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的解释 内容: 学习《念佛圆通章》的原因大家会不会问,那么多经论,为什么要学习《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呢? 我们曾讲过,古来净土宗的根本经典是三经一论:《佛说无量寿经》《佛说阿弥陀经》《佛说观无量寿佛经》(亦名十六观经)以及往生论(亦名净土论)。 而近代祖师大德弘扬五经一论,即在三经一论之上,又加了《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和《华严经普贤行愿品》。 印光大师在《净土五经重刊序》中赞叹此《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实为念佛最妙开示。 众生果能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以念,岂有不现前、当来必定见佛,近证圆通、远成佛道乎哉? 由此可知,学习《念佛圆通章》是很有必要的,可进一步加深我们对念佛法门的了解与体会。 可谓:念佛得力可轻松,念念唤出主人翁。 学以致用真功夫,已将心寄极乐中。 《念佛圆通章》的出处殊胜昨天我们谈了为什么要选学《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今天接着来说其出处殊胜。 《圆通章》出自《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简称《楞严经》。 明憨山大师云:不读《法华》,不知如来救世之苦心;不读《楞严》,不知修心迷悟之关键。 此是一部非常殊胜的大乘经典,具有直指我人妙明真心,令众生就路还家、大彻大悟的殊胜功用。 这部经究竟殊胜在何处呢? 我们来看看祖师大德是怎样评价的。 净土宗第九祖明末清初的蕅益大师在《阅藏知津》中感叹:这部经典为宗门教下悟明心地、大开圆解的指南,总括了性相二宗的要义。 实为如来一代时教的精髓,成佛作祖的印证。 印光大师云:《大佛顶首楞严经》者,乃三世诸佛圆满菩提之因,一切菩萨趣向觉道之妙行。 虚云老和尚赞叹:此经由凡夫到成佛,由无情到有情,山河大地,四圣六凡,修证迷悟,理事、因果、戒律,都详详细细地说尽了。 通过这几位大德的开示,我们知道了《楞严经》的殊胜。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出自《楞严经卷五》。 楞严会上,佛问圆通,从何方便入三摩地。 二十五位圣者,依次向世尊汇报了各自的修行方法。 其中,大势至菩萨是第二十四位圣者,他修持的是念佛法门,经中描述: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 《圆通章》只有244个字,容易读诵受持。 尤其文中的母子喻,会令我们对念阿弥陀佛增加信心和亲切感,明白众生和佛的内在关系。 相信用大势至菩萨的念佛方法来策励自己,现前、当来必定见佛! 最后,让我们一起来恭读印光大师赞大势至菩萨偈:势至菩萨德无疆,辅弼弥陀作慈航,救苦直同观自在,导西不异普贤王。 修因遍用根尘识,证果俱获圆通常,摄念佛人归净土,此恩永劫莫能忘。 《楞严经》传入中国的因缘借此学习《念佛圆通章》的机会,这两天我们略略了解了《楞严经》的殊胜。 今天,简单说一下《楞严经》从印度传到我国的因缘。 据说《楞严经》为古印度的国宝,印度国王严禁将其携带出境。 隋朝的时候,天台宗的智者大师根据《法华经》经义著述出天台止观。 当时,有一位印度高僧对大师说,天台止观与《楞严经》的文义颇为相似。 智者大师求法心切,为了亲见《楞严经》,特地在所住的天台山华顶上设置了一个拜经台,每天面向西方竭诚礼拜,希望这部经典能早日传到东土。 但遗憾的是,直到圆寂也无缘亲见此经。 唐代,印度有一位般剌密谛尊者,华言,极量尊者。 他深感此经和东土众生有缘,千方百计地想把这部经典带到中国。 不过,几次过边境的时候,都被发现和阻拦。 最后,他采用了常人难以想象的方法,先把经文写在一种极细的白布上,然后用刀割开自己臂膊的肌肉,把写好经文的白绢塞进去。 之后将创口缝合,等刀口平复后,再行出国。 这一次,尊者成功地出关渡海来到广州。 当时,恰逢唐朝宰相房融在广州主持政务,房融是佛教居士并且受过菩萨戒,知道尊者的来历后很是重视。 于是,他将般刺密谛尊者奉请到制止寺(现在广州的光孝寺),并主持翻译了《楞严经》。 自此以后,这部经便在我国弘扬开来。 了解了《楞严经》的传译因缘,我们应当生起感恩心! 不但要感恩佛陀的谆谆教诲,也要感恩西域高僧为令佛法东传华夏所付出的艰辛与不易。 真可谓:剥皮为纸,析骨为笔,刺血为墨。 尊者为法忘躯的精神,令后世敬仰不已。 也正是因为他的这种悲心与大行,我们今天才有幸听闻《楞严经念佛圆通章》,因此实在应生难遭遇想、生庆幸心。 《华严经十地品》有几句描述渴望听法心情的偈颂,和大家分享:如渴思冷水,如饥念美食,如病忆良药,如蜂贪好蜜,我等亦如是,愿闻甘露法。 最后,让我们以唐朝义净大师所作偈共勉:晋宋齐梁唐代间,高僧求法离长安,去人成百归无十,后者安知前者难。 路遥碧天唯冷结,沙河遮日力疲殚,后贤如未谙斯旨,往往将经容易看。 发布时间:2022-12-19 11:51:41 更新时间:2024-03-17 13:52:42 来源:素超人 链接:https://www.suchaoren.net/wei-683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