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阿弥陀经要解亲闻记 内容: 阿弥陀经要解亲闻记宝静法师讲述学人逸山、性明记录弥陀经要解亲闻记序经题译经师解经师正序解经玄义正释经文序分正宗分广陈彼土依正妙果以启信正宗分特劝众生应求往生以发愿正宗分正示行者执持名号以立行流通分跋语弥陀经要解亲闻记序际此五浊炽盛三灾猛烈八苦交煎,众魔摧残之时。 尽大地无一片干净土,可以安闲过日。 故法华经云,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众苦充满,甚可怖畏,诚令人不可一朝居也。 然吾等欲出苦海,离尘寰,置诸子于衽席之上,救群黎于水火之中。 其唯信愿持名,一心念佛。 可为澄浊得清之清水珠,息灾降福之摩尼宝。 成净土而洁秽邦,作清凉而化热烦。 契时契机,至切至要,无复加矣。 旭祖弥陀要解,即为开念佛奥藏之锁钥,导归净土真径之指南。 言言见谛,语语真诚。 即事持显乎理持,至圣至贤,莫能越其阃。 照性恶融乎性善,五逆十恶,亦可臻其域。 彻性彻相,至理全彰。 吐心吐胆,肝肠尽裂。 诚出苦海生极乐之大津梁也。 吾师宝公上人,素抱教弘天台,行重净土之大愿。 远秉马鸣、龙树、智者、永明、之宏模,近遵莲池、蕅益、谛公、印老之懿范。 谈经则字字指归净土,说法、则言言融会莲宗。 于旭祖弥陀要解一书,尤番番讲演,频频开导。 语意恳切,悲心殷重。 如击洪钟于昏夜,寱梦皆醒。 鼓金铎于迷途,痴暗咸觉。 闻者见者,莫不令其即有念而证无念,即有生以入无生。 悟自性之弥陀,达唯心之净土。 荡漾莲舟,达彼乐邦而后已。 民国癸酉夏,吾师在沪圆通寺,讲此要解全部。 由敏智师等记录,常觉师辑。 惜未及半,而常师病故。 乃奉吾师慈命,嘱逸续辑,呈吾师改述。 时经数月,始竣其事,完成已而未竟之公案。 吾师舌灿莲花,辩若悬河。 从自心阿耨达池,流布法水,深广无涯。 逸禀性庸愚,随听随忘。 挂一漏万,随所不免。 虽竭神思,何能尽吾师于万一哉。 时在丁丑夏学人逸山谨序于观宗学社辅讲室。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亲闻记佛说阿弥陀经要解斯为一部之总题,赅括全部别文之要意。 所谓总者,总其别。 别者别其总耳。 题中有通有别。 佛说阿弥陀五字,异于诸部,谓之别。 经之一字,同于诸部,谓之通。 要解二字,乃注题。 此通为一经之法题。 兹先释法题,次释人题。 此法题,乃全部之纲领。 所谓提纲则众目齐张,挈领则衣襟自正。 故凡讲经,先须释题。 若于经题,精以研究。 则全经要旨,思过半矣。 原夫释迦世尊,大悲利物。 示同人法,降生人间。 逗机施教,应病与药。 谈经三百余会,说法四十九年。 逮及涅槃。 经家结集。 乃有三藏十二部之玄文,流通于世间。 自金人□梦,圣教西来。 震旦苍生,方餐出世醍醐。 然所说一切法门中,能于末世众生,最契机者,则莫如念佛一法。 以其即方便成圆顿。 而净土诸经,则莫妙于此本弥陀经。 以其言简而义赅,辞浅而理丰。 故世之流通者众,昔之注述者亦多。 而于其中求其精而且要之注释者,则莫如要解。 斯解乃灵峰老人之心血供献。 所谓言言见谛,句句归宗。 吐肝吐胆,字字见血。 弥陀一经,得斯解以释之。 如揭慧日于中天,无不洞彻。 今讲斯经,并讲斯解。 故凡学佛者,须精心以研究之。 如来一代圣教,一切诸经,别名无量。 求其立题所以,不外七种。 所谓单三复三、具足一、是也。 单三者,(一)单人。 如佛说阿弥陀经,佛为能说之人。 即娑婆教主。 释迦牟尼佛是也。 阿弥陀,为所说之人。 即极乐之导师是也。 能所皆为究竟之果人,故名单人立题。 (二)单法。 如般若经。 涅槃经。 梵语般若,华言智慧。 乃自性之妙明,法身之本智。 涅槃,涅名不生,槃名不灭。 不生不灭,乃自性真常之本体。 般若与涅槃,皆属于法,故曰单法立题。 (三)单喻。 如璎珞经。 梵网经。 璎珞、乃菩萨严身之具。 梵网、乃大梵天王之网罗幢。 二皆是喻,故曰单喻立题。 复三者,(一)法喻。 如妙法莲华经。 妙者,妙名不可思议。 法者,十界十如权实之法。 良以妙法难解,假喻易彰。 妙法是法,莲华属喻。 故曰法喻立题。 (二)人喻。 如、如来狮子吼经。 如来乃果人之通号,人也。 狮子吼,喻也。 故曰人喻立题。 (三)人法。 如文殊问般若经。 文殊是人,般若是法。 故曰人法立题。 具足一者,如大方广佛华严经。 大方广,乃佛之三德,法也。 佛,为说法之教主,人也。 华严,以菩萨万行之因华,庄严一乘之佛果。 喻也。 此乃人、法、喻、具足立题。 今此弥陀经,于七种立题中,是约单人立题也。 世尊一代所说时教,皆可论其通、别。 教、行、理、三,皆论通、别。 且如此经,佛说阿弥陀五字。 名异众典,故教别。 经之一字、诸部共称,故教通。 依教起行,为行不同。 如法华、以法华三昧为行。 今经、则以持名念佛为行,故行别。 行门虽殊,同归寂光,故行通。 理虽无名,因门名理。 理随于门,则有四教十六门入理之不同,故理别。 一门所入之理,即一切门理。 一切门所入之理,即一门理,故理通。 此约一化而说。 如约净土法门而言,佛说无量寿经、观无量寿佛经、佛说阿弥陀经,三经各诠文理不同,故教别。 同称弥陀之经,同弘净土之宗,故教通。 持名,观像,观想,行门不同,故行别。 同修净业,同生净土,故行通。 唯心极乐,横具四土,故理别。 四土皆唯心,故理通。 通别之义,略如上释。 兹当释此佛字。 梵语佛陀,此翻为觉。 谓自觉,悟性真常,了惑幻妄。 觉知一切诸法,皆如幻化。 内而身心,外及世界。 无不浮尘幻化相,虚妄生灭,咸非真实。 见闻若幻翳,三界如空华。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觉悟自性真常,灵明湛寂。 此谓之自觉。 将所觉之理,而觉悟一切众生。 所谓将斯道,觉斯民。 运无缘慈,度有情界。 谓之觉他。 无明穷尽,澈法底源。 行满果圆,谓之觉满。 三觉圆,万德备,名之曰佛。 此佛字,乃十种通号之一。 十种通号者,(一)曰如来。 今佛应世,如古佛之再来。 即仿同先迹号。 (二)曰应供。 应受九界之供养。 即堪为福田号。 (三)曰正遍知。 法无不知,理无不晓。 遍知法界之真理,即遍知法界号。 (四)曰明行足。 谓三明、明,六通、足。 即果显因德号。 (五)曰善逝。 妙证菩提,永不复还。 即妙往菩提号。 (六)曰世间解。 谓澈知世出世间,及如实相。 即达伪通真号。 (七)曰无上士。 谓世出世间,无有过上。 即摄化从道号。 (八)曰调御丈夫天人师。 谓佛以大慈大智,以善柔软语,苦切之语,及杂语等。 调伏众生,令不失道。 即应机授法号。 (九)曰佛。 即上所云,三觉圆明。 为觉悟归真号。 (十)曰世尊。 谓世出世间,最所尊仰。 即三界独尊号。 斯十号为诸佛之所共称,故曰通号。 当知佛之一字,人人本具,个个不无。 只以无明盖覆,而不亲证。 故世尊初成正觉,叹曰,奇哉奇哉。 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 只以妄想执著,而不证得。 吾人虽由妄想用事。 而天真佛性,本自现成,无欠无余。 众生虽升沉六道。 而此佛性,仍湛然常存,不迁不变。 众生本源佛性,与诸佛之妙极法身,无二无别。 唯众生但是性德本具,诸佛是修德究竟。 众生之理具佛性,台宗称之谓理即佛。 如无机子之六即颂。 初理即云,动静理全是,行藏事尽非。 冥冥随物去,杳杳不知归。 此颂众生虽昏迷倒惑,而本有之天真佛性,不失不坏。 众生之一动一静,一行一住,乃至担柴运水,迎宾送客,全体皆是佛性显现,其理全是。 而举止行藏,完全背谬。 迷头认影,将妄作真。 糊糊涂涂,昏昏冥冥。 将本有佛性之妙体,随六尘幻境而流转。 杳杳茫茫,无本可据。 缺始觉之智,乏观照之功,安知返本还源之归趣地也。 如众生能研阅经典。 或从善知识,闻法生解。 了知本具佛性,真常不变。 从此断疑生信,明解无滞。 谓之名字即佛。 颂曰,方听无生曲,始闻不死歌。 今知当体是,翻恨自蹉跎。 颂意谓、于长劫沉沦中,到今日,方听得真常湛寂,不生不灭之法曲妙歌,而知全妄即真。 反恨曩昔之迷头认影,蹉跎光阴。 或有众生,既信本具佛性。 由信而起持名妙行,精进修持,念念无间,谓之观行即佛。 颂曰,念念照常理,心心息幻尘。 遍观诸法性,无假亦无真。 颂意谓、念念弥陀。 一心湛然,诸妄自息,常理自照。 回观法法本性,无非中道。 或有众生,精持名号。 直至念空真念,得事一心不乱。 不起思量分别,不起憎爱妄想。 破见思惑,得见依稀相似之佛性,六根清净,谓之相似即佛。 颂曰,四住虽先落,六尘未尽空。 眼中犹有翳,空里见花红。 颂意谓、至此虽见思之四住烦恼先脱,而六尘之法执未忘。 眼翳犹未净尽,空华尚在鼓舞。 或有众生执持名号。 至理一心不乱,豁破一分无明,见一分中道理,谓之分证即佛。 颂曰,豁尔心开悟,湛然一切通。 穷源犹未尽,尚见月朦胧。 颂意谓、到此名为亲见佛性,悟证一切,无不贯通。 但无明尚未破尽,如隔纱见月耳。 若至五住究竟,二死永亡。 彻法底源,无动无坏。 谓之究竟即佛。 颂曰,从来真是妄,今日妄皆真。 但复本时性,更无一法新。 颂意谓、众生从无始以来,全真成妄。 今则三觉圆明,全妄成真。 名之谓佛。 然成佛、即成众生之本有佛。 不过复归自性,更无别有一法可新得。 所以云,圆满菩提,归无所得。 今佛说弥陀经之佛字,即六即中之究竟即。 即指释迦牟尼佛是。 释佛字竟。 次释佛说之说字。 说之上加一佛字,简非四人所说。 盖经有五人说,佛、弟子、天、仙、化人、皆可说经。 唯弟子天仙化人等所说,须得佛印可,方能称经。 然此经乃释迦世尊,金口诚言所宣。 拣非弟子诸天诸仙及化人说,故标佛说。 夫诸法寂灭相,不可以言宣。 实际理地,本无所说。 所谓道本无言,法本无说。 如金刚经云,若谓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 今何以佛有法之可说耶。 须知道本无言,假言以显道。 法本无说,藉说以显法。 若执不可说,则堕外道绝言见。 若执有可说,则成谤佛之讥。 若达说即无说,不妨无说而说。 所以世尊说法四十九年,未尝说过一个字。 虽未尝说过一字,而横说、竖说、炽然无间说,无有穷尽。 佛法之妙,妙在于斯。 此经既标佛说,而佛有三身。 所谓法、报、应化。 本觉性体,即法身。 