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佛说濡首菩萨无上清净分经卷下 内容: 宋沙门翔公于南海郡译时龙首菩萨谓濡首曰:“去矣,族姓子! 东行分卫。 ”答曰:“龙首! 其幻化、野马宁有东西南北方乎? ”曰:“吾于仁前尚不能言,况敢所说。 何则然者? 以其诸辩从尊所问。 仁即应顺如法发遣,一一解散而无挂碍,故吾无辞莫知所对。 ”曰:“夫达者都无言取,况共乃复有所说乎? 是者诸法之无由矣。 ”曰:“何谓为诸法之无? ”答曰:“龙首! 无所无者,斯诸法无,是诸法要。 以此之慧,乃能通彼众音声耳。 无所宣布乃为要义,是岂非至要义说哉。 ”曰:“此续在想行者也。 ”曰:“何所行应离诸想? ”答曰:“龙首! 菩萨不于色、痛、想、行、识界有想,又于法本亦无所行,其本无者亦无所行,以是之行得离诸想。 ”说是深邃微妙法时,五千菩萨逮致此慧,二千天人发菩萨心。 时龙首曰:“吾将退矣! 以童真非我侣故。 ”濡首报曰:“吾无去来,亦非有侣,亦无所俱。 何则然者? 以道无侣故,亦不想念与诸法侣,又亦不与欲行为侣。 于本无法。 亦不见而有其侣,复与所俱。 又本无者,都不言有吾我性,有人、寿命及身养育法,人物言说,识觉所倚著,及其所作行趣之事。 诸法之本,本无如此,当与其谁而为侣俱耶? 其有侣者,是欲侣俱也。 譬如,龙首! 有明达人而念言曰:‘如来所化、幻士所化,如是此化,等一无异化。 而斯人化,各各言曰:“吾与汝侣,汝与我俱。 ”’于仁,龙首! 意云何? 其此人化为有侣无? ”答濡首曰:“化无侣也。 所以者何? 用化本无,无所有,无形像,不可得故。 ”曰:“如是,龙首! 于其生死都亦无侣,亦无所俱。 其有侣俱,斯则有别。 若起侣想,是便与欲俱。 明达菩萨当解侣想。 何则然者? 以其诸法,如幻如化,无侣不侣。 欺哉诸法慌忽无信,若梦影响,所有如空。 想识无安,无处无持无意,无念无所有。 已离诸念,于念无念,应本无念。 ”曰:“濡首! 仁为曾与幻士化人,对共语言行来坐起,又共谈会有所思惟不? ”濡首答曰:“不见也。 ”龙首曰:“幻士何像貌? ”曰:“其幻者似人像类,幻之化像亦复若此,合同像耳。 所以者何? 如其幻化,亦不彼脱,亦不此脱。 幻化亦不与人而异,人亦不与幻化有异,人便幻化。 如幻化者,以幻化法而问幻事,诸法亦尔。 ”又问:“濡首! 仁为自曾与幻化复共坐起,有所言谈交游讲会相对住不? ”曰:“云何,龙首! 幻士及化与欲有异耶? 至于吾我及人、寿命、养育之法有异乎? 吾以此幻化之说,欲试问仁,知大士于斯有异辩才,当敷何法也。 ”曰:“仁如所试,为欲试虚空之幻化法耳。 仁便念幻化为有想也。 幻者本无,无想无念,亦无形像,亦无所有,已离众念。 ”濡首曰:“若此,龙首! 法亦如幻,幻化本空,其空无像亦不可见。 ”曰:“濡首! 诸法无像,不可见乎? 如仁所言:‘一切菩萨摩诃萨等,当云何受其封拜,得成无上正真道意。 ’为谁知度受封拜者? ”濡首答曰:“云何,龙首! 曾行山中为闻响声,于山中为有响声出不乎? 其声为有所住处不? 以何耳识闻其声耶? 彼声为有所说不? 宁有受持响声者耶? 