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讲解 内容: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讲解五重玄义第一释名:佛者觉也,觉有两义:一觉察名觉,对烦恼障。 烦恼侵害,事等如贼,唯圣觉知,不为其害,故名为觉;二觉悟名觉,对其智障。 无明寝眠,事等如睡,圣慧一起,朗然大悟,如睡得醒,故名为觉。 既能自觉,复能觉他,觉行圆满,故名为佛。 言自觉者,简异凡夫;导言觉他,别异二乘;觉行圆满,分异菩萨,是故独此偏名为佛,此佛字专指本师释迦牟尼佛。 说者,陈口音陈唱,目之为说,又称性而谈,悦所怀也。 大乘者,简非小乘。 无量寿者,命限称寿,此佛从其寿命彰名。 寿有真应二种,真即常住,性等虚空;应寿不定,或长或短。 今此所论是应非真,于应寿中,此佛寿长,凡夫二乘,不能测度知其限算,故曰无量。 云何得知是应非真,如《观世音大势至授记经》说:无量寿佛,寿虽长远,亦有终尽,彼佛灭后,观世音、大势至,次第作佛。 故知是应。 清净庄严平等觉七字,是酌采此经各译而名之。 考此经自汉迄宋,十二译中以无量寿为名者七,以平等正觉为名者三,最初一译名《无量清净平等觉经》,最后一译名《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经》,其中惟吴译经名最长,计共二十字,此本系郓城夏莲居老居士会集各译而成。 故直合前后两名,未动一字,既非自造,又极现成,不但无混于古本,且亦有别于诸家,一唱经名,不但十二种原本名义咸括其中,即全经大旨亦了然心目。 不但本经,即《阿弥陀经》与《观经》之大意,亦在其中。 盖一心不乱,心作心是,咸莫非以自己无量寿之心体,合阿弥陀无量寿之大愿,以庄严自心,清净自心,以期普遍平等自觉觉他而已。 经者,外国名修多罗,此翻名綖,圣人言说,能贯诸法,如綖贯华,故名为綖。 而言经者,綖能贯华,经能持筹,其用相似,故名为经。 若依俗训,经者常也,人别古今,教仪常楷,故名为常,经之与常,何相关顾,将常释经? 释言经者,是经历义,凡是一法,经古历今,恒有不断,是其常义,故得为常。 第二辨体:大乘经皆以实相为体,故欲明教体,当观法性。 夫法性者,不生不灭,不断不常,心亦强名,土于何寄,然非心非土,而即土即心,取舍俱捐,见闻绝待,岂可横生计较,妄说是非。 略标四义,以究法源:一自他不二义、二性相不二义、三因果不二义,四生佛不二义。 自他不二义者,诸佛法身,遍周沙界,全自全他,不相违碍故。 性相不二义者,《大乘起信论》云:从本已来,色心不二,以色性即智故,色体无形,说名智身;以智性即色故,说名法身遍一切处。 所现之色无有分齐,随心能示十方世界无量菩萨,无量报身,无量庄严。 各各差别,皆无分齐,而不相妨。 因果不二义者,此经言法藏比丘,方发愿已,空中赞言,必成无上正觉。 又言众生一念念佛,则是具足无上功德。 当知因赅果海,果彻因源,远同法华初发心时,即成正觉,以法性中因果不异故,究竟不可得故。 第三明宗:宗是修行要径,会体枢机而万行之纲领也,故欲明宗趣,当知因缘不离法性。 如此经言,法藏初心先闻正觉,往生三辈尽发菩提、若不发菩提心者,则信愿念行四门不成安立。 何谓发菩提心? 菩提训觉,举要言之,当明五义:一了知诸佛不离自心,自心常有诸佛成正觉故。 一了知一切佛土不离自心,自心具足一切庄严佛土故。 一了知众生一念佛决定成佛,一切佛念力所成故。 一了知众生发愿求生净土,决生净土,一切大愿力所现故。 一了自心既尔,他心亦然,有一众生不生净土不成佛者,是则我土不净我佛不成,我佛众生,三无差别故。 第四明力用:此经以带业往生,永不退转,一生成佛为力用,故宣说彼佛所行所成及所摄化。 言所行者,说彼佛本所起愿,本所修行。 言所成者,说今所成法身、净土二种之果。 言所摄者,普摄十方有缘众生同往彼国,道法化益,名为所摄。 又今一切诸菩萨等,学其所行,得彼所成,同其所摄,名所摄矣。 