始觉智圆,即报身。 慈悲应现,即化身。 法身、名毗卢遮那,华言,遍一切处。 报身、名卢舍那,此云、光明遍照。 亦云净满。 化身、名释迦牟尼,此翻、能仁寂默。 又此三身,具单、复二义。 法身单,唯指本来清净理体。 报身单,唯指无上功德智慧。 化身单,唯指随机应现,如水中现月。 法身复者,一、自性清净法身,即众生本具之天真佛性。 二、离垢妙极法身,乃诸佛修德究竟所证之法界理体。 报身复者,一、自受用报身,即诸佛智断二德究竟实果。 二、他受用报身。 为被十地菩萨机,随其所好。 见刹尘相好。 一一相好,皆无分齐。 化身复者,一、应现身。 示现八相成道。 如今释迦降生出家成道等相是。 二、变化身。 无而忽有。 因众生机熟时至,不待示现八相,即现变化身以度脱之。 又化身亦名应身。 应机示现,如皓月应于寒潭。 示成八相者,亦有三种。 一、胜应。 即前他受用身,为被地上菩萨大机所现。 二、带劣胜应身。 为被三乘机而现。 三、劣应身。 即为钝机所见,现丈六金身是。 又变化身,复有二种。 谓现佛界化身。 如云、千百亿化身佛。 二、随类应现。 应以何身得度,即变化何身,如三十二应是。 然此三身三即一,一即三,三一不可思议,名圆三身。 此身、于三身中,何身所说。 或云、报、化非真佛。 亦非说法者。 言报身佛,及应化身佛,皆不能说法。 以其非真佛故。 此乃恐人执相迷理,故唯示法性本觉,以为真佛。 或云法身乃自觉圣境,无言无说。 离四句,绝百非。 言语道断,心行处灭。 无形无相,云何说法。 其说法现仪,皆化身佛所为耳。 此则恐人迷于法身,堕在情量。 故说现化身佛,示身、口、意三轮,现身说法也。 实则、三身既非一异,自不容其偏执何身所说。 但为对治有异,致使诸经所说不同。 然诸佛说法度生,非法身亦不离法身。 非报化亦不离报化。 若明四悉檀义,则谓法身佛说法亦可,如云报化非真佛。 言报化佛说法亦可,如云法身无言说。 若言三身合一乃能说法亦可,如云报化和法身,处处应现往。 谓三身各说法亦可,法报身、为地上菩萨说。 胜应身、为地前及二乘说。 劣应身、为一切凡夫说。 或谓三身总无言说亦可,如云,佛说法四十九年,未曾说著一字。 若明诸佛四悉度生之意,则法法皆是。 否则、头头俱非。 云何四悉檀。 如此会中,若有人能闻法,欢喜,生希有心,生难遭想,即世界悉檀欢喜益。 即所谓、未种善根者令种。 若人能闻法生解,长养善根者,即为人悉檀生善益。 所谓、已种善根者令增长。 若人能执持圣号。 灭贪嗔痴,即对治悉檀破恶益。 所谓已增长者令成熟。 若人能妙悟自性弥陀,证无生理,即第一义悉檀入理益。 谓、已成熟者令解脱。 当知世尊为种、熟、脱三,以四悉檀因缘度生故,无说而说,故曰佛说。 阿弥陀是印度语。 华言无量寿,又云无量光。 经云、彼佛寿命,及其人民。 无量无边,阿僧祇劫故云无量寿。 又云、彼佛光明无量。 照十方国无所障碍,故名无量光。 无量光寿,众生性具。 诸佛证得。 弥陀、证横遍十方,无有涯际之心性,本是遍照法界,故曰无量光。 弥陀、证竖穷三际,无有初后之心性,本是湛寂常恒,故曰无量寿。 如六祖云、何期是心,本自光明。 正显众生自性、本是灵明洞澈,了了常知,历历不昧。 全体是大光明藏。 此即自性无量光。 吾人当下一念心性,湛湛寂寂。 无始无终。 无生无灭。 真常如如。 亘古今而不变,历万劫以常新。 此即自性之无量寿。 又如吾人持名念佛,念至一心不乱,内外湛寂,照而常寂,即无量寿。 正念佛时,名号历历,不昏不昧,寂而常照,即无量光。 当知光寿原来不二,寂照唯是一体。 当处即心是佛。 弥陀昔为法藏比丘,曾发四十八愿。 逮至愿满行圆成佛时,而有依正庄严,尘刹相好,光寿无量。 是皆弥陀因中愿行所感。 吾人或修观,或念佛,或参禅,或持戒,皆可证此无量光寿。 唯修观参禅上根利智者则可。 中下之流,还以念佛为稳当。 须知念佛一法,横竖该罗,上下兼收。 上上根不能越其阃,下下根亦能臻其域。 最简易,最方便,最圆顿,最稳健。 所谓、不要三祇修福慧,只须六字出乾坤。 持名念佛,是从有念入无念,从有生入无生。 仗弥陀之悲愿,恃吾人之信愿。 一心精持名号,决定生西,成佛无疑。 上释佛说阿弥陀五字之别题竟。 下释通题。 经者,梵语修多罗,华言契经。 谓契机、契理。 上契诸佛妙理,下契众生机宜,故名契经。 具含五义。 一、法本义。 谓佛知一切法,皆不可说。 以四悉檀因缘,而有言教。 作世界说,即为教本。 作为人对治说,即为行本。 作第一义说即为理本。 故含法本义也。 二、微发义。 佛用四悉檀起教,巧妙言辞,从微至著,靡所不诠。 是则文义渐显,开发初心。 初中后善,圆满具足。 故含微发义也。 三、涌泉义。 此从譬发明。 谓妙泉涌流,滔滔无竭。 佛用四悉檀说法,文义无尽,法流不绝。 故含涌泉义也。 四、绳墨义。 此亦借喻显义。 如世之木石匠人,以绳墨裁邪曲。 佛用四悉檀说法,裁爱见之邪曲。 令发真见无漏道。 故含绳墨义也。 五、结鬘义。 此亦借喻显。 结鬘者,即是缕穿于华,不令零落,佛用四悉檀说法,诠诸法相。 故含结鬘义也。 佛地论云,修多罗、有二义,一、贯穿义。 谓贯穿所说之法故。 二、摄持义。 谓以此法摄持所化群机故。 此方训四义。 一、法义。 经者、法也。 谓十界同遵,自轨轨他故。 二、常义。 经者、常也。 谓天魔外道、不能改坏,三世不易故。 三、径义。 经者、径也。 谓修行之路径。 极乐是我家乡,弥陀是我慈父。 若不识慈父之住址,而不知返家之路径。 终不能返本还源,得至本有家乡。 故释迦世尊说经示以路径,方能返家乡,见慈父。 故云修行之路径也。 四、典义。 经者、典也。 摄化群生之定典。 末世度生,非净业法门,不足以益物。 欲发广大道心,普渡群迷。 舍念佛之法外,无别如是普济之方便矣。 故云摄生之典也。 总之、经乃迷途之明灯,长夜之慧炬,苦海之慈航,度生之宝筏。 释通题竟。 次释注题。 要解,是灵峰老人所著。 为弥陀经最紧要之注释。 文不繁而义丰,辞虽简而理玄。 乃十方诸佛之心要,净业经藏之骨髓。 要者、紧要也。 文中要处虽多,略不出三。 (一)心要。 即破缘影之妄心,显即境之真心,为自性弥陀之本体。 言心、有乎多种。 一曰肉团心,即吾人所指胸腔者是。 此属肉团,系色质,有生灭败坏,非吾人之真心也。 二曰缘影心,因尘而有者是。 缘前尘而起思量分别。 想相为尘,识情为垢。 此亦非吾人之真心。 以其因尘则有,离尘则无故也。 三曰真如心,乃即境之真心。 此心非肉团,非缘影,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 视之不见,听之不闻。 竖穷横遍,不可思议。 一切世出世法,皆唯此心所成。 诸法所生,因心成体。 古人云,若人识得心,大地无寸土者,即此心也。 今之所谓心要者,即指此而言也。 此要解中,将此心要之义,切实解明,故曰要解。 (二)境要。 乃破缘影之妄土,显即心之真境。 今之学者,稍具世智,执著偏见,谓自心即净土,自性即弥陀。 须知伊所谓之唯心净土,乃将缘影之妄想,作唯心之净土。 当知十万亿佛土外决定有一极乐世界。 所以云,生则决定生。 而十万亿佛土外之极乐,即我心内之极乐。 以我心竖穷横遍,无一土,无一法,不在此心中。 故云、去则实不去。 明乎此,方可与谈唯心净土,自性弥陀。 否则、必落于缘影妄想。 后文云一切庄严,皆弥陀导师行愿所成。 亦吾人净业所感,唯识所变。 佛心生心,互为影质。 奈何离此净土,别谈唯心净土。 甘堕鼠即鸟空之诮,岂不可叹。 此要解中,将此境要之旨,发挥透澈,详为解释无滞,故曰要解。 (三)法门要。 有事、有理。 约事则净土一法,三根普被,利钝兼收。 如天普盖,似地均擎。 横超三界,带业往生。 胜过一切竖出法门。 如虫钻竹筒,竖出则须依节而出,甚难甚难。 横钻出洞,则甚易甚易。 约理、则心境圆妙。 一句弥陀,圆具三观十乘,无不该摄。 此要解中,将此法门,为一切法门之最要意,分明解出,故曰要解。 然此三法,举一即三,全三即一。 一三圆融,不可思议。 明心要,能生正信。 明境要,能启切愿。 明法门要,能立实行。 后云,能念之心,不可思议。 以其即心即佛故。 斯即心要也。 所念之佛,不可思议。 以其即佛即心故。 斯即境要也。 念一声,一声不可思议。 乃至念百声,千万亿声,声声皆不可思议。 以心即佛,佛即心,心佛不二。 斯即法门要也。 具释此三要,故曰要解。 释法题竟。 次释人题。 分二。 先释译人。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弥陀经,乃释迦世尊,说于印度。 本系梵文。 所以翻梵成华,流通中国者,系三藏法师罗什所译,始有此经。 三藏者,(一)修多罗。 此云经藏。 (二)毗奈耶。 此云律藏。 (三)阿毗昙。 此云论藏。 藏者,包含摄持为义。 谓此三藏,能包含摄持一切本藏所有法,故曰藏。 法师者,以法为师也。 此师博通三藏,依此法而为师,亦以此法而为人师,故名法师。 然法师、复有五种之别。 (一)受持(二)诵(三)读(四)解说(五)书写。 师具五德,故曰法师也。 梵语鸠摩罗什,华言童寿,谓童年而有耆德也。 师祖居印度,世为王臣。 父弃官舍家,游学至龟兹。 国王闻其贤名,以女妻之,而生什。 师居胎日,母增慧辩。 七岁出家,随母至寺。 见佛钵甚喜,遂举至顶。 俄念我身卑小,而钵甚大,我何能举。 遂力不胜,而倒于地。 豁悟万法唯心。 日诵千偈。 至年九岁,辩挫邪锋,咸皆愧伏。 十二岁遇罗汉奇之,谓其母曰,当守护之。 若年三十五岁,当大兴佛法,度人无量。 后学大乘,数破外道。 远近诸国,咸谓神异。 师每说法,国王大臣,咸皆环跪而听。 其敬仰法师之诚,于此可知。 母生什后,亦出家。 聪拔众尼,位证三果。 师既受具,母谓之曰,方等深经,应阐于秦都。 但于汝不利奈何。 师曰,菩萨之行,利物忘躯。 期于大化必行,虽入炉镬无恨。 初符坚为秦王。 建元九年时。 有太史奏曰,有德星现于西域,当有智人入辅中国。 坚曰,朕闻西域有罗什,襄阳有道安,非此人耶。 因遣将军吕光率兵七万,西伐龟兹。 临行谓曰,朕之西征,非为珍宝国土,志在得什。 光破龟兹,得师,而归。 师在路,数言应变,光尽用之。 光闻姚苌杀坚,自据西凉。 至姚兴接位,吕光亦死,吕隆复立。 姚兴灭凉,兴亦信师,乃迎师入长安。 时在姚秦弘始四年,东晋安帝隆安元年也。 师既入都,秦王以厚礼遇师,延入西明阁。 敕僧契等八百沙门,咨受什旨,于草堂寺,参定众经。 师所译经,受持者众。 