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无量寿经起信论 内容: 景印无量寿经起信论序一周生庆光,少余十年,性仁,其学淹贯中西,尤笃于佛。 政教之暇,朱墨不辍手,凡经筵必往听,典籍必校雠,故其积也,厚且精。 虽师事余,实畏友也。 庚寅之秋,余应台中之邀,讲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乃无量寿五存之会集本也,庆光参焉。 圆满后,有评其非原译者,及详审五种,读咸生艰。 惟曹魏康僧铠本,文雄义茂,行于世者,独崇乎此。 然犹有困者,往往语似重,义类复,或 然而断,忽突兀而起,不易析其章句,致生错简阙文之疑焉,初有隋慧远大师疏,仅述大义,无科判,仍多佶聱之感,迄于清,讲与诵每舍之。 夫净宗专籍,向称三经耳。 观经、人难其行,是经、人难其诵,两经久成束阁之势;今畅行者,只阿弥陀一经而已,宏净云乎哉? 古德取是三者,以其具互助之功,观经示心作心是,弥陀显名实不二,本经彰三业善恶,依教断惑除障。 彼二、抉密为修之正,此一、阐幽为道之助,如三点成伊,三经方圆其净也。 乌可执其一、而慢其二哉? 明乎净法之要,端在定一,其不得一,在业不净,业实原于惑之不断不伏。 今学净鲜功者,实忽于五烧五痛之训,敢背因果,冀徼幸也。 观经自妙宗钞出,其义大畅。 惟本经震于远师之慎,后无复敢判疏者。 且因憾于诸译之不精,遂有龙舒之删,莲居之集也。 二士固具苦心,惜未体远师之慎意。 清彭二林开士,卓识善巧,所作曰起信论,非疏非判;而前标题,后属论,醒目豁襟,亦判亦疏矣。 而且语多引征信远过也已。 读是经能纾其困者,其惟斯论欤? 畴昔曾筹翻印,屡觅善本不得,姑置之。 壬子秋,庆光携斯论诣余,曰:明岁适生考妣百度冥纪,为追报劬劳罔极,拟影印广施,祝超莲界,乞为序。 检之,为成都文殊院重镌,木板、竹纸、双线、字大行齐、校无讹,虽不尽善,亦今之佳者矣。 庆光有题识,系孙善之老居士所藏,善之亦前参无量寿经讲席友也。 不图二十年后,睹其故物,正为余夙昔所营求者也。 于戏,异哉! 何以蓄志久而不得者,突如其来。 曩何不出之于善之,今竟出之于庆光;得非其来也,必待乎事,其出也,必待乎人耶? 虽然,庆光既孝且慈,足当其事,当其人,固能感格得之。 而前于庚寅讲是经,果为谁所感,今必印是经,抑为谁所感耶? 而今所印,由得善之佳本,法施所及,彼宁无功焉? 再斯论之详,自不能望于妙宗钞,但赖以引人入胜,三经略可普被矣,又为谁所感耶? 总揽本末终始而观之,著者事惟一,潜者缘则复,动因若简,而得果实繁。 以如是之复且繁者,欲以片言表之,似乎有所难也。 曰否,尝闻之,君子之德也,兴一念而众善俱焉。 闻斯言而信斯言,今日之事,亦如是言之而已。 中华民国重次癸丑上元东鲁李炳南谨识景印无量寿经起信论序二净土法门,三根普被,九界同归。 世尊于大乘诸经,每随机顺说其纯一专说者,厥唯三经。 一曰无量寿经,王舍城耆阇崛山中,称述弥陀大愿,极乐庄严,三辈住生,寿命无量。 