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法智遗编观心二百问 内容: 法智遗编观心二百问景德四年六月十五日。 四明沙门比丘知礼。 谨用为法之心。 问义于浙阳讲主昭上人(左右)五月二十六日。 本州国宁寺传到上人。 答十义书一轴云云。 答释未善读文。 纵事改张终当乖理。 始末全书于妄语。 披寻备见于谄心毁人。 且容坏法宁忍欲敷后难恐混前文。 故且于十科立二百问。 盖恐上人仍前隐覆不陈已堕之愆。 更肆奸谀重改难酬之问。 故先标问目后布难词。 必冀上人依数标章览文为答。 母使一条漏失。 欲令正理分明希不延时庶塞颙望。 问辨讹云。 观有二种。 一曰理观。 二曰事观。 今文不须附事而观。 盖十法纯谈理观。 故且二种观法各能观境显理。 既不附事相而观。 乃是直于阴入观理。 此则正是约行理观。 今那云是事法理观耶。 问夫名事法为理观者。 须托事附法入阴心用观。 显理方名理观。 今文既不附事托阴而观于理。 何显而名理观耶。 问附事显理乃是一种观法。 何得标列云观有二种。 一曰理观。 二曰事观。 岂以所附事自为一事。 所显理更立为一理观耶。 问约教明三法对观心。 三法但名为事。 今文既非约观三法。 那名为所显三谛耶。 问辨讹云。 今文理观事事全成于法界。 心心成显于金光。 既不附事相法相。 则是直体阴入事事成不思议境。 则十乘心心显于金光既尔。 得不是约行理观耶。 问十法若非约行理观。 那得便是普贤端坐念实相耶。 问答疑书。 既云普贤观法证前圆谈。 理观示可修义。 何故释难书转云念念相续。 及念实相令依止观修证耶。 问若非约行理观焉。 得念念相续焉。 得入理证果耶。 问答疑书云。 此玄直显心性义同理观。 若少带事法且非直显心性。 唯约行理观直观阴心显性。 此玄既直观心显性。 那非行约理观耶。 问今文既是约行理观。 那无拣阴及十乘耶。 问本立十法是约行理观。 故废后附法观心。 约行观既不成。 后文观心如何废那。 问此玄十种三法。 乃是正谈果法。 何得是直显心性耶。 问所引五章但称涅槃。 只是佛性乃是正谈果法。 该于因人佛性。 岂是直显众生佛性耶。 问如云游心法界如虚空。 则知诸佛之境界。 乃是直显心性该得佛法。 岂名直显佛法耶。 问诰难书特问此玄正谈佛法。 那名直显心性因。 何不答何得二三处。 改云予不许直显法性耶。 问今既牵率而答。 何得言心性处。 不言直显。 言直显处不言心性。 岂非四字全书恐义乖返耶。 问答疑书云。 此玄文直显心性。 今何改云学者备览妙玄。 已知心性遍生遍佛。 故观此果法知是心性。 此岂非妙玄自显心性。 此玄不显心性。 何得云此直显心性耶。 问予云。 良师取意讲授义合诸文。 仁尚不伏。 仁立学者先解妙玄。 方寻此部出何文耶。 问既此玄直显心性。 故十法皆以理融。 妙玄不直显心性。 故十法不以理融学者解彼心性尚能融于他部何不自融当部。 而更观心融之耶。 问此玄十法文显标云为未有智眼。 约信解分别。 那云纯被妙玄深达心性人耶。 问秖为此玄附于如来所游十法。 广示心观故至经文不论观解。 何得据被废此观心耶。 问此玄大师被在日。 当机故须即示修法。 涅槃玄是灭后私制既。 非当众策观。 故且缺如以托讲者仿诸部授人。 那云学者自知耶。 问妙经文疏虽叙偏小。 本被习圆之人。 故附文作观多分在圆。 令一一文不违所习。 据何文证知是久习止观之人。 岂大师讲妙经时。 预为玉泉寺修止观人示观心耶。 问所据观心销开等。 欲成观心销文是要。 且开等具于四释最后旁用观心销之。 观销若要何不居初。 又何文云观心销是要耶。 问大师说玄疏时。 尚未说圆顿止观。 何得纯为久习圆顿止观人。 示事法观耶。 问妙玄观心。 令即闻即修不待观境。 那云指示行人。 须依止观中修耶。 问若废此文观心。 何以称久修者。 本习耶。 问本习既是拣境修观。 今文亦拣恰称本习。 岂以太称而以为非耶。 问若废此文观心将何以指示。 令于止观中修耶。 问止观既拣境修观。 今文预拣示之。 有何乖违耶。 问发挥本据十法有六即义。 故不观心。 妙玄十法一一细示六即。 