故道宣律师,尝问天人陆玄畅曰,什师一代所译经论,至今若新,受持转胜何耶。 答曰,什师从毗婆尸七佛以来,为译经之师。 故所译者,深契佛旨,巧合群机。 师所译之经甚多。 此经即师所译之一。 吾人能得此而受持,能知极乐之依正庄严,能识持名念佛之横超法门。 皆是什师慈悲翻译之功。 敢不钦诚而感谢者焉。 释译人竟。 西有沙门智旭解智旭,大师之名也。 谓师之真常妙智,将如旭日之东升,故曰智旭。 师栖真示寂于灵峰,后之尊师者,又称之曰灵峰老人。 西有二字,乃大师之别号。 师深澈净土妙理。 谓西方之依正二报,决定是有。 阿弥陀佛的确是有。 稍通佛理者,每谓自性弥陀,唯心净土。 执理废事,误堕偏空。 大师悯之,为破迷执计,号曰西有。 盖执理废事,其害甚大。 云栖云,执理而废事,难免落空之祸。 执事而废理,不虚入品之功。 又云宁可执有见,若须弥山。 不可执空见,如芥子许。 或谓,既云不可执空,如何金刚又处处破有。 须知金刚谈空乃真空,真空原来不空。 净土说有乃妙有,妙有本非幻有。 真空不空即妙有,妙有非有即真空。 不二而二,说空说有。 二而不二,唯是一心。 空有不二,事理一如。 方是第一义谛。 故念佛生西一法,大智大慧者,生西甚易。 以其了知事理圆融,空有无碍,显通圣智故。 愚夫愚妇,生西亦易。 彼虽不知妙理。 而信愿行切,冥合道妙故,终能成就。 唯半智半愚者,生西则难。 谓其愚,彼又稍知佛法。 谓其智,彼则得一知半解,即执以为是。 如斯之类,真所谓、如来说名可怜悯者。 大师为破其著理之偏执,故曰西有。 梵语沙门,华言勤息。 谓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 又云、息心达本源,故号为沙门。 乃出家人之通称。 复有四种之别。 (一)胜道沙门。 即佛菩萨等是。 (二)说道沙门。 将净土之道,弘宣与人者是。 (三)活道沙门。 执持圣号,专修净业者是。 (四)迂道沙门。 破佛净戒,行诸邪行者是。 大师于四沙门中,属第一第二,及第三之三种。 师作诸注解,弘通圣教,为众说法,辩才无碍,故可称说道沙门。 师内修菩萨行,外现比丘身,四依应世,菩萨再来,故可称胜道沙门。 而认真念佛,最后生西,亦可兼活道沙门。 师又名蕅益,乃修净业之号。 蕅谓莲具六即之位。 蕅喻理即、名字即、二位。 荷喻观行、相似二位。 华喻分证位。 莲喻究竟位。 师示居名字位中,故曰蕅也。 益者,四悉檀之益。 意谓现居五浊淤泥,但得名字四益。 若珍池花敷,则得莲台之四益。 故称蕅益也。 大师俗姓钟,名际明。 先世汴梁人。 始祖南渡,居古吴。 母金氏。 以父岐仲公,持大悲咒十年,梦大士送子而生。 七岁茹素,聪慧绝伦。 二十四岁,从雪岭师出家,命名智旭。 二十六岁,得菩萨戒。 二十八岁母病甚,割股四次,不救而逝,师痛切心肝。 葬事毕,往深山掩关于松陵。 三十二岁,研究台宗,作诸经论注述。 此要解为四十九岁所作。 计一生所有著作,共四十八种,约三百余卷。 五十七岁,示寂灵峰。 三年后,启龛荼毗。 师趺坐俨然,面貌若生,发长过耳。 荼毗后,牙齿俱不坏。 奉骨葬于大殿之右。 释人题竟。 (四)正序分二(初)序法门又二(初)总序多门《解》原夫诸佛悯念群迷,随机施化,虽归元无二,而方便多门。 原夫,发语之辞。 诸者,不一之谓。 斯经释迦所说,而同于诸佛所说。 所谓佛佛道同故也。 又佛具三身。 所谓法、报、应化。 化身是同居土之诸佛。 应身是方便土之诸佛。 报身是实报土之诸佛。 法身是寂光土之诸佛。 一身各具四土,一土各具四身。 身土圆融,不可思议。 又云,十方诸如来,同共一法身。 则举一佛,即举十方诸佛。 一即一切,故言诸也。 悯念者,诸佛之三缘慈悲,怜悯垂念也。 诸佛具此三缘,所以见四生如赤子,观三界以同情。 哀怜悲悯,念念不忘。 如世之慈母,忆念其子也。 诸佛常念众生,居生死苦,故以三缘而悯念之。 以生缘慈悲,悯念六凡众生,令离分段生死。 以法缘慈悲,悯念二乘众生,令离方便变易生死。 以无缘慈悲,悯念菩萨,令离实报变易生死。 良以六凡众生,不达万有本空,不知世相如幻,念念著有,迷于真谛,故感分段生死之苦。 二乘众生,不了众生是自心之众生,一味沉空滞寂,不肯化度,念念著空,迷于俗谛,故招方便变易生死。 菩萨众生,执著二边,迷于圆中妙理,故感实报变易生死。 故须诸佛悯念而度脱之也。 随机者,随顺众生之机宜也。 诸佛应世,原欲令众生返本有之家乡,证自性之弥陀。 只以众生机有差别,致使如来施设不同。 因六凡众生执有病故,如来以真空药而治之。 二乘执空病故,如来以妙有药而治之。 权乘菩萨执但中病故,如来以圆中药而治之。 病有千差,药有万种,然皆解粘脱缚之工具。 其实所谓相即性中之相,性即相中之性。 性相一如,空有不二。 其有差别不同者,欲令众生得四悉之益而施设也。 众生心病有八万四千,故如来心药之法门,亦有八万四千。 然法门虽多,到家则一。 如念佛成佛,持咒亦可成佛,修观亦可成佛。 楞严二十五圆通,门门皆可成佛。 所谓殊途同归。 如言四门之能入不同,其入清凉池则一。 故曰归元无二路,而方便有多门也。 (二)别显净宗分二(初)净土横超胜《解》然于一切方便中,求其至直捷,至圆顿者,莫若念佛求生净土。 方者法也。 便者宜也。 乃诸佛随顺众生机宜,而施设之方法也。 诸佛所设法门虽多,于其中间,求其不曲而直,不迟而捷,不偏而圆,不渐而顿者,则莫如念佛求生净土一法也。 念佛一法,喻如阿伽陀药,施于众生,无病不治。 乃方便中之方便。 直径中之直径。 顿中顿。 圆中圆。 横超三界,带业往生。 不落阶级,不落次第。 十方诸佛,舍此法不足以圆成佛道。 历代祖师,舍此法不足以教化众生。 时至今日,若不念佛以求生西,将何以对阎君之问。 古曰、莲池在前,镬汤在后。 若不生西,必堕地狱。 盖吾人终日所为,不外善恶二道。 作恶者,固堕地狱。 即修善者,虽受人天乐报,而乐不久长,报尽亦必随堕地狱。 惟有念佛生西,一生永生,一证永证,再不退堕。 亦直捷,亦圆顿。 愿诸仁者勉之。 (二)又显名胜二(初)正显《解》又于一切念佛法门中,求其至简易,至稳当者,莫若信愿专持名号。 前谓诸佛怜悯,垂念众生,施设教化。 只以机宜不同,致使如来所说亦异。 虽归元无二,而方便则有多门。 于多门中,求其至直捷圆顿者,莫若念佛求生净土。 而念佛复有多种之不同。 (一)实相念佛。 观能念之心,当下了不可得,所念之佛,亦了不可得,空观也。 正了不可得时、而能所宛然,历历明明,假观也。 正历历明明,而当处了不可得。 正了不可得时,而能所历历明明,中观也。 又实相无相,即空观。 实相无不相,即假观。 不相无相,无相不相,即中观。 非空假中,而即空假中,唯一实相。 (二)观像念佛。 如观佛形像,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 顶上肉髻相,眉间白毫相,乃至足下千辐轮相等是。 (三)观想念佛。 如十六观经中之观日轮悬鼓等,作诸悬想者是。 (四)持名念佛。 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念念无间,字字分明。 如是执持名号,名持名念佛。 如是观像、观想、实相、持名等。 一切念佛法门中,求其至简便,至容易最稳健,最妥当者,则莫若持名念佛之一法,为方便中之方便,径路中之径路也。 若其他念佛法门,须有一定之净室,还须种种手续,法则仪轨,方可入观。 非若持名念佛之方便,一切处,一切时,乃至行住坐卧,出入往返,迎宾送客,皆可念佛。 又观想观像,境界甚细,须观境分明。 而吾人心甚粗浊。 心粗境细,不易入手。 非若持名念佛之方便易行。 实相念佛,须明理。 若见理不真,易入歧途。 或招魔境。 非若持名念佛,信愿行切,即得往生,为最稳当。 因持名念佛,仗佛光照触,有四十里光明,群魔潜踪。 故于一切法门中,求其最妥当者,亦莫如持名念佛。 然持名虽易,亦须真信切愿,老实念佛而后可。 故经中先明依正庄严,楼台殿阁,罗网行树,以启信。 次明须发愿。 故经云已发愿,则已生。 今发愿,则今生。 既有信愿,然后专心念佛,以期往生。 故经又云,若一日乃至七日,一心不乱,即往生。 此之谓三资粮。 念佛具此,决定往生。 故云一切法门中,念佛为最直捷。 于一切念佛法门中,持名为最稳当。 然持名一法,言其易,则愚夫愚妇,三岁孩童,俱能持念。 言其难,则一句弥陀,非大彻不能全提。 所谓欲彻底全彰,难乎其难,八十老翁行不得者此也。 虽然如是吾人持名念佛,不问其难易与否,只须放下身心,蓦直念去,信愿恳切,水到渠成,自能成就。 (二)引证《解》是故净土三经并行,古人独以弥陀经为日课。 岂非持名一法,普被三根。 摄事理无遗,统宗教无外,尤不可思议也哉。 佛说无量寿经,观无量寿佛经,佛说阿弥陀经,为净土之三经。 并行流通于世间。 而古人独以小本弥陀经,列为日课。 盖有见于持名一法,普被三根,兼收利钝者也。 三根者,上中下也。 上根乃宿世曾栽福培德,根性聪利者是。 下根乃宿世业重障深,未曾栽培,根性暗钝者是。 中根在不上不下者是。 持名一法,摄此三根,如天普覆,似地均擎,故曰普被三根。 摄事理以无遗者,显此念佛一法,收摄事理,无丝毫遗剩。 极乐有四土。 如执持名号,带业往生者,居凡圣同居净土。 精持名号,断见思惑,而往生者,居方便有余土。 精持圣号,分断无明之惑,而往生者,居实报庄严土。 精持圣号,将穷无明之源,而往生者,居常寂光净土。 然此四土,前三属事,后一属理。 即一而三,三原即一。 四土不出一心。 故曰摄事理无遗。 又六字洪名为事,一心不乱为理。 即一心而为六字洪名之事,即六字而为一心之理。 通为一念,故曰摄。 又一句弥陀,具足事理。 两重十界,即在一心圆具。 所谓自心是佛,自心作佛。 自心是弥陀之是字,即理具也。 是心作弥陀,作谓造作,即事也。 如上所讲,可知自心本具佛界之理,故有修德之事造佛界。 亦可谓是心是天堂,是心作天堂。 是心是地狱,是心作地狱。 具性善性恶,即理具。 修善修恶,即事造。 自心圆具十界,即理具。 自心造作十界,即事造。 全理成事,全事即理。 理具事造,同居一念。 故曰摄事理以无遗。 统宗教而无外者,宗是佛之心。 所谓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立地成佛。 不立文字,以无言入道。 故曰心宗。 教是佛之口。 所谓教者,圣人被下之言也。 有五时八教。 五时(一)华严时(二)阿含时(三)方等时(四)般若时(五)法华涅槃时。 