一曰观无量寿经,在王舍城宫中,示韦提希谛观西方胜境及三圣尊象,以为住生之法。 一曰阿弥陀经,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教人执持圣号,发愿往生彼国,与诸上善人俱会一处。 而无量寿经,乃如来称性之圆教,一乘之了义,净土群经之纲要。 最先入吾震旦,译本亦属最多,凡十有二种。 小本、观经,姚秦、刘宋间,始迻译东来。 唐宋以前,庐山结社,海内致力净业者,盖冀不以此经为轨范也! 惟十二译中,宋元以还,仅存其五,即:一、后汉娄迦谶,二吴支谦,三、曹魏康僧铠,四、唐菩提流志,五、赵宋法贤。 五译标题不同,详略义谛互有出入,且有文理未臻湛畅者;求其赅备尔雅,群推康本。 故明云栖大师为之条分次第,刊行于世;清长洲彭绍升二林居士,则更依之作起信论,示人津梁;高人所见、讵偶然耶? 二林淹贯儒释,邃古文辞。 感于此经阙乏完善之本,与夫诸师疏解之未精,龙舒校删之有失。 于是矢发大愿,博考经典,疏瀹信义,激励信念,效马呜菩萨意,撰述是经起信之弘论。 综其梗概:首曰、明教体,阐发自他、性相、因果、生佛、一而非二之深义。 次曰、明教相,以信、愿、念、行、四门,标显经旨。 次曰、明归趣,劝发菩提,佛与佛土,一切均在自心;上来四门、自成为无信之信,无愿之愿,无念之念,无行之行。 次曰、别释经文,略依云栖次第,归纳彰较;间参他本文句,审定繁复;旁引经论,发挥征证,而会归于一实。 最后作偈,普与群生,回向极乐。 夫能演达如是奥义,宣绎如是经典,破空有之邪执,明圆顿之正宗。 使人读诵知津,修持得间,于以开示悟入佛之知见;厥功之伟,无可与京,是诚能旋转万流,归于净土者矣! 二林与同邑汪大绅缙、薛皆三起凤、瑞金罗台山有高友善,皆栖心净土。 民国初年,申江书肆,曾刊行汪、罗、彭、薛、四家合集。 乡贤杨泰遇、刘育彬、种鼎、罗积深诸氏,为罗公重刻尊闻居士集时,邦道尝赉乞支那内学院欧阳竟无大师作序。 后辑资料,拟为编写年谱,因佛理肤觳,复值抗战,未果。 东来台壖,从李雪卢师学佛。 四十七年戊戌夏,杭州孙善之长老惠假二林此书。 乃成都文殊院重镌版,有罗汪二公序,雒诵无数。 未几,善老溘逝,遂发愿珍藏,期有以流布于世也! 兹值先严荣皋府君、先慈杨太夫人、百龄冥诞。 自省行能无似,劬恩未报。 愧为人子。 爰将二林此非疏非判、亦判亦疏之鸿篇,付诸景印,列入中华大典;庶几衍传海内,有助于净宗之弘扬。 昔欧阳大师铭先慈墓志有云:夙业实尸,三世叵测;旋转三千,唯有经力。 邦道毋惑,勇猛功德;吾为母铭,已生乐国。 窃愿佛力广被,俾我二亲,安养净域,莲品增上;抑亦所以慰藉善老在天之灵也。 台山先生此书叙颂谓:人人念佛了自性,人人念佛证唯心。 一期报尽共往生,见佛闻法克大果;不离安养入诸刹,还以念佛教众生。 谨于卷首,亦以此颂,虔呈于同伦同道焉! 中华民国六十二年癸丑十一月十三日,瑞金雾山居士周邦道敬识于台北市内湖碧湖新村半锅一碗之堂。 无量寿经起信论叙同学友彭生绍升。 述无量寿经起信论成。 书命有高曰。 勉叙之。 有高讽经论。 反覆。 光明云流。 