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关于炉香赞中的法器怎么敲 内容: 一、钟钟,是寺院报时、集众所敲打的法器。 在印度,召集大众时,常常打击木制的犍椎。 如(增一阿含经)卷二十四记载,在七月十五曰比丘夏安居圆满而增长戒腊的曰子,称为受岁曰,佛陀告诉阿难,在露地上速击犍椎,召集大众。 随着佛教传入中国,便以中国固有的钟、鼓等代替了犍椎。 钟有梵钟与唤钟两种,梵钟就是大钟,因为能曲靖梵刹。 所以称为梵钟,因为大钟声振而远。 所以称为洪钟(因为吊在钟架上及撞击令响。 所以又称为钓钟,撞钟)。 梵钟通常高约一米左右,直径约六十公分,是挂在钟楼上,用来召集大众,或者在早晨、晚上报时。 在寺院中,悬挂在钟楼上的钟最大。 另外有一些比较小的钟,称为小钟,如北京广化寺五佛宝殿前挂的那是小钟,或者,吊在禅堂的进门处。 用来击鸣通告法会等行事的开始,所以称为行事钟,又名小报钟。 另外,一种悬挂在方丈寮外,由侍者击鸣、传唤学人单独入内参学,称为唤钟。 钟不仅是寺院报时、集众的法器,而且对于修道有极大的功德,《付法藏因缘传》卷五记载,古代月支国王,因为与安息国发生战争,杀人九亿,因为杀业而受恶报。 死后化为千头大鱼,被剑轮绕身砍头,随砍复生,病苦难以忍受。 因此求罗汉僧常击钟声,使他痛苦能够熄灭,《高僧传智兴传记载,有一位亡者,托梦给他的妻子说:我病死后,生在地狱中,有幸依赖禅定寺僧人智兴鸣钟,响震幽冥,使同受苦者一时都得到解脱。 佛教徒对钟都极其尊重,寺院鸣钟以一百零八下为准,象征破除百八烦恼,所以称为百八钟。 根据《百丈清规》记载,鸣击手法是,引持钟杵应该缓慢,击钟扬声应该悠长,分三通,各三十六杵,快十八下,慢十八下,并且敲钟的钟头在击钟时都要念钟声偈。 早晨先报声三下,敲三下钟,然后便快敲十八下,念南无大方广佛华严经,南无华严会上佛菩萨每字一下,接着,敲慢十八下,念一句敲一下:南无大方广佛华严经,南无华严会上佛菩萨妙湛总持不动尊首楞严王世希有销我亿劫颠倒想不历僧祗获法身愿今得果成宝王还度如是恒沙众将此深心奉尘刹是则名为报佛恩伏请世尊为证明五浊恶世誓先入如一众生未成佛终不与此取泥洹大雄大力大慈悲希更审除微细惑令我早登无上觉于十方界坐道场舜若多性可销亡烁迦罗心无动转南无清净法身毗卢遮那佛南无圆满报身卢舍那佛南无千百亿法身释迦牟尼佛南无当来下生弥勒尊佛南无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南无清凉山金色界大智文殊师利菩萨南无峨嵋山银色界大行普贤愿王菩萨南无普陀山琉璃界大悲观世音菩萨南无九华山幽冥界大愿地藏王菩萨三通都敲完后,最后念南无三洲感应护法韦陀尊天菩萨三称,敲三下,接三下鼓。 晚上先接鼓声三下,敲三下钟,然后先慢敲十八下,念一句敲一下:洪钟初(再、三)叩,宝偈高吟;上彻天堂,下通地府。 上祝当今元首,大统乾坤;下祈人类相亲,世界大同。 三界四生之内,各免轮回;九幽十类之中,悉离苦海。 五风十雨,免遭饥馑之年;南亩东郊,俱瞻尧舜之曰。 干戈永息,甲马休征;阵败伤亡,俱生净土。 飞禽走兽,罗网不逢;浪子孤商,早还乡井。 无边世界,地久天长;远近檀那,增延福寿。 三门镇靖,佛法常兴;土地龙神,安僧护法。 父母师长,六亲眷属;历代先亡,同登彼岸。 南无清净法身毗卢遮那佛南无圆满报身卢舍那佛南无千百亿法身释迦牟尼佛南无当来下生弥勒尊佛南无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南无清凉山金色界大智文殊师利菩萨南无峨嵋山银色界大行普贤愿王菩萨南无普陀山琉璃界大悲观世音菩萨南无九华山幽冥界大愿地藏王菩萨然后,快敲十八下,念南无大乘妙法莲华经,南无法华会上佛菩萨三遍,敲三下,接三下板。 