲、大愿力的心。 愿共一切众生究竟觉悟的心。 这个觉有三个意思:一个是本觉,一个是始觉,一个是究竟觉。 所以三觉一齐圆满才成佛。 本觉就是人人本有的本体,也就称为本心,妙明真心。 也就是你的自性,也就是你的法身。 这个称为本觉,是人人所本有的。 但你不知,就像自己有颗宝珠藏在衣服里头,你不知道。 自己以为是个穷汉,可是无价宝珠在身上,自己不知道。 这是本觉。 当你发起一念背尘合觉之心,要恢复本来,以达到究竟觉悟,这就是始觉了。 你开始觉悟了。 所以我们如果有了这样的心,精勤去修哇,始觉开始在放光啊,始觉应合乎本觉,如珠放光,其光首先照亮了珠的本体,这就是始觉合本。 以后达于究竟圆满,就是究竟觉。 这三个觉都圆满就称为佛。 所以发菩提心哪,就是要发这样一个心。 依始觉的智慧,继续发心,勤求究竟觉,即是发菩提心。 可很多人不明白发心的重要,念佛只想求得世间好处,这是非常可惜呀。 大家要知道要往生极乐世界呀,二乘种性的人是不能生啊! 岂但是只求人天福报是不行,若只是想生极乐世界去享受,怕受生死之苦,要出离娑婆,只是一个小乘的心;你只是了自己呀。 如果这个心你不能扩大的话,你就是二乘的种性。 《往生论》中世亲菩萨特别讲了,二乘的种性是不能往生的。 往生的人都是大乘的种性,都是发了菩提心。 所以《无量寿经》三辈往生,每一辈都是发菩提心,一向专念。 发心和念佛两个要素,少一个都不行。 所以菩提心是心中之王。 菩萨要修行,要以此心为先。 若不发这个心,你一切的万行都没有根本,就无从建立。 《华严经》有句话很深刻,大家目前很难理解,但应当仰信。 慢慢去修持总有一天会懂得的。 经说: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名魔业。 忘了利他的心,忘了觉悟的心,你就是作善法,也只是作魔的事业。 可见菩提心的重要。 《起信论》很多人读过,菩提心就是《起信论》的三心。 一个是直心,我们常说直心是道场。 大家以为直心只是很直率,没有那么些弯弯曲曲,这个解释很浅。 《起信论》的直心是正念真如法。 不落二边称为正念,在正念中以智慧来观照真如,就是正念真如的直心。 如,就是相如。 相如,当然要有彼此两个才能说如。 所以他不是一。 既然如了,彼此就是一样。 一样就不异(异就是两样)。 所以如是既不一又不异。 言语就不能及,思想也不能及。 所以不正念真如,这个直心是不容易生起的。 直心是大智慧的心。 深心,就是要乐修一切诸善行故。 诸善奉行,就是对于世出世间,自觉觉他一切众善都爱乐奉行。 第三个就是大悲心。 大慈大悲,要拔一切众生的苦,对于一切众生的苦,我们都不分冤亲平等对待给拔除。 所以《起信论》的三心就是菩提心,最为宝贵了。 如过去国王太子,他还是一个小娃娃,还在繦褓之中,还要人抱著,任何大臣,哪怕是白胡子的开国元勋见到时都要礼拜,是不是? 看见太子焉有不礼拜之理呀! 就是如此。 初发心的人,你要发了菩提心,那一切二乘种性和以下的都应该向你恭敬。 就是如此。 佛法之中这是最重要的。 所以《华严经》一百个比喻说明菩提心的重要。 观世音菩萨就是发了菩提心,这个菩提心也就是心佛众生三无差别的心。 心跟佛跟众生这三方面没有差别。 这也是《华严》的话。 所以后来等观音成道之后,就跟十方诸佛同一慈力,和一切众生同一悲仰。 既同于诸佛又同于众生。 就是心、佛跟众生,他三个都无差别。 发的是这个心,得的果也是这样的果。 彼佛教我从闻思修。 观音大士在佛前发了菩提心,彼佛(观世音佛)就教授了从闻思修三慧下手的方法,但此处的三慧不同于通常一般的三慧。 