八教。 化仪四教,顿、渐、秘密、不定。 化法四教,藏、通、别、圆。 依教修观,明理而起修,故曰教门。 古云,若人但念阿弥陀,是名无上深妙禅,故统宗。 一句弥陀,竖彻五时,横该八教,故统教。 摄宗摄教故曰统宗教而无外。 离此念佛外,别无宗教之可言也。 又云举其名焉,统万行而无遗。 如一心持名,收摄六根,即是戒。 一心不乱,即是定。 历历明明,即是慧。 即具三学。 以此念佛功德,回向法界群生,即是布施。 故念佛一心,亦具六度。 华严之一真法界,即是一句弥陀。 法华之一乘实相,亦即一句弥陀。 故昔之大智大慧,如马鸣、龙树、智者、蕅益,诸尊宿,咸皆念佛生西。 今之观宗谛闲老人,博通宗教,弘经四十余年。 而其末后一著,仍以念佛生西为归宿也。 故持名念佛一法,乃不可以心思,不可以口议之微妙法门也。 (二)序注疏二(初)序古疏《解》注疏代不乏人,世湮所存无几。 云栖疏钞,广大精微。 幽溪圆中钞,高深洪博。 如二曜中天,有目皆睹,特以文富义繁,边涯莫测,致初机浅识,信愿难阶。 弥陀一经,普被群机。 法门精要,大藏秘髓。 故昔之贤哲,竞出手眼以注释之,故云代不乏人。 然时远湮没,迄今所存无几。 云栖莲池大师,述为疏钞,疏通此经要理。 钞释疏中奥义。 妙理广大,文义精微。 云栖,杭州山名。 大师弘道之所。 吾夏风俗,避名为敬。 后之尊大师者,故以云栖名焉。 师名袾宏,字佛慧。 杭之仁和人俗姓沈。 三十一岁出家。 问法于遍融笑岩诸善知识,圆悟净宗妙理,乃大弘净土于云栖,著弥陀疏钞等书。 住世八十一岁。 于万历四十年,端坐念佛而逝。 为莲宗八祖。 圆中钞乃幽溪传灯大师,以圆融中道妙理,钞释大佑法师之弥陀略解。 圆理高深,中道广博,故曰高深洪博。 幽溪亦地名。 即天台幽溪高明寺,为传灯大师之道场也。 师俗姓叶。 少从映庵禅师出家。 著圆中钞,无生论等,弘扬念佛法门。 每一登座,常闻天乐鸣空。 师深达持名一法,圆具三观。 一句弥陀,即中道妙理。 故以之钞释弥陀略解也。 弥陀一经,得二钞以释之,如揭慧日于中天,有目皆睹。 善根利智,曾研教理者,得此二钞,即可登堂入室。 只以文丰辞富,义深理繁,初机浅识,莫测其边涯,何以登信愿之阶。 不得已再述要解,删繁取要,点示要眼。 此乃灵峰老人叙述要解之所以。 (二)序今解二(初)正述作疏缘起《解》故复不揣庸愚,再述要解。 前云弥陀疏钞,广大精微。 圆中钞,高深洪博。 只利于宿学,难益于初机。 故余弗揣庸碌愚痴,再述要解。 所谓智者不无一失,愚者不无一得。 乃智旭大师,自序述要解之缘起,及自谦之辞也。 (二)自陈同异俱非《解》不敢与二翁竞异,亦不必与二翁强同也。 譬如侧看成峰,横看成岭,纵皆不尽庐山真境,要不失为各各亲见庐山而已。 将释经文,五重玄义。 智旭大师,乃二翁之后学,何敢自出手眼,与二翁竞异,故曰不敢竞异。 以其各有见解不同,所谓仁者见之以为仁,故又云,亦不必与二翁强同也。 将释经文,尊天台仪式有五重玄义。 玄者,幽微难见也。 义者,深有所以也。 五重者,名、体、宗、用、教也。 未释经文之初,先释经中奥义。 擎示经前,俾人一览经题,便知经中大义也。 初序义竟。 (二)解经二(初)五重玄义分五(初)释名又二(初)总标立题《解》第一释名。 此经以能说所说人为名。 此经于七种立题中,乃单人立题。 能说即娑婆教主,释迦牟尼佛是。 乃三觉圆万德备之究竟果人,超出九界众生之上,又曰无上人,为果德圆满之人。 所说即极乐教主,阿弥陀佛是。 亦果德圆满之人。 二皆极果究竟人,故以两土果人之单人为名。 (二)别释通别二(初)释别名三(初)释佛字《解》佛者,此土能说之教主,即释迦牟尼乘大悲愿力,生五浊恶世,以先觉觉后觉,无法不知,无法不见者也。 释迦牟尼是别号。 佛字,是通号。 释迦是姓,牟尼是名。 梵语释迦,此云能仁。 即仁慈博爱义。 亦是慈悲利济意。 佛能具此仁,所以观四生如赤子。 众生生死不了,诸佛心内不安。 故示生三界,设诸方便,以度脱之。 又慈能与乐,悲能拔苦。 释迦世尊,能拔众生生死苦,能与众生涅槃乐,故曰能仁。 梵语牟尼,此云寂默。 返照心源,湛寂常恒。 不但口是寂灭,心亦寂默。 身心寂灭,澈证自心之本体。 所谓言语道断,心行处灭。 经云,止止不须说,我法妙难思,故曰寂默。 寂默是体,即自行。 能仁是用,即化他。 当知世尊,于久远劫前,早已成佛。 故法华经云,我寔成佛已来,甚大久远。 只以众生沉沦生死,流转六道,生则糊涂生,死则糊涂死,生不知其所来,死不知其所去。 入驴胎,钻马腹。 生而死,死而生,轮回不已。 故我世尊怜而悯之,乘大悲愿,示迹娑婆,降生迦维罗国,为净梵王子,号曰悉达。 于周昭王甲寅年,四月八日,摩耶夫人于毗蓝园,右胁而生。 至年长成,睹人身有生、老、病、死之苦,十九岁即出家修道,雪山六年苦行。 至是以后,说法四十九年,谈经三百余会。 至年八十,众生机尽,乃示寂于双林树下。 此即能说教主,释迦牟尼佛是也。 乘大悲愿者,良以一切众生,皆有佛性。 只因妄想执著,故受三界生死。 诸佛乘大悲愿,以拔其苦也。 悲复有三种之别。 (一)爱见悲,凡夫具此。 如世人或见亲属,有意外之灾,无衣与之衣,无食与之食。 虽拔其苦,但是、人分亲疏,地分远近。 亲者则慈悲救济。 疏者则置之不顾。 有情见之悲。 故曰爱见悲。 又同类有苦则救之。 非同类,则非唯不拔其苦,反以残忍心待之。 如世俗人之食鸡猪鹅鸭,鱼鳖虾蟹。 以其非同类故,非唯不拔其苦,反以之饱口腹。 仅有人不杀人,同类相救拔苦之悲。 而情见未忘,故名爱见悲。 (二)法缘悲,二乘具此。 二乘圣人,观一切法,皆从因缘而生。 缘生无性,当体即空。 以此空法,示教利喜,拔六凡执有之苦,故名法缘悲。 (三)同体悲,诸佛菩萨具此。 诸佛观九界众生,是诸佛心内之众生。 诸佛之心,竖穷横遍。 故无一众生不在佛心内,故皆同体。 众生病即我病,众生苦即我苦,舍己从人。 观九界众生,与我一体,拔众生苦,即拔自己苦。 自他不二,故名同体悲。 五浊恶世者,娑婆秽土也。 (一)见浊。 凡外起诸偏邪之见,坚固执著,染污于心,故曰见浊。 (二)烦恼浊。 贪嗔痴三毒,如火炽然。 昏烦之法,恼乱心神。 故名烦恼浊。 (三)命浊。 人生七十,自古为稀,寿命短促。 (四)劫浊。 五浊之法聚会。 同时受此法,故曰劫浊。 (五)众生浊。 沉沦三界,往返六道,生生不已,故名众生浊。 然此五浊。 因心浊故,世界亦浊。 心净故,世界亦净。 众生心浊,所感之世界亦浊。 世界虽浊恶,众生虽刚强难化,而诸佛度生心切,不惮劳苦,不问净秽,仍示生浊世,化度众生,故曰生五浊恶世。 先觉,即自觉。 诸佛觉而不迷,众生常迷不觉。 诸佛是背尘合觉,众生背觉合尘。 诸佛彻悟一乘实相,故曰先觉。 以所觉之实相理,而觉悟众生,故曰觉后觉,即觉他。 诸佛彻法底源,识其本末,了其所以,知其究竟。 故曰无法不知,无法不见。 无法不知,即佛知。 佛知、无知无不知,即一切种智。 无法不见,即佛见。 佛见、无见无不见,即究竟佛眼见。 凡夫二乘偏知偏见。 外道邪知邪见。 菩萨二边知、二边见。 唯佛三智一心中知,谓正遍知。 五眼一眼中见,谓佛眼见。 即究竟觉满也。 (二)释说字《解》说者、悦所怀也。 佛以度生为怀。 众生成佛机熟,为说难信法。 令究竟脱。 故悦也。 悦者,喜悦也。 佛以度生成佛为怀。 凡度生、须待其时至机熟,方能欢喜信受,佛亦得畅己之本怀。 故曰悦所怀也。 念佛一法,一生成办,圆证三不退,乃难信难解之法,故须待众生成佛机熟,方能为说此弥陀难信之法。 究竟脱者,即究竟成佛之谓也。 脱即解脱。 凡夫五惑全具,分段生死缠缚,当然不可谓之解脱。 即三乘圣人,烦恼未破尽,无明未穷源,尚有方便实报变易生死缠缚,亦不可谓之解脱。 必须至五住究竟,二死永亡,复归本源,成等正觉,方可谓之究竟解脱。 佛说是经,欲令众生究竟成佛,故曰究竟脱。 (三)释阿弥陀又二(初)明导师《解》阿弥陀,所说彼土之导师。 以四十八愿,接信愿念佛众生,生极乐世界,永阶不退者也。 阿弥陀乃极乐之导师。 导谓引导。 众生沉沦苦海,无所依投。 阿弥陀佛,导之令至彼岸,故名导师。 四十八愿,乃阿弥陀在因地中所发,接引信愿行念佛之众生。 永阶不退者,圆证三不退也。 三不退者,(一)位不退。 断见思惑,方证不退凡夫地之真空位。 (二)行不退。 断尘沙惑,方证从空出假之行。 (三)念不退。 破无明惑,方证念念中道之不退。 唯一心念佛,恃自己之信愿,仗弥陀之慈力,执持名号,即可圆证三不退也。 (二)明华梵《解》梵语阿弥陀,此云无量寿。 亦云无量光。 要之功德,智慧神通,道力,依正庄严,说法化度一一无量也。 梵语者,因印土语,与梵天同。 故曰梵语。 阿弥陀,此云无量寿。 谓阿弥陀证得自心、不生不灭。 无始无终,竖穷三际,无有限量,湛然常寂,亘古不变之心性,故名无量寿。 亦云无量光。 谓阿弥陀,证此虚灵不昧灵明洞彻之心,横遍十方,故曰无量光。 寂而常照,即无量光。 照而常寂,即无量寿。 弥陀世尊,非唯光寿无量。 即功德智慧等,皆无量也。 功德即前五度,属事。 后般若度,即智慧,属理。 神通者,神为天性,通为慧性,以天然之性、彻照无碍。 道力者,道、谓三十七道品,力、谓十力。 依、谓依报,所依之国土。 如四净土,楼台殿阁,罗网行树等是。 正、谓正报,即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之佛身。 及诸菩萨人民等是。 庄严者,了因功德、为智德庄严,缘因功德、为福德庄严。 如是二严为能庄严,法身为所庄严。 能所不二,曰妙庄严。 极乐依正皆能说法。 能化所化,能度所度,一一皆不可以心量口量,故名无量也。 或曰净土一法,十方诸佛,咸皆赞叹,其妙可知。 若十方众生,咸皆念佛生西,不知极乐国土,俱能容纳否。 当知弥陀之极乐,即法界故。 法界无尽,岂有盈欠者乎。 法法是法界,法法皆遍满。 一多无碍,大小相融。 如百千灯,光照一室。 灯灯相摄,光光互融。 如维摩丈室,能容三万二千狮子宝座。 是故只恐众生信愿不切,不得往生。 不愁极乐国土之不能容纳也。 (二)释通名《解》一切金口,通名为经。 对上五字,是通别合为题也。 教行理三,各论通别。 广如台藏所明。 金口所宣,通名为经。 佛身是金身,佛口亦金口。 经云,佛身如胜净妙明,紫金光聚。 又金以不变为义。 佛所说法,千古不易。 如记众生成佛,将来决定成佛。 言提婆达多堕地狱,后果堕地狱。 故佛口是金口,千古不易之谓也。 此经是释迦世尊,金口所说,故曰经乃通题也。 