又复谁共谁闻响声者? ”龙首菩萨答曰:“无也。 ”濡首曰:“如此若菩萨解诸法若如响空者,则一切诸音声如响,离彼众声。 其诸菩萨以此封拜于无上正真之道,于斯亦无受封莂者。 ”十方诸来大菩萨众,咸闻濡首童真所说,莫不喜踊叹歌无量。 尔时龙首谓濡首曰:“宜时侣行,入城分卫。 念其日时,得无过耶? ”答曰:“龙首! 诸法无过亦不有时。 其处于想行之者,彼则有时不时之想耳。 明达菩萨于本了无,解空法者,岂其有时不时言哉? 凡诸余法有时不时,无时非时,乃应无上如佛法律矣。 其在算数计时节者,斯则有过时之想。 如诸世尊贤圣弟子,常自饱足以道智慧,慧无想识,于想无想,行无诸作,亦无想念,无念不念。 以此智慧而常饱足,世尊圣众都无食念,亦不复想有食之事。 其如此食而为食者,是谓贤圣应无杂食,若永服食如此食者,是则长演甘露法食者。 彼以此食用之为力,能住身命至于一劫复过一劫。 所以者何? 其如此者,彼已觉了诸法之行故,都无想念,解空清净。 晓了如此,是不复有求食之识,如其凡夫未达者也。 又诸如来无上正觉及普世贤圣之等,有大慈悲喜护之心,惠施仁爱愍念众生,使兴于世耳。 唯欲济度五道勤苦故,现入郡国县邑聚落行受分卫,而彼众圣已离诸食,不食于食,唯以慧解诸定正受为常充足。 其于杂食而续食者,斯受流转便数生死。 用是之故,诸佛世尊,以于诸食而悉明了,都无复杂食之想。 慷慨喟然,安和住身,能如恒沙复过是数。 从始发意,永常无复诸饥渴杂想念也。 至在佛树明星出时,从始所可受食者。 彼因此食,其于正士及大丈夫英雄龙猛,又至师子诸调儒夫及众华孚正士秀异,种种莲华男子,无上丈夫法御天人师,应所当得,应所明了,应所觉达,悉已了而具足。 等于一像,合会智慧,得成无上正真道意也。 以是,龙首! 一切菩萨普诸如来及贤圣等,唯以此食升致无上正真觉道,便能住寿如恒沙劫,又能逾此复倍无数,而诸如来永无其劳。 所以者何? 以其应于无想食故。 无念不念,无合不合,亦不想合贤圣之行,恒便随顺,出诸香气,自然清净,无想无念,无诸巢窟,亦无戏行,本空自净。 如是,龙首! 菩萨摩诃萨当作此食,乃应法食。 ”龙首答曰:“善哉,善哉! 濡首所说法之微妙,吾已饱足于是上食。 但闻此法食之要说,便为已甚具足矣,况其长食无杂食者,岂当复食思欲食哉! ”“云何,龙首! 虚空之体,宁当有杂食之食,又言饱足乎? ”对曰:“濡首! 空无所有也。 ”又曰:“龙首! 为能饱足幻士所化不? ”答曰:“不也。 ”“云何,龙首! 宁可以食饱足中现像耶? ”答曰:“不也。 ”又曰:“龙首! 夫大海者宁复饱足于众流乎? ”答曰:“不也。 ”濡首复曰:“如是,龙首! 诸法无厌,若如虚空。 而仁向言有饱想乎? 诸法如空,无想无愿,无起无行,亦无所作,无所造。 永然无欲,以定以脱,无色无像,无坚无固,了如虚空,都无所持。 诸法如此,云何而起有饱想耶? ”龙首又曰:“若是,濡首! 有此行者,一切不复食于食乎? 而仁说食本空耶? ”濡首曰:“若此,龙首! 则一切众生而无食也。 譬如,龙首! 世尊化作恒边沙人,以食食诸化人。 云何,族姓子! 彼诸化人以何为食? 宁复有食者不乎? ”答曰:“化者无想不识,无所有,亦复无食。 