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般若心经略疏连珠记上 内容: 立斯题者。 示无胸臆尔。 谓此记文。 是皆佛祖之灵蛇夜光赤野丹渊明月亏全者也。 第以朱丝金缕贯连成记。 有类苍梧之珠丘焉。 宋玉峰沙门师会述将释此疏。 文二。 初题目二。 初标疏题。 然题目有二种。 冠之经首则曰经题。 标于疏前乃曰疏目。 今即疏题。 般若等是所解之经略。 疏乃能解之疏。 取所解之经目。 能解之疏分。 取他名有财释。 若云之疏。 即依主释。 略者。 要略之略。 非别有广疏也。 并序者。 兼有一序也。 二显嘉号翻经者。 京口仅公所刻。 夹科经疏之后刊。 祖师自题云。 法藏长安二年于京清禅寺翻经之暇。 属司礼部兼检校雍州长史荥阳郑公再三殷勤令出略疏。 既曰翻经之暇。 非曾预译场之谓也。 沙门者。 此翻勤息。 次二字疏主之令名。 述者述而不作之谦词也。 二本文三。 初总标名意。 二开章释文。 三庆赞回向。 初中二。 初通叙玄纲彰般若大宗二。 初正叙幽深三。 初超言以指体二。 初体玄。 夫以等者。 夫乃发语之词。 以言由也。 真源者。 非虚妄念虑曰真。 是诸法性体曰源。 即实相般若无相真如也。 清凉释刹那际三昧云。 即穷法真源谓穷彼刹那时相。 都寂则刹那无际。 由达清净真如本无相故。 则以无相真如为真源矣。 贞元曰。 妄随境变体逐相迁。 鼓击真源浩荡无际。 彼以衣珠秘藏为物性之真源。 草堂曰。 般若之心是万法之体。 又曰。 真空者。 即灵妙心源。 良由本是真如。 一心与生灭合。 名黎耶。 变起根身器界色等诸法。 推之无体归于真心之空。 则第一义空为诸法之本源。 故曰真源。 论曰。 以有空义故一切法得成。 经云。 从无住本立一切法。 镇国曰。 无住性空真如皆实相之异名。 疏主又曰。 令机证真源入果海也。 则以果海为真源矣。 素范者。 素表无瑕范持自性。 谓其体若冰霜。 性犹珠玉。 在烦恼泥不改坚白。 论云。 如如体中过恒染法。 皆悉空空无所有故。 疏主曰。 素范超情空有以兹双泯。 冲漠者。 冲曰深玄。 漠言广远。 疏主又曰。 廓无涯而超视听。 深无极而抗思议。 论曰。 超思惟之境绝窥竀之域。 是岂筌罤所能获哉。 筌者。 取鱼之器。 罤者。 网兔之罝。 以况谈思与真理隔绝也。 妙觉下二用妙即观照般若也。 镇国曰。 离觉所觉故名妙觉。 经云。 如来今得妙空明觉。 论曰。 觉心源故名究竟觉。 又论曰。 萨般若慧唯有觉照。 无一一法而非觉故。 疏主即曰。 妙证真源之知慧也。 玄猷者。 猷者道也。 因也。 言此妙觉入真源之正道克妙果之深因故。 下疏云。 由斯妙慧翻生死过。 尽至真空之际奥。 颐者谓般若渊海深而不可极也。 大论云。 智慧大海唯佛穷底。 超于言象者。 经云。 般若义者无名无说。 又曰。 真般若者清净如虚空。 无知无见无作无缘。 古德云。 体本绝待名说俱寂故。 超言象也。 前云筌罤。 乃言象之喻而互举者。 欲文妙耳。 周易略例云。 言生于象。 故可以寻。 言以观象。 象生于意。 故可以寻。 象以观意。 意以象尽。 象以言著。 故得意忘象。 得象忘言。 犹罤者。 所以在兔。 得兔而忘罤。 筌者。 所以在鱼。 得鱼而忘筌。 存言者非得象。 存象者非得意。 然彼欲学者舍诠而求旨也。 今之疏者。 乃谓妙空真觉理圆言偏毕竟不可说相故。 疏主曰。 渺渺玄猷名言罕寻其际。 茫茫素范相见靡究其源。 是则即言忘言即相忘相。 非谓涤除万物。 相塞视听。 寂寥虚豁。 然后为真者也。 问曰。 时然后言非其时而言谓之过言。 且此教之兴。 欲令行者发大心修广行。 