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佛说阿弥陀经讲话 内容: 再版弥陀经讲话序南亭阿弥陀经讲话,乃余因应电台广播之须要而作,出版以来,已不知重印过几次了。 按阿弥陀经之注解,以莲池大师之疏钞,藕益大师之要解,为典型之作,阳春白雪,后人所为,无有逾于此者。 余之讲话,亦不能例外。 然下里巴音,或为普通初心学佛之士所易接受,多次再版,或以此也。 阿弥陀经,为持名念佛之基本教育。 因持名而生西方者,何止千万。 所以持名之功德,印光大师文钞及嘉言录言之綦详,此不再赘。 今请与一实例,为读者诸君起信:余有皈依弟子杨宗鼎,法名本鸣,其夫人黄文辅,法名本成。 全家住台中。 五十二年,余讲经于台中佛教会馆,同时皈依,此后,即专门持名念佛。 五十六年秋,全家移民去美,子女皆成家立业,夫妇除念佛外无他事,尤以本成精进,日诵佛号四万声。 八年来风雨无间,从不稍辍。 前两月虽饭后呕吐数次,医药有灵,旋亦痊愈。 本(三)月八日,晚饭后,夫妇相约出外散步,本成坐厅中沙发上持珠念佛如故,本鸣则房间取衣服,及至出来,本成头部稍偏垂,扪之则咽气矣! 阿弥陀经上说: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七日,一心不乱。 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 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 本成之逝,虽未见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 然临命终时,身无病苦,心不贪恋,意不颠倒,如入禅定。 则卜其往生也必矣! 今佳里佛教居士林,为接引初机,从事念佛,欲影印余所写之弥陀经讲话,并先叙言,因写此故事以归之,盖亦彼人也,余人也,有为者,亦若是而已矣之意焉! 中华民国六十四年五月于台北序文吾人自无始以来至今生,迷真认妄,背觉合尘,起诸烦恼,造作恶业,沉沦生死,枉入诸趣,轮回六道,无有了期。 所幸大觉世尊,垂无缘慈,示同体悲,应现世间,成无上觉。 说法四十九,化导迷情,从迷向悟,返妄归真,超出生死,解脱轮回,契悟无生,永证真常。 唯因众生,根性非一,受度因缘而有差别。 如来施教,八万四千,法门虽多均可入道。 方便多门,归元无二,时于末世,受化更难。 选契机者,莫若净宗,三根普被,贤愚咸宜。 具信愿行,即得往生。 虽崇三经一论,唯弥陀经,简便易行。 专持名号,系念一境,心不散乱,决定往生。 横超三界为胜。 古德注述,种类繁多,无不善美,凡有受持咸皆蒙益。 今有华严莲社创办人南亭老和尚,释《佛说阿弥陀经讲话》一书,文辞显畅,论理清澈,净土教义,阐发无遗,诚为今时难得佳作。 吾在于南亭老和尚《阿弥陀经讲话》内,得知他老人家宣讲这一部《阿弥陀经》,动机有三:第一、佛教经典太深太广,但是懂得了这部经,至少对于佛教中的净土宗也有了相当的认识。 第二、这部经容易了解,若能抓著本经的核心依教奉行,无疑的《阿弥陀经》是一部最好的修行指南。 第三、修行的方法很多,但是在个人修行上说,还是以《阿弥陀经》持名念佛的方法最方便、最稳当;所以希望莲友们能把念佛求生净土的法门弄懂。 此外,理由也有三点:第一、希望念佛的莲友们能够明白本宗立名的意义,同时老和尚也说明自己是净土宗的。 