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有一种喜悦,是明了“有漏皆苦” 内容: “世间人想得都很简单,认为只要不是苦苦,只要当时觉得幸福,就算不上是痛苦;然而,佛陀却考虑得很周到、很全面,他告诉我们,只要是有漏的,即便是快乐的感受,也属于痛苦。 ”什么 是“有漏”? 从大乘佛法的角度来说,所谓“有漏”,就是不清净的事物,包括所有的执著以及执著的对境;而“无漏”,则是清净的事物,包括没有执著以及没有执著对境的、一地以上菩萨入根本慧定的状态。 所有能取、所取消失的境界,叫做无漏,这也是一地以上菩萨入定的境界。 除了佛的境界以及一地以上菩萨入定的境界之外,其他所有具备能取、所取的境界,都叫做有漏。 从这个角度而言,则无论是不清净的娑婆世界,还是佛陀的清净刹土,只要是有执著以及执著对境的,都属于有漏,都是痛苦的。 痛苦包括内在和外在两种所谓外在,是指物质世界;而内在,则是指精神上的痛苦感受。 有人会认为,本来痛苦就是一种感受,既然是感受,就应当属于内在,而不应属于外在。 作为外在的物质,是不会有什么感受的,既然没有感受,又怎么能说是痛苦的呢? 虽然外在的物质,包括山河大地等等,其本身不会有什么痛苦,但它们却是痛苦的来源,所以也叫做痛苦。 一、全面理解痛苦的三种内涵1、苦苦佛经当中关于苦苦的定义,就是存在之时能感觉到痛苦,一旦消失,就会感到幸福的感觉。 比如说,当我们生病的时候,就会觉得痛苦,只要身体康复,就会感到幸福,所以,病痛就属于苦苦。 为什么要说两个苦字呢? 这说明,这种苦是非常强烈的。 无论是人,还是动物,所有的生命公认为是痛苦,都不愿意接受的很明显的痛苦感受,就是苦苦。 苦苦主要是在三恶趣,在人道与天道也有苦苦。 比如,人间的生、老、病、死等八种根本痛苦,就属于苦苦的范畴。 2、变苦佛经当中关于变苦的定义,就是存在之时感觉不到是痛苦,但在它停止的时候,就会感觉到痛苦的感受。 变苦主要是在人道和天道。 此处所说的天道,主要是指欲界的天道。 比如说,欲界的天人一般都身体健康,寿命很长,生活环境、生活条件也十分优越,还有一些神通,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就会觉得很幸福。 但在这些所谓的“幸福”停止的时候,就会导致明显而不堪忍受的痛苦。 要知道,前面的幸福感和后面的巨大痛苦是有着一定关系的。 对待同样的痛苦,会有不同的感受我们可以打一个比方:一个自来就过着穷苦日子的人,即使遇到痛苦,也不会觉得有多么难以承受,因为他已经过惯了苦日子;然而,对一个从小到大都很顺利、很幸福的人来说,如果猛然间遇到同样的困难,让他从此以后去过与前者一样的苦日子,即使这种痛苦是一样的,但他们双方的主观感受却是截然不同的——后者所感受到的痛苦要比前者大得多。 就是因为后者已经养成了过好日子的习惯,所以一下子遇到痛苦,就会很不适应。 正因为如此,所以释迦牟尼佛认为,前面的幸福,也是一种痛苦。 为什么既是快乐,也是痛苦从苦苦的角度而言,变苦就是快乐。 比如:健康与生病比较起来,健康就是快乐;但从变苦的角度来说,它就是痛苦,因为一旦失去了健康,就会感觉到痛苦。 凡夫所认为的幸福快乐,也是一种临时性的短暂无常之法,由于会导致以后的痛苦,因而也是一种痛苦。 3、行苦此处所说的“行”,与“诸行无常”当中的 “行”是一个意思,即指所有因缘而生、有因有果的法。 所有的“行”,都是痛苦的。 佛经当中关于行苦的定义是,无论它存在还是消失,都不会觉得痛苦,但却会引发其他的痛苦,因而称之为行苦。 行苦主要存在于色界和无色界。 色界和无色界的众生,不会有很明显的生、老、病、死之类的痛苦,以及健康、长寿之类的快乐。 这种境遇,与它们的前世有关。 因为投生到色界和无色界的因,就是一种禅定;而禅定本身,是很细微、很平静的,所以在投生色界和无色界的时候,也不会有粗大的感受。 虽然色界和无色界没有痛苦快乐,但却是无常的,所以,这两界的众生只会有行苦,而不会有苦苦和变苦。 二、观修轮回痛苦后的两种极端行为1、对生活、工作都感觉万念俱灰怎么解这种悲观、消极的态度不是出离心,这些都是错误的想法。 在观修轮回痛苦之后,我们就会知道,轮回充满了痛苦,不是苦苦,就是变苦、行苦。 世间人一心追求向往的功名利禄等等,都是临时性的诱惑,一点儿都靠不住。 作为修行人,在深深体会到这一切的时候,就要更进一步地想到:难道除了名利之外,就没有其他更有价值、更值得追求的目标了吗? 难道除了争名夺利之外,就没有其他可以做的事情了吗? 