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季羡林:自然而然得长寿 内容: 过去我总是想,像季羡林老先生这样的知识分子皆是劳心之人。 他们从忧愁忧患的年代走到当今这个时代,迅速的时代转换和激烈的社会变动,让他们从身体到心理上背负了沉重的负累,使他们身心俱疲、精神困顿。 用季老自己的话说,他们这群人排着队向着八宝山走,不时的会有人插个队,捷足先登。 读了季老的回忆录,了解了季老对于养生的经验,联想到季老98岁的高龄辞世,我才真诚地认为,知识分子也是可以长寿的。 季老一直坚称他的养生之道没有秘诀,一直淡泊而朴素地贯彻他顺其自然的处世原则。 他曾应《羊城晚报》之约,写过一篇短文《养生无术是有术》。 在文中,他说:很多人总要问我有什么养生之术,有什么秘诀。 我回答是没有秘诀,也从来不追求什么秘诀。 我有一个三不主义,这就是,不锻炼,不挑食,不嘀咕。 所谓不嘀咕\\\就是,不为自己的健康愁眉苦脸,从不无病幻想自己有病。 如果非要说有什么养生之术,这三不主义应该就是所谓的秘诀了。 要季老牺牲读书写作的时间去锻炼身体,那他是绝对不会同意的。 所谓的不锻炼,并不是真的不锻炼,而是不去刻意地锻炼、为了锻炼而锻炼、活着就为了锻炼。 他是非常反对这种所谓锻炼主义的,他认为那样的锻炼给心理上增加了太多的负担,因而得不偿失。 其实他本人也很喜欢运动,爱打乒乓球和游泳,后来因为感觉时间紧迫而放弃了很长时间。 季老的时间总是很紧张,而且利用了几乎所有的时间来学习和写作。 在《罗摩衍那》的译后记中,他写道:我现在恨不能每天有48小时,好来进行预期要做的工作。 我现在不敢放松一分一秒。 如果稍有放松,静夜自思就感受到十分痛苦,好像犯了什么罪,好像在慢性自杀。 当他不得不参加一些空话废话居多的会时,季老就在会前、会后甚至会中,构思或动笔写文章。 积之既久,养成恶\\\习,只要在会场一坐,一闻会味,心花怒放,奇思妙想,联翩飞来;天才火花\\\,闪烁不停;此时思如万斛泉涌,在鼓掌声中,一篇短文即可写成,还耽误不了鼓掌。 倘多日不开会,则脑海活动,似将停止,江郎\\\仿佛才尽\\\。 此时我反而期望开会了。 这真叫做没法子。 这种季老式幽默的内涵,真是只能意会而不能言传了。 季老在吃上是不讲究的,所谓不挑食,大体是从不挑肥拣瘦,物不分东西,味不分南北,只要适口,便为我所用。 凡是我觉得好吃的我就吃,不好吃的我就不吃,或者少吃。 卡路里维生素统统见鬼去吧! 季老还说过一个笑话:一名化学教授吃饭时仔细计算卡路里、维生素的数量,一顿饭所用的公式几乎等于一次实验,饭费比别人多几十倍不算,人却瘦得干巴巴的。 季老一向是想吃什么就吃什么,不过一直是保持简单的饮食习惯,且以素食为主。 在季老住院前,《北京晚报》一名记者曾与他共进早餐和午餐。 早餐是小米粥、花生米、腐乳,午餐有馒头、大葱、青菜,此外还有一杯茶。 季老特别喜欢吃花生米,年纪大了,装上假牙继续嚼;烤馒头片,先生吃了几十年,而且一吃到底。 此外,季老的生活朴素也是在北大出了名的。 传闻一个新入校的学生,报道当天遇到季老,见他穿着如工友,便请他帮忙看行李,自己跑去报到。 结果后来才知道,此君便是海内闻名的季羡林。 我想,季老长寿的最大原因,应该是他所说的不嘀咕。 他始终是一个乐观主义者,他说:见马克思,绝对论资排辈。 向前看,我还算不上排头,一点都不着急。 倚老卖老,我还没有资格。 季老一生磨难坎坷,二战时滞留德国长达10年之久,与家人音讯断绝,前途渺茫,回国后夫妻长期分居,妻儿老小在山东,他一人伶仃在北京。 文革期间,先生遭到冲击,受到诸多非人待遇,当时,我被迫掏大粪、看大门,但我坚定人生的信仰,犹如达摩面壁参禅般地脱离纷繁尘世,进入自身的净土\\\,反倒使自己的思想异常活跃起来。 我把《罗摩衍那》一节节地抄在小纸条上,一字字、一行行地翻译。 正好历时10年,我翻译完8大册的《罗摩衍那》。 另一方面,季老对周围的人和事物总是充满爱心。 在他的散文中,你能读到他对故土的依恋、对儿时伙伴和邻居的挂念、对父母亲人的追思、对老师同学朋友的牵挂,甚至于北大校园里一棵多年的老树被砍伐都会让他觉得遗憾和惋惜。 他爱花、养猫,对请托求字这样的小事也尽量满足。 而他的生活中,也因此充满着温情与愉悦。 季老在《做人与处世》中写道:一个人生活在世界上,必须处理好三个关系:第一,人与大自然的关系;第二,人与人的关系,包括家庭关系在内;第三,个人心中思想感情矛盾与平衡的关系。 这三个关系,如果能处理得好,生活就能愉快,否则,生活就有苦恼。 季老的一生就如同风行水上,自然而然,毫不做作。 2009年季老以98岁的高龄辞世,他留给我们的不仅是学术上的瑰宝,也更有为人处世、健康养生的智慧。 发布时间:2022-07-27 00:48:58 更新时间:2024-03-17 13:53:13 来源:素超人 链接:https://www.suchaoren.net/wei-602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