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论俱时因果在成唯识论中的困难 内容: 一、成唯识论的过未无体论大乘佛法站在法空的立场,连过去、理在、未来这三世时间的流转,也在否定之列。 最早期的大乘学者龙树,把时间的流转化归于有为法的变化之上;所以,他说:若离于去者(运动者),去法(运动这一现象)不可得。 (1)又说:因物故有时,离物何有时? 物尚无所有,何况当有时! (2)明显地,龙树之所以认为时间的空幻,是因为他认为时间是依靠万物的运转而施设的;而万物是空幻不实的,因此,依靠万物而施设的时间,也就成了空幻不实的存在了。 中期大乘佛教的代表作《瑜伽师地论》,和龙树相同,也把时间建立在万物的相续活动上,因此,时间也必定是虚幻的;如说:问,何以分位建立时间? 此复几种? 答,依行相续不断分位建立时。 此复三种,谓去、来、今。 (3)论文中的行,即三法印诸行无常中的行,泛指一切世间的事物(有为法)。 依行相续不断分位建立时,这明显地说到:时间是依照有为法的相续不断而建立起来的。 既然这样,时间必是虚幻不实的。 比《瑜伽师地论》稍后的《成唯识论》,把时间建立在种熏的理论之上,但却有主张现在实有的倾向。 例如,《成唯识论》卷三说:谓此识性无始时来刹那刹那果生因灭。 果生故非断,因灭故非常。 非断、非常,是缘起理。 故说此识恒转如流前因灭位后果即生,如秤两头,低昂时等。 如是因果相续如流,何假去来方成非断应信大乘缘起正理,谓此正理深妙离言,因果等言皆假施设。 观现在法有引后用,假立常果对说现因;观现在法有酬前相,假立曾因对说现果。 (4)按,这段论文是解释世亲之《唯识三十颂》中的第五颂第三句的恒转如暴流,窥基的《成唯识论述记》把它判为解本识因果法喻门(5)。 这是用相续不断的暴流以及低昂时等的杆秤,来比喻阿赖耶识当中的种子,与其现行果法之间的因果关系。 显然,这种因果关系是不必预设过去及未来的时间,只有现在的一刹那。 有关这点,窥基的《述记》说得更清楚:谓大乘中唯有现法。 观此现法有能引生当来之用。 当果虽无,而现在法上有引彼用。 用者功能,行者寻见现法之上有此功用,观此法果,遂心变作未来之相。 此似未来,实是现在。 即假说此所变未来名为当果。 对此假当有之果,而说现在法为因。 此未来果,即观现法功能而假变也。 (6)这是窥基对《成唯识论》中观现在法对说现因一句的注解,明显地说到时间只有现在没有未来,因为,所谓的未来,不过是现在法能引生当果的意思,而当果是不存在的。 类似地,窥基注解了论文中的另外一句观现在法对说现果:观此现法有酬前之相,即熟变相等。 观此所从生处,而心变为过去,实非过去,而是现在,假说所变为现法因。 对些假曾有过去因,因说现在为果。 (7)这也明白说到没有过去只有现在,因为所谓过去,是相对于现在法之因而假说的。 因此,在种熏的理论上,《成唯识论》建立起唯有现在,没有过去、未来的时间观。 这种过、未无体论,其实不是唯识学者所首倡的,早在部派时代,大众部即高唱这种唯有现在的时间观了。 (8)二、成唯识论的俱时因果论《成唯识论》的过未无体论既然是建立在种熏的理论之上,我人就必须进一步对这种理论做较详细的考查。 说到种熏的理论,《成唯识论》卷二分成种子六义、所熏四义、以及能熏四义等三方面来说明。 在种子六义乙段中,论文用六义来说明种子所必备的六种必要条件(9)。 六义是:刹那灭、果俱有、恒随转、性决定、待众缘、以及引自果。 其中,刹那灭是说种子是刹那生灭的有为法,而不是常住不变的无为法。 恒随转,是说种子可以生种子,直到解脱成佛(转依)为止。 性决定,是说善业所熏成的种子,必然引生善果;反之,恶业所熏成的种子,必然引生恶果。 待众缘,是说刚刚熏成的种子不会马上现行,必须等待适当的机缘,才会现行。 引自果,是说一颗种子只能引生一果,不能引生其他的果法(10)。 