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文钞释疑|可以“绝食”刻期求往生吗?(附白话释) 内容: 印光法师文钞熟读文钞,笃修净业文钞释疑倘刻期欲生,若工夫成熟,则固无碍。 否则只此求心,便成魔根接手书,所言决欲年内往生,此见不可执著。 执则成病,或致魔事。 念佛之人,当存即得往生之心。 若未到报满,亦只可任缘。 倘刻期欲生,若工夫成熟,则固无碍。 否则只此求心,便成魔根。 倘此妄念结成莫解之团,则险不可言。 尽报投诚,乃吾人所应遵之道。 灭寿取证,实戒经所深呵之言(梵网经后偈云,计我著相者,不能生是法。 灭寿取证者,亦非下种处)。 但当尽敬尽诚求速生,不当刻期定欲即生。 学道之人,心不可偏执,偏执或致丧心病狂。 则不唯无益,而又害之矣。 净业若熟,今日即生更好。 若未熟,即欲往生,便成揠苗助长。 诚恐魔事一起,不但自己不能往生。 且令无知咸退信心,谓念佛有损无益,某人即是殷鉴,则其害实非浅鲜。 祈将决定刻期之心,改作唯愿速生之心,即不生亦无所憾。 但致诚致敬,以期尽报往生。 则可无躁妄团结,致招魔事之祸。 今之世道,只好各尽其心。 至于未来之吉凶祸福,不能预断。 果能虔诚念佛念观世音菩萨,冥冥中当有转折,不至有大危险。 若不在此事下著力,纵用尽机谋,亦难得好效果。 以世局变幻,非可预料。 彼荣贵赫奕者,旋即消灭乌有。 况吾人乎。 孔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 然犹须极力修持,方可言命。 倘懒惰懈怠,任性委靡,则所得所失,皆不是命矣。 (三编:复念佛居士书)白话释:接到信,你说你想决定在年内往生,这个想法不可执着。 执着就成了病,或许会导致着魔。 念佛的人,应当存有随时便得往生的心。 如果未到业报期满,也只能随缘。 倘若刻意去限定自己在某一时间往生,如果净业功夫成熟,那么固然没有什么妨碍。 否则,就是这种求往生的心,便成为着魔的根。 倘若这种妄念结成不能开解之团,就险不可言了。 尽此报身投诚净土,这是我们所应该遵循的道理。 任意终止自己的寿命来达到取证的目的,实在是戒经所严厉呵责的做法(《梵网经》最后的偈颂说:“计我著相者,不能生是法。 灭寿取证者,亦非下种处。 ”)。 只应当竭尽诚敬来求快速往生,不应当自己刻意限定某一时间一定要往生。 学道之人不能有偏执心,偏执可能会导致着魔而丧心病狂,那么不但无益,反而还会有危害。 净业若成熟了,今日能往生更好。 若未成熟,就想要往生,便成了拔苗助长了。 这样唯恐魔事一来,不但自己往生不了,而且会使无知的修行人都退失了信心,说念佛有损无益,某人即是鉴戒,那么这种危害实在不轻。 我希望你将你决定刻意限定往生时间的心,改作唯愿速生的心。 即使不能速生,也没有遗憾。 只要致诚致敬,以期报尽往生,就不会有躁妄心结成的不能开解的团,以致招来魔事的祸害。 现今的世道,只能各尽其心。 至于未来的吉凶祸福,不能预先断定。 如果真能够虔诚念佛、念观世音菩萨,冥冥之中自当会有转折,不至于有大危险。 如果不在此事上努力,纵然用尽机谋,也很难得到好的效果。 因为世局变幻,不可预料。 那些富贵荣华、显赫奕奕的人,眨眼就化为乌有。 何况我们呢? 孔子说:“不懂命,就无法做君子。 ”然而还必须极力修持,才可以说有命。 倘若懒惰懈怠,任性委靡,那么所得所失,就都不是命了。 发布时间:2022-09-07 09:17:33 更新时间:2024-03-17 13:53:00 来源:素超人 链接:https://www.suchaoren.net/wei-636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