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文殊师利所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上 内容: 梁扶南国三藏曼陀罗仙译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僧满足千人;菩萨摩诃萨十千人俱,以大庄严而自庄严,皆悉已住不退转地,其名曰弥勒菩萨、文殊师利菩萨、无碍辩菩萨、不舍担菩萨,与如是等大菩萨俱。 文殊师利童真菩萨摩诃萨,明相现时,从其住处来诣佛所,在外而立。 尔时尊者舍利弗、富楼那弥多罗尼子、大目犍连、摩诃迦叶、摩诃迦旃延、摩诃拘絺罗,如是等诸大声闻,各从住处俱诣佛所,在外而立。 佛知众会皆悉集已,尔时如来从住处出,敷座而坐。 告舍利弗:“汝今何故,于晨朝时在门外立? ”舍利弗白佛言:“世尊! 文殊师利童真菩萨先已至此,住门外立。 我实于后晚来到耳。 ”      尔时世尊问文殊师利:“汝实先来到此住处,欲见如来耶? ”文殊师利即白佛言:“如是,世尊! 我实来此欲见如来。 何以故? 我乐正观利益众生。 我观如来如如相不异相,不动相不作相,无生相无灭相,不有相不无相,不在方不离方,非三世非不三世,非二相非不二相,非垢相非净相。 以如是等,正观如来利益众生。 ”佛告文殊师利:“若能如是见于如来,心无所取亦无不取,非积聚非不积聚。 ”      尔时舍利弗语文殊师利言:“若能如是,如汝所说见如来者,甚为希有。 为一切众生故见于如来,而心不取众生之相;化一切众生向于涅槃,而亦不取向涅槃相;为一切众生发大庄严,而心不见庄严之相。 ”      尔时文殊师利童真菩萨摩诃萨语舍利弗言:“如是,如是! 如汝所说。 虽为一切众生发大庄严心,恒不见有众生相;为一切众生发大庄严,而众生趣亦不增不减。 假使一佛住世,若一劫若过一劫,如此一佛世界,复有无量无边恒河沙诸佛,如是一一佛,若一劫若过一劫,昼夜说法心无暂息,各各度于无量恒河沙众生皆入涅槃,而众生界亦不增不减。 乃至十方诸佛世界亦复如是,一一诸佛说法教化,各度无量恒河沙众生皆入涅槃,于众生界亦不增不减。 何以故? 众生定相不可得故。 是故众生界不增不减。 ”      舍利弗复语文殊师利言:“若众生界不增不减,何故菩萨为诸众生,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常行说法? ”文殊师利言:“若诸众生悉空相者,亦无菩萨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众生而为说法。 何以故? 我说法中无有一法当可得故。 ”      尔时佛告文殊师利:“若无众生,云何说有众生及众生界? ”文殊师利言:“众生界相,如诸佛界。 ”      又问:“众生界者是有量耶? ”答曰:“众生界量,如佛界量。 ”      佛又问:“众生界量,有处所不? ”答曰:“众生界量,不可思议。 ”     又问:“众生界相,为有住不? ”答曰:“众生无住,犹如空住。 ”      佛告文殊师利:“如是修般若波罗蜜时,当云何住般若波罗蜜? ”文殊师利言:“以不住法为住般若波罗蜜。 ”      佛复问文殊师利:“云何不住法名住般若波罗蜜? ”文殊师利言:“以无住相,即住般若波罗蜜。 ”      佛复告文殊师利:“如是住般若波罗蜜时,是诸善根,云何增长? 云何损减? ”      文殊师利言:“若能如是住般若波罗蜜,于诸善根无增无减,于一切法亦无增无减。 是般若波罗蜜性相亦无增无减。 世尊! 如是修般若波罗蜜则不舍凡夫法,亦不取贤圣法。 何以故? 般若波罗蜜不见有法可取可舍,如是修般若波罗蜜,亦不见涅槃可乐、生死可厌。 何以故? 不见生死,况复厌离;不见涅槃,何况乐著。 如是修般若波罗蜜,不见垢恼可舍,亦不见功德可取,于一切法心无增减。 何以故? 不见法界有增减故。 世尊! 若能如是,是名修般若波罗蜜。 世尊! 不见诸法有生有灭,是修般若波罗蜜。 世尊! 不见诸法有增有减,是修般若波罗蜜。 