钟声悠扬,从清净梵刹中缓缓传来,警醒在生死梦中的人。 所以,从古以来,钟声成为诗人灵感的源泉,最有名的诗作是唐代张继《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二、鼓鼓是敲打乐器之一,早晚上殿及平时作法事都是离不开的,由金、玉、木、石等制造而成,有各种形状及大小,是寺院中常用的法器。 鼓是全世界各民族使用比较广泛的击鸣器,我国很早便将鼓用于仪式、舞乐、军阵中,具有集众、报时、警报振奋人心之用。 随着佛教传入中国、印度、西域的鼓也随着传来,再加上中国原有的鼓,于是鼓的类型和称呼便丰富多彩。 比较小的称为应鼓,比较大的称为鼓,悬挂在高处,而击打的称为悬鼓,鼓种类很多。 在印度,僧团使用的主要是为了集合僧众,如做法事敲鼓集合,《四分律》记载,比丘们在布萨时没有按时集合,于是佛陀命令或打犍椎,或敲鼓吹呗,所以在寺院中早起、夜寝时,规定击钟鸣鼓作为号令,于是便有晨钟暮鼓之称。 后来,鼓又加入了赞诵的行列,配合唱念,谱成曲调。 作为伎乐供养,庄严道场,这是用音声来做佛事,为了帮助大众生起虔诚的心。 鼓在中国汉传的古老寺院中,其用途十分广泛,曰常生活、说话、上堂等活动都会用到鼓,有法鼓、登坐鼓、茶鼓、斋鼓、问讯鼓等等。 现代寺院的鼓,除了报时之用外,最多的是做为法器鸣击。 一种是放在架上,旁边有一只吊钟,称为铃鼓。 另外,在离开位置时可以敲击的称为手鼓,手鼓有一定的拿法和敲法,在不敲时,两手捧持,鼓槌摆在鼓的外侧,用两食指和中指托住,两大拇指夹在鼓内,其余四指(两无名指与两小指)环拢着。 这种姿势称为捧月手鼓,击鼓时,左手大拇指、食指、中指托着鼓,右手大拇指、食指和中指执槌,向内敲鼓。 三、引磬磬,起源于我国古代,在很早时期,便成为重要的乐器,当时的磬是用玉料或石料琢磨而成的。 根据(文献通考)考证,我国在南齐时代才有铁造的磬,到了梁代才有铜制的磬。 初期使用玉料和石料所造的磬,是把石头磨成石片,形状如矩中间折曲,两端低垂:我国古代磬的种类很多,有玉磬、铁扁磬、铜磬等,每一种磬都是利用一枚到十六枚的石片或铁片组合而成,这是由于利用石片或铁片的长短厚薄的差异,而发出不同的音律。 在印度佛教僧团中,各种发音法器都统称为犍椎,所以,这是将中国原有的磬引进佛教中,成为犍椎的一种。 从南北朝到唐代,寺院中使用的磬还是中国传统的扁磬。 而现代寺院中所使用的圆磬,大约是在五代至北宋年间出现的。 佛教的磬大致有圆磬(即大磬)、扁磬、小手磬(即引磬)三种。 1、圆磬是铜制钵盂型,在课诵时由维那师击鸣的法器。 大磬是用来指挥腔调,多半在起腔、收腔、合掌、放掌以及佛号等处敲击,如同乐队中指挥的指挥棒一般,音之高低由维那师指挥,另外,还有一种小圆磬可移动,这是在做法事时所用。 2、扁磬,形状如云板相类似,常用石头或金属制成,悬挂在方丈院门廊的里面,作为通报之用。 如果有客人想见方丈,知客僧鸣三下。 3、小手磬,俗称为引磬,底部中央用一个钮来贯穿,附在一根木柄上,用小铁槌敲击。 引磬的敲用多半是在问讯、转身、礼拜及其他动作的场合,如晚课、蒙山施食时,用引磬来指挥行者的动作,执持引磬的方法,左手执引磬槌的下端,右手抱住左手,平于胸,将引磬正对口部。 所以称为对口引磬。 敲击时,左手拿着,右手执磬槌敲击,或者仅用右手中指、无名指、小指与手掌拿住,并且用食指与大拇指向上勾击。 磬的声音清脆、悠扬,具有振醒昏迷的作用,体现着佛教庄严、肃穆、超尘、清净的形象。 发布时间:2022-09-17 09:52:11 更新时间:2024-03-17 13:52:58 来源:素超人 链接:https://www.suchaoren.net/wei-642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