因此可以循名责实的负起弘扬本宗的责任。 第二、《阿弥陀经》是说明极乐世界的庄严、佛及众生的无量,发明持名念佛,得生净土,六方诸佛称赞净土法门,以及世尊劝我们发愿,往生极乐的劝词。 第三、念佛法门几乎是中国其他各宗门人兼修的法门。 原来老和尚著实弘扬净土宗。 发现此释,为欲法宝不绝慧命永传,值得倡印发行流通。 尚希净业者,各备一册,玩索有得,必如饥者得遇醍醐,莫不法喜充满矣。 学僧福定于阿里山谷青岩元亨寺中华民国九十二年八月六日佛说阿弥陀经讲话讲者释南亭法师备供佛教之声佛学讲座广播各位听众! 今天开始和各位宣讲佛说阿弥陀经。 我要宣讲阿弥陀经的动机,大概有下列的几点:第一点,我经常听到一般在家学佛的居士们,都异口同声的说:佛教的经典太深也太多,不容易看得懂,也不容易看得完。 为了对治这一类的人,所以宣讲阿弥陀经。 因为阿弥陀经,在理论上比较单纯,在事相上也是因人之病,而投其所好;经文的本身也很短,多数的人都可以背得出的。 懂得了这一部经,至少对于佛教中伟大的净土宗,有了相当的认识。 第二点,学佛的人贵在实行而不重知解。 知解是教化他人的工具,在负有宏扬佛法责任的法师,或自愿发心弘扬佛法的居士,当然是知道的越多越好;如在个人方面,急求解脱,以超越生死苦海为目的的话,那弥陀经是修行最好的一部指南,也是最容易了解的一部经。 了解了本经,抓著重要的核心,依教奉行,其他的经论懂与不懂,都不生多大关系。 第三点,上面已经说过,学佛重在实行,而实行的方法,说起来也很多。 书写、读诵、受持,为他人演说;修观,修禅,持律,修密,身内身外财产的布施,都是自利和利他的修行。 但是在个人修行上说:还是以阿弥陀经,持名念佛的方法,最方便,最稳当,古今来不知有多少人,因为宗派或思想的不同,对于净土宗的持名念佛,在口头上,在文字上,加以无情的攻击。 但念佛的一门,永远是稳如泰山,屹立不动。 我以为宏宗演教,因势利导的方便,还是需要的。 因为念佛的人多,所以我来讲阿弥陀经,使念佛的道友们,把念佛求生净土的法门,弄得更清楚一点。 有这三点理由,所以我准备讲阿弥陀经。 在未讲以前,还有几点应当预先向各位说明的:第一,佛教的内容,大小乘可分为十宗:十宗当中的禅宗、净土宗、律宗、密宗,都是侧重实行的。 我们现在所讲的阿弥陀经,就是四宗当中的净土宗,又称念佛宗或莲宗。 净土是从所求的目的上说的。 阿弥陀经上说: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 念佛宗的名词,是就能修的方法上说的。 阿弥陀经上说:舍利弗!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乃至七日,一心不乱,这一句执持名号,就是念佛宗定名的根据。 莲宗呢,莲就是莲华,莲华出生于污泥,他能亭亭玉立,一尘不染。 每当朝阳初升,玉露正凝的时候,他那微妙的芬芳,要以极细极静的心情,才能领略到他的香洁。 所以宋朝有一位周濂溪先生,特别爱好莲花,他把莲花比喻为君子,在污泥而不染。 的确,莲华真正的够得上称为君子。 佛教采取他这在污泥而不染的高洁品格,拿他来比喻念佛的人,虽然身在五浊恶世的人群当中,但他的身心已如在污泥的莲花而一尘不染了。 同时在无量寿经,十六观经里,都说念佛或观佛的工夫做成功了,寿命终了以后,可以托生于莲花中,变化而为人的形象,见佛闻法,悟无生忍,净土宗的术语,叫做莲花化生,还有极乐净土地面上的风景中,有七宝砌成的水池,池中有青、黄、赤、白的各色莲华,大如车轮,微妙香洁,这是极乐净土中庄严无比的特色。 