何故却云彼文须有观心。 观于十法耶。 问此玄十法以一法性贯之。 故不须观心。 妙玄十法岂不以一理贯之。 何故须有观心耶。 问仁以此三法欲类净名疏。 法无众生具观心义。 彼约研心修观辨三法。 此谈果证三法。 那具观心义耶。 问仁立十法。 只是三谛异名故具观心义。 既类法无众生。 彼约所观所显。 能观能显能破。 能破助道正道自行利物。 论三法此既一向是所显谛。 理安类彼文具观心义耶。 问又云此三法具修性义。 故具观心义释毗耶离城。 具论修性三德。 何故更示观心耶。 问此十法从三德至三道。 而辨妙玄十法。 从众生心性三道辨至极果。 一一皆具六即。 何故却须用观心观之。 此文何故不用观之耶。 问摄事入阴用观显理。 方名摄事成理。 故妙玄五义正观心文俱明观阴。 仁何但云摄事归理。 不云入阴观理耶。 问今十法文既不摄入阴心。 又无观法显理。 那名事法理观耶。 问辨显立十法。 纯是理观。 修证之法同普贤观。 何故改云只有理观义耶。 问常坐虽观三道事境。 既非起心末事。 又非借事立观。 乃是直显心性。 那名事观耶。 问观于一念及三道。 皆是直附事境观。 只是一种理观那名事理二观耶。 问常行观相好是立事境。 三观依之显理方成一种观法。 那名事理二观耶。 问随自意推于末事四运叵得。 只是一种事观。 那名事理二观耶。 问今约四三昧。 论事理二观辨讹。 既云不须附事而观。 即是不附三道相好。 旛坛白象起心等事。 乃是一念法界观空之理观既尔。 十法那无一念。 等十乘耶。 问辨讹既立十法纯谈理观。 遂问何无理观拣阴十乘。 仁既不立纯是事观。 那责不问事观。 拣境并十乘耶。 问大意与正修。 事仪与理观。 互有广略。 举四行必带正修观法。 予将常坐为难。 已摄正修何得枉。 云常坐唯在大意耶。 问予云。 若依五略修行证果能利他者。 一是闻师取意教授。 二是宜略即能修证。 那得枉。 云五略自具十乘耶。 问若诸经与妙经观体全同。 何故妙乐云此示观解异于他经。 他经岂无圆观耶。 问前时圆教欲修观人。 既未闻开于声闻。 那能自用开显之理为观体耶。 问若二经圆理是同。 妙玄十法。 那无理融耶。 问妙玄一心成观。 那类方等忏仪未成之观耶。 问若执王数相扶观。 王必观数何故约识心修观。 后更历四阴观耶。 观时既然悟时那不然耶。 问王城耆山房宿。 万二千数皆观阴入。 那云事法观。 不立阴入为阴境耶。 问既云又诸观境不出五阴。 今此山等约阴便故山等。 约阴既便故立阴名。 则显诸境虽无阴名。 而体皆是阴故云不出五阴。 那据此句判诸观境非阴耶。 问所云以诸文中。 直云境智者。 盖以诸文既对阴不便。 故辍阴名而但以一念心。 及因缘生心等为境。 以三观为智。 即是直云境智也。 若不尔者有何观解。 但立境智两字耶。 问诸文观一念心。 及因缘生心。 若非阴心谓是何物。 如仁之意岂不谓是清净真如耶。 问大意妙境云观心性。 诸文事法多观心性。 止观既是阴识之性。 诸文那不是耶。 问山城观中妙乐。 令于此辨方便正修。 讲人还须于此辨否。 若不辨者则违尊教。 若具辨之学者还可修否。 问妙乐于山城观中。 令于此拣境及心。 若非拣阴为拣何境。 若不拣思议取不思议。 为拣何心耶。 问阿难观中妙乐。 令具述观相。 若不述拣境十乘。 何名具述。 岂独此中具述验知凡指止观。 皆令具述那违教耶。 问婆多观中妙乐。 令广引般舟三昧。 仁于讲时还曾引否。 问山城之外只合直云境智。 今文既立阴境以验。 是讹者山城之外房宿。 亦立阴境。 不异山城。 万二千人立十二入为境。 岂亦后人添耶。 问诸文观一念心与此弃三观一何异。 纵诸数相扶。 岂不的以心王为主耶。 问今文因云弃三观一。 验是讹者。 据何教云附法观心。 不得拣阴耶。 问十二入各具千如。 则已结成妙境。 诸文但云阴等。 未结妙境乃于此。 境示乎三观。 三观若立境自成妙。 故云但寄能观观耳。 今文弃三观一方当示阴。 未结妙境故于此境示乎三观。 显金光明岂非寄能观耶。 那将示阴便为妙境。 那云不是寄能观观耶。 问义例二种观法虽不云阴。 而云入一念心。 心之与阴虽能造能覆少殊其体。 岂异托事则山城观。 阴既令拣境。 