破外回小断障得果益众生也。 疏主何由约彼万法之源妙觉极果而遽叙耶。 答曰。 欲显修因同果地觉故。 文殊创问本起之因。 至圣首提究竟之果。 若性非金玉虽琢不成宝器。 故经云。 不能了自心云何知正道。 又问。 苟叙首楞圆觉顿教深经可如高论。 今此经者列属五时渐教明矣。 何以直叙真源妙觉。 以渐滥顿宁无过乎。 答曰。 吾祖心游大教妙悟圆宗。 行行令了自心。 字字朝宗顿旨。 圆顿宗主华严祖师。 岂与夫三时五时之学士。 会权归实之渐人。 同日而语哉。 又况一经之所宗万行所由生也。 虽真下二三谛以彰玄下疏云。 令悟二谛中道生正见故空假皆中。 色空无寄方为此经所宗。 第一义谛之真空。 故于中有二。 初二谛存泯。 文有二句。 上句相违义故双泯。 下句相作不相碍义故双存。 镇国曰。 色空相望总有三义。 一相违义。 二不相碍义。 三相作义。 结云。 此三无碍方曰真空。 亦称妙有义。 记曰。 所以真俗双泯者。 真者真空之理为真谛也。 俗者色等诸法为俗谛也。 又曰。 但约缘起万差为俗。 无性一味为真。 双泯者以二谛不一相违义故。 以俗害真。 真泯。 以真违俗。 俗亡。 互夺两亡。 是曰双泯。 又曰。 此缘起法由性空故。 令彼幻有亦不得有。 是故一切唯是真空。 经云。 诸法毕竟空无有毫末相。 又云。 一切法空如劫尽烧等。 大般若云。 色等空故空中无色。 依彼幻有非有之门。 及依真空非不空门。 说彼真空永害幻有。 是故遂令俗相永尽而为真谛。 又此缘起法由幻有相故。 令彼真空亦成不空。 唯是缘起幻有差别故。 楞伽云。 非遮灭复生相续因缘起故。 摄论瑜伽等中明依他起法。 永不是无。 如是并依真空非空门。 及依幻有非不有门。 说彼缘有永非是空故。 方为俗谛。 如是二谛极相形夺方成本位。 璎珞云。 世谛有故不空。 真谛空故不有。 故双泯也。 二谛恒存者。 宗致曰。 以若不缘生不无性。 故谓缘有者。 显不自有。 不自有者则是无性。 又无自性者显非自有。 非自有者则是缘有。 下经云。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论云。 智障极盲闇。 谓真俗别。 执亦不得以性空故。 而不许缘生以无缘生空不立故。 论云。 有为法空以从缘生故。 又此是真空非断空故。 若待灭缘生方为空者。 是则情中恶趣空也。 是故以真夺俗俗尽而俗常存也。 又亦不得许缘有故。 违害真空。 以若不空非是缘有。 自若有者非缘生故。 是故以俗害真真泯而真常存也。 又不异有之空方为真空。 不异空之有方是幻有。 是故此二不二存泯同时也。 空有下二。 一味圆彰。 圭山曰。 谓一真心性非空非色。 能空能色如镜之明。 是于二谛之后。 加第一义谛。 谓无性故缘生空亡也。 缘生故无性有亡也。 空有俱亡为一味法故云常显。 下疏曰。 幻色存亡无碍真空。 隐显自在合为一味。 圆通无寄是其法也。 良以下三中道以显妙。 清凉曰。 意明此中空有皆是中道。 然幻有真空虽通三性。 诸祖释义多就依他以叙诸宗立义不同。 诸教浅深迥异。 而宣政之来奥义湮微。 遂令驾说之流多抑深经以为权浅。 今当先叙诸家所宗空有。 令昼然在前后销疏文。 初言幻有者。 亦名缘有妙有假有似有。 宗致曰。 此大乘内于缘生法二宗盛诤。 一法相宗说此缘生决定不空。 以有因缘之所生故。 犹如幻事不可言无。 若言空者应非缘生。 如兔角等。 又云。 三论但破小乘外道。 遍计实我实法。 不破大乘依他起性。 以是幻有非过失故。 若此亦破则是断灭恶趣空摄。 非正法故。 既是深过。 明知缘生决定不无。 摄论瑜伽深密经等决定说有不可违故。 此乃始教相宗说。 此幻有不许即空也。 二空宗说。 