乃至具足往生正因之众生,只带业生同居净土,证位不退者,皆与补处俱,亦皆一生必补佛位,诚因上善一处,是生同居即已横生上三土,一生补佛,是位不退即已圆证三不退。 如斯力用,乃千经万论所未曾有,较彼顿悟正因仅为出尘阶渐,生生不退始可期于佛阶者,不可同日语矣。 第五明教相:圣教不同,略要有二:一声闻藏、二菩萨藏。 今此经者,二藏之中,菩萨藏收,为根熟人顿教法錀。 云何知顿? 此经正为凡夫人中厌畏生死求正定者,教令发心生于净土,不从大小,故知是顿。 又藉弥陀四十八大愿之所加持,能令末法多障众生,依斯径登不退。 故当经法灭尽,此经住世百年,广度含识。 阿伽陀药,万病总持,绝待圆融,不可思议。 佛学术语解释表(一)耆阇崛山:崛音掘,此云灵就(山名)鸟。 山顶形似鹫鸟。 在中印度摩揭陀国王舍城东北。 如来在此广说妙法。 (二)贤劫:即是现在劫。 过去庄严劫,未来星宿劫。 (三)阿阇黎:此云教授,有五种:一出家、二受戒、三教授、四受经、五依止。 (四)灌顶:灌者,诸佛大悲;顶者,上之义。 菩萨初地乃至等觉,究竟迁佛果时,诸佛以大悲水灌顶,即自行圆满,得证佛果,是灌顶义。 (五)授记:佛对发菩提心众生授于当来必当作佛之记别也。 (六)三摩地:或三昧,三昧地,译曰定、等持、正定,心一境性。 心念定止故云定,离掉举故云等,心不散乱故云持。 (七)陀罗尼:译为持、总持、能遮,以各持善法不使散,持恶法不使起之力用。 (八)华严三昧:万行因华,庄严佛果,名为华严也。 三昧者,华严一真法界之三昧也,故称华严三昧。 (九)清信士:受三皈五戒,得清净信心之男子也。 (十)优昙花:此云灵瑞,花名。 此花三千年开一次,佛出世喻此,俗所谓昙花一现也。 (十一)无央数劫:梵云阿僧祇,此云无央数。 (十二)阿惟越致:或称阿鞞跋致,即永不退转意。 (十三)伽他:此云句颂,有二种:一、通长行,二、限偈颂,三言乃至八言,必四句也。 (十四)俱胝:此云亿,一曰十万,二曰百万,三曰千万。 唐三藏译定千万也。 (十五)焰摩罗界:饿鬼趣。 (十六)紫磨真金色:紫者色也,磨者无垢浊也,又金之精犹人之有圣也。 (十七)那由他:此方之亿,有十万百万千万之别。 (十八)五逆:弑父、弑母、出佛身血、杀阿罗汉,破和合僧。 (十九)漏尽比丘:即欲漏色漏无色漏三界。 (二十)金刚那罗延身:此云坚固,金刚也。 (二一)清净解脱:普等三昧,所住之三昧、无垢清净、离一切之系缚而得自在。 (二二)栴檀:此云与乐,香木也。 (二三)南阎浮提:在须弥山南,有菩提树,因此得名,即南瞻部洲吾人所居之处也。 (二四)阎浮提:即南瞻部洲,当须弥山之南方,现时吾人所居之世界。 (二五)由旬:即印度旧距离之称,其距离约为吾人一日步行之长,合中国约三万至四万公尺之长曰由旬。 (二六)摩尼宝珠:即各色不同之宝珠也。 (二七)音响忍:慧心安法,名之为忍。 忍随浅深,差别为三,次列三名:寻声悟解,知音如响名音响忍;三地以还,舍诠超实,名柔顺忍;四五六地,证实离相,名无生忍;七地以上,柔顺忍无生法忍。 二乘断生忍,菩萨断法忍,诸佛断无生法忍。 无生法者,远离生灭之真如实相理体也,真智安住此理而不动,谓之无生法忍。 (二八)优钵罗花:青莲花。 钵昙摩华,赤莲花。 拘牟头华,黄莲花。 芬陀利华,白色莲花。 (二九)灭尽定:又名灭受想定。 二无心定之一。 灭尽六识心心所而不使起之禅定也,乃不还果以上之圣人。 (三十)兜罗绵:此云柔软。 (三一)须陀洹,初果。 斯陀含,二果。 阿那含,三果。 阿罗汉,四果。 须陀洹又云预流,即初预圣流。 斯陀含,此云一来果,断欲界六品思惑,一来人间,一来天上。 阿那含,断欲界九品思惑,生五不还天。 阿罗汉(为定性罗汉),此云无生,不来三界受生,断三界八十一品思惑,神通广大。 (三二)六反:即六次之意。 (三三)七觉;即念、慧、精进、轻安、喜、定、舍等圣道也。 (三四)邪定聚、不定聚、正定聚:十信以前名邪定聚,到十信如空中之毛名不定聚,入初住名正定聚。 