而什么叫做果俱有呢? 按照论文的解释是:谓与所生现行果法俱现和合,方成种子。 此遮前后及定相离。 现种异类,互不相违;一身俱时,有能生用。 非如种子自类相生,前后相违,必不俱有。 虽因与果有俱不俱,而现在时可有因用,未生、已灭无自体故,依生现果立种子名,不依引生自类名种。 故但应说与果俱有。 (11)这是把种子分成两大类,一类仍叫种子,第二类则名为种类。 种子是相对于现行果法而言,其关系是没有前后的同时因果。 而种类则指阿赖耶识当中待众缘的种子,当它们还没现行时,仍然刹那生灭,引生下一刹那的自类种子;这种种生种的因果关系,则是有前后的异时因果。 除了同时、异时的区别之外,依照论文看来,这两类种子还有异类、自类之分。 所以《述记》说:依生现行果之种子名为俱有,不依引生自类名种。 何故尔耶? 能熏生故,望异类故、果现起故、相易知故。 种望于种非能熏生,非异类故,非现起故,非易知也,此中不说。 故《摄论》第二云:不生现行各为种类,生现行时名为种子。 (12)这是列举四种理由,说明种子与种类的不同。 其中第二个理由就是异类与非异类(自类)的不同。 有关这点,《成唯识论》卷二还说:能熏生种,种起现行,如俱有因得士用果。 种子前后自类相生,如同类因引等流果。 此二于果是因缘性,除此余法皆非因缘,设名因缘应知假说。 (13)这是利用阿毗达磨中的名词,来说明种子与种类的不同。 种生现、现熏种是俱有因、士用果之间的关系;种生种则是同类因、等流果之间的关系。 依《俱舍论》,这虽没有明显地把这两类因果建立在时间的同时与异时上,但由论文士用果与因俱生乙词,可以看出种子与现行之间的关系的确是俱时因果。 (14)有关这两类种子、两种因果的理论,《成唯识论》卷四还引述《瑜伽师地论》中的一段论文说明,这是值得注意的:然种自类因果不俱,种现相生决定俱有。 故《瑜伽》说:无常法与他性为因,亦与后念自性为因,是因缘义。 自性言显种子自类,前为后因。 他性言显种与现行互为因义。 (15)这是引述《瑜伽》卷五的一段话,再次证明种子与种类的不同。 考《瑜伽》卷五的原文是:又虽无常法为无常法因,然与休性为因,亦与后自性为因,非即此刹那。 又虽与他性为因,及与后自性为因,然已生未灭方能为因,非未生已灭。 (16)这是《瑜伽》所说七种因相当中的第二、第三种。 《成唯识论》把其中的与他性为因配种子六义中的果俱有义,说种现、现种之间是同时因果;而把与后自性为因,非即此刹那配六义中的恒随转义,说种子自类相生是异时因果。 如此,种子只成了五义,另外的恒随转成了种类才具有。 这与无著之《摄大乘论》的原义是相违背的(17),也与《瑜伽》的本义不合。 所以今人印顺说:一般学者,把种子六义,与《瑜伽》七义作综合的观察,因此说:与后念自性为因的,是种子的自类前后相生;与他性为因的,是种子的同时生起现行。 其实《瑜伽》的本义并不如此,它是从诸法的前后相生与俱有因说的。 种子本来具足六义,因为唯识学者将种生现与种生种二类,配合俱有义及恒随转义,所以就不具六义了。 (18)另外,《成唯识论》在介绍了种子六义之后,又分别介绍了所熏四义与能熏四义。 由于这能所八义中对本主题的了解不太重要,兹略。 三、 成唯识论所破斥的异时因果论《成唯识论》站在俱时因果的立场,目然对那些主张异时因果的学派施以无情的批评。 这些批评,依窥基的述记,最主要的是针对经量部、上座(19)、说一切有部、正量部(以上皆小乘部派),以及唯识学者胜军论师的学说。 说一切有部和正量部都是主张三世实有的部派,有部更以三世实有,法体恒存的主张而闻名(20);这当然是主张过未无体的《成唯识论》所要破斥的对象。 经量部及上座(室利逻多)虽主张过未无体,但却又主张刹那相续的异时因果,与《成唯识论》那种刹那俱时的因果理论相违背,所以也在破斥的对象之列。 