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第十六课 佛光人的养成教育 内容: 第十六课 佛光人的养成教育佛陀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教育家,佛法就是佛陀的教育法,可以帮助我们圆满人生。 在佛教徒当中,于丛林寺院出家修学的青年固然需要佛法的养成;即使是居家的优婆塞、优婆夷,他们的儿女也需要信仰的传灯,需要佛法教育的熏习。 因此,我们依佛教「信解行证」的层次,列出佛光人的修身德目,无论是青年子弟或成年人等,都应依此修学。 一、关于信仰方面信仰是每个人内心的宝藏,能够正信佛法,才能获益。 以下列举二十条有关信仰的德目,以帮助修学者建立正确的信仰。 1. 因缘生法:佛陀在菩提树下觉悟的真理,就是因缘法,说明世间事事物物都是因缘和合而生起,故万法皆为因缘所生。 2. 因果轮回:凡人造下业因,必然产生果报,果报现起又会产生力量,成为另一个果报的原因,如此三世因果,轮回不已。 3. 善恶业报: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善恶果报来自于身、口、意所造的业(行为),因此,善恶业报,不由他力。 4. 前生后世:佛教讲三世,即前生、今生、后世;生命不死,三世轮回不已,而且互为因果。 5. 诸行无常:诸法因缘所生起,缘聚则生,缘散则灭,并非常住不变,故说诸行无常。 6. 真心不变:真心即佛性,佛性人人本自具足,在圣不增,在凡不减,甚至驴胎马腹,六道轮回,真心依然不变。 7. 圣凡有异:十法界中,称为「四圣」的是:佛、菩萨、缘觉、声闻;称为「六凡」的有:天、阿修罗、人、畜生、饿鬼、地狱。 十法界众生因缘各异,果报有别。 8. 四不坏信:对佛陀圣教不起疑心,对佛法真理欢喜接受,对出家僧团护持认真,对佛教戒律奉行不违,是为四不坏信。 9. 深信大乘:学佛必须深信大乘,上求佛道,下化众生,才能究竟圆满。 10. 不谤正法:佛因法而成道,僧依法而为师。 三宝中,法为最尊,法就是真理,指引众生解脱生死,学佛应深信正法,不谤正法。 11. 正知正见:正确的知见是深入佛法,获得利益的重要条件。 12. 勤劳正命:勤劳精进是成功之道,正命是正当的经济生活。 13. 赞歎三宝:佛法僧三宝是一切众生得度的重要因缘,赞歎三宝是口业的供养。 14. 信心欢喜:信受所闻所解之法而无疑心,信心是进入佛法大海的船筏。 15. 发心立愿:发心就是开发心里的宝藏,立愿是乃做人成佛的动力。 学佛首重发心立愿。 16. 不忘初心:一念最初的发心,如果谨记不忘,万事皆能成就。 17. 慈悲方便:慈悲为本,方便为门;慈悲可以表达佛法,方便可以表达世情。 18. 合掌礼拜:合掌即合权实之掌,而印中道之心,礼拜是与佛陀交流接心的方式。 19. 生涯规划:第一个十年是信解养成时期,第二个十年是参学问道时期,第三个时期是实践奉献时期,第四个十年是禅净修道时期,第五个十年是经验弘传时期。 20. 信仰传灯:把信仰和一切善行传灯给子孙,是最有价值的遗产。 二、关于慧解方面学佛首重闻法,听闻正法才能获得真理的智慧。 以下列举二十条有关闻法的德目,以帮助修学者建立正确的闻法心态。 1. 般若慧解:般若是六度之本、善法之源、诸佛之母,般若来自闻思修。 2. 深解密意:要能深深了解佛陀的心怀,主张以心印心。 3. 听经闻法: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 闻法是信教入道的第一步,佛法中一切功德多由闻法而来。 4. 读书阅藏:读圣贤书,阅经、律、论三藏以外,对历代圣贤大德著作更要广学研究。 5. 广学多闻:学佛要多闻熏习,而且要法门无量誓愿学。 6. 闻空不惊:诸法自性本空,空才能建设有,能够正确认识缘起性空的真理,便能闻空不惊,此乃大智慧也。 7. 闻善着意:闻善言不着意,非人也;闻善着意,才是堪受佛法的大器。 8. 会意深思:闻法要用心领会,不断思惟,才能够心开意解,心领神会。 9. 谛听正解:闻法要谛听、善听、兼听、会听。 10. 正闻正思:佛法以闻思修而入三摩地,听闻正法,并且长时忆念正法。 11. 乐观明理:学佛者应明白因缘果报、缘起性空的真理,自能乐观豁达,智慧明理。 12. 福慧双修:「修福不修慧,大象披璎珞;修慧不修福,罗汉应供薄。」皈依佛,两足尊,即福慧具足之意。 13. 成就辩才:口常行慈,修习善语,可得无碍辩才。 14. 广为宣化:佛法要广为传播,广为宣化,自他皆能成就。 15. 请转*轮:经常举办佛学讲座、印行佛书等。 16. 亲近道场:选择有缘的道场,并亲近善于说法的善知识。 17. 弘法护教:讲学证道、护持道场等。 18. 护持教化:护持佛教文化教育等弘法事业的发展。 19. 破邪显正:破除邪魔外道,纠正邪行、邪理、邪事,彰显正法、正道。 20. 明辨是非:不要太计较利害得失,应该要明辨是非。 三、关于修行方面「说道一丈,不如行道一尺」,学佛一定要修行,透过修行才能证悟真理。 以下列举三十条有关修行的德目,以帮助修学者实践佛道。 1. 五戒十善:五戒是做人的根本,受持五戒十善可得人天果报。 