佛说阿弥陀五字是别题,通别合题,故名佛说阿弥陀经也。 如来一大藏教,教行理三,皆论通别。 略如前文中释,广如天台一家教部所明。 天台一宗,有三大部五小部,能摄受含藏一切经文妙理,故曰台藏也。 (二)辨体又二(初)标明《解》第二辨体。 大乘经,皆以实相为正体。 前释名,释其假名。 今辨体,显其实体。 体是名下之所诠,名乃体上之能诠。 经中从始至终,无非能诠文字,意欲寻名得体,藉文显理,因筌得鱼,因指见月。 诸大乘经,以实相为正体。 释论云,除诸法实相,余皆魔事。 如华严以一真法界为体,即实相异名。 楞严以如来藏妙真如性为体,亦即实相异名。 法华亦以实相为体。 凡大乘经,皆以实相为正印也。 小乘经,则有三法印,谓无常、无我、寂灭。 有此三印即系佛说。 或谓小乘,何以有三印。 大乘何故但一印。 良以小乘根钝执重,生死非涅槃,涅槃非生死。 以无常无我二印,印生死。 寂灭印涅槃。 故须三印。 大乘根利执轻,悟生死即涅槃。 涅槃生死,二俱一体。 故但一法印也。 实相者,无相也。 无六凡之有相,无二乘之空相,无菩萨之二边相,无名字相,无言说相,如来藏空义,一切俱非。 金刚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故曰实相。 复次、实相者,无不相也,法法宛然。 所谓虚空无相,不拒诸相发挥。 一色一香,无非实相。 心实相故,法法实相。 如来藏不空义,一切俱即。 金刚云,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如来,亦是实相之异名也。 复次实相者,无相不相,不相无相也。 如来藏空不空义。 离即离非,是即非即。 非空非有,而即空即有。 即中道实相也。 诸佛悟此,所以成等正觉。 众生迷此,所以沉沦四生。 迷悟虽殊,而此实相理体,仍不生不灭,不迁不变,湛然常存。 故以之而为诸大乘之正体也。 (二)正辨分三(初)明性量无相《解》吾人现前一念心性,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 非过去,非现在,非未来。 原夫心佛众生,三无差别。 无差别性,即实相妙性。 三法皆得为今经之正体,何故只约一念心性,以显实相,为今经之正体耶。 当知若约佛法,则疑太高。 若约生法,又疑太广。 故约心法,最为切近。 复次、一念心性,直示一句佛号之体,即空假中。 诸佛所证之三德秘藏。 乃诸佛之心要。 后文云,一句弥陀,乃本师所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 又云,诸法所生,唯心所现。 一切因果世界微尘,因心成体。 故约心性明实相体。 又所谓诸法本闲,唯心自闹。 心若不闹,万法自如,则实相体显矣。 故约心法,而显今经之正体,最切要也。 现前一念心性,圆它它。 光烁烁。 随缘不变名性,不变随缘名心。 随染净缘,生十界事。 所谓三点如星相,横勾似月斜。 披毛从此出,成佛也由他。 众生不了此心,即执胸内之肉团心,以为心。 殊不知此非真心,有色质故。 亦非缘影,缘影因尘而有,有生灭故。 并非三处,亦非三世。 视之不见,不可以言其有。 听之不闻,不可以言其无也。 不在内者,不在身内也。 若在内者,应先见心肝脾胃五脏六腑,而后方能见外。 今既不见内,可知心不在内。 若在外者,则身与心,两不相干。 是知心不在外。 若在中间,南看成北,北看成南,中从何立。 故名不在中间。 非过去者,过去已成过去。 未来尚未有来。 现在则不住。 自心当体不生不灭,故非三世。 自心当体不可得,故非三处,名横遍十方。 即寂而常照,故曰无量光。 非三世,名竖穷三际。 即照而常寂,故名无量寿。 无量光寿,即现前一念心性。 故曰法界圆融体,作我一念心。 故我念佛心,全体是法界。 又曰十世古今,始终不离于当念。 无边刹海,自他不隔于毫端。 皆显一念心性,竖穷横遍也。 《解》非青黄赤白,长短方圆。 非香非味非触非法。 前谓一念心性,非三处,非三世。 今明一念心性,非能相,非所相。 能对,即六根见分也。 所对之境,即六尘相分也。 青黄赤白,长短方圆,通属色尘。 对下声香味触法之五尘名曰六尘。 能对之六根,喻如镜光。 所对之尘境,喻镜影。 光影唯一镜体,能所唯是一心,故非能所相也。 楞严云,如来藏本妙圆心,非心非空,非四大,非六尘,非六根,非六识,非四谛,非十二因缘,非六度,非四德等是也。 《解》觅之了不可得,而不可言其无。 具造百界千如,而不可言其有。 此显自心非有无相。 上文于三处三世,六根六尘中,觅心了不可得,即非有。 虽了不可得,而此心体湛然常存,即非空。 虽无相而体用宛然,即空而有。 故曰觅之了不可得,而不可言其无也。 具造百界千如者,具、谓理具,造、谓事造。 十界互具,则成百界。 界各十如。 故曰百界千如也。 十界者、(一)佛法界。 即三世诸佛。 (二)菩萨法界。 即十方菩萨。 (三)缘觉法界。 闻十二因缘而悟道者是。 (四)声闻法界。 闻四谛法而得度者是。 以上名四圣法界。 (五)天法界。 即六欲、色无色界诸天。 (六)人法界。 即四州之人。 (七)修罗法界。 嗔心好斗。 有天福而无天德。 (八)饿鬼法界。 身形丑恶。 常受饥嘘之苦。 (九)畜生法界。 愚痴无智。 即鸡猪鹅鸭等是。 (十)地狱法界。 八寒八热。 二六时中,受苦无间。 上所明者,事造十界也。 而十界,界界各具十界。 如人道亦具十界。 自心湛然常寂,寂照不二,一念平等心,即佛界。 起一念六度慈悲心,即菩萨界。 生一念沉空滞寂心,即二乘界。 此即人道具四圣也。 生一念五戒十善心,即天界。 生一念三纲五常心,即人界。 一念斗争心,即修罗界。 起一念悭吝心,即饿鬼界。 生一念贪恶心,即地狱界。 一念愚痴心,即畜生界。 此即人道具六凡也。 此为人道中具十界也。 人既具十界,则佛亦具十界。 乃至畜生亦具十界。 如斯十界互具,则成百界。 界各十如,则成千如。 谓如是相,如是性,如是体,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缘,如是果,如是报,如是本末究竟等。 此谓之百界千如也。 复约正觉有情。 及依报器世间之三世间各一千,则成三千。 复次事造三千,由于理具三千。 如是心是佛,是心是天堂,是心是地狱。 如水本具波浪之事,谓之理具。 复有事造三千如、是心作佛,是心作地狱。 如水遇风,则生波浪,谓之事造。 诸法虽殊,三千摄之无遗。 而事造理具,两重同居一念。 故云具造百界千如。 则非空也。 而此一念当体了不可得。 如千波万浪虽殊,而各无自性可得。 故复不可言其有,则非有也。 非有非空,妙在其中矣。 《解》离一切缘虑分别,语言文字相。 而缘虑分别语言文字,非离此别有自性。 夫常住真心性净明体,不落文字,何有言诠。 扬眉落二三,开口落两蹶。 当体无言说故离一切攀缘,思虑分别,语言文字等相也。 离凡夫执有之缘虑分别,语言文字相。 离二乘著空之缘虑分别语言文字相。 离菩萨执但中之缘虑分别语言文字相。 复次凡夫之缘虑分别,即见思惑,为界内我执。 二乘缘虑分别。 即尘沙惑。 菩萨之缘虑分别,即无明惑。 此二种缘虑,为界外法执。 总前见思为五住无明。 而此五住无明,是虚妄相,本无自性。 性本自离,原不可得,非有性而离。 若是有性,则又不能离。 不能离则众生永不能成佛矣。 故曰非离此别有自性也。 《解》要之离一切相,即一切法。 离故无相,即故无不相。 不得已强名实相。 要之者,以要言之也。 离一切相者,约真谛以破凡情圣解。 所谓真谛门中,不立一法,故曰离一切相也。 即一切法者,约俗谛建立一切。 所谓俗谛门中,不舍一法,故曰即一切法。 离故无相,即非有。 即故无不相,即非空。 非空非有,而即空即有。 即是圆中妙理,亦是圆真,亦是圆俗也。 实相无名,无相,即真谛。 亦无不名,无不相,即俗谛。 非真非俗,而即真即俗,至理圆融,不可以名名,为度群迷故,不得已强名曰实相。 (二)明性体圆成。 分三(初)总标《解》实相之体,非寂非照。 而复寂而恒照,照而恒寂。 此总标心性遮照不二。 实相之体,即吾人一念之心性也。 此之性体,众生本具诸佛所证,即圆成实之本体也。 非寂非照者,寂者湛寂,照者明照。 自心湛湛寂寂,故非有。 自心灵明洞照,故非空。 双遮二边,故曰非寂非照。 寂照不二,遮照同时,故曰恒寂恒照也。 虽曰非寂非照,而自心历历明明,故曰寂而恒照。 即不变随缘之用。 虽历历明明时,而自心仍湛湛寂寂,故曰照而恒寂。 即随缘不变之体。 寂照不二,唯是一心,故名双照。 所谓如来藏妙明心圆,离即离非,即非寂非照。 是即非即,即恒寂恒照也。 《解》照而寂,强名常寂光土。 寂而照,强名清净法身。 现前一念心性,亘古亘今,湛寂常恒。 即照而寂,强名常寂光土。 常、即法身德。 寂即解脱德。 光即般若德。 乃诸佛所证之三德秘藏。 土有不动义,故合照而寂也。 自心正湛寂之时,仍灵明洞照。 即寂而照,强名清净法身。 即自心清净法身。 法身有随缘义,故合寂而照也。 此明众生现前一念心性,即诸佛如来之身土也。 《解》又照寂,强名法身。 寂照强名报身。 此约众生心性,又是如来法报二身,显心性本具。 照而常寂,强名法身,取法身无相义。 寂而常照,强名报身,取报身有相义。 问,前以寂合照,名法身。 今何故又以照合寂,名法身耶。 答,法身有随缘无相二义。 前明法身随缘,故以法身合照,显身土不二。 今明法身无相,故让法身合寂,显法报一体。 此上四句皆约性德而言。 《解》又性德寂照,名法身。 修德寂照,名报身。 此二句性修合论。 性德自性本具之德体也。 自性本具寂照,但无修德之功,未成事用。 如金在矿,未加煆炼,不能受用。 故若寂若照,总名性德之法身也。 修德者,即始觉智发,照本觉理。 五惑尽,三智圆。 修德有功,性德全显。 如金出矿,加之煆炼成为纯金,可以受用。 故若寂若照,总名报身也。 然在矿之金,与出矿之金,无二无别。 正显众生性德之法身,与诸佛修德之报身,亦无二无别。 以其全是实相故也。 《解》又修德照寂,名受用身。 修德寂照,名应化身。 修德之照而常寂,乃诸佛自受用报身,亦名法门身。 如妙宗云,八万四千陀罗尼为发。 第一义谛为髻。 种智为头。 慈悲为眼。 无漏为鼻。 四辩为口。 四十不共法为齿。 权实二智为手。 如来藏为腹。 三三昧为腰。 定慧为足。 唯独自受用,余人所不见。 故名曰自受用身。 此即修德之寂体也。 