何况言当有食者耶? ”“若此,龙首! 一切诸法有见无见,如幻化也。 普诸众生而不解此,以其不解便即流转受生死矣。 于中观之,亦无所有,亦无所得,亦无流转。 解生死无如本无者,则一切无受,亦无生死。 不晓本空,便有生死,其生死者亦无生死,于其生死亦无所受,亦无所得,何生死法者乎? ”答曰:“濡首! 斯言甚善。 宜知其时,可共行矣。 还于祇树给孤独园,吾诸饥渴永为已断。 ”答曰:“龙首! 譬如幻士所可化人,而化人言:‘吾饥渴。 ’斯宁为饥野马法耶? 如是,龙首! 一切若此。 其诸法者,皆如野马,解此乃解。 而族姓子言:‘吾饥渴以为断。 ’乎? 当食斯食,如诸法食,不断无坏亦无饥渴,一切诸法本已饱足。 以故彼诸凡夫下士不了其本,则作此言:‘吾饥我渴。 ’又言饱足。 如诸贤圣解诸法本,彼无饥渴亦无想足,解诸饥渴亦无生死,亦无戏行,亦无想念,彼已无动亦无倚著。 诸法已脱,本无著故。 ”龙首又曰:“如仁,濡首! 诸所可说彼之要言,但说法界也。 ”濡首复谓龙首曰:“其法界者,亦无说不说,亦无言趣,无屈无申。 所以者何? 如是,龙首! 法界无所有,言者无说,亦不所说,亦无戏行,无所著,无合偶。 彼无想念,亦不有念,亦无所起,亦无灭行。 譬如,龙首! 虚空之界,无想无念,无起无灭。 诸法亦尔,同如虚空,其本相空,本不可得,亦不可知。 其相如是,亦不可得。 有能得其相,彼诸如来般泥洹者,亦当可得。 若此,龙首! 一切诸法都无处所,无色无像亦不可见。 以是之故,恒边沙诸如来般泥洹者,其于法中亦复无般泥洹者,亦无地、水、火、风界而般泥洹,亦无空界,亦无识界般泥洹者。 泥洹如是,于泥洹中亦无泥洹。 若诸法有泥洹想者,则虚空界有泥洹想耶? 所以者何? 以其诸法本定而空,诸法静寂,而复寂于此。 凡夫下士之类起有泥洹想念者,因便有吾,言:‘我有受。 ’有吾我受,有寿命受,有人物受,有想识共来。 解真无法者,即起是想,想念泥洹,以此故而不得脱便生老病死。 取要言之,十二因缘至于大苦,众患集会,为彼之故,言有泥洹。 为诸有二想行者,以其不解诸法本无,已不晓了,不觉悟故。 与诸如来诸佛世尊、明解深入权行菩萨,宿树众善立不退转,积累功德有大威神,为极唱导无上大师,与如是等菩萨摩诃萨行而违反,起有诤想。 又与声闻、缘觉之众,与其相违而起忿诤。 与彼诤故当受大罪,以其诤故长流生死,当归不净极臭处矣。 一切众圣永所不叹,诸上明达所可远离。 譬如,族姓子! 有城郭若复聚落,去其不远积众臭秽,于其彼处人众趣往,昼夜不息遂增污秽,不净臭处不洁之物也。 诸愚凡夫处于五道,起灭不竟众想无断,广其生死,如彼增臭也。 以其不明又不晓了,不解其元,不达本无,雾笼茷盛痴冥积故,广受流转,增长生死五道之趣。 或生地狱,或即饿鬼,复归畜生,或天或人。 神变无常,五道勤苦,灾患颠倒,痛痒创楚,众恼之元,诸苦所由,遂增臭秽,流不净气。 使彼明达贤圣之众,乃以为灭,所共贪疾。 又诸慧士所可远离,用是杂垢长不解脱。 复使斯类是趣其生,是归有老,生老苦极,忧恼万端,是致病死。 殃福追之,善则荣乐,罪则祸随。 以要言之,患变猛集,至其痛热众苦合会,而彼以故不脱生死。 