因此种种,所以净土宗又名莲宗。 是凡念佛的道友们,都应当明白本宗立名的意义,同时也不妨坦白承认我是净土宗,可以循名责实而担负起本宗的责任来。 第二,净土宗的根本经论,为三经一论。 三经是: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就是十六观经),佛说阿弥陀经。 一论是天亲菩萨的往生净土论。 无量寿经是说阿弥陀佛,在过去世中,世在自在王佛座下出家为比丘,名字叫法藏,发四十八大愿,依愿修行,才得成佛,由他的愿力,建设了清净庄严的极乐世界,接引九品往生的众生。 十六观经里是指示我们用观想的方法,观想极乐世界的庄严,阿弥陀佛和观音势至二大士的相好。 阿弥陀经是说明极乐世界地面上的庄严,佛及众生寿命的无量,发明持名念佛,得生净土,六方诸佛称赞净土法门,以及释迦世尊劝我们发愿,愿生极乐的劝词。 净土论说明求生净土,不只是为的自了,而是为的救度众生。 第三,念佛法门,虽然创自释迦世尊,但在印度并没有畅行。 佛教传到中国来在东晋的时候,江西庐山慧远大师,才开始组织莲社提倡念佛,有十八高贤参加的嘉话流传。 经过善导,永明寿,莲池等诸大师的宏扬,乃成为专宗,也是中国佛教的特色。 而且禅宗、律宗、天台以及其他各宗的人,很少不兼修念佛法门的,所以念佛法门,几乎成了共修的法门,以上的几点,凡是念佛宗的人,都应该知道的。 第四,过去讲妙慧童女经的时候,有人建议我,把经文丢开,顺著经文的意义,译成语体文来宣讲。 但我几经考虑,那不是尊佛重法的办法,所以讲弥陀经,我还是依靠了经文,每读一段经文,先把经中的名词,一一提前解释,而后再连贯起来说一说,或再加一点其他的发挥,总求各位听众容易了解为原则。 我也不规定个什么体例,因为我不预备出版,以求藏之名山,传诸不朽。 假如有钱,把他印出来,那也只是供给中国佛教会,广播组,各电台广播,或初机学佛者作一参考罢了! 这要请各位听众原谅的! 现在开始讲经,第一先讲本经的题目:佛说阿弥陀经佛,依印度的原名,应当称佛陀。 佛陀译成国语为觉者,他是人类中澈底觉悟宇宙人生真理的一个人,有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三种觉悟的不同,十方诸佛,皆可称佛,这里是专指的释迦牟尼佛。 说,就是用语言来表达事理。 阿弥陀,是西方极乐世界,教主的圣号,译成国语是无量,在本经里称为无量光,无量寿,其实佛陀的本身什么都是无量的。 经字,是常久的意思,譬如我国孔子所删定的诗、书、礼、乐、都叫做经。 因为那里边讲的道理,凭你在人事上有多大的变化,他那理论是不能变更的,假如随便的变更,那天下就要大乱了。 所以说:经者常道也。 还有、经,就是缝衣服的线。 都如我们念佛的数珠,一百零八颗,拿线把他联贯起来,他就永远在一起,不会散失,文字就比如一根线,用文字把许多理论,事实记载下来,他也永远不会散失,所以叫做经。 合拢起来说:释迦牟尼佛对大弟子舍利弗说的这一部经,这一部经里,是讲阿弥陀佛接引众生往生西方的道理,所以叫做佛说阿弥陀经。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因为这部经,本来是印度的梵文,怎么会变成中国文,而传流到现在,供我们阅读呢? 这就是在我国姚秦的时候,有一位博通三藏的法师,名字叫鸠摩罗什的,是他将梵文翻译成中国文的。 