修德究竟,寂而常照,名应化身,随机应化,如观音之三十二应,乃他受用身。 垂形十界,应化一切,故名应化身。 此即修德之照体也。 《解》寂照不二,身土不二,性修不二,真应不二,无非实相。 前来说寂说照,应知本是一体。 寂如月之体,照如月之光。 从体起用,全寂即照。 摄用归体,全照即寂。 寂照原是一心,故曰不二。 身土不二者,现见身体是身体,房屋是房屋,此皆众生妄见。 如实而论,房屋即自心中之房屋,身体即自心中之身体。 即一心之寂体而为土,即一心之照体而为身。 原是一心,云何言二。 故曰身土不二也。 性修不二者,性德即本觉理,修德即始觉智。 全性起修,由本觉理,发始觉智。 全修在性,以始觉智,照本觉理。 始本不二,故曰性修不二也。 真应不二者,真即自受用身,应身即他受用身。 自他一体,故曰真应不二也。 无非实相者,谓虽分寂照,身土,性修,真应,唯是一心所现。 而一心即是实相。 所谓心实故,法法无非实相。 所谓青松翠竹,总是真如。 绿柳黄花,无非般若。 到此地步,处处悉成华藏界,纵教何处不毗卢。 然而实际理地,不受一尘,即实相无相,真空义也。 又云虚空无相,不妨诸相发挥,即实相无不相,妙有义也。 真空不空,即妙有。 妙有非有,即真空。 真空妙有不二,即中道实相。 而中道实相,即吾人一念心性。 而一念心性,即空,即假,即中,圆具三观之妙理。 如水银堕地,颗颗皆圆。 如析旃檀,片片皆香。 此经从始至终,所诠之文,无非谈此一念心性。 除此心之外,别无片事可得。 故曰诸法所生,唯心所现,因心成体。 所谓心者,即实相,实相即此经体。 故称经曰妙经,要解称曰妙解。 微妙解,不足以显妙经之妙。 微斯经,岂能成妙解之妙哉。 (三)明性具遍作分二(初)承前起后《解》实相无二,亦无不二。 此承前文,实相无二之理,起后文实相无不二之事。 十界差别法,唯是一心作,故实相无二相也。 十界诸法宛然,故无不二之相也。 (二)正显《解》是故举体作依作正,作法作报,作自作他。 乃至能说所说,能度所度,能信所信,能愿所愿,能持所持,能生所生,能赞所赞。 无非实相正印之所印也。 是故者,承上起下之辞也。 举实相之全体,作依正,作法报。 乃至作能赞所赞,一一皆依实相为正体也。 依谓依报,即极乐之四土。 正谓正报,即弥陀世尊观音势至等。 如人之色身为正报。 所依之房屋大地,名为依报。 然一切依正等法,皆为自心本具。 心若不具,何有依正等法。 如树木本具棹凳等器之性,谓之性具。 假木匠之缘,造作而成,谓之事造。 而器器无非是木。 所以依正等法,无非实相。 实相具一切法。 如实相是弥陀,实相作弥陀。 实相是极乐,实相作极乐。 而举实相之全体,非实相之少分。 如窗洞内见太阳,乃见太阳之全体,非少分。 在屋外见太阳,亦见其全体,非少分。 乃至全世界之人类,亦见其全体,非其少分。 故曰举体作依作正,作法作报,作自作他也。 乃至,超略之辞也。 因其义甚多,故以乃至二字,超略之也。 能说即释迦,所说即弥陀。 能所皆是实相。 能度即诸佛,所度即众生。 良以众生迷昧自心。 如春蚕之作茧,自缠自缚。 如秋蛾之赴火,自寻苦恼。 世尊悯之,度其令至彼岸也。 能信即自心,所信即净土法门。 厌离娑婆,欣求极乐,名能愿。 期生极乐四土,名所愿。 能持即三业,所持即一句洪名。 三资粮为能生,四净土为所生。 释迦世尊,及六方诸佛为能赞。 极乐依正为所赞。 能所一一皆是自心实相所具亦即自心实相所作。 故曰实相正印之所印也。 正印者,谓随拈一法,乃至一微尘。 一芥子。 一香一花。 皆是竖穷横遍,实相全体所具。 既曰竖穷横遍,自心实相,事事无碍,大小相融,一即一切,一切即一。 如百千灯光照一室。 光光相摄,重重无尽。 一一无非实相。 故此经以实相为正体也。 (三)明宗三(初)统论宗义《解》第三明宗。 宗是修行要径,会体枢机,而万行之纲领也。 提纲则众目张,挈领则襟袖至。 故体后,应须辨宗。 宗者,趣也。 乃修行之归趣也。 前显体,显于性。 今明宗,明于修。 全性起修,故说宗。 全修即性,故说体。 性德在缠非修弗显,故显体之后,须明宗也。 又宗者,要也。 乃修行之要径也。 前虽知实相体,若无要径,何以达实相之域。 故曰,宗是修行之要径也。 会体枢机者,宗如门之枢,弩之机。 门之开合,则由枢。 箭之发动,则由机。 会体之径,则由宗也。 纲是纲要,领是衣领。 万行虽多,六度摄之无遗。 宗即为六度万行之纲领。 若欲纲目张,必须提纲。 若欲襟袖至,则须挈领。 若欲得实相体,则须明宗矣。 (二)正明经宗分二(初)略标三资《解》此经以信愿持名,为修行之宗要。 非信不足启愿,非愿不足导行。 非持名妙行,不足满所愿,而证所信。 经中先陈依正以生信。 次劝发愿以导行。 次示持名以径登不退。 此经以信愿持名为宗要。 信愿持名,为净土之因。 极乐四种净土,为净土之果。 兹举因以摄果也。 信愿行三,如鼎三足,缺一不可。 所谓信为道元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 又云,佛法如大海,唯信方能入。 有信方能起愿,故曰非信不足启愿。 若无真实之愿,则不足起持名妙行。 信真则愿切,愿切则行亦切。 今之念佛者,每多一日曝之,十日寒之,皆信愿不切之故也。 愿若恳切,念念欣求极乐,念念厌离娑婆,如斯则行心切矣。 持名念佛法门能摄一切行门。 如其他法门,彼此不能相融。 念佛一法,一多无碍。 一切即一,一即一切。 故曰妙行。 非此妙门不足满自己愿望,而证所信之弥陀极乐。 然此三法,一即三,三即一。 念一句弥陀,即具三种。 一念之中,即具信愿行。 非先信而后愿,非次愿而后行。 当知信愿行同时。 故此三法,为修净业之枢机,生西之纲领也。 所以经中先陈依正庄严。 如云,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 其土有佛号阿弥陀。 其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 有七宝行树,八功德水。 又极乐之主伴,皆是无量光寿。 如是广陈依正庄严,使生信也。 次劝发愿。 故经云,已发愿,则已生。 今发愿,则今生。 当发愿,则当生。 以愿导行也。 次示持名。 故经云,执持名号,若一日,乃至七日,一心不乱,即得往生。 仗信愿行之净业,即可圆证三不退,一生成办。 故此经以三法为宗要也。 (二)广释三资分二(初)总标《解》信则信自,信他。 信因,信果。 信事,信理。 愿则厌离娑婆,欣求极乐。 行则执持名号,一心不乱。 信者、相信也。 信自己自性是佛,名信自。 信净土一法,乃十方诸佛,出广长舌所赞,语无虚妄,名信他。 一称南无佛,皆得成佛道。 一称尚尔,况一心乎,名信因。 四种净土将来决定得生,名信果。 信十万亿佛土外,的确有极乐世界,名信事。 而十万亿佛土外之极乐,即在一念心中。 因此心竖穷横遍故。 所谓生则决定生,去则实不去。 名信理。 梵语娑婆,此云堪忍。 谓堪能忍受诸苦也。 娑婆乃五浊恶世。 有三苦八苦,无量诸苦。 所谓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众苦充满,甚可怖畏。 而众生住于其中,晏安如故,不以为苦。 反于其中将苦作乐,堪能忍受众苦。 故名堪忍。 持名念佛者,应愿离娑婆之妄苦,应欣求极乐之真乐。 如厌离牢狱之苦,欣求皇宫之乐。 虽有欣厌心,必须实行,方可遂己之所欣。 故虽信愿,必须起持名妙行,方能实证所信愿之极乐世界也。 上略标,下广释。 (二)别释分三(初)释六信分六(初)信自至六信理《解》信自者,信我现前一念之心,本非肉团,亦非缘影。 竖无初后,横绝边涯。 终日随缘,终日不变。 十方虚空,微尘国土,元我一念心中所现物。 我虽昏迷倒惑,苟一念回心,决定得生,自心本具极乐,更无疑虑。 是名信自。 信自己一念之心性,即能信之信心所。 是心竖穷横遍。 非三处,非三世。 前念已灭,后念未生。 中间孤楞楞之一念心性,本是竖穷横遍。 此心性本非肉团。 肉团心,乃心肝脾肺肾。 五脏中之心脏。 四大因缘,假合而成。 即八识之相分,亦浮尘意根也。 亦非缘影。 缘谓攀缘,能缘之见分。 影谓所缘,六识所缘相分。 乃五尘落谢影子,故名缘影心。 此心最易认识,即现前妄念分别者是。 又当闲坐时,虽不缘五尘。 而于未静坐以前,所见之尘境,仍分别可辨,此即缘影心。 如佛顶征心文云,阿难言,如来现今征心所在。 而我以心推穷寻逐,即能推者,我将为心。 佛言,咄、此非汝心。 阿难白佛,此非我心,当名何等。 佛告阿难,此是前尘虚妄相想,惑汝真性。 由汝无始至于今生,认贼为子,失汝元常,故受轮转。 非唯阿难如是。 一切众生,莫不以此分别者为心。 故曰妄认缘影为自心相。 又五尘落谢之影易知。 唯静守空影,最难破析。 心性即自证分,证自证分,喻如镜之全体。 镜光,如能缘见分。 镜影,如所缘相分。 而有相之影易知,无相之影难晓。 此即众生根本无明,须彻底研究。 否则必迷头认影,将他作己。 认贼为子,劫汝家宝。 故经云,纵离一切见闻觉知,内守幽闲。 犹是法尘分别影事。 我非ぇ汝,执为非心。 但汝于心,微细揣摩。 若离前尘,有分别性,即汝真心。 竖无初后者,吾人一念心性,前无始,故无初。 后无终,故无后。 竖穷三际,十世古今,不离当念。 故法华云,观彼久远,犹若今日。 谓过去尘点劫事,及未来弟子成佛事,皆在现前一念心中。 故曰竖无初后。 横绝边涯者,一念心性,横遍十方,绝无边涯。 众生迷倒,弃百千大海而认一沤体,为自心性,良可悲也。 终日随缘,终日不变者,吾人眼见色,耳闻声,六根随六尘之缘。 然虽随缘,而终不变。 喻如水随寒冷之缘,即水成冰。 随和暖之缘,溶冰为水。 冰水虽殊,而湿性不变。 又如虚空随明闇缘。 日出则明,日没则闇。 而空性不变也。 虚空国土,是我心中所现物者,谓吾人一念心性,竖穷横遍,含裹十方。 虚空微尘,皆自心中所现之物。 佛顶经云,十方虚空,生汝心内。 犹如片云,点太清里。 又云,空生大觉中,如海一沤发。 有漏微尘国,皆依空所生。 沤灭空本无,况复诸三有。 所谓心悟妙理虚空小。 故曰,十方虚空皆自心中物也。 昏迷倒惑者。 昏、谓无明,即我法二执。 迷、谓真中二迷。 倒、谓枯、荣八倒。 惑、谓五住惑。 凡夫有我执之昏,真谛之迷,有荣四倒,起见思惑。 因此感分段生死。 二乘有法执之昏,俗谛之迷,有枯四倒,起尘沙惑。 因此招方便变易生死。 菩萨亦有微细法执之昏,中道之迷,二边四倒,无明之惑。 因此感实报变易生死。 