此缘生法决定是空。 以从缘生必无自性。 犹如幻事不可言有。 若言有者则不从缘。 不从缘故则非缘起之法也。 又云。 设使瑜伽等论所立。 依他三论。 亦破以诸缘生无不空故。 若此不破见不亡故。 理非尽故。 此是始教空宗说。 此幻有不得言有。 若言其有则是病眼愚夫所取。 法执未尽也。 三法性宗说。 此幻有从缘无性。 如幻化人非无幻化人。 幻化人非真故。 云幻有。 亦名妙有。 以非有为有故名妙有。 又曰。 以即空之色为妙色。 由了无色而现色故成妙色。 又曰。 即空之有方为具德之有。 又曰。 幻有义者是则非有非不有名为幻有。 又云。 不堕一边为俗谛中道等。 此乃法性宗约空有相。 即以显幻有义也。 次言真空者。 一法相宗约彼遍计所执。 密意说言诸法自性皆空。 翻彼小乘而空六识依圆。 是有不得即空遍计。 是空但是空无亦曰真空。 二空宗说。 心境俱空平等一味。 圭峰曰。 以诸法无性即名真理。 如幻花无体。 即是太虚。 又引门论云。 大分深义所谓空也。 假名及中道但就空说。 清凉曰。 三论宗云。 妄说为有真谛故空。 依计是俗俗故是有。 圆成是真真故是空。 从缘生法决无自性。 故曰真空。 若言有者。 即是法执。 智光竺汰康朗诸师之所宗也。 汰法师本无论曰。 非有有即无非无无即无。 故曰真空。 所以肇公作不真空论演义释。 其题曰。 此中真空非是对妙有之真空。 此真空是所破病。 彼谓真谛一向无物为真空故。 肇公以不不之云不一向是无物故。 曰不真空。 又曰。 此但得三论一分空义耳。 草堂曰。 彼且不立真何况于妄。 以真谛为真空也。 三法性宗所说真空。 镇国曰。 即色之空方曰真空。 亦称妙有。 又曰。 要皆即有之空。 方为具德之空。 又曰非空之空为具德耳。 此即法性宗所显中道之真空也。 次销疏文。 文有四节。 初对总融空有以显中道。 所以前科三谛圆通。 空有一味者。 良由幻有真空无二为中道故。 一疏结成中道云。 非空非有是中道义。 钞云。 然其正意合真空二义。 总名非空。 合幻有二义总名非有。 空有不二故为中道。 真空二义即空与非空。 幻有二义即有与非有也。 言真空者。 清凉曰。 由无性故空。 是空义缘生故空。 是空之所以。 所以即是因缘。 谓何以无性得成空义。 释云。 由从缘生所以无性。 是故缘生无性。 是空之所以。 既是从缘生法无性故空。 故曰真空。 而又不待坏彼差别法体然后方空。 是故真空未尝不有。 又即此有法缘生无性。 便名真空。 故云。 即有以辨于空。 言幻有者。 清凉曰。 缘生故有是有义。 无性故有是有之所以。 又曰。 何以缘生得为有义。 释云。 特由无定性故方始从缘而成幻有。 是故无性是有所以。 既是从缘无性之有。 则此有常无自性。 故云。 幻有未始不空。 又即此无性举体从缘而成于有。 是故即空以明于有。 然此疏文直明真空。 是即幻有之真空。 幻有是即真空之幻有。 故云。 总融空有以显中道。 有空下二别融空有以显中道。 即于幻有真空之上。 各显一中道义也。 初言有者。 是指幻法自体即幻有上非不有义也。 次言空有者。 谓此幻法从缘无性。 即空之有。 是空家之有。 故言空有。 故不有者。 以其举体全空无所有故。 即幻有上非有义也。 非有非不有无二为一幻有。 宗致曰。 一非有义。 谓举体全空无所有故。 二非不有义。 谓不待坏彼差别相故。 大品云。 诸法无所有如是有。 是故非有非不有。 名为幻有。 次云空者。 是指真空上非不空义也。 言有空者。 谓此真空是缘生无性之空。 即有之空。 是有家之空。 故云有空。 故不空者。 不待灭缘生方为空。 故全有之空故不空也。 即真空之上非空义也。 非空非不空无二为一真空。 