一般的闻思修,闻到了经教的道理,并能理解这就是闻慧。 我依著这个道理起了正的思维,这个就是思慧。 所闻的都想通了,接受了,理解了,依教奉行这叫作修慧。 这是一般所说的闻思修。 但是观世音如来教导观世音菩萨的这个闻思修,大大地深入了一步。 这个闻慧是指耳根的闻性,是你的耳根能闻的本性。 人人都有自性,但是为什么单说闻性,不说别的呢? 不说知,不说是,而说闻呢? 就因为众生耳根最利。 我们从耳根入门,容易明白自己的本心,见自己的本性。 此处的闻慧是指从耳根闻性,生出始觉的智慧,不再去驰求耳外的音声,而是返转回来注听自耳能闻的自性。 思也不是一般的思维,而是离开一切想念的,用正的智慧来观察能闻的自性,追究一下能闻的是谁呀? 有人念佛,问念佛的是谁呀? 现在追究一下能闻的是谁呀? 这就是思慧。 念念都是返回到自己,即所谓返闻自性。 念念返观,始觉合本,发明本来心地的原有风光,这才是修慧。 所以这个闻思修三慧是比一般的大大地深入了一步。 由此闻思修三慧入三摩地,即入首楞严大定。 但是这个定和慧是不二的。 这个三摩地从修到证,最后寂灭现前,证入圆通,即是入三摩地了。 【初于闻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 如是渐增,闻所闻尽;尽闻不住,觉所觉空;空觉极圆,空所空灭;生灭既灭,寂灭现前。】以上是观音依古佛之教,从浅入深的全部修习过程。 也即是从三慧入大定的经过。 初于闻中,入流亡所,正是从闻性下手。 初指最初下手之处,闻中就是在闻性之中。 入流,驰求声音叫作出流,不听外声返闻自耳的能闻之性叫作入流。 亡所这是一个极重要的关键。 眼睛看见红花绿叶,这些花叶就是所见,耳朵听到钟鸣鼓响,这音声是所闻,肉味是舌根所尝,孔子听了音乐,三月不知肉味,就是忘了舌根的所。 声音无动于衷,是观音最初步的忘所。 因为耳根能听就叫能闻,能闻的本性叫作闻性。 这是单从耳根说,实际闻性也就是全体自性的作用。 可见一下手用功,就是从本体上,从自性上用功。 这是一个很深入的法门。 有的人把它讲浅了。 佛经涵义,你深入发挥是好的。 如果本是很深的,你讲浅了,就不甚如法了。 观音大士在闻性之中入流亡所,就是入了闻性的流,绵密相续没有间断,默照在闻性之中了。 入了这个法性的流,就叫做入流。 忘记了所闻的声,就叫做亡所。 参究自心,在心光内,注在闻性中,入了流,忘记了所听到声音的尘,故称入流亡所了。 这个地方是非常重要。 所字呀,是修行的一个关键。 在本章之前,佛弟子富楼那问佛:清净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 佛就指出,其关键应在于因明立所,所既妄立,生汝妄能。 能所对立,扰乱生尘,引成尘劳烦恼,于是起为世界,静成虚空。 可见清净本然之中,只因立了个所,于是出现山河大地,出现种种众生。 问题都由于立了所。 本经又说:元明照生所,所立照性亡。 所一立,心就不能再照了,观世音菩萨照见五蕴皆空,但众生一立了所,有了所见、所闻、所知,都有对待,一切成二,在这以后就不能照而只能想了。 所以立了这个所就是众生入迷的根本。 现在我们要回头,要觉悟,就必须从忘掉这个所开始。 后头更有许多层次的所,一层一层地把这个所忘掉。 第一步是什么呢? 先忘掉我们所闻的声音这个尘,把这个所忘了。 这话是什么意思呢? 就是我们听见音声,就分别呀,这个音声是美呀? 是丑哇? 是噪音哪? 是乐音哪? 爱听不爱听啊? 这是顺我的,是称赞我的。 