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弟子规白话文 内容: 《弟子规》概述:《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 其内容采用《论语学而篇》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及朱熹《小学》中的文义,以三字一句,两句一韵编纂而成。 这个《小学》是《三字经》中唯学者,必有初,小学终,至四书的《小学》,专门教导做人做事,洒扫应对,进退之礼和做人首要以孝为本。 但这本书距离我们有数百年,内容当中有些用词与现在社会状况差距较大,所以清朝李毓秀重新以《小学》中的重点为基础,编写出《训蒙文》,具体列举出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学等应有的礼仪与规范,特别讲求家庭教育与生活教育。 后经清朝贾存仁修订改编,编成1080个字的《弟子规》,是启蒙养正、教育子弟敦伦尽分、闲邪存诚,养成忠厚家风的最佳读物。 总序弟子规,圣人训。 首孝悌,次谨信。 泛爱众,而亲仁。 有余力,则学文。 白话:弟子规这本书,是依据至圣先师孔子的教诲而编成的生活规范。 首先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姊妹。 其次在一切日常生活言语行为中要小心谨慎,要讲信用。 和大众相处时要平等博爱,并且亲近有仁德的人,向他学习,这些都是很重要非做不可的事,如果做了之后,还有多余的时间精力,就应该好好的学习六艺等其他有益的学问。 入则孝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白话:父母呼唤,应及时回答,不要慢吞吞的很久才应答,父母有事交代,要立刻动身去做,不可拖延或推辞偷懒。 父母教导我们做人处事的道理,是为了我们好,应该恭敬的聆听。 做错了事,父母责备教诫时,应当虚心接受,不可强词夺理,使父母亲生气、伤心。 (君子闻过则喜,小人闻过则怒。)冬则温,夏则凊,晨则省,昏则定。 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 白话:侍奉父母要用心体贴,二十四孝的黄香(香九龄),为了让父亲安心睡眠,夏天睡前会帮父亲把床铺扇凉,冬天寒冷时会为父亲温暖被窝,实在值得我们学习。 早晨起床之后,应该先探望父母,并向父母请安问好。 下午回家之后,要将今天在外的情形告诉父母,向父母报平安,使老人家放心。 外出离家时,须告诉父母要到那里去,回家后还要当面禀报父母回来了,让父母安心。 平时起居作息,要保持正常有规律,做事有常规,不要任意改变,以免父母忧虑。 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 物虽小,勿私藏,若私藏,亲心伤。 白话:纵然是小事,也不要任性,擅自作主,而不向父母禀告。 如果任性而为,容易出错,就有损为人子女的本分,因此让父母担心,是不孝的行为。 公物虽小,也不可以私自收藏占为己有。 如果私藏,品德就有缺失,父母亲知道了一定很伤心。 亲所好,力为具 ,亲所恶,谨为去。 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 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 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 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 白话:父母亲所喜好的东西,应该尽力去准备,父母所厌恶的事物,要小心谨慎的去除(包含自己的坏习惯)。 要爱护自己的身体,不要使身体轻易受到伤害,让父母亲忧虑。 (曾子曰: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 要注重自己的品德修养,不可以做出伤风败德的事,使父母亲蒙受耻辱。 当父母亲喜爱我们的时候,孝顺是很容易的事;当父母亲不喜欢我们,或者管教过于严厉的时候,我们一样孝顺,而且还能够自己反省检点,体会父母的心意,努力改过并且做得更好,这种孝顺的行为最是难能可贵。 父母亲有过错的时候,应小心劝导改过向善,劝导时态度要诚恳,声音必须柔和,并且和颜悦色,(子夏问孝。 子曰:色难。)如果父母不听规劝,要耐心等待,一有适当时机,例如父母情绪好转或是高兴的时候,再继续劝导;如果父母仍然不接受,甚至生气,此时我们虽难过得痛哭流涕,也要恳求父母改过,纵然遭遇到责打,也无怨无悔,以免陷父母于不义,使父母一错再错,铸成大错。 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 丧三年,常悲咽,居处变,酒肉绝。 丧尽礼,祭尽诚,事死者,如事生。 白话:父母亲生病时,子女应当尽心尽力的照顾,一旦病情沉重时,更要昼夜服侍,不可以随便离开。 父母去世之后,守孝期间(古礼三年),要常常追思、感怀父母教养的恩德。 自己的生活起居必须调整改变,不能贪图享受,应该戒绝酒肉(请参考地藏经,孝子应如何给往生者修福)。 办理父母亲的丧事要哀戚合乎礼节,不可草率马虎,也不可以为了面子铺张浪费,才是真孝顺。 (论语: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祭拜时应诚心诚意,对待已经去世的父母,要如同生前一样恭敬。 (论语:祭如在,祭神如神在。) 发布时间:2022-12-17 09:07:17 更新时间:2024-03-17 13:52:43 来源:素超人 链接:https://www.suchaoren.net/wei-680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