宗致曰。 二真中亦二义。 一非空义谓以空无空相故。 二非不空义谓余一切相无不尽故。 是故非空非不空名为真空。 经云。 空不空不可得名曰真空。 中论云。 无性法亦无一切法空故。 宗致合此有五重中道。 一谓非有则是非不有。 以此无二为幻有。 庄严论云。 无体非无体非无体即体无体体无二。 是故说是幻。 此以无体为幻体故说无二。 由此无二不堕一边故名中道。 此是俗谛中道。 二真中非空即是非不空。 以此无二为真空双离二边。 名为中道。 此是真谛中道。 三幻中非有则真中非不空义。 幻中非不有则真中非空义。 以并无二故。 由此无二与前无二复无二。 是故二谛俱融不堕一边。 名为中道。 此是二谛中道。 四幻中非有与真中非空融无二故。 名为中道。 此是非有非空之中道。 经云。 非有非无名为中道。 五幻中非不有则是真中非不空。 此则非非有非非无之中道。 谓绝中之中也。 是故二谛镕融妙绝中边。 是其意也。 此中初二中道是空有别融。 后三二谛交络以显中道也。 不空下三显正拣非。 以明中道言不空等者。 即无性故。 空缘生故。 空为真空也。 镇国云。 显正也。 空而非断者非无见断见之空。 镇国云。 拣非也。 断见之无是定性之无。 定无则著断。 今缘生故空非是定无。 无性故空亦非定无。 定无者一向无物。 如龟毛兔角。 今但从缘无性故非定无。 是故空而非断也。 不有等者。 亦先显正后拣非。 不有之有者。 即无性故有缘生故有。 此二种有并非常见之有。 常见之有是定性有。 今从缘无性之有。 非定性有。 显是幻有显正也。 既非定性之有。 故云有而不常拣非也。 则是真空妙有离断常之中道也。 四执下四离谤。 具德以显中道。 镇国曰。 中道者非唯非有非无而非断非常等。 皆中道也。 四执者亦云。 四谤。 镇国谓。 定有者增益谤。 定无者损减谤。 亦有亦无相违谤。 非有非无戏论谤。 一异俱不俱常无常等。 皆曰四谤。 如情所封定执四句。 故皆成谤。 般若离四句不可以有无取故。 今四执既亡即成四德。 吾祖又曰。 然皆具德不成四谤。 谓此四句即是具德以称真故。 不同情计。 又曰。 尽有之空尽空之有。 方为具德。 又皆即有之空方为具德之空。 即空之有方为具德之有。 又随一句必具余三。 若随阙者则非具德。 百非斯遣者。 论曰。 百非非非千是非是。 非百非背千是非非。 中中背背天天。 演水之谈。 足断而止。 审虑之量。 手亡而住。 可谓般若二谛中道之大宗也。 古云。 境智余科不贯义似未安。 故不欲循其辙也。 上来正叙幽深竟。 般若下二结归玄旨。 夫般若虚玄者。 盖群诠之宗极真一之无差。 一十六会之格言。 二十四年之雅诰。 性理幽微超情离见独拔于有名之表。 颖脱于曳尾之涂。 玄虽玄矣。 妙复妙焉。 不亦罄于兹序哉。 故云。 斯之谓欤。 若历下二别叹真诠显。 曲尽妙旨二。 初通明广略二。 初示文。 若历等者。 谓历色心等事备陈正理。 则有八部二十万颂。 颂有四种。 一阿耨窣睹婆此云数字颂。 不论长行。 但数三十二字。 则云一颂。 二伽陀此云讽颂。 亦云直颂。 直以偈颂讽美法门故。 三祇夜此云应颂。 应前长行颂故。 四集施颂积集法义令诵持故。 今即初也。 若撮下即略经也。 枢谓门枢。 尔雅曰。 制扇以柎门傍曰枢。 即俗呼门准是也。 又言行乃君子之枢机。 盖言华屋之要四体之本也。 以况八部所诠顿实之旨。 斯经尽之。 故曰。 撮其枢要理尽一十四行。 行即十七字之行耳。 理趣般若序云。 此经并乃核诸会之旨归。 绾积篇之宗绪。 清凉曰。 明是六百卷理趣也。 今经亦六百卷之枢要矣。 是知下二显意二。 初广略由机。 疏主曰。 机缘感异圣应所以殊分论说。 广自力根略自根力。 