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古代比丘生活器具:齿木 内容: 齿木(梵文danta-kastha),指用来磨齿刮舌以除去口中污物之木片。 为印度僧团之日常用品,大乘比丘随身的十八物之一。 梵语音译惮哆家瑟詑、禅多抳瑟插,双作杨支。 关于齿木的由来,《五分律》卷二十六中记载:有诸比丘不嚼杨枝,口臭食不消。 有诸比丘与上座共语,恶其口臭,诸比丘以是白佛。 佛言,应嚼杨枝。 嚼杨枝有五功德,消德、除冷热涎唾、善能别味、口不臭、眼明。 由此可见当时佛教的卫生观念是很先进的,以嚼齿木的方式来保持口腔清洁,去除舌苔、口臭。 在《南海寄归内法传》卷一中记载:每日旦朝,须嚼齿木,揩齿刮舌,务令如法。 盥漱清净,方行敬礼。 若其不然,受礼礼他,悉皆得罪。 嚼齿木时,要注意礼仪,在《南海寄归内法传》卷一中说:一头缓须熟嚼,良久净刷牙关。 若也逼近尊人,宜将左手掩口,用罢擘破,屈而刮舌。 或可别用铜铁作刮舌之箆,或取竹木薄片如小指面许,一头纤细以剔断牙,屈而刮舌,勿令伤损。 亦既用罢,即可俱洗,弃之屏处。 凡弃齿木,若口中吐水,及以洟唾,皆须弹指经三,或时謦欬过两,如不尔者,弃便有罪。 《五分律》卷二十七亦举出使用杨枝应注意之事:1、比丘应于阿练若处嚼杨枝;2、不可临井嚼杨枝;3、杨枝用尽,净洗乃弃;4、杨枝应截去已用处,馀更畜用;5、不以盛革屣囊盛杨枝;6、不应于温室、讲堂、食堂、作食处,和尚、阿闍梨、上座前嚼杨枝;7、不于患病之比丘前嚼杨枝等。 关于齿木的规格,在《五分律》卷二十七中说:有诸比丘,作杨枝太长。 佛言不应有,极长时一搩手。 有一比后,嚼短杨枝,见佛恭敬,便吞咽之。 佛威神令得无患。 佛言不应尔,极短听长并五指,亦不应太粗太细。 当时有比丘用齿木太长,不但使用不便,也很危险,而也有比丘因齿木太短,在嚼杨枝时刚好遇到佛陀,因太恭敬,而将齿木吞下去,因此佛陀才制定齿木的尺寸。 在《四分律》卷五十三中:极短者长四指。 《有部毗奈耶杂事》三中说:此有三种,谓长中短。 长者十二指,短者八指,二内名中。 关于齿木之取材,在《五分律》卷第二十六中说:佛言:有五种木,不应当嚼:漆树、舍夷树、摩头树、菩提树是。 馀者听嚼。 《玄应音义》卷十五中说:多角竭陀罗木作之。 今此多用杨枝,为无此木也。 《大日经疏》、《略出经》、《瞿醯经》等,则说当多用优昙钵罗木、阿修他木,若无此等树木时,当求如桑等有乳之木;或谓当用竭陀罗木。 在《南海寄归内法传》卷一中说:或可大木破用,或可小条截为。 近山庄者,则樵条葛蔓为先;处平畴者,乃楮桃槐柳随意预收,备拟无令阙乏。 湿者即须他授,乾者许自执持。 少壮者任取嚼之,耆宿者乃椎头使碎。 其木条以苦涩辛辣者为佳,嚼头成絮者为最,□胡草根极为精也。 (中略)岂容不识齿木名作杨枝。 西国柳树全稀,译者辄斯号,佛齿木树实非杨柳。 此外,密教在入灌顶道场时,先于三摩耶戒坛,由阿闍梨授弟子齿木以嚼之。 又,据《法显传》沙祇太国条,及《西域记》卷五鞞索迦国条所载,佛往昔游化憍萨罗国时,嚼杨枝后弃其遗枝,乃生根而繁茂至今。 发布时间:2022-09-18 09:48:56 更新时间:2024-03-17 13:52:58 来源:素超人 链接:https://www.suchaoren.net/wei-642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