一念回心等者,谓今念佛回心,则横超西方净土。 所谓一念回光,即同本得。 若执持名号,至事一心不乱,则无六凡之昏迷倒惑。 我执心回,即得生无我心中,本具方便同居二种极乐。 若念至理一心不乱,则无三圣之昏迷倒惑。 法执心回,即得生无法心中本具寂光、实报二种极乐。 是知吾人心中,圆具四净土,包含一切法。 生极乐即生自心中之极乐。 因此深信,更无疑惑思虑。 是名信自也。 (二)信他《解》信他者,信释迦如来,决无诳语。 弥陀世尊,决无虚愿。 六方诸佛广长舌,决无二言。 随顺诸佛,真实教诲决志求生,更无疑惑。 是名信他。 信他者,信佛之言教也。 信释迦言无虚妄。 所示持名念佛一法,乃圆顿中之圆顿。 佛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 不异语者,不诳语者,决无欺诳众生之语言,故愿众生谛实信仰也。 极乐依正庄严,乃弥陀导师行愿所感。 而此愿,决无虚妄。 弥陀、释迦乃佛别名。 如来世尊,乃佛通号。 解见前。 六方,谓东西南北上下。 虽不说四隅,实亦该括十方。 广长舌者,即显佛多生多劫,世世以来,语无虚妄,所以舌能遍覆三千大千世界。 念佛一法,非唯释迦世尊称叹。 即十方世界,所有诸佛,咸出广长舌称赞。 决无异言,应谛信无疑,随顺诸佛,真而不妄,实而无虚之言教,及慈训之明诲,决志求生极乐。 能深信诸佛利物被下之言,故名信他。 (三)信因《解》信因者,深信散乱称名,犹为成佛种子。 况一心不乱,安得不生净土。 是名信因。 信因者,以持名念佛为因。 深信者、非浮信,具有深刻之信也。 散乱称名,犹为成佛种子。 如金刚种子,永不坏灭。 所谓如食少金刚,必定穿肠而出。 又云一称南无佛,皆共成佛道。 何况一心不乱,将来决定得生。 如昔世尊在世时,有一老翁,来至佛所,欲求出家修道。 佛适他往。 而诸大弟子,皆得宿命通。 见老人久远以来,未种善根。 虽出家,亦难得益。 皆不听其出家。 老人自悲障深,甚为感伤。 后佛见而携归,准其出家。 未久之间,即得罗汉果。 诸大弟子,咸起惊疑,问佛所以。 佛言汝等所得宿命,只能知八万劫内事。 老翁于八万劫外,身为樵夫,入山采柴,路遇猛虎,樵夫大惊,避逃上树。 虎亦追迹而至,以口啮树,将及半。 樵夫急而无可奈何,不觉夺口而称南无佛。 以此称名功德之善根种子,所以得今出家,圆成圣果。 一称尚成圣果,况一心持名,将来决定得生净土。 是名信因。 (四)信果《解》信果者,深信净土,诸善聚会,皆从念佛三昧得生。 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亦如影必随形,响必应声,决无虚弃,是名信果。 谚云,作善得善报,作恶得恶报。 则知念佛,决得成佛报。 此等至理,自应深信无疑。 吾等若能生西,即与观音势至,把臂同行。 故云,与诸上善人,聚会一处。 而此利益,皆由念佛三昧得生。 梵语三昧,此云调直定,亦云正受。 吾人未念佛时,妄念纷飞,曲而不直。 以一句弥陀,持至一心不乱,自然不散不乱。 如蛇入竹筒,自得调直。 故云调直定。 正念佛时,不受诸受,故名正受。 念佛、念至能所俱泯。 内忘六根,外忘六尘。 根尘双忘,内外一如,即成为念佛三昧。 以此为因,生西为果。 瓜子为种,必得瓜果。 豆子为因,必得豆果。 未有瓜种而得豆果,亦未有豆种而得瓜果。 瓜豆种子中,已含有瓜豆之果,名为因该果海。 将来瓜果成熟,即成熟因中所具之果,名为果彻因源。 故曰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如人在太阳之下,则有身影。 身长则影长,身短则影短。 身正则影正,身斜则影斜。 是名影必随形。 又如在山谷中,或唱或啸,必有回声。 是名响必应声。 有念佛之因,必感成佛之果。 如是信者,名曰信果。 (五)信事《解》信事者,深信只今现前一念不可尽故,依心所现十方世界、亦不可尽。 实有极乐国,在十万亿土外,最极清净庄严。 不同庄生寓言。 是名信事。 事谓事相,如极乐依正庄严,黄金为地,七宝为阶,八功德水等。 的确是有,深信无疑。 名信事。 现前一念者,前念已灭,后念未生,正恁么时孤楞之一念也。 此一念心性,清净本然,周遍法界。 横竖赅罗,无有边际。 既此一念之心,不可穷尽。 则知依心所现,十方世界,亦不可穷尽。 如依一念我执心,则现同居土世界于我执心中,若是善念,则现三善世界。 谓天、人、阿修罗。 于我执心中,若是恶念,则现三恶世界。 谓地狱、鬼、畜生。 喻如迷人所见方向,亦竖穷横遍不可尽也。 若依一念法执心,则现方便土世界,实报土世界。 喻如悟人所见方相,亦竖穷横遍不可尽也。 若依无执心,则现常寂光世界,无竖可穷,无横可遍,是名真竖穷横遍。 喻如非迷非悟人,原无竖横可辨别也。 实有极乐等者,谓上来所说四土,唯心所现。 唯依心所现,心实有故,则十万亿佛土外之极乐,亦实有也。 最极清净庄严者,四土圆融故。 庄生,即庄子。 姓庄名周。 寓言者,寄托之言也。 即南华经。 其中语言,皆假此说彼。 虽有其名,原无其实事。 如云,有人名混沌,生无七窍。 人怜而凿之,七窍有而混沌死矣。 如此唯有其名,而无其人。 佛说西方极乐世界,的确是有。 故不同庄生之寓言也。 (六)信理二(初)明心性无外《解》信理者,深信十万亿土,实不出我今现前介尔一念心外。 以吾现前一念心性,实无外故。 前谓十万亿佛土外,有极乐世界。 而十万亿外之佛土,即我心内之佛土。 此心即法界,法界无外故,此心亦无有外也。 愚者,谓屋在空中,人在屋中,心在身中。 楞严云,一迷为心,决定惑为色身之内。 殊不知此身,及山河大地十方虚空,皆在此心之内。 此心本自竖穷横遍,实无有外。 故曰不出一念心外也。 (二)明事事无碍《解》又深信西方依正主伴,皆吾现前一念心中所现影。 全事即理。 全妄即真。 全修即性。 全他即自。 我心遍故,佛心亦遍。 一切众生心性亦遍。 譬如一室千灯,光光互遍,重重交摄,不相妨碍。 是名信理。 深信西方。 依报四土、正报三身、主之弥陀、伴之观音等,皆吾现前一念心中所现影。 此一念心性,有四分。 依正主伴,乃相分,如镜中影。 同在一念,即见分,如镜之光。 心即自证分,如镜面。 性、即证自证分,如镜铜。 四分唯是一心,故弥陀依正。 即我自心中之相分影子。 我等众生。 即弥陀心内之相分影子。 此即华严之四种法界。 一念、即理法界。 影、即事法界。 全事即理等,即理事无碍法界。 我心遍故等,乃事事无碍法界。 全事即理者,全相分之事即内三分之理。 喻如全镜影即镜铜也。 全妄即真者,全见相二分之妄,即内自证分、及证自证分二分之真。 见相二分,乃依他起性。 依他如幻,原是虚妄。 所以见相二分,如蜗牛之二角。 出则成双,入则为一。 全真起妄,所以全妄即真。 喻如镜光镜影,即镜面镜铜故。 全修即性者,全见、相、自证三分之修德,即证自证分之性德。 喻如镜影镜光镜面,即镜铜故。 全他即自者,非唯我之相分,是我心现。 即佛菩萨等相分,亦我心现。 此即事理无碍法界。 我心遍故等者,谓我心王、心所遍法界,佛心王心所亦遍法界。 一切众生心王、心所亦遍法界。 此即事事无碍法界。 此约全境即心而言。 若约全心即境言之,则又曰,我境遍故,佛境亦遍。 一切众生境亦遍。 喻如饿鬼所见之火,即人所见之水。 亦即天所见之琉璃。 故曰,事事无碍法界也。 一室千灯,正譬显事事无碍法界也。 一灯遍满一室,二灯光亦遍满一室。 乃至千灯光,亦遍满一室。 光光无碍,重重无尽互相收摄,不相妨碍。 一室喻依报相分。 千灯喻我身,佛身,及众生等之正报相分。 光喻不变随缘之心。 室中虚空,喻随缘不变之性。 光光互照,喻佛相分上,有我心、及众生心、所变相分。 我相分上,亦有佛、及众生心、所变之相分。 众生相分上,亦有佛及我心所变相分。 所谓弥陀即众生心中之弥陀,众生即弥陀心内之众生。 佛相分乃寂光土。 众生相分,且指实报方便二土。 我相分,且指同居土。 又四土同在一处,故曰同居。 四土皆为众生建立,则又同一方便。 四土皆是实行所感,又同为实报。 四土唯是一心,则又唯一寂光。 故曰重重交摄,不相妨碍。 故后文云,同居净境,真俗圆融,不可限量。 如此信者,方为信理。 释六信竟。 (二)释二门二(初)正明二门《解》如此信已,则娑婆即自心所感之秽。 而自心秽,理应厌离。 极乐即自心所感之净。 而自心净,理应欣求。 前释六信竟,今当释愿。 愿者,四种弘誓也。 四弘、依四谛而发。 依苦谛则发众生无边誓愿度。 依集谛则发烦恼无尽誓愿断。 依道谛则发法门无量誓愿学。 依灭谛则发佛道无上誓愿成。 此有欣厌二门。 前二誓乃厌离门,后二誓、乃欣求门。 四谛通四教,四弘亦通四教。 此约竖义。 今净土乃横超法门,一厌离一切厌离,则娑婆四土圆离。 一欣求、一切欣求,则极乐四土圆求。 圆舍则五住地惑,不断而断。 圆取则四土佛果,不成而成。 故后文云,圆见三身,圆证三不退等文,皆显净土横超之功能也。 如此信已四字,承上起下之辞也。 谓既信依正二报,皆依心现。 则知娑婆四种秽土,原依自己本无之秽心所感。 吾人一念心性,本自清净。 因由一念不觉生三细,境界为缘、长六粗。 由斯而有三秽。 谓见思秽、尘沙秽、无明秽。 然而既是本无之秽,应当厌离,非是分外。 又知极乐四种净土乃依自己本有之净心所感。 谓增上善业、感同居净土。 空观智、感方便净。 假观智、感实报净。 中观智、感寂光净。 既是本有之净,理应欣求,亦非分外也。 (二)明取舍事理分二(初)正明《解》厌秽,须舍至究竟,方无可舍。 欣净,须取至究竟,方无可取。 故妙宗云,取舍若极与不取舍,亦非异辙。 厌秽,要离之又离,舍之又舍。 舍离至无可舍离处,方为究竟。 欣净,须取之又取,求之又求。 取求至无可取求地,方为究竟。 然究竟二字,若论竖义,须至妙觉,修德毕功,性德圆显,取舍之情见空,至此方无取舍。 若论净土横超门,但得往生净土,便名究竟。 谓娑婆之秽,已究竟舍。 极乐之净,已究竟取。 以圆净寂光,圆登妙觉故。 故后文明愿中云,以下凡众生,于念不退中,超尽四十一因位。 此约事论。 若约理论,岂止往生然。 正当念佛时,一念相应,即一念究竟。 念念相应,即念念究竟也。 妙宗引证者,妙宗钞问云,至理微妙,不垢不净,无取无舍。 今立垢净,令人取舍。 既乖妙理,亦非上乘。 此执别以难圆。 答文,乃以圆义破别执。 故答云,取舍若极,与不取舍,亦非异辙。 辙者,车路也。 意约圆教一取一舍,无非妙理。 所谓一色一香,无非中道。 取即法界,法法无非法界。 