如来则以广说修多罗略说修多罗以应之。 故曰。 广略随缘。 缘者机缘也。 超言下二理圆俱现。 疏主又曰。 圣应虽殊不思议一。 经云。 譬如痴人畏空而走。 经恒沙劫不能得出。 在所至处不离虚空。 良以真空妙宗性无不在故。 能俱现矣般若下二别叙。 今经二。 初妙赞投机。 昏衢苦海以喻有情奔驰生死无智慧明。 五苦八苦不得边底也。 高炬迅航以况斯经。 三无相慧拯接物机导引迷徒。 群修多罗莫比斯最。 然则下二聊示经目二。 初略提纲要。 般若等者。 肇公曰。 然则智有穷幽之鉴而无知焉。 神有应会之用而无虑焉。 神无虑故能独王于世表。 智无知故能玄照于事外。 经云。 般若无知无所不知。 则观照实相也。 波罗下功者。 功用也。 谓漉人天龙渡生死海置涅槃岸。 乃斯妙慧之功用也。 心显等者。 赞能诠经略能摄广之妙胜也。 如圆觉题中修多罗了义五字。 是故圭山科下六字总属能诠。 钞曰。 上五字是比对诸经叹此经殊胜。 意显圆觉一经是修多罗藏中了义之经。 今疏主特彰一十四行。 是六百卷中之要妙。 意言是般若部中之心。 如人心藏是一身之要也。 前已广叙所诠甚深故。 此特显能诠文字。 般若如精耀气丝焉。 盖顺译主独就喻彰经。 乃等者。 线能贯华。 经能持纬。 圣宣法义。 经以贯之也。 从法下二以义结成般若法也。 心乃喻焉。 心经为诠般若为旨。 结为题目矣。 将释下二开章释文二。 初标列章门。 五门者。 疏从经略门止五焉。 前三义门。 后二正释。 以经题目即本文故。 然此五门生起有绪。 初教兴者。 夫圣人言不虚发。 动必有由。 非大因缘莫兴斯教。 教虽无量不出二藏。 三藏权实教门。 虽知深旨未悉所崇。 宗趣既明。 须知题目纲要。 已彰在文难晓。 五章生起。 其略如是。 初教下二依门解释五。 初教兴二。 初生起大意。 教兴者。 论问曰。 佛以何因缘故说般若波罗蜜经。 诸佛不以无事及小事因缘而自发言。 譬如须弥山王不以无事及小事因缘故动。 今以何等大因缘故。 说般若波罗蜜经。 故疏引此生起教兴大意。 一谓下二开章别释二。 初正释四。 初破邪回小。 谓末伽黎等广起有无等见。 行于理外。 世尊说般若等经破实我法化令入道。 二者鹿园之器方等弹呵渐已成熟。 般若之经广说诸法自性皆空。 翻彼小乘引令入大故。 大品云。 若人欲得阿罗汉果。 当学般若波罗蜜等。 疏主曰。 九十五种竞扇邪风。 一十八部争挥爝火。 遂使真空慧日匿辉昏云。 般若玄珠惑兹鱼目。 三令下二显理成行。 前二显理。 次三成行。 令小等者。 即下三乱意人。 为说般若令意净入理也。 四令悟下正见者。 令信解真正了悟。 中真不执定实色空。 方名正见。 二谛中道者。 以是此经之所诠故。 义记云。 二论宗于般若通。 以二谛中道而为其宗。 彼文具彰真俗空有与夺存坏。 以明缘有性空。 或相夺全尽。 或相与全存。 或自坏自存无有障碍。 若相与门则不坏有之空。 与彼不坏空之有理不杂。 故成非一门。 若相夺门则此坏有之空。 与尽空之有全。 夺故非一也。 若各自存门则不相。 是故非一也。 若各自坏门则无一。 可一故非一也。 以存坏无碍二理不杂。 不堕边故不失中道。 是谓二谛中道也。 非异之义如彼所明。 又非一与非异复无有二。 以缘起无二故。 以坏有之空即是尽空之有。 无障碍故。 极相违反。 还极相顺。 是故相夺相与复无有二。 镕融无碍也。 由非一即非异故。 即二谛为中道。 由非异即非一故。 即中道为二谛。 又非一与非异亦非一。 是故即非一之非异与即非异之非一。 义不杂故。 而非一也。 谓不异中之二不异二之中。 融通不杂故非中非二。 具足中二。 是谓中边无障无碍之中道。 令悟此故斯教兴也。 