世尊! 心无悕取,不见法相有可求者,是修般若波罗蜜。 世尊! 不见好丑,不生高下,不作取舍。 何以故? 法无好丑,离诸相故;法无高下,等法性故;法无取舍,住实际故。 是修般若波罗蜜。 ”      佛告文殊师利:“是诸佛法得不胜乎? ”文殊师利言:“我不见诸法有胜如相。 如来自觉一切法空,是可证知。 ”佛告文殊师利:“如是,如是! 如来正觉自证空法。 ”      文殊师利白佛言:“世尊! 是空法中,当有胜如而可得耶? ”佛言:“善哉,善哉! 文殊师利! 如汝所说,是真法乎? ”佛复谓文殊师利言:“阿耨多罗是名佛法不? ”       文殊师利言:“如佛所说,阿耨多罗是名佛法。 何以故? 无法可得名阿耨多罗。 ”文殊师利言:“如是修般若波罗蜜,不名法器,非化凡夫法,亦非佛法非增长法,是修般若波罗蜜。 复次,世尊! 修般若波罗蜜时,不见有法可分别思惟。 ”      佛告文殊师利:“汝于佛法不思惟耶? ”      文殊师利言:“不也,世尊! 如我思惟,不见佛法,亦不可分别是凡夫法、是声闻法、是辟支佛法,如是名为无上佛法。 复次,修般若波罗蜜时,不见凡夫相、不见佛法相、不见诸法有决定相,是为修般若波罗蜜。 复次,修般若波罗蜜时,不见欲界、不见色界、不见无色界、不见寂灭界。 何以故? 不见有法是尽灭相,是修般若波罗蜜。 复次,修般若波罗蜜时,不见作恩者、不见报恩者,思惟二相心无分别,是修般若波罗蜜。 复次,修般若波罗蜜时,不见是佛法可取,不见是凡夫法可舍,是修般若波罗蜜。 复次,修般若波罗蜜时,不见凡夫法可灭,亦不见佛法而心证知,是修般若波罗蜜。 ”       佛告文殊师利:“善哉,善哉! 汝能如是善说甚深般若波罗蜜相,是诸菩萨摩诃萨所学法印,乃至声闻缘觉学无学人,亦当不离是印而修道果。 ”      佛告文殊师利:“若人得闻是法,不惊不畏者,不从千佛所种诸善根,乃至百千万亿佛所久植德本,乃能于是甚深般若波罗蜜不惊不怖。 ”      文殊师利白佛言:“世尊! 我今更说般若波罗蜜义。 ”佛言:“便说。 ”      “世尊! 修般若波罗蜜时,不见法是应住是不应住,亦不见境界可取舍相。 何以故? 如诸如来不见一切法境界相故,乃至不见诸佛境界,况取声闻、缘觉、凡夫境界。 不取思议相亦不取不思议相,不见诸法有若干相,自证空法不可思议。 如是菩萨摩诃萨,皆已供养无量百千万亿诸佛种诸善根,乃能于是甚深般若波罗蜜不惊不怖。 复次,修般若波罗蜜时,不见缚不见解,而于凡夫乃至三乘不见差别相,是修般若波罗蜜。 ”      佛告文殊师利:“汝已供养几所诸佛? ”文殊师利言:“我及诸佛如幻化相,不见供养及与受者。 ”      佛告文殊师利:“汝今可不住佛乘耶? ”文殊师利言:“如我思惟,不见一法,云何当得住于佛乘? ”      佛言:“文殊师利! 汝不得佛乘乎? ”文殊师利言:“如佛乘者,但有名字,非可得亦不可见。 我云何得? ”      佛言:“文殊师利! 汝得无碍智乎? ”文殊师利言:“我即无碍,云何以无碍而得无阂? ”      佛言:“汝坐道场乎? ”文殊师利言:“一切如来不坐道场,我今云何独坐道场? 何以故? 现见诸法住实际故。 ”      佛言:“云何名实际? ”文殊师利言:“身见等是实际。 ”      佛言:“云何身见是实际? ”文殊师利言:“身见如相,非实非不实,不来不去,亦身非身,是名实际。 ”      舍利弗白佛言:“世尊! 若于斯义谛了决定,是名菩萨摩诃萨。 何以故? 得闻如是甚深般若波罗蜜相,心不惊不怖,不没不悔。 ”       弥勒菩萨白佛言:“世尊! 得闻如是般若波罗蜜,具足法相,是即近于佛坐。 何以故? 如来现觉此法相故。 ”      文殊师利白佛言:“世尊! 得闻甚深般若波罗蜜,能不惊不怖,不没不悔,当知此人即是见佛。 ”     尔时复有无相优婆夷白佛言:“世尊! 凡夫法、声闻法、辟支佛法、佛法,是诸法皆无相。 是故于所从闻般若波罗蜜,皆不惊不怖,不没不悔。 何以故? 一切诸法本无相故。 ”       佛告舍利弗:“善男子、善女人,若闻如是甚深般若波罗蜜,心得决定,不惊不怖,不没不悔。 