人有三聚:一者邪定,二者正定,三者不定。 小乘法中论说不同,若依毗昙:外凡常没,名为邪定。 五停心观、总别念处、软顶二心、名为不定;此等有退,故名不定。 忍心已上,坚固不退,名为正定。 若依《成实》:外凡常没,名为邪定。 闻思二慧,行有退转,说为不定。 (五停心观,名为闻慧,总别念处,名为思慧。 软顶已上,说为修慧)。 现见法空,永不退转,名为正定。 大乘法中:善趣以前,名为邪定。 善趣位中,数进数退,名为不定。 习种以去,位分不退,说为正定。 (三五)梵雷:梵即清净,梵声如雷也。 八种梵声,如彼《摩喻经》中说:一、最妙声,其声哀妙。 二、易了声,言词辨了。 三、调和声,大小得中。 四、柔软声,其声柔软。 五、不误声,言无错失。 六、不女声,其声雄朗。 七、尊慧声,言有威肃,如世尊重,有人声。 八、深远声,其声深远,犹如雷震。 (三六)泥洹道:即涅槃。 (三七)郁单:成七宝横览成万物。 郁单,即北俱卢洲。 (三八)五恶:五恶即杀生、偷盗、邪淫、妄语,饮酒。 (三九)尪狂:尪音汪,嬴弱也。 (四十)茕茕忪忪:茕音穷,即单独,无所依靠也。 忪:可怜之意。 (四一)自然纠举:纠音究,结也。 (四二)吾般泥洹:即吾入涅槃。 (四三)无碍无断:即不即不离之意。 (四四)六种震动:由神通力福德感动三千大千世界(旧译)动、起、涌、震、吼、击等六种。 (新译)动、起、涌、震三种取形,击、吼、爆三种取声。 二项共六种。 (四五)诸佛阿弥陀三耶三佛萨楼檀:译言正遍知、正遍觉、等正觉等意。 (四六)赍:音基ㄐㄧ,拿东西送给别人之意。 (四七)匿曜:匿音ㄋㄧˋ,曜音ㄧㄠˋ。 亲切的光照曜著。 正宗分释正宗者,自大教缘起品,至非是小乘第四十三品,总名正宗分。 将开殊胜法门,特示显耀。 复明如来出世之因,起教之本,为令闻者生希有想,生难遭想,断疑起信故。 劝生极乐,不独此经,特准本文,更标胜义:(一)首明法藏广大誓愿。 为令行者生担荷心,发起悲智,具普贤愿故。 (二)次明法藏广大功德。 为令行者真实心,广行方便,满普贤行故。 (三)次明极乐依正种种庄严。 为令行者生决定心,至诚回向,入佛境界,不堕疑城故。 (四)次明往生正因及世间果报。 为令行者生精进心,一念念佛,成就三昧,决生彼国故。 佛十号解(一)如来:言如来者,彰其道圆。 乘如实道,来成正觉,故名如来。 (二)应供:言应供者,显其灭极。 证灭相应,故名为应。 又证灭故,合受供养,故云应供。 (三)等正觉:言等正觉者,彰其解圆,余经中亦名正遍知也。 正者是理,于理穷照,故名遍知。 今言等者,是彼遍也,称理名等。 正者,还是余经正也。 言其觉者,是彼知也。 (四)明行足:明其行圆。 明是证行。 证法显了,故名为明。 龙树说佛具宿命、天眼、漏尽,故曰三明。 行是教行,戒定慧等,名之为行。 此二圆具,故名为足。 (五)善逝:言善逝者,明其果极。 善名为好,逝称为去。 如来好去,故曰善逝。 (六)世间解:言世间解者,是化他智。 善解世间,名世间解。 (七)无上士调御丈夫:是化他能。 能调物心,自调调他,调御中极,故曰无上。 士者,是其人之别称。 此无上士往善方便调伏众生,名调御丈夫。 (八)天人师:天人师者,能授与法,能以正法近训天人,名天人师。 六道俱化,天人益多,以是遍举。 (九)佛:佛者是其化他之德,此翻名觉,自觉、觉他,觉行圆满,故名为佛。 (十)世尊:言世尊者,此号是总。 佛备众德,为世钦重,故号世尊。 〈至心精进品〉含义此品明法藏发心,亦从机感而入。 我等今日闻是经已,至心回向无量寿佛,求生彼国,即与法藏比丘尔日发心无二无别,无量寿佛决定遥为授记,如世自在王所说:真实不虚故。 法藏云:我发无上正觉,一切愿王从此出生,一切净土从此建立。 才发此心,极乐庄严一时具足。 故曰至心求道,精进不止,会当克果,何愿不得。 所以者何? 一切法不离自心故。 〈发大誓愿品〉含义此品明法藏为一切众生而建大愿。 当知诸佛国土,不离众生一念清净心而得成立。 