而胜军的理论也与上座(室利逻多)的说法相似,主张一刹那中有二时的廷续(详下),与《成唯识论》那种一刹那中唯有一时的说法不同,所以也在破斥之列。 本文为了不使问题太过复杂起见,仅说明胜军的主张与上座的主张。 之所以说明胜军的主张,是因为它是唯识学者的不同意见;之所以说明上座的主张,是因为它与胜军的相似处,这有助于我人了解胜军的说法。 《成唯识论述记》有两处提到了胜军和上座的思想,其一是在注解种子六义中的果俱有义时;它说:有说,种生现行之时,必前后念,非此刹那。 如何解此? 彼师意说,如上座部[应是上座庢利逻多;详注(19)]心有二时,即因在生、果在灭,故同在现在,亦不相违。 此即胜军假明上座,非实用之。 (21)这是说,上座主张现在有二时,因在前一时,果在后一时,因与果虽不同时,却同在现在。 明显地,上座主张现在是有前后延续性的,因此,因与果也必然是异时的关系。 如果把这种理论应用在种熏上面,那么,种生现和现熏种也都变成了前后异时的因果关系,而不是《成唯识论》所说的俱时因果了。 而胜军的理论与上座的说法大同小异,所以说假明上,非实用之。 从这段引文我人可以看出,现在一词在学派中的用法是有歧义的。 上座所了解的现在有前后异时的延续性;而《成唯识论》所了解的现在,却像电光石火一般,没有前后的延续性。 (22)那么,胜军的理论是怎样的呢? 《成唯识论》卷三有底下这样的一段描写:有余部说,虽无去来而有因果恒相续义。 谓现在法极迅速者,犹有初后生灭二时;生时酬因,灭时引果。 时虽有二而体是一。 前因正灭,后果正生,体相虽殊,而俱是有。 (23)这和前引《述记》的论文大同小异。 《述记》卷三说有余部是指上座部(应是上座室利逻多),又说:此中亦同胜军论师种子等法前果后因俱时而生。 (24)这明显地说到上座与胜军都主张现在一词是有前后二时的延续性。 为了更清楚地了解胜军的主张,让我人再来看看《述记》另一段对上座思想的描写:上座等云,色法迟钝有三相,用时经一世。 谓生、住、灭,更无异时。 心法迅速但有二时,谓生及灭。 此二相即法辨,离法无别体。 然俱现在,彼无过未故。 (25)从这段引文,我人可以了解,上座室利逻多把万法分成色、心两类。 第一类是色法,由于它们的变化较迟钝,所以有生、住、灭三相的前后次第,当然,这三相都是同时存在于现在,更无异时。 第二类是心法,由于它们的迅速变化,所以只有生、灭二相,它们也同时俱存于现在。 另外,这三相或二相都和万法同体,不可分割,也就是说,能相的三有为相(或二有为相)与所相的色法(或心法),是非一非异,不可分离的;所以引文说:此二相(或三相)即法辨,离法无别体。 撇开能相与所相的非一非异不谈,这段引文最值得注意的是:现在这一概念具有前后的延续性。 就色法来说,它有三相的次第延续;就心法而言,则有二相的前后变化。 ──现在,并不如《成唯识论》所说的那样,仅仅像电光石火一般的短暂。 像这样,现在具有三相或二相的说法,与胜军是很相似的。 《述记》这样描写胜军的理论:彼谓因果恐有断过,被他如先有因时无果等难已复以大乘,假说现在之三相,后果方生。 恐因果断故。 (26)显然,胜军也和上座一样,主张现在有生、住、异(灭)三相的次第延续。 而胜军之所以这样主张,是为了避免有因时无果的责难,是为了避免因果断的缘故。 以上是《成唯识论》及《述记》所介绍的两种异时因果论。 那么,《成唯识论》和《述记》又如何破斥上座和胜军的这两种异时因果论呢? 《成唯识论》的破斥是:彼有虚言,都无实义。 何容一念而有二时? 生灭相违,宁同现在? 灭若现在,生应未来;有故名生,既是现在,无故名灭,宁非过去! 灭若非无,生应非有。 生既现有,灭应现无。 又二相违,如何体一? 非苦乐等见有是事。 生灭若一,时应无二。 生灭若异,宁说体同! 故生灭时俱现在有同依一体,理必不成。 (27)依《述记》说,除了第一句总破之外,剩下的可以分成七段,其中最后一段是总结;所以中间有六段,分破上座的异时因果论。 