当知是人,即住不退转地。 若人闻是甚深般若波罗蜜,不惊不怖,信乐听受,欢喜不厌。 是即具足檀波罗蜜、尸波罗蜜、羼提波罗蜜、毗梨耶波罗蜜、禅波罗蜜、般若波罗蜜,亦能为他显示分别,如说修行。 ”     佛告文殊师利:“汝观何义为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住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文殊师利言:“我无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我不住佛乘,云何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如我所说,即菩提相。 ”      佛赞文殊师利言:“善哉,善哉! 汝能于是甚深法中巧说斯义。 汝于先佛久种善根,以无相法净修梵行。 ”       文殊师利言:“若见有相则言无相,我今不见有相亦不见无相,云何而言以无相法净修梵行? ”      佛告文殊师利:“汝见声闻戒耶? ”答曰:“见。 ”      佛言:“汝云何见? ”文殊师利言:“我不作凡夫见不作圣人见,不作学见不作无学见,不作大见不作小见,不作调伏见不作不调伏见,非见非不见。 ”      舍利弗语文殊师利言:“汝今如是观声闻乘,若观佛乘,当复云何? ”文殊师利言:“不见菩提法,不见修行菩提及证菩提者。 ”      舍利弗语文殊师利言:“云何名佛? 云何观佛? ”文殊师利言:“云何为我? ”舍利弗言:“我者但有名字,名字相空。 ”       文殊师利言:“如是,如是! 如我但有名字,佛亦但有名字。 名字相空,即是菩提,不以名字而求菩提。 菩提之相,无言无说。 何以故? 言说菩提,二俱空故。 “复次,舍利弗! 汝问:‘云何名佛? 云何观佛? ’者,不生不灭,不来不去,非名非相,是名为佛。 如自观身实相,观佛亦然,唯有智者乃能知耳,是名观佛。 ”       尔时舍利弗白佛言:“世尊! 如文殊师利所说般若波罗蜜,非初学菩萨所能了知。 ”文殊师利言:“非但初学菩萨所不能知,及诸二乘所作已办者亦未能了知。 如是说法,无能知者。 何以故? 菩提之相,实无有法而可知故,无见无闻,无得无念,无生无灭,无说无听。 如是菩提性相空寂,无证无知,无形无相,云何当有得菩提者。 ”      舍利弗语文殊师利言:“佛于法界,不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 ”文殊师利言:“不也,舍利弗! 何以故? 世尊即是法界。 若以法界证法界者,即是诤论。 舍利弗! 法界之相即是菩提。 何以故? 是法界中无众生相,一切法空故。 一切法空即是菩提,无二无分别故。 舍利弗! 无分别中则无知者,若无知者即无言说,无言说相即非有非无、非知非不知。 一切诸法亦复如是。 何以故? 一切诸法不见处所,决定性故。 如逆罪相不可思议。 何以故? 诸法实相不可坏故。 如是逆罪亦无本性,不生天上不堕地狱,亦不入涅槃。 何以故? 一切业缘皆住实际,不来不去,非因非果。 何以故? 法界无边,无前无后故。 是故,舍利弗! 若见犯重比丘不堕地狱,清净行者不入涅槃,如是比丘非应供非不应供,非尽漏非不尽漏。 何以故? 于诸法中住平等故。 ”      舍利弗言:“云何名不退法忍? ”文殊师利言:“不见少法有生灭相,名不退法忍。 ”      舍利弗言:“云何复名不调比丘? ”文殊师利言:“漏尽阿罗汉,是名不调。 何以故? 诸结已尽,更无所调,故名不调。 若过心行,名为凡夫。 何以故? 凡夫众生不顺法界,是故名过。 ”       舍利弗言:“善哉,善哉! 汝今为我善解漏尽阿罗汉义。 ”文殊师利言:“如是,如是! 我即漏尽真阿罗汉。 何以故? 断求声闻欲及辟支佛欲,以是因缘故,名漏尽得阿罗汉。 ”      佛告文殊师利:“诸菩萨等坐道场时,觉悟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 ”文殊师利言:“菩萨坐于道场,无有觉悟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何以故? 如菩提相,无有少法而可得者,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无相菩提,谁能坐者,亦无起者。 以是因缘,不见菩萨坐于道场,亦不觉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      文殊师利白佛言:“世尊! 菩提即五逆,五逆即菩提。 何以故? 菩提五逆,无二相故。 无学无学者,无见无见者,无知无知者,无分别无分别者,如是之相名为菩提。 见五逆相亦复如是。 若言见有菩提而取证者,当知此辈即是增上慢人。 ”       尔时世尊告文殊师利:“汝言我是如来。 谓我为如来乎? ”文殊师利言:“不也,世尊! 我谓不是如来为如来耶? 无有如相可名为如,亦无如来智能知于如。 何以故? 如来及智,无二相故。 空为如来,但有名字,我当云何谓是如来? ”      佛告文殊师利:“汝疑如来耶? ”文殊师利言:“不也,世尊! 我观如来无决定性,无生无灭,故无所疑。 ”      佛告文殊师利:“汝今不谓如来出现于世耶? ”文殊师利言:“若有如来出现世者,一切法界亦应出现。 ”       佛告文殊师利:“汝谓恒沙诸佛入涅槃耶? ”文殊师利言:“诸佛一相,不可思议。 ”佛语文殊师利:“如是,如是! 佛是一相,不思议相。 ”       文殊师利白佛言:“世尊! 佛今住世耶? ”佛语文殊师利:“如是,如是! ”      文殊师利言:“若佛住世,恒沙诸佛亦应住世。 何以故? 一切诸佛皆同一相,不思议相。 不思议相,无生无灭。 若未来诸佛出兴于世,一切诸佛亦皆出世。 何以故? 不思议中,无过去未来现在相。 但众生取著,谓有出世,谓佛灭度。 ”     佛语文殊师利:“此是如来、阿罗汉、阿鞞跋致菩萨所解。 何以故? 是三种人,闻甚深法,能不诽谤亦不赞叹。 ”      文殊师利白佛言:“世尊! 如是不思议法,谁当诽谤? 谁当赞叹? ”     佛告文殊师利:“如来不思议,凡夫亦不思议。 ”     文殊师利白佛言:“世尊! 凡夫亦不思议耶? ”佛言:“亦不思议。 何以故? 一切心相皆不思议。 ”      文殊师利言:“若如是说,如来不思议,凡夫亦不思议。 今无数诸佛求于涅槃,徒自疲劳。 何以故? 不思议法即是涅槃,等无异故。 ”文殊师利言:“如是凡夫不思议,诸佛不思议。 若善男子、善女人,久习善根,近善知识,乃能了知。 ”       佛告文殊师利:“汝欲使如来于众生中为最胜耶? ”文殊师利言:“我欲使如来于诸众生为最第一,但众生相亦不可得。 ”      佛言:“汝欲使如来得不思议法耶? ”文殊师利言:“欲使如来得不思议法,而于诸法无成就者。 ”       佛告文殊师利:“汝欲使如来说法教化耶? ”文殊师利白佛言:“我欲使如来说法教化,而是说及听者皆不可得。 何以故? 住法界故。 法界、众生,无差别相。 ”       佛告文殊师利:“汝欲使如来为无上福田耶? ”文殊师利言:“如来是无尽福田,是无尽相,无尽相即无上福田。 非福田非不福田,是名福田。 无有明闇生灭等相,是名福田。 若能如是解福田相,深植善种,亦无增减。 ”       佛告文殊师利:“云何植种,不增不减。 ”文殊师利言:“福田之相,不可思议。 若人于中如法修善,亦不可思议。 如是植种,名无增无减,亦是无上最胜福田。 ”       尔时大地以佛神力,六种震动,现无常相。 一万六千人皆得无生法忍,七百比丘、三千优婆塞、四万优婆夷、六十亿那由他六欲诸天,远尘离垢,于诸法中得法眼净。 发布时间:2022-10-26 10:23:30 更新时间:2024-03-17 13:52:53 来源:素超人 链接:https://www.suchaoren.net/wei-653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