名利没有意义,并不代表整个人生都没有意义,除了升官发财之外,我们还有更远大、更有价值的,那就是走解脱道,寻求解脱。 在整个六道轮回当中,不要说是地狱众生,即便是天人,也没有办法跨入解脱道。 只有人类,才是三界六道中最有机会获得解脱的。 生而为人是十分有意义的,我们应当珍惜自己的人身。 只有这样,才能树立起完整、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自我反省我们的价值观以前我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都是颠倒的——将重要的东西弃置不顾,对毫无价值的东西趋之若鹜。 通过有漏皆苦的思维,就能扭转我们的观念,挽救我们的人生。 比如说,即使能成为有钱人,又有什么意义呢? 很多有钱人早上起来以后,先美容两个小时,之后健身两个小时;健身完毕,又去针灸一个小时;吃饭之后剩下的时间,就是应酬。 即便花了大量的时间用于健身美容,但最后还是会衰老、会生病。 在不知道这些道理的时候,我们整天都在追求物质享受,将物质财富作为唯一的寄托,绞尽脑汁地积累财富;一旦感觉到这一切都没有意义的时候,心情会一下子跌入深谷,变得沮丧无比,觉得生活毫无意义。 如果只是寄希望于物质财富,感到失望是没有错的,这种生活方式就是没有意义,但还有一条解脱道,它会让我们产生勇气,并深深地意识到:将所有的精力投入到物质生活当中是错误的,我原来的生活都是无聊透顶的,我不能这样活,从现在起,我要追求解脱。 2、不计后果辞职、离婚而出家怎么解如果真能这样坚持下去,那肯定是很好的;作为家人也应当理解,而不应该想不通。 如果某个家庭成员选择了提前为后世作打算的出家之路,作为亲人也应当为他祝福,而不应从中阻挠,强迫别人依照自己的人生观来生活。 身为抛弃世事而出家的人,就更应当好好把握这一来之不易的机会,专心专意地修行。 但有些人却不是这样,在一两年,甚至短暂的几个月当中,他们就后悔不迭,希望回到原来的生活当中。 但是,到了那个时候,工作没有了,家庭离散了,他们已经没有任何退路。 至于当初迫不及待的修行,也不见得有什么进展。 3、观修轮回痛苦后不应走极端以上两种极端,就是因为缺乏系统的教育,没有作好充分的思想准备所导致的。 对很多在家人来说,虽然修行很重要,但同时也需要生存,仅仅知道轮回痛苦并不意味着从此以后可以不吃饭、不穿衣。 作为在家人,就要想办法养活自己,如果不能生存,修行也无从谈起,所以,生存的方法还是需要的,工作也是必要的。 至于如何安排工作和修行的比例,那就是每个人自己的选择了。 三、关于消极与悲观的思考1、宣讲“轮回是苦”就是消极吗? 这完全是一种误会,佛教不是消极的,而是非常积极向上的,只是佛教的积极方向与奋斗目标和世间人有所不同而已。 世间人是为了金钱而努力,修行人却只是把获取金钱作为生存的手段,真正的目标,是为了所有生命的解脱。 解脱并不是一种神话,而是客观实在的把普通凡夫的分别念提升为佛智的目标。 为了达到这个远大光明的目标,修行人可以放弃世间的功名富贵。 他们的眼光是长远的,他们的态度是积极的。 世俗人却与之相反,朝不虑夕、目光如豆,只看到今生的短暂时光,而缺乏应有的远见,所以才会费尽心机地为今生而拼搏。 2、宣讲“轮回是苦”就是悲观吗? 所谓的“悲观”是指什么呢? 是心如止水、万念俱灰的心态。 如果以这个标准来划分,世俗人才是真正的悲观。 不管年轻的时候在生活上、事业上如何春风得意、踌躇满志,到年老的时候,因往日的美好年华已经流逝,看到自己韶华不再、日渐体衰的现状,每个世间人都会怅然若失、自暴自弃;特别是在临死的时候,因为恐惧死亡、贪恋今生,几乎每个世人都会哀伤悲泣甚至痛哭流涕,这不是悲观又是什么呢? 3、真正的佛教徒真正的佛教徒虽然视金钱、名利为粪土,但这并不意味着悲观;因为他们知道,肉体的衰老和丧失,并不会阻碍精神的提升,智慧和悲心是永远如影随形而不会丢失的,无论年老也好、死亡也罢,都没有任何差别,在远方等待他们的,是光明的前程、大乐的境界,所以他们不但不悲观,而且乐观并充满了信心。 因为有了这样的目标,才能“衣带渐宽终不悔”,才能孜孜不倦地将所有精力投入其中。 轮回痛苦并不可怕,更不必为此而悲观失望,通过努力,我们完全可以摆脱轮回的束缚,获得绝对的快乐与幸福。 慈诚罗珠堪布微信公众平台智慧照亮人生 发布时间:2019-09-25 14:08:22 更新时间:2024-03-17 13:57:48 来源:素超人 链接:https://www.suchaoren.net/wei-66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