这是批评我的,毁谤我的。 于是许多烦恼都来了。 由于所闻的声音,增加你很多烦恼。 这个是什么呢? 这就是背觉合尘哪! 你本来是佛,本来平等,一切事究竟坚固。 现在你就完全违背了,你就被这个声尘所迷惑,而生出无边烦恼,生出无量是非分别。 这不正是背觉合尘哪! 那么如果你返闻哪,自心不在这一切音声上头,自心所向者,不是向外,你回呀,回转来,不去听那个声音,而是去用耳根听我的能闻的本性,这就是返闻了嘛! 返回来了。 能闻者是谁? 这个谁那就是你的闻性,你的主人翁,你的本来面目,就是你的本来的觉性,就是你的本来的妙明真心。 因此这就是背尘合觉的开始。 这是两条道路:你到底是背著觉悟向著外尘,还是背开外尘向著觉悟呢? 观世音菩萨就是从耳根闻性之中下手起修,念念内照,于是入于返闻照性之流。 于是自己自然离开声尘,也即是忘记了所闻,而亡所。 这只是初步功夫的相应,因智光内照,而显定力,这是功夫。 声尘自亡,这是效验。 永嘉禅师说:流非亡所而不入,所非入流而不亡。 也即是,不能亡所就不能入流,不能入流也就不能亡所。 可见入流亡所是修证圆通的总诀。 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 《楞严说通》解释为:前之亡所,且唯亡动。 今之既寂,乃是动结已除,静结方显也。 既寂之后,加功进力,反闻功夫,展转深切,以至寂静亦亡,则动静二尘,迥然双脱矣。 这就是说:亡掉了声音,这是亡掉声尘的动相,动相不能妨碍自己,于是解了声尘的动结,但动相一除,马上显出声尘的静相,这是声尘的静结。 仍是外尘的结缚,必须继续入流,返观闻性,来解除掉。 所以我们在修行道路的任何地方,都不能停步不前。 当动相消除不能为碍之后,自然出现静相,若留恋这个静相,还是有所著,所以需要更进一步。 不住于静尘,仍是返究能闻静尘者是谁(也即知静的人是谁)? 若心住静尘,即是闻静尘,是出流,而不是入流了。 若能返闻自己能闻静尘的闻性,于是静尘也不能为碍。 声尘的动静二结,一齐解除。 故云动静二相,了然不生。 憨山大师在《通议》中,有极精妙的解释。 如下:六根顺流(出流)奔境,故随情造业。 今于耳根思修,则不缘外境矣。 入流者,返流也。 谓逆彼业流(业流即指顺流(出流),谓驰向外境声尘,随情动念,造种种业,所以叫做业流),返观闻性,则不由前尘(当前外境的声尘)所起知见(不为声尘起心动念)而闻性现前,尘境遂空,故曰亡所。 这又说明了非入流不能亡所,非亡所不能入流。 下云:且未观闻性之前后,以境(指外境)有动静,则听不出声矣。 今观闻性寂然。 则境(指返观所缘之内境,即闻性)无动静之相。 故曰了然不生。 大师所说的妙谛,一时不易领悟,所以再引证一段唐代高丽国普照禅师《修心诀》中禅语,来辅助发明。 禅师开示:且入理多端,指汝一门,令汝还源。 汝还闻鸦鸣鹊噪之声么? 曰:闻。 曰:汝返闻汝闻性,还有许多声么? 曰:到这里,一切声,一切分别,俱不可得。 曰:奇哉! 奇哉! 此是观音入理之门。 我更问你,你道到这里一切声,一切分别,总不可得。 既不可得,当伊么时(彼时),莫是虚空么? 曰:原来不空,明明不昧。 曰:作么生是不空之体? 曰:亦无相貌,言之不可及。 曰:此是诸佛诸祖寿命,更莫疑也。 以上广引古德的心要,只是希望读者,对于观音返闻自性入理之门,有一个正确理解。 由于目前修行人中多有急于求成的偏见,走上歧路。 因此介绍二件实际经验,请参考。 (一)圆瑛法师,他是中国佛教协会的第一任会长。 他提到:他在二十一岁的时候,从福建到了苏州,参一位大德叫作冶开和尚,学禅。 