故曰,取舍亦非异辙也。 (二)破执《解》设不从事取舍,但尚不取不舍。 即是执理废事。 既废于事,理亦不圆。 若达全事即理。 则取亦即理,舍亦即理。 一取一舍,无非法界。 故次信而明愿也。 世有一类修行人,虽亦念佛,而不发愿求生。 谓念佛净心,即是净土。 一味执理废事,殊不知执理已是取理。 不愿求生,已是舍事。 取舍宛然,何谓不取舍也。 若达全事即理,则事事无碍。 随拈一法,无非佛法。 信手拈出,无非是事,全体是理。 故曰取亦即理,舍亦即理。 一取一舍,无非事事无碍法界。 故次信事事无碍法界,而明取舍之愿也。 (三)释妙行分二(初)正明行妙《解》言执持名号,一心不乱者,名以召德。 德不可思议,故名号亦不可思议。 名号功德不可思议,故使散称为佛种,执持登不退也。 执持者,坚守执持也。 名号者,阿弥陀佛,万德洪名也。 名谓假名,德乃实德。 因实德而立假名,因假名而召实德。 德不可思议者,谓阿弥陀佛万德,原不可以心思口议也。 实德既不可思议,故佛之假名,亦不可思议。 假名既不可思议,方知吾人能念之心性,亦不可思议。 心性不可思议,所以散心称名,犹为成佛种子。 若能持至一心不乱,定生净土,圆登不退之位也。 (二)校量行妙分二(初)示诸行劣《解》然诸经示净土行,万别千差。 如观像。 观想。 礼拜。 供养。 五悔。 六念等。 一一行成,皆生净土。 斯文显净土诸经,示修净土行门不同。 如般舟三昧经,则示人观像念佛观佛之三十二相。 或丈六身八尺身等。 十六观经,则示人观想念佛,如观日轮悬鼓。 琉璃地。 八功德水等。 五悔者,即普贤行愿品,十大愿王也。 谓一者礼敬诸佛。 二者称赞如来。 三者广修供养。 四者忏悔业障。 五者随喜功德。 六者请转*轮。 七者请佛住世。 八者常随佛学。 九者恒顺众生。 十者普皆回向。 六念者,一者念佛。 慈悲导师。 二者念法,三世佛母。 三者念僧,人天福田。 四者念天,长寿安乐。 五者念戒,清净身心。 六者念施,普济贫穷。 十六观经云,有三种众生,当得往生。 (一)者慈心不杀,具诸戒行。 (二)者读诵大乘,方等经典。 (三)者修行六念,回向发愿。 具此功德,乃至七日,即得往生。 然此诸行,全在回向发愿求生。 但得求生,即是念佛也。 此诸法门,收机不广。 心粗境界细,上根利智者,则易入手。 下根障重者,则难以入手。 故劣于持名之收机广,下手易也。 然执持名号,亦不可缺此诸行。 以为持名正行之辅助焉。 (二)独显持名妙《解》唯持名一法,收机最广,下手最易。 故释迦慈尊,无问自说,特向大智舍利弗拈出。 可谓方便中第一方便。 了义中无上了义。 圆顿中最极圆顿。 故云,清珠投于浊水,浊水不得不清。 佛号投于乱心,乱心不得不佛也。 如来一代时教,一切诸经,皆有当机启请,如来方说。 如法华,舍利弗三请,如来方说。 楞严,阿难启请,世尊方说。 唯弥陀经,如来无问自说。 良以持名一门,圆具三种妙。 (一)事妙。 收机广,下手易。 (二)理妙。 方便中第一方便。 乃至圆顿中最极圆顿。 (三)圆妙。 圆收诸行。 乃至三观十乘,七科道品,无量法门,无不具足。 具此三妙,众生不知,所以无人发问。 世尊怜悯心切,作不请友。 无问而自说。 特向大智舍利弗拈出者,净土至理圆妙,非大智莫入,故须向舍利弗拈出也。 梵语舍利弗,此云鹙鹭子。 以母彰名,解详下文。 第一方便者,一句洪名,蓦直念去。 念念相应,念念即佛。 即心即佛,心佛一如不落三乘方便之行,故为第一方便。 了义,谓显了第一义谛。 佛即无上第一义谛今念念弥陀,念念即佛。 真实之理,彻底显见。 最极圆顿者,以念念相应,念念即佛,不落渐次也。 清珠者,清水珠也。 此珠有清水之功。 喻佛号有澄浊得清,返妄归真之功也。 (三)结归因果《解》信愿持名,以为一乘真因。 四种净土,以为一乘妙果。 举因则果必随之,故以信愿持名,为经正宗。 其四种净土之相,详在妙宗钞及梵网玄义,兹不具述。 俟后释依正文中,当略示耳。 法华以一乘因果为宗。 此经亦以一乘因果为宗。 信愿行三,为生净土之一乘真因。 四种净土,为生极乐之一乘真果。 今经但以信愿持名为因,举因必摄果。 故以三资粮,为此经之正宗也。 第三明宗竟。 (四)明力用分三(初)总标力用《解》第四明力用。 此经以往生不退为力用。 力用者,此经之功能德用也。 力者,谓之功。 用者,谓之德。 此经以往生为功力,不退为德用。 经云众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 其中多有一生补处。 其数甚多,非是算数所能知之。 但可以无量无边,阿僧祇说。 此即是经之功能力用也。 (二)别明力用分二(初)往生四相又二(初)总标《解》往生有四土,各论九品。 且略明得生四土之相。 释此四土。 有横有竖,净秽二义。 约娑婆为秽,约极乐为净。 (一)凡圣同居土。 谓三界二十五有之众生,由善业、恶业、不动业所感。 有天人、阿修罗、地狱、鬼、畜生,六道之别。 而有圣人同居,故名凡圣同居土。 同居之圣人,有乎两种。 (一)权现。 方便等上三土,亦迹娑婆者是。 (二)实果。 谓已断见思证三乘果,而未入涅槃者是。 有此权实二圣同居,故名凡圣同居土。 若约极乐同居净土,乃无漏净业所感,纯是念佛众生往生。 是净业,非有漏业。 无四恶趣,无四空天。 及外道天魔王等天。 纯入正定聚。 无不定聚、及邪定聚。 乃他方众生,修净业行,带业往生未断见思,暂名凡夫。 圣人亦有权实,与娑婆同。 (二)方便有余土。 约娑婆论,断见思惑,证二乘果,修方便道者之所游居。 离分段生死,尚有变易。 但破见思,未尽余惑。 故名有余。 若约净土论,则但出娑婆三界,生于极乐,不出同居,而超方便土。 凡得生者,纯是菩萨。 虽有声闻,而非定性二乘。 如得生西,俱无量寿,可增进故耳。 但断同惑,名曰声闻。 余惑未尽,且名方便有余土。 (三)实报庄严土。 谓称性起修,断尘沙惑,亦能分断无明,感实报果。 身能现土,土能现身。 以俗中谛理,为所庄严。 假中观智,为能庄严。 能所一如,称性所感之实报庄严,故曰实报庄严土。 (四)常寂光净土。 即如来所证之三德秘藏。 常即法身,寂即解脱,光即般若。 又三德皆常,亘古不变。 三德皆寂,离五住惑故。 三德皆光,极明净故。 乃清净法身所居。 约智名身,约理名土。 身土一如,无有二相。 念佛生西者,圆断五住惑,圆登常寂光也。 各论九品者,因见思有轻重,感同居土九品之高低。 因尘沙有轻重,感方便土九品之高低。 因无明有轻重,感实报九品之高低也。 (二)别显《解》若执持名号,未断见思。 随其或散或定于同居土,分三辈九品。 见思者,迷理起分别,曰见。 对境起憎爱,曰思。 见惑,即五利使。 历三界四谛,有八十八使。 (一)身见。 谓妄认四大为自身相,执我我所。 (二)边见。 谓断常二见。 断见,谓人死则归断灭。 所谓一灵真性,还归太虚。 常见,谓人死为人,羊死为羊。 (三)邪见。 拨无善恶因果。 谓作善无善报,作恶无恶报等。 (四)戒取。 虽不拨无因果,而非因计因,持牛狗等戒,不达正因。 及佛弟子执著戒相,定有能持之人所持之戒,不了戒本无相,亦属戒取。 (五)见取。 谓非果计果。 执四禅四空无想等定,以为涅槃。 思惑,即五钝使。 历三界四谛有八十一品。 谓贪嗔痴慢疑也。 通称使者,谓八识心王之所差使也。 若论竖出三界,必须二惑断尽。 若论净土横超法门,只须信愿行切,即可带业往生也。 倘能在娑婆秽土,恳切虔诚,老实念佛,伏见思惑,即得生极乐同居土之三辈九品。 三辈即上中下三辈。 各三品,共九品也。 《解》若持至事一心不乱,见思任运先落。 则生方便有余净土。 事一心不乱者,行住坐卧,皆不离一句洪名。 于顺逆境不起憎爱,不被见思所乱,乃得我空。 正念佛时,虽有人赞叹,亦不生喜。 虽有人恼乱,亦不生嗔,则我人众生俱空,见思任运先落。 而行人意在念佛,不论断惑与否。 而见思粗惑先落,无明细故后断也。 如打铁者,意在成刀。 粗垢虽落,不以为喜。 念佛者,意在生西。 粗惑虽落,不以为意。 如是见思粗惑断,得事一心。 于临终时,则由娑婆秽土横超极乐方便有余净土也。 《解》若至理一心不乱,豁破无明一品,乃至四十一品。 则生实报庄严净土,亦分证常寂光土。 理一心不乱者,从事一心不乱,不落二边,见中道理,破无明惑,不为二边之所乱也。 无明者,无所明了也。 凡夫众生,不了真谛,所以执有。 二乘众生,不了俗谛,所以沉空。 菩萨众生,不了圆中,执著二边,内修空观湛寂,而外有众生可度,俱在无明之中。 唯佛四十二品无明断尽,究竟登于涅槃山顶。 所谓无明大梦已得明,即为常寂光之究竟佛也。 若破一品无明,则入初发心住。 若破至四十一品,则入等觉位。 则生实报庄严净土者,谓从此同居秽土,横超极乐实报净土。 斯土刹尘,依正互融,庄严异常。 约所证论。 即常寂光土,如马鸣、龙树、智者、永明等,即生斯土也。 《解》若无明断尽,则是上上实报,究竟寂光也。 前来伏见思,则生同居土。 断见思,则生方便土。 断无明,则生实报土。 若无明断尽,则是实报土之上上品也。 究竟寂光者,登妙觉位。 究竟三德秘藏也。 前三土皆言往生,此则言是者。 前是因位,无明未尽。 乃至等觉尚有一品生相无明,故皆有可生。 所以文殊、普贤善财等,皆发愿求生。 今是果位,永断无明,故曰则是。 所谓尽大地无非常寂光,故无往生之可言也。 (二)不退四义《解》不退有四义,一念不退,破无明,显佛性,径生实报,分证寂光。 念不退者,破无明惑,显三身,念念不退转也。 破无明显佛性者,谓以中观智,破本无明,显三种佛性。 法身显,乃正因佛性。 般若证,乃了因佛性。 解脱得,乃缘因佛性。 亦名三心圆发三德圆证。 开佛知见,故能径生实报,分证寂光也。 《解》二行不退。 见思既落,尘沙亦破。 生方便土,进趋极果。 行不退者,中道行不退也。 念至理一心不乱,见思既落,尘沙亦破。 生方便实报,行行不退,度诸众生。 良以尘沙障乎化导,见思阻乎空寂。 二乘圣人,见众生之根机,如尘若沙。 因此沉空滞寂,不肯化度众生。 须待假观成尘沙破。 方能从空出假,化度众生。 又尘沙,亦云无知。 不知众生病,不识法门药。 故云无知也。 《解》三位不退。 带业往< 发布时间:2022-07-11 10:29:33 更新时间:2024-03-17 13:53:17 来源:素超人 链接:https://www.suchaoren.net/wei-588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