五显等者。 此下欲成胜行故演斯经。 以净信大心万行之本。 又发三心修十信即是行故。 佛德者。 常等四德及佛地河沙真净功德。 义同华严。 举果劝乐生信心也。 问觉钞说空宗佛德空云诸部般若中百门论首末皆是。 又引此经无所得等。 皆曰彼义。 何由今说常乐等德答彼成智光此顺疏主。 下辨所得中。 云德无不备故。 非佛德空也。 大菩提心者。 即直等三心深广。 行者离相为深。 随相为广。 般若具明二行故。 八令下三断障得果二障二果。 并如下说。 十流下四传芳万古。 此为未来等蒙益也。 略说下二结指第二下二明藏摄二。 初藏摄三藏者。 谓经律论也。 通称藏者。 以含摄故。 谓摄一切所应知义摄。 即包含故。 契经者。 谓契理契机贯穿摄化。 即贯穿言教摄持所化也。 经非余二故。 契经摄二藏者。 则约大小以分。 今非二乘故。 菩萨藏收。 权实下二教摄。 镇国曰。 由前经藏有权实等故有此门。 然疏主述作随宜制度事非一准。 且华严备张五教起信无差。 唯约四宗斯经但明权实。 梵网独开化制。 盖以欲和阳春之高唱乃追玉舌之旨归。 然则门门刃解东流义义冰镕。 三藏戒经具说重轻。 佥明持犯约化制以释通。 岂非得旨。 般若竖贯二时横通五教。 有带有双谈空谈有彰权实以明之。 可称绝唱。 且一大藏经虽皆佛说。 然有就机方便权宜说。 有称性决了真实说。 今经决了真实故云实教摄也。 但以权实多门理须略辨。 约说有三。 一就五教。 前四皆权后一方实。 此如孔目教章等说。 二者前二为权后三皆实。 如华严圆觉等疏所说。 三者净土说为真实娑婆谈是权宜。 如修证仪说疏依第二。 问般若谈空以空为始。 始固属权故。 政观以来议斯权实众说不同。 或约大小或约通别。 或曰。 教果是权理行是实。 何以记皆不叙。 答曰。 论云。 从得道夜乃至涅槃。 常说般若。 斯经权实双彰渐顿兼唱诸宗判释不同。 故使后贤多误。 今将具列以罄源流。 一戒贤论师曰。 依遍计所执而说诸法自性皆空。 依他圆成犹未说有。 即判般若等经中百等论。 说六识空多谈空理。 属第二时法界无差。 论疏依此以判般若等经。 属第二宗摄。 二智光论师曰。 第三时中方为上根说无相大乘。 谓此缘生即是性空平等一相。 依计是有圆成是空。 依此以判般若等经。 总破大小法相八识俱空多说空理。 圆觉疏等叙彼所判。 般若等经中百等论属于空宗。 始教所摄。 三吾祖镇国大和尚曰。 若唯说法华为实则抑诸部般若了义大乘之经。 般若离四句何曾存空。 般若不坏四句岂无妙有。 是知实相般若即是正因佛性。 观照般若即为了因。 大品仁王理趣等经。 皆属终教。 四者诸祖皆曰。 二边既离中道不存心境两亡。 亡绝亦绝。 般若现前。 已当八部无相六乘之极致。 镇国曰。 即同智照无二亦同顿教。 文殊问光赞放光等经。 诸祖并曰。 顿教。 五镇国曰。 大品云。 一切法趣色即一切皆色。 一中具一切。 即事事无碍般若义。 该五教即具圆矣。 而疏主以戒贤智光二宗所判。 真谛之空非第一义空。 故不摄此义。 当后三故言实摄。 若约今经显诠分齐者。 镇国云。 若以三观就心经意。 色不异空明俗不异真。 空不异色明真不异俗。 色空相即明是中道。 为空假中之三观。 疏中亦以三观释经。 当前第三义也。 又云。 以会色观中明色不异空等。 明空即色中明空。 不异色等。 第三观但合前二。 第四拂前四。 向相现真空相不生不灭。 无智亦无得真空观备矣。 贞元判同顿教。 即前第四义也。 前疏广叙中道。 下文备彰相作相成。 互存互泯无碍自在。 圆中同教。 经诠坚实一心即圆觉妙心。 含圆别矣。 皆前第五义也。 疏文经旨明若瞩日。 别议权实者。 惑亦甚焉。 第三下三明宗趣二。 