他就参什么是我本来面目? 他连参三年,决心要见本来面目,了此生死大事。 等到他三年之后,二十四岁的时候,闭关打禅七,一心参究,到了吃东西也不知道滋味的程度。 一切时一切处,自己的心光就照著这一句话头上。 什么是我本来面目? 什么是我本来面目? 到了第十天的下午,打了二板香,止静之后,参究间得力,心身忽然空了,身也没有了,心也没有了。 啊,内外都虚融,环境也没有了,入了一种定境。 这个时候的法乐,非言语所能形容啊。 可是一动欢喜之心,境界就消失了。 底下再一枝香,还想达到这个境界,没有了,一直都没有了。 等到圆满之后考工时,报告了这个情况。 说了之后,冶公老和尚说:你以后还想要求得这个定境吗? 他说:是呀。 老和尚就警戒他:切不可求,若求则魔得其便。 所以这是很重要的话。 吸取前人的经验,免得走错路。 我们修行人不少哇,所谓修行者如牛毛,得道者如麟角。 这个话我们要注意呀! 天下有多少牛? 牛有多少毛? 修行者像牛毛那么多,成功的呢,如麒麟的角。 谁见过麒麟? 麒麟的角有几个? 极言其少。 就是因为修行的道路很长,又多有歧路(岔路),所以我们应该重视前人的宝贵经验与开示。 你有求,魔就得到机会了。 圆瑛法师谨遵师教,当二十八岁时,在浙江天童,也是打禅七,在第八天晚上,这个清静境界又出现了,比以前更殊胜,其乐也更微妙希有,从此相信宗门真有奇特事,再读《楞严》,以前所不懂的就都懂了。 底下他说,可惜以后我在庙里担任职务,重兴道场,办理慈善事业,主持佛教会,以致误了禅功。 未明白本分上事。 老法师十分谦虚,我们赞叹。 他越是真实,我们越赞叹。 现在有的人自夸三关齐破,我们对于他要先打一个问号。 (二)以前我在广化寺讲《净土资粮》之后,有一位年长的女居士,她面目枯藁,形神憔悴,心神惶恐,精神紧张。 她告诉我说:我一生念观世音菩萨,我就想能看见观世音菩萨。 等我真的看见观世音菩萨,谁知从此不得了了。 我现在简直活不成了。 成天眼前都满是怪相,不知有多少都在追著我,围著我。 请来多少人坐在自己屋子里,还照旧是看见许多怪相,我白天不能休息,晚晌儿不能睡觉,我简直要死了。 后来她说有人劝她念大悲咒来对治,问我怎么样? 我说:你不要念咒来对治,俗说冤家宜解不宜结,对治的话,这个结就更紧了。 我就对她说了一则公案:有位古德在深山中看上了一个清幽之处,他就造个茅蓬住下来,谁知各地实修的人,闻风而至,很快就搭起了一片茅蓬,成了一个共修的道场,此地本是山精野鬼等居住之地,他们要赶走这些外来户,所以日现怪异,大众十分惊恐,无法静修,纷纷请求迁居,但古德不动。 三年后,一夕晚坐,有一僧说:现在很安静,一点也不闹了,看来还是老和尚对了。 这时古德笑著说:野鬼伎俩千般有尽,老僧不闻不睹无穷。 于是我对她说:您就用这个不闻不睹的方法吧。 她要求我女儿把古德这两句话写给她,当这个字条送到她的手中时,马上所有一切怪相顿然完全永不再见了。 可见对于瑞象、神通等等的希求心是十分有害的。 所闻动静二相既已了然不生,所修之法,加功渐进,定力加深。 如《通议》所说:如是渐增等者。 由境寂灭,复增现行,以所闻声尘既无动静(皆不可得),则此闻根亦泯,故曰闻所闻尽。 因为声尘是我们所听到的,咱们能听到的是耳根。 现在声尘的动静两结齐消,所剩下的只是能闻的耳根,这根也是结。 根与尘相对了然不生,就没有外相,既然外相消除,内相也随之而同尽。 于是泯然豁然,无复内外,即根尽之相(以上是《说通》句)。 于是破了根结,又进一步了。 此时先得人空。 尽闻不住,所闻能闻俱尽,就是尽闻。 