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为什么说“福慧双修”,是改变命运的殊胜法门? 内容: 来到寺院里拜佛、修学大多数信众都是想祈求“福报”和“智慧”无论男女老幼、贫富贵贱如果没有了“福报”的支撑与“智慧”的指引生活中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困扰《杂譬喻经》中云“修福不修慧,大象挂璎珞。 修慧不修福,罗汉托空钵。 ”大家也常听法师与师兄们说修行学佛之人要福慧双修我们为什么要福慧双修? 福慧双修的意义又是什么呢? ■  如何判断自己是“缺福”还是“少慧”? 如果我们在做事时,一切因缘、物质、人手(也可理解为“天时地利人和”)都凑不齐,总是缺这个,少那个,那则表示我们的福报不足,此时就要修福了! 如果我们在做事时,一切因缘、物质、人手都具足了. 再接着做下去后,发现有种种的困难,使自己焦头烂额,横在自己面前的困境难以逾越,这时则表示我们的智慧不足。 如果我们在做事时,想也没想清楚,但是做后反而各方面条件都具足,并且不费太大劲儿就能成功,那则是福德具足所导致的结果。 但如果不懂得还需要继续地修福修慧,则总有一天当福报用尽之时,失败也将会到来。 ■  关于“福”,你可以这样理解“福”是人们根据自身渴求,对物质,精神及平安健康状态的综合性追求。 传统的五福源于古人对“福”的解释:“寿(长寿)”、“富(富贵)”、“康宁(健康安宁)”、“修好德(具有美好的品德)”、“考终命(得以善终)”。 除了富贵、长寿、健康之外,还要好德和考终命。 这就是说一个有福气的人,除了拥有无量的财富,加以地位高贵,受人尊重之外,还要身体健康,延年益寿,仁慈爱物,子孙满堂,最后能够寿终正寝,无疾而终。 当然,以上是中国传统社会及儒学,所要向世人传达的关于“福”的定义。 而在佛家来说,如果想追求更高层次的福报,则有别于普通人所说的福气。 能好好修行,能有一个良好的修学环境,能有一位有德行的善知识指引你,这些都是有福报的表现。 ■  “智慧”指的是什么? 那么什么是慧呢? 智慧一词其实极其深奥,智慧可以让人正确的理解事物,准确地认知一切事物和万法的本源。 智慧即是拥有正确的思考、分析与探求真理的方法,当然同时还能拥有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般科学家们所说的“智力”与此处所说的“智慧”不同,智慧使我们做出导致成功的决策. 而这个成功必不是损人才能利己的成功,而是对整个人类乃至宇宙都有所贡献的成功。 智慧的高低不取决于拥有知识的多少,而取决于如何正确的运用知识。 智慧的运用不单单是考虑细节,也要考虑大局。 智慧是可以通过学习,来进行自我提升的。 ■  “其福甚多”与“以福德无故”相矛盾吗? 生活与工作中,福德与智慧是创造幸福生活的主要因素。 不可否认,福慧双全的人生是圆满的,是值得我们每一个人为之奋斗的目标。 无论我们做什么事,都需要福报的支撑,智慧的指引。 福慧双全是可以通过我们的努力来实现的,也是有法可循的。 也许你会认为修福不重要,因为《金刚经》中云:“于此经中。 乃至受持四句偈等。 为他人说。 其福甚多。 ”而后,《金刚经》中佛陀又对须菩提讲到“须菩提。 若福德有实。 如来不说得福德多。 以福德无故。 如来说得福德多。 ”看到这里你也许会疑惑,我们究竟应不应该修福德啊? 就算修了,我们这福德究竟多不多啊? 为什么佛陀会说“以福德无故。 如来说得福德多”呢? ■  最好的方法就是“福慧双修”《大智度论》中提到“福德是菩萨摩诃萨的根本。 ” 龙树菩萨说“随喜福德者,不劳身、口业作诸功德,但以心方便见他修福,随而欢喜作是念,一切众生中,能修福行道者最为殊胜! ”大家都知道从凡夫到成佛需要三大阿僧祇劫,从初发心菩萨到妙觉菩萨(佛)也需要经历五十二个菩萨阶位。 由于每个人修学层次的侧重点不同的缘故,修福、修慧的着眼点也会有所差别,但共通之处却始终没有变,即是“福慧双修”。 如果不修慧,福德终究不会很多,更不可能达到圆满的状态。 因为离开了智慧,就不能了解什么才是真正的善,什么才是真正的恶,什么才是真正的佛法,什么才是真正的六波罗蜜,更不能理解什么才是真正的福德。 《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中云“菩萨为行,福慧双修,智人得果,不忘其本。 “世间一切现象皆由因缘和合而成,始于因缘,又随业力流转六道之中。 觉察因缘,则能放下执著,解脱烦恼的缠缚,从而趋向解脱之道。 而能做到把握因缘、珍惜当下所拥有的一切,进而远离贪、嗔、痴,践行五戒与十善,如果我们能做到这些,我们便是福慧双修的人间菩萨! 发布时间:2022-09-12 12:19:49 更新时间:2024-03-17 13:52:59 来源:素超人 链接:https://www.suchaoren.net/wei-639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