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日常用语中的一些词汇竟源自于佛教 内容: 日常用语中的一些词汇竟来源于佛教佛教传入中国后,为中国文化带来了数万条词语,而让你想不到的是,有学者做过专门研究,就在我们日常用语中大约有30%的词汇都来自佛典,可我们琅琅在口却习焉不察,日用也浑然不觉。 譬如,人们常提到的一面之缘诸法由因生,是原始佛教的根本理论之一。 后来,佛教内部各个不同派别的出现,就是由于对这个理论的不同理解而形成的。 佛教传入汉地后,缘字的意义扩大了,用来表示缘分、机缘产生了结缘、化缘等佛教用语僧人想施主乞食,行布施者因此与佛结下缘分。 成语一面之缘,指有见一面的缘分或机缘。 再如,成语痴心妄想痴,指愚痴无知,是无明的另一种说法。 妄想,也是一个佛教名词,指由于不明四谛佛理而产生的虚妄的思想。 佛教认为,妄想是导致生死轮回的直接原因。 作为一条成语,痴心妄想用来形容一心想着无法实现的事情。 那除了以上的例子,还有哪些您熟悉的词语也源自于佛教呢? 今天带您一起探索。 且看。 心眼佛教指观察了悟事物之心,心这洞察如眼之明见,故称心眼。 如《观无量寿经》:尔时大王虽在幽闭,心眼无障遥见世尊。 后成不一个多义词。 或指存心,心思。 执着指片面而孤立地理解并固执事物的妄情和妄想。 如《大般若经》卷七一:能如实一切法相而不执着故,复名摩诃萨。 又如《菩提心论》:凡夫执着名闻利养资生之具,务以安身。 众生虚妄的执着是很多的,主要是我执和法扫。 简单地说:我执就是固执常一不变的主宰之我,从而产生种种我见。 法执就是固执旬境实有,从而产生虚妄分别的法见。 后亦以执着谓固执而不知变通。 今又以执着指坚定不移。 现在语出《俱舍论》卷二十有作用时,名为现在。 方便语出《法华经》过去诸佛,以无量无数方便,种种因缘,譬喻言辞,而为众生演说妙法。 胜利语出《药师经》何但念药师琉璃光如来一佛名号,便获尔所功德胜利? 利益语出《华严经》发菩提心,随其根性,教化成熟,乃至尽于未来劫海,广能利益一切众生。 头头是道原是禅语,指开悟以后的境界:心境融合,内外打面一片,乃至吃饭穿衣、挑水打柴、一举一动、开口闭口,无一卅不与妙道冥合。 所谓头头是道,法法本圆成(《续传灯录慧力洞源禅师》)。 世间唯持家与禅家相近,诗家亦用头头是道来形容通灵入妙的化境,亦称禅趣。 宋严羽《沧浪诗话》指出,学诗有三节功夫,及其透彻,则七纵八横,信手拈来,头头是道矣。 又宋胡在《茹溪渔丛话前集》卷二二中称誉杜甫《红樱桃》诗谓:此诗如禅家所谓信手拈来,头头是道者。 后亦用头头是道谓语、举动左右逢源,无一不合规矩。 皆大欢喜皆大欢喜原为佛经结束语中的习惯用语。 谓参加法会的大众听佛讲经说法后,都感到身心愉悦,无比欣喜。 刹那梵语Ksana的音译。 佛典中刹那指时之极微者,即非常短的时间。 刹那无常、刹那生灭、刹那三世等也是佛教用语。 现在人们还常用一刹那、刹那间等词。 现身说法佛教宣称释迦牟尼能显现出各种各样的形象,向不同的人讲说佛法,是为现身说法。 后来指以亲身经历为例证,对人进行解说或劝导。 现身的意思已经由显现人身变为亲身经历。 抖擞很难想象,该词原是佛教头陀(dhata)的别称。 所谓抖擞,就是僧人修持的一种苦行。 修苦行的僧人,能断除对饮食、衣服、住处等贪着烦恼,就像去掉衣服上的灰尘一样。 心无挂碍挂碍即牵挂。 原为佛教用语,指内心没有任何牵挂。 玄奘所译的《般若波罗密多心经》中有: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 群魔乱舞据说释迦牟尼佛坐在菩提树下入定的时候,魔王波旬率领众魔千方百计地来捣乱、搔扰。 佛陀不为所动并降服众魔,魔王只好率领群魔退去。 与魔王的斗争,事实上就是与自我与心的斗争。 战胜自我,这是全世界最难的事。 大彻大悟彻底的觉悟,达到不生不灭的地步,属于大菩萨的境界。 现在连我们凡人也可以使用这个词了。 海阔天空唐代大历年间,禅僧元览在竹上题诗:大海从鱼跃,长空任鸟飞。 表达了禅宗自由自在的广阔胸襟和活泼的禅机。 后改变为海阔凭鱼跃,天空任鸟飞。 三生有幸三生,佛教指前生、今生、来生;有幸,形容极大的幸运。 三生都很幸运,形容运气、机遇极好。 前因后果因是能生,果为所生。 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 这就是佛教讲的因果关系。 作茧自缚自因自果。 苦果、逆境,都是自己的恶业所招致,不必怨天尤人。 自作自受自己造下的业因,由自己承担后果。 早知今日,悔不当初今日之果是当初之因的延续。 众生在尝到苦果之后才悔不当初,而菩萨深明因果之理,终无懊悔。 故曰:众生畏果,菩萨畏因。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比喻做了什么事,得到什么样的结果。 出自《涅槃经》:种瓜得瓜,种李得李。 生老病死佛教认为,人生所必经的四种痛苦,也称为(果报)四相。 愁眉苦脸愁眉是古代一种化妆术。 苦脸源于佛教。 佛教认为人生就是个苦海,并称人的脸形天生就是一个苦字:双眉是草字头,两眼与鼻子合成中间的十字,嘴下面是口,加在一起就成了一个苦字。 习气指现行的烦恼历久而形成的种种积习。 烦恼指能扰乱心性的因素。 人的根本烦恼就是贪、嗔、痴三毒。 尘缘指色、声、香、味、触、法六尘。 因六尘是心的所缘,能染污心性,故称尘缘。 差别、平等在佛学上,这是两个相对的概念。 差别指事物的差异、不同,针对平等而言,是妄念的反映。 舍离差别之见,才能达到开悟境界。 如众生平等,怨亲不二,即是无差别境界。 而所谓平等,并不是抺煞现象上的种种差别,而是不去执着这种差别。 发布时间:2022-08-26 23:25:28 更新时间:2024-03-17 13:53:03 来源:素超人 链接:https://www.suchaoren.net/wei-629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