一切众生性本清净,本无生死,本来常住,无余涅槃。 只因瞥尔情生,遂成流浪,头出头没,无有了期。 菩萨悯之,发斯宏誓,为诸众生破除妄执,照廓心量,现自在力,显大威光,法性如然,非自外得。 何以故? 自性空寂,离诸恶趣。 当知菩萨顺空寂心而严佛土,自性妙圆,具诸相好。 当知菩萨顺妙圆心而严佛土,自性无碍,现六神通。 当知菩萨顺无碍心而严佛土,自性无住,不可断灭。 当知菩萨顺无住心而严佛土,自性无作,无有限量。 当知菩萨顺无作心而严佛土,自性无外,譬如春风广被万物。 当知菩萨顺无外心而严佛土,自性无内,譬如水镜悉现众像。 当知菩萨顺无内心而严佛土,自性光明,如日普照。 当知菩萨顺光明心而严佛土,自性平等,如香普薰。 当知菩萨顺平等心而严佛土,故知四十八愿,无一愿而非众生本具之心。 即以自心还严自土,如水赴海,如响应声,故法藏曰: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空中即赞言:决定必成无上正觉。 以不可思议之因,起不可思议之果。 当知不可思议之因,即不可思议之果。 有志净土者须从此信入。 〈积功累德品〉含义此品明法藏以无量心,发无量愿,起无量行,无不一一称真如法界。 众生无量,国土无量。 菩萨随顺众生,经不可说不可说那由他劫,入不可说不可说恒沙佛土,悉以无量行海而严净之。 所以者何? 以法界本无量故。 如是严净无量佛土,度脱无量众生,而实无佛土可严,亦无众生可度。 所以者何? 以法即非法界故,故云:以大庄严具足众行;又云:住空无相无愿之法,无作无起,观法如化。 斯则悲智双融、理事无碍,故能于一切法而得自在。 佛三十二相名称1、足安平相 2、千辐轮相 3、手指纤长相 4、手指柔软相 5、手足缦网相 6、足跟满足相 7、足趺高好相 8、□如鹿王相 9、手过膝相 10、马王阴藏相 11、身纵广相 2、毛孔生青色相 12、身毛上靡相 14、身金色相 15、常光一丈相 16、皮肤细滑相 17、七处平满相 18、两腋满相 19、身如狮子相 20、身端直相 21、肩圆满相 22、四十二齿相 23、齿白齐密相 24、四牙白净相 25、颊车如狮子相 26、咽中津液得上味相 27、广长舌相 28、梵音深远相 29、眼色如绀青相 30、眼睫如牛王相 31、眉间白毫相 32、顶成肉髻相〈圆满成就品〉含义此品明法藏比丘成佛时、处。 曰现在西方者,不惟尔时名为现在,乃至于今以及后后无尽,同名现在,以佛寿无量故。 〈国界严净品〉含义此品明国土殊胜。 即前文无三恶道,及国土严净等愿所摄。 〈光明遍照品〉含义此品明光明殊胜。 即前文光明无量,及蒙我光明等愿所摄。 〈寿众无量品〉含义此品明寿命长久。 即前文弥陀寿命无量,及国中声闻寿命和数目亦皆无能计量等愿所摄。 十四、十五、十六、十七等品含义前列等品,明宝树、音声、宫观、浴池、种种庄严。 诸见闻者种种法乐,即前文不闻不善之名,人物严净,悉见十方,宫殿池流无量严饰等愿所摄。 〈受用具足品〉含义此品明衣食诸具,随心化现。 即前文衣服随念,所受快乐等愿所摄。 〈超世希有品〉含义此品明色身殊胜。 即前文悉真金色,无有好丑等愿所摄。 〈德风华雨品〉含义此品复广明依报,及诸法乐,以尽前意。 〈宝莲佛光品〉含义此品明佛身普现一切,随方接引,为后方往生缘起。 如上种种庄严,种种佛事,无所从来,亦无所去,如空中云,如水中月,如画所现像,如幻所化人,皆以佛神力故随众生心而出现故。 当知一切众生所有神力,本与如来无二无别,特无大愿大行发起胜因,不觉不知,沉沦永劫。 若能一念回光,方知家业具在,如入宝山,取之无量,如游香国,触处蒙薰,要须亲到方休,慎勿半途而废。 发布时间:2022-07-09 20:04:46 更新时间:2024-03-17 13:53:18 来源:素超人 链接:https://www.suchaoren.net/wei-587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