但由未了其本无故,长受生死如其增臭也。 ”龙首复谓濡首曰:“云何,濡首! 得了其本? ”曰:“以无心想,以寂寞行,以起静定,向入清净。 其住是者,则晓其本。 ”曰:“云何,濡首! 何谓为幻之寂寞? ”曰:“其解了如幻者,此则幻之寂寞清净也。 ”尔时耆年须菩提至濡首所,睹其大众,即而问曰:“诸正士等普来会此,为何讲乎? ”答曰:“贤者! 吾于诸言都无所说。 又,贤者! 宁闻诸幻人有所说不? 山中之响、梦、影、野马,为有言谈耶? 复闻有其说者不乎? 又,贤者! 如来所化宁有耳声? 其复有闻者不? 为有识,若受持语言名字句说者不? ”答曰:“不也。 ”时须菩提霍然于所坐,慌惚之间寂而灭定。 时舍利弗诣濡首所,睹其普众大会之场率多菩萨,咸听濡首所讲之说。 见须菩提在于彼坐寂而灭定,问濡首曰:“此贤者为何志故,居斯便灭定? ”曰:“舍利弗! 是须菩提离灭定不与法而有其诤。 如是,贤者! 此以无诤行,无住无著无巢无处,过诸窟法而三摩越。 ”时须菩提作是灭定,从定寤起而向世尊,即偏袒右肩叉手跪作是言:“自归诸佛无上觉者,其有显演如是深邃微妙法像难见之文,不可议说,已断所著,等离诸想,已得寂安。 其不退转大士等及诸初发意菩萨,逮闻如此劝发之说,岂不快哉! ”濡首又谓须菩提曰:“不于此法有说有劝有彼所向也。 何则然者? 以诸法无劝无说无谈无识。 又此要义,无言无语,无住无动,无去无来,无坐无卧,无倚无处亦无所有。 所以者何? 是诸法本空无所有,其本不可得故。 ”曰:“何谓,濡首! 其本行法? ”曰:“唯,贤者! 诸法无行是行之要,当作是行。 晓行是行乃为至行也。 若此,可共都行求食。 ”曰:“濡首! 吾不复入于聚落分卫。 所以者何? 逮闻是要,已离聚落,亦离城想,亦离色想。 以要言之,亦离声、香、味、细、滑法想,都离诸想而无想念。 ”曰:“唯,须菩提! 如此离其想行者,所是云何而进止乎? ”“云何,濡首! 何谓如来所化色、痛、想、行、识? 以何识法,如来所现化? 化以何想而有进止,有所瞻视,复有屈申乎? ”曰:“善哉,善哉! 须菩提! 如世尊所叹,仁为最晓空闲行者。 ”濡首又曰:“唯,须菩提! 可共诣佛礼事供养。 ”濡首重曰:“唯,贤者! 吾以清净食而请于仁。 ”时舍利弗谓濡首曰:“于何所与吾等食? 为当施设何等之食? ”曰:“唯,贤者! 其所食者,亦不有食,亦不吞食。 又所吞食,亦不色、声,亦不香、味,亦不细、滑。 其所食处,不在欲界,又不色界,亦不无色,不处三界亦不离其中,是则诸佛世尊食处。 ”时舍利弗谓濡首曰:“善哉,善哉! 如仁所说,吾已饱足。 于时是无上食叹之名,况其已食如此食者。 ”曰:“唯,贤者! 其食不以肉内外眼见,亦不天眼亦不慧眼处有所见。 其食如此,乃应等食也。 ”尔时耆年须菩提及舍利弗并诸众生,闻是叹食之说,即于其处寂而灭定。 时妙心谓濡首菩萨曰:“当以何食食须菩提、舍利弗等? 为以何食而三摩越? ”曰:“以无漏食,行无倚著食,行无众食,以此行而行。 其作此食者,不复于三界食于食也。 ”尔时贤者须菩提、舍利弗从灭定寤,各行分卫。 时须菩提入大长者家分卫,其长者妇为优婆夷,见须菩提默然而住,即谓:“贤者! 