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增广文钞|观世音菩萨于无量劫前,久成佛道,号正法明 内容: 印光法师文钞熟读文钞,笃修净业但以度生念切救苦心殷不离寂光垂形六道遍于十方微尘佛国普现色身度脱众生石印普陀山志序观世音菩萨于无量劫前,久成佛道,号正法明。 但以度生念切,救苦心殷,不离寂光,垂形六道,遍于十方微尘佛国,普现色身,度脱众生。 非独止现菩萨之身,而二乘六道,无身不现。 《法华》所谓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为说法。 虽则遍入十方佛国,而于娑婆因缘,甚深甚深。 虽则普现十法界身,而世人据迹而论,止云菩萨而已。 以其彻证唯心,圆彰自性,故得悲运同体,慈起无缘。 由本高而体大,故迹广而用宏。 其随类逐形,寻声救苦,有感即应,无愿不从之迹,喻如月丽中天,影现众水。 不但江湖河海,各现全月。 即小而一勺一滴,无不各各皆现全月。 又江湖河海中月,一人观之,则其月与己相对。 即百千万人于百千万处观之,亦皆各各与己相对。 人若东行,月则随之而东。 人若西行,月则随之而西。 人若安住不动,月则不离当处。 一人乃至百千万人,悉皆如是。 菩萨于一念中,遍法界感,遍法界应。 感应道交,无少差殊。 与此一月普现众水,随人随地各见全月,了无有异。 良由菩萨心包太虚,量周沙界。 以众生之心为心,以众生之境为境。 故得不谋而合,无缘而应。 岂世智凡情所能测度者哉? 至若水昏而目盲,则不能见。 非月不现,是昏盲咎。 其感应之迹,有显感显应,冥感冥应,冥感显应,显感冥应,亦冥亦显感而显应,亦冥亦显感而冥应之不同(显感显应者,现生竭诚尽敬礼念供养,即蒙加被,逢凶化吉,遇难成祥,及业消障尽,福增慧朗等。 冥感冥应者,过去生中曾修竭诚礼念等行,今生虽未修习,由宿善根,得蒙加被,不知不觉,祸灭福臻,业消障尽等。 冥感显应者,宿生曾种善根,今生得蒙加被。 显感冥应者,现生竭诚礼念,不见加被之迹,冥冥之中,承其慈力,凶退吉临,业消障尽等。 亦冥亦显感而显应者,宿世曾种善根,今生竭诚礼念,显蒙加被,转祸为福等。 亦冥亦显感而冥应者,宿世曾种善根,今生竭诚礼念,冥冥之中,承其慈力,获种种益也。 了此则知功不虚弃,果无浪得,纵令毕生不见加被之迹,亦不至心生怨望,半途而废。 感应之道,微妙难思。 略书梗概,以勖来哲)。 其应之大小优劣,在其诚之至与未至而已。 纵令心不谛信,致诚未极,但能一念投诚,亦必皆蒙利益。 但随己一念之诚,而分优劣,不能如竭诚尽敬者蒙益之殊胜超绝耳。 如昏水中,亦有月影,但晦而不显。 盲人虽不能亲见月光,又何尝不蒙其照烛也。 菩萨大慈大悲,普为法界众生恃怙。 由兹举国人民,各皆信奉,故有家家观世音之常谈。 其应化道场,固非一处。 如陕西南五台山、大香山、浙江天竺山等。 其感应昭著,香火肸蚃,唯南海普陀山最为第一。 以其名载《华严》,昔年善财亲参;恩周庶类,历代皇帝敕建。 故致举世钦崇,各国景仰。 缅维菩萨应化三乘天仙一类大机,固于此山经劫常住,何止天长地久? 至于凡夫所见之迹,乃于五代朱梁贞明二年,慧锷大师由五台请铜观音像,欲归日本,至此舟胶不动,方始开山,迄今千有余年,其事迹诗文,录之成帙,名曰普陀山志。 余尝病其于菩萨不思议感应事理,殊欠发挥。 拟欲遍阅大藏,博览群书,凡属菩萨随机赴感之迹,悉备录之,刊板流通。 一以阐菩萨度生之妙道,一以启众生出苦之良缘。 但以目疾未愈,未能如愿。 会稽何廉臣居士者,儒得圣心,医称国手,志行高洁,信心纯真,曾邀同人结桑榆社,以其暮景无多,拟作归计,同修净业,企生安养。 又以一切众生久沉苦海,不仗法力,莫由得出。 拟将菩萨应化事迹,为救生船,泛于其中,振臂疾呼,俾诸溺者,相引登舟,庶可同登彼岸,直达家乡,永离众苦,但受诸乐矣。 因石印山志以广其传,用酬大士度生之恩,用开众生投诚之路。 令余作序,遂不胜欢喜,顿忘固陋,乃将菩萨感应之妙,略为发挥。 其余事迹,固有全书在也,何须多赘? 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卷第三 发布时间:2022-10-25 11:31:48 更新时间:2024-03-17 13:52:54 来源:素超人 链接:https://www.suchaoren.net/wei-652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