姚秦,姚是秦国皇帝的姓,秦是姓姚的做皇帝时的国号,因为我国在东晋以后,全国大大小小分裂成很多的国家,有一个姓苻名坚的人,他窃据了陕西的长安,设立了政府,他做皇帝,国号就叫秦。 后来他因贪心不已,带了全国的兵马,攻打建都南京的东晋国,谁知一仗打败了,就没有能回国,被他手下的大将,在半路上杀死,那位大将姓姚名苌。 姚苌杀死了主子苻坚,窃夺了皇帝的宝座,所建的国号,也叫做秦。 因此后人,称苻坚的秦叫苻秦,又叫前秦;称姚苌的秦叫姚秦,又叫后秦。 姚秦的名字就是这样来的。 什么叫做三藏呢? 释迦牟尼佛说的话,经后人记载下来叫做经藏,佛为弟子们防非止恶起见,制定了不杀、不偷盗、不邪淫之类的许多戒条,如四分律五分律等这叫做律藏,犹如国家的法律。 弟子们对于佛经戒律,有所发挥,写下来的著述,叫做论。 如大毗婆沙论,瑜伽师地论等,就叫做论藏,这三种书为什么都叫藏呢? 藏者,收藏或含藏的意思,这里面含藏了许多宝贵的理论。 法师的法字,是方法和真理,经律论三藏里面,所指示我们的都是修行的方法,或真理的说明。 师者是模范,是凡能够通达真理,依方法修行并且能够宏扬佛法的出家人,就称为法师,所谓以法自师,又能以法师人,是为法师。 那末! 这位鸠摩罗什,就是通达三藏自利利人的法师。 然而鸠摩罗什法师,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物呢? 这却是一个很好的故事,让我来慢讲给各位听。 鸠摩罗什,译成国语是童寿,言其在童年的时候,就有老年人的道学。 他的原籍是中印度,出生在龟兹国,(龟兹,音鸠慈。)龟兹,在我国新疆省的西边。 他的父亲是鸠摩罗琰,鸠摩罗琰因游历到龟兹,龟兹国王慕他的品性德学,就留他助理国政,并且把长公主嫁给他为妻,后来就生下这位圣子,为佛教的一等大师。 鸠摩罗什在孩童的时候,曾跟随他的母亲到佛庙里烧香,佛的香案前,有一口铁钵,鸠摩罗什无意中把它举起。 继而一想,这样一口大铁钵我怎能够举起? 铁钵亦随即坠落到地上,于是他悟到一切惟心之旨。 不久他的母亲感觉到富贵荣华,只是一场春梦,如果不趁这年富力强的时候,努力修学,求得一个永久的归宿,岂不孤负了这大好的人生。 恰好这时候他的父亲也已去世,于是他和他的母亲便都出了家。 这时罗什法师差不多才七岁的光景。 他母亲带他各处参方访道,母亲不久证得三果阿那含的圣位,他也通达了大小乘三藏,他的聪明智慧,震动了五印度的学者。 某一天母子二人,在路上行走,偶尔遇到一位大德高僧。 这位高僧,相貌奇伟。 他看到罗什法师,也很惊奇。 拿手抚摩著罗什法师的头,口里称叹著说:这小沙弥如三十岁不破戒,当为人天师范,弘提大乘,将有不可思议的功绩。 罗什法师,本来就有超人的志趣,经过这高僧的印证和鼓励,因此就更加奋勉。 不久他的母亲去世,在未去世以前,曾抚罗什法师之背,叹息著说:我不久于人世了,儿的因缘当在东方,但佛法虽然因儿而流通,但与儿自身不利。 罗什法师很悲泣的向母亲说:母亲放心,但得佛法流通,儿虽粉身碎骨,也在所不辞! 他自从母亲去世以后,他孤身独游,因母亲曾说他的因缘在东方,他就渐渐向东走来,仍然走到龟兹国来。 龟兹国王老早闻他的大名,而且是国家的姻亲,就把他留下看作国宝,极其优待,并且请他讲学。 前面不是说过吗? 这时候的中国,乱得不成样子,英雄豪杰,各霸一方,称王称帝,各不相下。 这许多国家中,有一位姓苻名坚的,割据陕西,建都长安,国号叫秦。 兵强马壮,人材也很多,曾因宰相王猛的治理,国境之内,倒还也算做太平。 