为何之乎? ”答曰:“姊! 来求分卫。 ”曰:“贤者! 仁续分卫想未止了耶? ”曰:“姊! 吾从本际已了分卫想。 ”曰:“须菩提! 其本际宁有了未了? 言:‘从本际已了分卫想。 ’乎? ”曰:“姊! 如本际空,末际亦空,悉如本空。 ”优婆夷曰:“若此,贤者! 已悉空者,奚为复说了不了乎? 仁便伸手,当施卿分卫。 ”须菩提即自伸手。 曰:“贤者! 是为罗汉不了其本,反取灭证者手非? ”须菩提曰:“姊! 罗汉手无形,不可见亦无屈伸。 譬如幻士为幻化人作此言:‘何所是幻者手乎? ’复言:‘可伸幻者手。 ’耶? ”曰:“姊! 幻手为可见不? 又可伸乎? ”答曰:“不也。 ”须菩提曰:“若此,姊! 世尊说一切诸法如幻本空。 ”“若是,贤者! 世尊说一切空,何为贤者续求食? ”时优婆夷未寻与须菩提分卫,重曰:“贤者! 可前钵。 ”适当前钵,钵忽然不现。 时优婆夷以手索钵,钵而无处,手亦不近于须菩提。 优婆夷曰:“善哉,善哉! 此则无著清净之身,应佛所叹空闲行者。 ”优婆夷适作是言,钵即自出。 时须菩提便前授钵,优婆夷取钵盛满饭授须菩提,便谓之言:“贤者! 是为释迦文佛所称叹,处闲居第一者钵非? ”曰:“姊! 如佛所说,空闲行者非有钵矣。 ”曰:“如贤者! 空闲行者非有钵耶? ”曰:“姊! 无也。 ”曰:“又,贤者! 闲居尚无钵,岂当复有受食缘乎? ”曰:“贤者! 已记闲居,亦当无罗汉取灭证耶? 又,贤者! 食此饭已,当了知食者如幻所食如化,又如化人食于幻者,亦当如以野马饮于渴者,其食所食当了如此。 明解是者,乃应如来,达三世本,无分卫之行也。 若,贤者! 其起施念,有想受者,便造有众分数也。 已受数者则有二见,以有二见,便与凡夫流转五道,生死同归也。 ”时优婆夷复谓须菩提:“又如,贤者! 诸佛要法,不但受食及与施者,当应了如幻如化,为本无,为无有;至于生死与泥洹法,亦当晓了如梦、幻、化、野马、影、响,亦如本无。 于诸法亦悉当尔,诸法清净都无所有,无施无受,无戒无犯,无忍无诤,无进无懈,无定无乱,无慧无愚,于一切法都无所有,是行乃应世尊如法受食。 弟子行法其如此解分卫行者,则于三界无杂食之想,亦复不处泥洹之乐也。 ”须菩提闻优婆夷所说,即惘漠不知所言。 曰:“贤者! 泥洹为寂耶? 岂无言而不对乎? ”曰:“姊! 斯何言乃如此? ”须菩提曰:“姊! 了幻法耶? ”答曰:“贤者! 吾了诸法悉如幻化,幻者及化亦皆本无,无所有。 ”时须菩提便于所处忽而灭定,欲知优婆夷志求何乘以为其证,勇辩乃尔,敢师子吼,明解幻法,所说自恣而无挂碍。 尽力观察处,优婆夷为阿那含。 曰“姊! 已得阿那含乎? ”优婆夷曰:“云何,贤者! 如来法本宁有阿那含行法乎? 又,贤者! 法无形色,亦复无来想像之迹,无彼此识,无中间行,亦无所想,无取无证,亦无处所,乃为明了道之行耳。 向贤者云:‘何处阿那含毕? ’乐罗汉证法乎? 又,贤者! 法无去来,其有去来有所趣向,有所有趣,有起有灭有念有想,皆堕凡夫流转未解数也。 ”是时优婆夷忽于所处,于须菩提前,化于高广大人交露之座,普现感动光明相像,显转无上阿惟越致法轮,令普舍卫境界之内及十方土,莫不闻见此之所兴感变也。 