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出离心是什么?是放下对一切执著 内容: 我太难了! 纷繁的工作、复杂的人际、越来越长的体检单,来自生活的压力让越来越多的人发出慨叹、渴望逃离,而出离这一词汇也再次步入人们的视线。 于是有少年出离城市,隐居山林修仙;有素食者出离肉食,用绿色充盈身心,有白领出离奢侈品,回归简单生活。 然而这一通操作下来,我们真的出离了吗? 是出离还是逃避? 很多时候,我们所说的出离其实等同于逃避,这两者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它们对待烦恼的不同态度,下面我们先来看一组对话:青年:大师! 你收了我吧! 大师:嗯? 为什么想出家呀? 青年:工作累、身体差、媒体天天毁三观,我想出离,我想解脱! 大师:噢~那如果每天不干活还有钱花、家庭美满、事业有成,你还要出吗? 青年:呃,这个嘛我们总以为是外在的人、事、物让我们快乐或痛苦,让我们执着而不舍,觉得换一个环境,问题便会解决。 这种遇到烦恼不敢面对,下意识想要远离的心态就是逃避。 就像有青年为了免受工作学业的压力背起行囊,隐居山林,等到盘缠用尽又不得不下山归来,这是对现实生活的逃避而非出离;或是有些在家居士只知诵经念佛,不管家人孩子,以为自己有出离心,实际却是对家庭责任的逃避。 其实痛苦与快乐都是自找的,如果不改变对事物的看法,就算逃到寺院、逃到极乐净土,也还会有看不惯的事与人,烦恼痛苦依旧如影随形。 而改变的方法就是学会出离。 而所谓出离,则是在一切境界带来的烦恼面前都不会害怕、不会畏惧,同时,在外境带来的快乐面前也不生起贪恋和执着。 是出离还是执著? 出离,听起来很抽象,但只要细化为省察自己的身语意,学会觉察、分辨、管理自己的情绪与欲望,也即对治贪嗔痴,便是在努力出离。 贪,指过度的欲望;嗔,指失控的情绪;痴,指一味的执著。 有些佛弟子在学佛后确实在努力出离,比如对治自己对肉食的欲望,开始尝试吃素;比如对治自己对名牌、奢侈品的欲望,开始简朴生活,但有时也会陷入对出离的执著。 比如,吃素以后,开始见不得肉食,甚至对肉食者产生憎恶、厌烦的心理我是吃素的,我不要和你们这些吃肉的人一起吃饭! 比如虽然不再追求名牌,但对精美的佛经佛像、念珠法器等又生起了执著我这串念珠是紫檀木做的哦! 这样子的出离并不彻底,无非是从一个笼子钻进了另一个笼子,那真正的出离是什么样的呢? 无挂碍故,无有恐怖就像电视剧《请回答1988》中小伙伴们全神贯注地看着电影,但就算电影再如何精彩,饭点时妈妈的一声回家吃饭,便乖乖收心回家。 真正的出离心也是如此,可以不带犹豫或不舍地放下任何快乐或痛苦的东西,可以走出任何习惯的场景,简单说就是可以放下对一切的执著。 《心经》云:无挂碍故,无有恐怖。 其实心中若无执著,不止无有恐怖,很多烦恼痛苦也自然无从生起。 发布时间:2022-08-24 10:16:27 更新时间:2024-03-17 13:53:03 来源:素超人 链接:https://www.suchaoren.net/wei-627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