但决不半途而返,要一往直前哪。 根尘都没有了,怎么知道的? 自己有觉嘛,觉到的。 由于智慧嘛,所以能觉。 觉照,照到这个根尘俱空。 所以由于能觉,才知道根尘都空了。 现根尘俱尽唯剩一觉,若住此境,但得人空,未得法空,永堕无为深坑,所以不住。 唯当加功再进,透过此关。 当能闻与所闻,都消除之后,根同尘都一齐迥然脱落,当前出现的是清湛纯一没有边际的境界。 这个境界正是自己所觉到的。 既有所觉,必有能觉,能觉即是能观照这个境界的智慧,有能觉与所觉,这就又是一层能所。 尽闻是能闻与所闻的尽除,破了根结。 达到根尘齐泯的境界,能照这个境界的是能觉,属于般若。 若住于这个尽闻的境界,还有能觉与所觉,能觉的智与所觉的境相对,这就是能所仍存,智境相对,仍是障碍。 不能吝惜此智,都应舍弃,来破除法执。 《通议》说:根尘双泯,为尽闻处。 而亦不住尽闻之觉,更增观行。 根尘既泯,而此观智亦亡,故觉所之觉亦空,此空观智也。 憨山大师说,尽闻则根尘皆尽,不住则继续进修,所觉的境是根尘齐销,了不可得,所以能觉没有对待随之也空,所以觉所觉空,于是破了觉结。 空觉极圆,空所空灭。 空与所空又是一层能所。 刚才说觉所觉空,其中的空是空观智,即是现在空觉中的空字。 觉字呢,就是能觉和所觉。 这个觉结因空观智的空而解除了。 因有这个空,空掉能觉与所觉。 觉的结是解开了,但留下空结,还须解除。 能空和所空,宛然仍在。 一个能,一个所,又是一个对立。 还要加功进修入流照性。 达到极圆。 于是不但所空的智境全息灭了,能空的这个空也灭。 这就是空所空灭。 打个比方:就像拿木头钻木头来取火,木头钻木头,钻来钻去,一下火出来了,钻的木和被钻的木都烧完了。 空所空灭就是这样。 能空的和所空的都灭,两个同时都没有了,空所空灭。 这就解了空结证了法空。 生灭既灭,寂灭现前。 以上由于空所空灭,破了空结,证了人空与法空,但其中末后的一个灭字,仍是一结。 动、静、根、觉、空、灭是六个结,都是生灭法。 解结次第:第一步动结灭了(破了声尘的动相),静结就出生了。 再破了静结,声尘的动静二相都消,只显能闻耳根,于是静灭根生。 耳根之外没有了可作对待的声尘,于是根结也不存在了。 根结也破了,此时根尘全脱,唯有照境的觉智,这是根灭觉生。 所觉之境既离根尘,能觉之智仍在,若常对待,仍有能所,此智亦须放舍。 于是能觉与所觉俱空,觉结灭而空结生。 空所空灭则空结灭而灭结生矣。 到此若常住灭相之中,被灭相所障,是一种顶堕,正在百尺竿头,更须进步,到此也必须著力去灭除,但不存执著之心,以俟一刹那顷,灭相迥脱本理现前,六结俱解,顿证一心。 生灭既灭,寂灭现前。 所以这就跟《涅槃》: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 完全是一致的。 在寂灭中不是空无所有,而是寂灭为乐。 寂灭二字,其中寂字,不是与动互相对待的寂,而是从无始来,本自不动的寂。 其中灭字,不是与生互相对待的灭,而是从无始来,本自无生的灭。 故此寂灭,即本觉理体,即是如来藏,真如实际,一乘寂灭场,大光明藏,实即真心全体,无边妙用,皆在其中,以上解除六结,是观音大士从闻思修,寂灭现前,入三摩地,证入圆通。 发布时间:2022-12-21 10:39:13 更新时间:2024-03-17 13:52:41 来源:素超人 链接:https://www.suchaoren.net/wei-685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