2. 持戒自律:戒是修行的基础,解脱的根本,持戒自律是自我安全之道。 3. 八种正道:即正见、正思、正语、正业、正命、正勤、正念、正定。 4. 四无量心:指慈、悲、喜、舍。 5. 六波罗蜜:即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等六种解脱生死法门。 6. 四摄方便:指权巧度众的方便法门,分别为布施、爱语、利行、同事。 7. 四弘誓愿:即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8. 四念观心:即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 9. 五停心观:五种停止、息灭心中烦恼魔障所修的观想方法,即不净观、慈悲观、缘起观、念佛观、数息观。 10. 四种加行:加功用行之意,即:布施、供养、礼拜、持咒。 11. 四种依止:即依法不依人、依智不依识、依义不依语、依了义不依不了义。 12. 禅净双修:念佛和参禅并行。 宋代永明延寿大师力主禅净双修,谓「有禅有净土,犹如带角虎,现世为人师,来生作佛祖」。 13. 止观等持:止息一切妄念,心归于专注一境的状态为「止」;开启正智,正确观照诸法,而断灭诸结烦恼为「观」。 14. 悲智双运:「悲不住涅槃,智不住诸有」,悲智双运才能自度度人。 15. 惜福结缘:人的福报如银行存款;生来之福有限,积来之福无穷。 16. 爱语和众:爱语如阳光、花朵、净水,到处受人喜爱。 17. 忍辱柔和:忍是认知、承担、负责、勇敢、化解;能忍辱,必能柔和。 18. 惭愧忏悔:惭愧如服,可以庄严容貌;忏悔如法水,可以净化身心。 19. 不念旧恶:学佛者没有隔宿之仇,要有给人忏悔改过的机会。 20. 修行六根:六根如门户,易受六尘之贼的侵入,学佛当密护六根。 21. 食存五观:「五观若明金易化,三心未了水难消」。 食存五观即:计功多少,量彼来处;忖己德行,全缺应供;防心离过,贪等为宗;正视良药,为疗形枯;为成佛道,应受此食。 22. 朝山参访:朝山拜佛可以折服我慢,参访巡礼可以广结善缘。 23. 抄经礼忏:抄经可以开发智慧,礼忏可以消业增福。 24. 义工服务:担任义工,是心意和生命的奉献,是力量和时间的布施。 25. 环保护生:环保是对于地球的爱护,护生是对于生命的尊重。 26. 生活正常:衣食住行、各种待人做事、礼仪等正常,就叫生活正常。 27. 知足感恩:知足是解脱欲望缠缚的妙方,感恩是人生最大的拥有。 28. 认错改过:改过才会进步,认错才能增上。 29. 革除陋习:对于生活上不良的习惯,如抽烟喝酒等,要勇于改除。 30. 端正威仪:「行如风、立如松、坐如钟、卧如弓」,是行立坐卧的四种威仪。 四、关于体证方面悟后的世界「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但为帮助学佛者慕道修行,以下列举二十条有关体证的德目,略述证悟后的境界。 1. 一心不乱:只有正念,没有妄想。 2. 一真法界:即是佛陀平等的世界。 3. 自性圆成:人人皆能成佛。 4. 证悟中道:三论宗阐扬「不生不灭、不断不常、不一不异、不来不去」等义。 5. 去迷开悟:去除迷误,开启觉悟之门。 6. 即生成就:不须经过三大阿僧只劫,而能即身成佛之意。 7. 三业清净:三业,即身、口、意业,三业清净,自得解脱。 8. 往生净土:人逝世以后,能生到极乐世界。 9. 转识成智:转前五识为成所作智、转第六意识为妙观察智、转第七识为平等性智、转第八识为大圆镜智。 10. 得大解脱:任何时间、地点皆能逍遥自在,即是解脱。 11. 圆满自在:证悟法身实相,进入涅槃寂静,这是人生最圆满的境界。 12. 妙觉佛果:妙觉是菩萨第五十二阶位,已达觉行圆满的果位,因境界奥妙不可思议,故名妙觉。 13. 无上菩提:最高的觉悟。 14. 悟无生忍:忍有生忍、法忍、无生法忍;悟无生忍即了悟法本不生,而达「忍而不忍」的解脱之境。 15. 四种圣果:即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等四种果位。 16. 证诸涅槃:涅槃分有余依涅槃、无余依涅槃。 证入涅槃即能远离生灭。 17. 人我双亡:泯灭人我对待,自他一如,即进入开悟的境界。 18. 了生脱死:了知生命的价值而活得踏实,对于死亡后的世界了无畏惧,亦即认识生死、超越生死的解脱境界。 19. 烦恼清净:烦恼即菩提,烦恼净化,菩提自然现前,烦恼清净也是一种解脱的境界。 20. 轻安正观:正观诸法实相,不为烦恼缠缚,自得身心轻安。 所谓「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上述列举的九十条修身德目,希望能提供学佛行者逐步修行,渐次圆满人生。 发布时间:2022-11-23 19:24:09 更新时间:2024-03-17 13:52:51 来源:素超人 链接:https://www.suchaoren.net/wei-660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