在这时大秦国里,往往于夜里,远看西南方毫光烛天,大家都以为希奇。 经太史官的占卜,上奏秦皇苻坚说:西南方有大智慧的圣者在那里,在方向上推起来,应当是龟兹国。 秦王苻坚说:我早知道有鸠摩罗什法师,其人智慧过人,学问出众,他正在龟兹。 我当派兵向龟兹国王商请,如其不允,就把他的国家消灭了。 于是就差大将吕光,带了几万兵,一路浩浩荡荡,向著龟兹进发。 秦王苻坚,遣派了吕光以后,心不知足,倚仗著自己兵马众多,认为东晋国的百姓,不能沾到王化,很以为遗憾。 其实想并吞东晋,遂起兵攻打晋国,想不到遇到了东晋的谢安,不动声色的把他七十万人马打得一败涂地,苻坚的大将姚苌,本来奉命镇守秦国,因苻坚吃了败仗,顿然生了坏心眼儿,认为可取而代也。 遂起兵截住了他的归路,并且把他杀死,篡夺了他的皇帝尊位,国号仍旧叫秦。 吕光带兵到了龟兹,向龟兹国王,索取罗什,龟兹国王当然不肯。 还是罗什法师知己知彼,知道龟兹国小敌不过吕光,牺牲小我保存国家,还是上算的。 国王因罗什法师的建议,乃忍痛割爱,洒泪而别。 吕光奉罗什法师回国,到了凉州地方,探报姚苌已杀死秦王苻坚,占据皇帝位,他就屯兵凉州。 自立为凉王,国号就叫做凉。 罗什法师也留在凉国,在留住凉国的期间,他学会了汉文汉语以及中国的文史哲学。 等到姚苌死了,他的儿子姚兴即皇帝位,才想起吕光迎请罗什法师的事。 于是又派兵攻打凉国,消灭了吕光的儿子吕隆。 把罗什法师迎回秦国,奉为国师,供养于逍遥园,招集国内有道学的僧众,帮助他翻译佛经,译场的人数多至三千。 最出名的是:僧肇、僧睿、道生、道融,称为什门四杰。 先后翻译经论,共三百八十余卷。 流传最广而为人所爱读的要算法华经、维摩诘经、金刚经,以及现在讲的阿弥陀经。 在翻译经论的期中,皇帝姚兴,常常到译场参观,或帮助校正字句,或和罗什法师闲谈。 姚兴对于罗什法师的智慧,可算崇拜到极点。 他有个最有趣味的想法,他认为法师这样大的智慧,如果死了,则智慧种子就断绝了。 于是选了十个宫女,强迫法师接受,要他传下智慧种子。 法师为维持佛法,不得而已的受了。 因此就另外建筑了华丽的住宅,供给他居住。 过去高僧说他会破戒的话,到此也应验了。 这一段事实,是佛教历史上有的。 但还有一段罗什吞针的说法,就是因为罗什法师与宫女同居,引起一班青年僧的误会,以为戒律可以不守。 罗什法师急了,因为戒律是佛教的基础,没有戒律就没有佛教,这个规定不能不维持。 所以罗什法师有一天,陪著大众吃饭的时候,他装了一碗缝衣服的针,一口一口的把他当饭菜吞下去。 大众见到这个奇异的举动,都惊得目瞪口呆。 罗什法师开示大众说:你们能这样,就可跟我学,而不需要戒律。 如其不能的话,应当谨守戒律。 这是千古流传的一段嘉话。 罗什法师将要入灭以前,曾经对佛发愿说:如果我所译的经论,不违背佛意,则我死以后,我的舌头不会因焚身而烧坏。 后来他入灭以后,为他火葬,果然舌头完整,据说罗什法师,是七佛译经之师,足见他所译的经,至今为人所欢迎,当然是生有自来,非为等闲了。 各位听众! 佛说阿弥陀经,上次已将经的名字和翻译人的名字讲过了,今天开始讲经文。 经文开头的三句,是: 发布时间:2022-07-11 09:52:32 更新时间:2024-03-17 13:53:17 来源:素超人 链接:https://www.suchaoren.net/wei-588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