那执二种不立阴耶。 问答疑书云。 此玄文十境不足既无修发九境。 验知只有阴境。 既是十境中辨须是拣阴之境。 且今十法何文是拣阴境耶。 问妙玄心如幻焰等。 既在观心科中。 须作境观而说。 故释签云。 今销一一文俱入观门。 仍须细释令成妙观。 何得谤云是通途法相耶。 问指要本立先解诸法皆妙。 然欲立行须论起观之处。 乃立不变随缘阴识为境。 观之显理。 仁曾破之今那枉予解。 则唯妄观方了真耶。 问予据金錍大意立不变随缘。 名心为所观境。 岂是独头之妄。 那斥同外道耶。 问予据止观念处忏仪。 立阴识妄心一念无明为境。 此诸教文既单就妄立未云即真。 岂是外道说耶。 问所观之心。 是无明染缘所成。 佛界心是十乘净缘所成。 诘难书定所观心。 那责不说净缘佛界心耶。 问金錍立不变随缘。 名心本示妄染色心有果佛性。 若是随净缘佛界心者。 岂是佛界色心有佛性耶。 问辅行引心造如来。 本证妄染阴识能造一切因何抝作非染非净心耶。 问若云妄心即真故。 立非染非净心者。 岂大师不知即真。 那但云阴识。 应不及仁之所说耶。 问大意本示止观阴识是随缘心。 辅行乃指随缘所成阴识能造如来。 那作四句分之云大意。 是随缘染净心。 止观是非染净心耶。 问若转计云妄心即理故。 云非染非净者。 何独止观。 论即大意不即耶。 若皆即者何故约句定分之耶。 问若约染净两缘所成十界心。 论所观境者十境之中。 那无佛心耶。 问示珠云一念常灵寂体。 一念真知等显。 是以真性释一念耶。 问示珠若知一念是妄。 何不仰顺妙玄释签。 以迷因法释心。 那云心非因果。 约理能造事以释心是因耶。 问大意虽将阴境在修观文中。 拣繁取要与大部不殊。 岂见文在一处便不分阴境。 理境所破所显耶。 问大意云异故分于染净缘。 缘体本空空不空此论所显。 能破三谛三观。 那得引此而难所破心境耶。 问仁既自云浊成本有之语此示本迷。 今了迷心当体即理。 染净不二等。 且所观阴心为约本迷说。 为约今了说二义。 若混则将贼不分。 那名观法耶。 问虽云三无差别乃是阴心摄他生佛。 岂可摄佛便令能摄。 之心属果耶。 若便属果何故。 释签云生佛在心亦定属因耶。 问仁立钻火之喻。 意执于火唯是所钻所出。 而不知出已烧木。 复是能烧观阴显理。 本欲灭阴理显。 阴灭理非能灭耶。 问辅行既用器械权谋。 及以将身喻止观及以谛理。 此三俱运方破三贼。 因何身力独非能破耶。 问仁执了阴是理所以观之。 不知此是妙解。 若欲立行须且立阴观阴显理。 岂云观理显理钻火出火耶。 问辨讹云。 三千是妄法今云是所显之理因谁解耶。 问初弃于阴明具三千。 后依妙境起誓安心等。 岂非妙境对。 阴为能对九为所耶。 问仁执心具三千色无三千。 且心与色皆是真如随缘而造。 岂一片具德真如造心。 一片不具德真如造色。 不尔何故心具色无耶。 问若色不具三千。 何故妙经疏十二入各具千如耶。 问若执入义带心。 妙乐那云界亦各具耶。 问既许不情体遍无情体。 既遍已具那不遍。 岂有一分不具德体遍于无情。 不尔那执色无三千耶。 问金錍本立无情有佛性。 岂独有不具三千之性。 若尔不名有果人之性也莫违宗否。 问能造之心既由全理而起。 故能具三千。 色是全理之心而起。 那不具三千能生树根。 既具四微所生枝条。 岂不具四微耶。 问他约能造论于唯识。 故无唯色之义。 今既约具论于唯识。 故有唯色之义。 既许唯色那无三千耶。 问岂以色不造心等。 故便不得云色具三千。 便不名法界中道。 及不名唯色耶。 岂以波结为冰暂不流动。 便谓不具波性耶。 问心具于色色是妙色。 既是妙色那无三千耶。 问观阴为妙境。 摄彼无情同为佛乘盖显法法皆具三千。 若无情不具那为佛乘耶。 问四念处内外二观之后结归心者。 盖舍旁从正。 舍难从易。 外观破于内着。 岂全不观外耶。 发布时间:2022-11-26 17:49:06 更新时间:2024-03-17 13:52:49 来源:素超人 链接:https://www.suchaoren.net/wei-664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