初唱章释名。 宗者崇也。 尚也。 今云。 语之所表者。 即此经表彰表显之崇。 崇尚也。 趣者趣向也。 即宗意所归趣之处也。 然先下二总别演义二。 先总。 总以等者。 大论云。 说智及智处智智皆般若。 晓公曰。 此中即显三种般若说。 智者文字般若。 及智处者。 实相般若。 智智即观照般若。 是三皆此经之宗。 一贯等者。 古德曰。 妙心湛寂无相而相。 谓之实相。 实相随缘为诸法之真性。 肇公云。 实相法性性空缘会本无一义耳。 二观照等者。 即正体智等无相离分别之慧也。 三即文字般若。 孔目云。 熟教有三种智。 谓实相般若智等。 清凉曰。 清凉法界相宗不得名智。 法性宗中亦名为智。 即此实相也。 或说五种般若不离此三。 故云不越等。 别亦下后别一教义。 对深穷教海志在见理成智也。 二境智对谛观正理意。 其破惑发智矣。 三因果对因行。 即观照妙慧也。 果德为趣非佛德空矣。 然别宗如此。 其通宗者。 般若以无相为宗。 清凉曰。 无相宗含于三教。 谓始教顿教实教。 今经正当顿实。 若深必该浅。 义或可通。 第四下四释题三。 初唱章。 二演义三。 初分教义二。 初辨诠旨。 谓般若心者。 标举也。 是所之诠义者。 判释也。 判此题中心及般若等言。 皆属所诠之法。 即下无挂碍心也。 不空译云。 菩萨有般若波罗蜜多心。 名普遍智藏。 乃至色性是空空性是色等。 即心是所诠法。 明矣。 圭山曰。 藏和尚般若心经疏作所诠义释心字。 意云。 般若之心是万法之体故云心也。 会同坚实用释圆觉妙心。 拣云。 不同缘虑集起之义。 又曰。 肉团粗浅不必拣也。 故云。 所诠之义经之等者。 诠上般若心也。 佛地论云。 能贯能摄故名为经。 又曰。 应知此中宣说佛地饶益有情。 依所诠义名佛地经。 且能所诠释经题者。 本出亲光。 而四明礼公乃言。 大违佛理。 智者位居五品。 亲光登地菩萨位望相辽。 如一轻尘较大地土。 而辄是彼非此不知其可也。 若心作喻释。 即心经二字是能诠教也。 二结离合即能等者。 依所诠义立能诠名。 三摩娑释依主得名。 补卢沙声属声受称。 二就下二析法喻二。 初约所诠以指法。 就上所诠义中。 复取心字以喻能诠教胜。 唯般若等是所诠之法。 故不言所喻。 复云。 所诠是知实相观照非所喻也。 独将一十四行文字般若为所喻。 故但言所引之喻。 不言能喻心之下二叹能诠以引喻。 此乃译人之意非疏主正义。 故慈恩云。 般若波罗蜜多者。 大经之通名。 心经者。 此经之别称。 般若之心经也。 草堂曰。 亦作能诠教释。 意云。 此半纸之经是六百卷之中也。 即纥利陀耶此云肉团心。 引而为喻。 喻此略经是大部之心藏也。 即文字般若是所喻。 心之一字是能喻也。 即般下法合以彰要。 谓六百卷二十万颂之内也。 统要等者。 幽赞曰。 甄综精微纂纲赜事。 虽万象统即色而为空。 道纵千门贯无智而兼得。 采广文之秘旨。 标贞心以为称也。 况人等者。 况譬也。 如人百体心为其主。 故经云。 心如帝。 三喻此略。 经唯谈妙最余藏六腑喻广说。 经兼被二乘亦该权浅。 岂似此经中道镕融。 唯终唯顿文略义深。 括尽玄奥故云。 统极之本。 然泛论心者。 有其四种。 一纥利陀耶即肉团心。 二缘虑心谓八识。 俱能缘虑自分境故。 三质多谓集起心。 即第八识。 集诸种子起现行故。 四干栗陀。 此云坚实心。 若作所诠则当第四坚实。 约法以解心也。 作能诠释则当第一肉团。 约喻以解心也。 且圭山出。 自大唐。 非后人救过而穿凿也。 显矣。 近代岳公而谓疏主不知约法以解心陋哉。 坐井而观天曰天小者也。 三就下三明体用二。 初翻名以显体。 即就前所诠法中。 非所喻文字般若中也。 