尔时空中万二千天,闻彼所说悉逮一生补处。 舍卫国内志菩萨行者二万八千人,承宿众德皆得不退转。 十方之众诸来大士,其闻是说,百亿菩萨本得无所从生法忍,复闻是上要说即皆逮一生补处。 于是濡首、龙首菩萨,并诸土普来之众,及舍利弗、须菩提等,俱从舍卫国甫出城门,霍然轻举忽升虚空。 濡首菩萨寻扬身光,威神炜炜照耀暐晔,明影玓瓅逾于日月,普蔽余光,皓然晃昱乃彻窈冥,如金翅王飞而行焉,一切众生莫不见者。 其所经由彼众天人,皆闻诸法如梦、幻、化、野马、影、响、泡沫、芭蕉之要言深邃像说,各怀欢喜慈心相向,一切天人但闻梦幻声,而化幻法于见无见亦不可得。 诸逮闻是像微妙说者,合百千众得不退转。 时所经游于其中间,有长者子其名善意,宿立德本,亦闻濡首无上幻化之要说言,并复睹见神景变化,即发无上正真道意。 寻自誓愿:“吾于来世,得为如来无上平等最正觉道时,所现感动亦当如是。 ”濡首见彼族姓子有决得妙岐嶷之质,欲绍佛种乃发大志,心在菩萨口咏誓愿,声畅一切如师子吼,即请善意而告之曰:“族姓子! 汝解诸法如幻化者,必离劳乘声闻、缘觉之地也,便当成致无上正真道意,又当晓了诸法梦幻之妙法说,悉为无所有。 ”时长者子跪而对曰:“蒙解说诸法如幻如化。 ”濡首重以诸法要言劝发长者子。 长者子忻乐之心遂而踊跃,时彼大姓心巨旷解,逮致法忍。 八千天人发无上正真道意。 时五千天子在于虚空,闻濡首劝进之说,霍然心解,逮得无从生法乐之忍。 咸悉肃然恭敬之至,已礼濡首,忽升虚空各还本土。 是时濡首、龙首菩萨,舍利弗、须菩提等,还于祇树给孤独园。 俱诣世尊,稽首佛足却坐一面。 龙首菩萨便从坐起,向佛叉手已,濡首童真诸所讲谈法要之说,具启世尊。 时佛赞曰:“善哉,善哉! 濡首童真! 善说诸法无上微妙,如梦、如幻,如化、野马、影、响之声,则是诸慧深奥之至,是诸佛要。 斯乃应如无形无像本无幻说。 ”时佛顾告贤者阿难:“受是濡首诸法要文。 ”阿难敬前长跪白佛:“唯然,世尊! 如教受之。 当何名此经? 云何奉持? ”时佛重复敷演濡首、妙心菩萨等所说慧要,及舍卫国长者优婆夷为须菩提所现感动,乃至转一生补处之轮。 佛复告阿难:“当受是上要之慧。 又是,贤者! 此名“濡首无上清净分卫经”,亦名“决了诸法如幻如化三昧”。 勤念受持,当广宣传普布演说。 又是,阿难! 若善男子、善女人等,闻斯要,专心信向。 是者,阿难! 则应面见诸佛世尊;又为濡首童真菩萨必所感致无上正真之道,会成至佛。 况其受持诵习讽读奉行应者,德极无上。 是善男子、善女人等,为逮诸佛之慧藏,为得诸佛最上要镇,又为诸佛之所拥护,普为十方诸现在佛所授封莂。 诸佛为手授其决,当成无上正真道慧。 ”佛说是已,濡首童真、龙首、妙心及诸菩萨,舍利弗、须菩提等及众比丘,一切会者诸天、龙神、阿须伦、人与非人,闻佛所说莫不欢喜,前为佛作礼而退。 发布时间:2022-11-24 01:05:56 更新时间:2024-03-17 13:52:51 来源:素超人 链接:https://www.suchaoren.net/wei-661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