第一段,我人可以称之为一念二时难;第二段可名为生灭同时难。 第三段,从灭若现在一直到宁非过去,是叙述唯识的正义,大意是:生与灭是不可能同在现在的,其中一个如果在现在,另一个一定在过去或在未来。 其次,灭若非无灭应现无是第四段,也是叙述唯识正义,大意是:生与灭是互相违背的两个现象,有灭就没有生,有生就没有灭。 第五段是又二相违见有是事,是以苦乐不能同体作比喻,说明生灭也同样不能同体。 第六段是生灭若一宁说体同,这是用两难式(dilemma),也就是穷举证法(proofbycases),说明上座的错误,大意是:如果生与灭是同体的,那么时间也就没有前后二时之分;如果生与灭是异体的,那么,当生属于现在时,灭就应该属于过去,二者也不可能是同时的。 我人必须指出的是,成唯识论以六段来破斥上座的异时因果论,并没有成功;因为这六段说明,有些并不提出理由,只宣说唯识正义,例如第三、第四段;有些是误会了上座的词意,例如第一段一念二时难,上座并不曾主张一念有二时,只主张现在有二时──这是误把现在看做是一念。 而第二段生灭同时难,理由是生与灭性质完全不同,所以不能同存于现在;但上座也可以以彼之矛攻彼之盾地说:因与果性质完全不同(有《瑜伽》卷五无常法与他性为因为证),因此,种现、现种不能是俱时因果。 因此,第二段文并不是成功的评破。 比较算得上成功的是第五、第六两段,它们都与生灭是否同体这个问题有关。 考上座原义,生灭同体的意思是:能相的生灭二相,与所相的法体,是非一非异,不可分割的(详前文所引《述记》文)。 因此,所谓生灭同体并不是说生即灭、灭即生。 上座的意思是:生可以不是灭,灭可以不是生,但二者却都必须同时(其实是前后刹那)存在于某一法体之上。 如果上座的原义的确这样,那么,《成唯识论》显然误解了它,因为第五、第六两段,都把问题摆在生即灭、灭即生这一意义之上。 所以,第五、第六两段,也不是成功的评破。 《成唯识论》以六段论文来评破上座的异时因果论,已如上述,都没有成功。 那么,它又如何评破胜军的异时因果论呢? 答案是:没有评破。 不过,窥基的《述记》卷三却说,评破了上座就等于评破了胜军,还说,胜军的理论另外还犯了二趣并生过:又有二趣并生过故。 前人等趣,至异之时,后天等趣,已至生故。 彼言,以是次生时胜,前法变异无多力能,但名一趣,随所当生,彼得趣名,非于前趣,故无此过者,不然! 阿赖耶识分二趣故。 (28)这段引文分成三段:第一段是前两句,正说胜军的异时因果论触犯了二趣并生过。 第二段从彼言开始,一直到故无此过者为止,叙述胜军的反驳。 最后一句则是窥基的再次反驳。 按,胜军的主张是现在之三相,用不同时起(详前文所引《述记》文),也就是说,前因必须历经生、住二时,到了异时后果方才生起。 就拿有情从人趣化生到天趣的情形来说,人趣的最后心(阿赖耶识)必经历生、住二时,在第三异时才生起天趣的初心(阿赖耶识)。 因此,就第三异时,人趣的后心和天趣的初心是并生的;这是《述记》所说的二趣并生过和阿赖耶识分二趣过。 事实上这种评破是难以自圆其说的,因为,既然二趣之心不能并生,为什么种现、现种就可以并生呢? 如果说二趣是异类,所以二趣之心不能并生,那么,种现之间也是异类呀,应该也不能并生才对。 (有关种现是异类,《成唯识论》在种子六义中的果俱有义当中说到了,而且论文和《述记》都引述《瑜伽》卷五的无常法与他性为因,来证明种现的异类俱时因果;详前文。)总之,《成唯识论》及述记是主张俱时因果的,因此对胜军等学者的异时因果论曾给予无情的评破,然而却没有成功。 发布时间:2022-12-21 08:34:05 更新时间:2024-03-17 13:52:41 来源:素超人 链接:https://www.suchaoren.net/wei-684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