体用分二者。 然体用多门略明三义。 一寂体照用则实相观照为体用也。 放光云。 般若无所有相无生灭相。 此明寂体无相也。 道行云。 般若无所知无所见。 此显照用无知也。 二权实二智以分体用。 实智照真内鉴而无知体也。 权智涉俗外应而无虑用也。 三直就大乘以明体用。 则以当法包含为体。 运载功能为用。 疏主曰。 体用合说故云大乘。 三大二运即其义也。 又疏主明乘体中。 则以无分别智所依真如互为兼。 正摄余胜行为乘体。 性明业用中。 乃约三佛性中自性为所乘。 引出为能乘至得果。 为所至处。 又约运因成果等义。 为乘业用。 然今此疏。 乃取到岸为用。 证真为体。 正用第三兼之前二。 若以翻尽为用照源作体。 则通用二三该之。 第一般若等者。 译梵成唐。 即神等者。 灵知不测曰神。 颖脱众妄曰悟。 超名言之表曰玄。 出相见之乡称奥。 以无得无智之般若。 会契离性离相之真源。 本觉自知照体。 独立绝知会忘能所。 本心挺现不由他悟。 故证而称妙也。 若以真源为实相。 则般若但目观照文字。 若约一法多名则理智互出。 以无智外之如故。 真源即般若。 亦无如外之智。 故智慧即真源矣。 波罗下二会梵以彰用。 波罗者译梵成唐。 既以到岸为用。 正约运因成果也。 而义有三。 一由斯妙慧者。 运行令增也二生死过尽者。 运惑令灭也。 三真空际者。 运理令显也。 初一是能后二是所。 又即杂集三转依义。 一心转真性现故。 二道转行渐增故。 三断转惑障灭故。 又起信云。 破和合识是转灭显现法身。 是转显智淳净是转增。 但小不次不到之慧。 拣权小也。 谓体下三结释。 初一持业。 后二依主。 立斯名者。 据不空译本。 即说主立耳。 经观下五解文疏三。 初唱经标章。 然此当通唱一经而判释之。 随科释处再唱子科。 经文于义即便。 今疏从略但存别唱。 不然则判释居前。 或本作此安布以广陈。 中例亦如此。 故不敢率易改动。 此既下二会义具阙。 然此经六译三分有无译人意乐。 今此云者。 是语略之之意也。 慈恩曰。 录大经妙。 最别出此经。 三分二序故。 皆遗阙。 然余译多具。 文中下三开章演释二。 初总别开判二。 初分总二。 初判经。 何以下二显意。 何以者。 假问令说也。 谓显等者。 灭惑要须开解。 开解在于显谈。 祝诅志期生福障除。 然后福生。 经谈二分依修而福慧等严。 故云显了等也。 夫灌顶大悲涤业之辞甚显。 首棱如意雪罪之文颇明。 孤山乃谓显秘之与机心好异引。 直说为神咒。 判情迷作秘宣。 遂使教阙浅深人无利钝。 且郢书燕说谁曰不空。 献替凤毛岂称秘密。 况乃全抄本疏杂以浮辞谩夸。 十疏通经是亦浪名。 江表钞盂兰而服义疏。 斯经乃欺心中边皆甜实难其味。 就前下二判别二。 初判经略标。 纲要者。 真心之空斯教喉衿。 是以经家标为义本。 不空译云。 菩萨白言。 我欲于此会中说诸菩萨普遍智藏般若波罗蜜多心。 蒙佛听许入慧光定。 照五蕴空度苦厄等。 一经宗本故略标之。 广陈实义者。 色空交彻性相融通。 事非权浅故云尔也。 以义下二显意。 初约广略。 三约解行者。 略乃定中照见得非自利行乎。 广则起定宣扬对机明辨。 开彼解为。 然今经略分则别译序分之文。 译者之妙巧应秦人。 而皆别相修多罗摄略为广本。 亦本略收前中下。 二依门作释。 般若心经略疏连珠记上 发布时间:2022-12-15 05:58:48 更新时间:2024-03-17 13:52:44 来源:素超人 链接:https://www.suchaoren.net/wei-677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