骸藏郁洁。 喉舌听视。 旷若新有。 冰涣膏释。 弗碍弗挛。 阁卷欣庆。 赞叹作礼。 善哉彭生。 乃能发起如是大心。 乃能担荷如是大囧珐。 乃能唱演如是妙义。 乃能流布如是经典。 善哉彭生。 不忘嘱累。 不忘宏誓。 快得遭逢圣清乐国。 仁寿光被。 万亿器界恒沙有情。 应共信受。 应共证入。 无量寿经。 今正是时。 我观有情。 希望寿命。 黄发难老。 百千万岁。 我观有情。 欲无彀期。 宫室被服。 饮馔什器。 园池华鸟。 及与音乐。 未得欲得。 得已欲备。 备已欲富。 富已欲好。 此好彼未。 欲彼俱好。 彼俱好已。 又欲精良。 一一精良。 淫巧环奇。 欲转变生。 匪有竟阈。 我观有情。 欲善眷属。 色泽壮姣。 知心顺恉。 迎机赴节。 团圞和合。 富贵聪明。 我观有情。 微尘计校。 束归贪欲。 不出斯等。 诸斯等欲。 承谁恩力。 举体光明。 无量寿经。 无始无明。 执吝成想。 想幻尘劳。 虚妄影事。 无住为本。 生灭为性。 盘古开天。 英雄大人。 廊庙金貂。 岩穴黄缁。 散材下走。 靡哲靡愚。 肠中车轮。 转转不净。 污薉净田。 雝培苦本。 助发苦芽。 蕃苦枝叶。 点缀苦华。 结苦果仁。 甘苦谓饴。 恋苦护苦。 立苦辩说。 建苦鼓旗。 为苦效忠。 争锋决胜。 如聋如盲。 有耳有目。 闻见是经。 依正庄严。 功德殊胜。 如海爰居。 见钟鼎陈。 骇怖窜逃。 谓当谋我。 离本久远。 智梏情迁。 为鸴为蜩。 笑九万矣。 游盘豕虱。 汤火宁知。 庙牺丽碑。 枯鱼过河。 求悔再及。 而并不得。 不其痛而。 我释迦尊。 慈愍有情。 火宅毒药。 昧珠客作。 穷露痴颠。 顺其欲然。 激扬引导。 权巧方便。 曲垂济拯。 十二部经。 广说净土。 而于是经。 专指西方。 观经观行。 小本劝信。 是经愿门。 尤异方便。 我友彭生。 入是愿门。 竺念有情。 绎经述论。 谓发大愿。 全凭信根。 于是博考。 大乘经典。 约采菁华。 疏沦正信。 于是乃知。 欲为苦本。 欲为道本。 用欲知方。 出宣大愿。 于是乃知。 佛大愿力。 我大愿力。 无二无别。 平等平等。 于是乃知。 十方净土。 依正庄严。 佛非有余。 我非亏欠。 于是乃知。 淫怒痴性。 当体空寂。 无量寿经。 无终无始。 生佛正等。 作如是观。 岂得不信。 火则能烧。 冰则能寒。 饭则能饱。 乌喙能毒。 如是信已。 离信名字。 开大愿门。 出生念力。 一声佛号。 忘义忘年。 敬作颂曰。 归命西方净满尊 圆证三身无量寿归命难思真教体 归命难数圣贤僧宝台巍巍净光明 遍照微尘国土众本师亲口如是说 是故决定摄受我我自未度愿度人 愿我 圣清万万太平丰熟人康和念佛财报君亲恩 人人念佛为忠臣人人念佛为孝子 人人念佛安处善人人念佛乐循理 良男淑女家家有甘雨景风调四叙 人人念佛了自性人人念佛证唯心 一期报尽共往生见佛闻法克大果 不离安养入诸刹还以念佛教众生 六波罗密一声佛诸陀罗尼一声佛 如幻闻熏闻中持诸圆通根尽皆摄 我礼十方发是愿十方三宝证明我 更愿善友若彭生生生会值为道侣 我愿如空非思量是故归命无量寿圣清乾隆四十年栴蒙协洽之岁十一月既望越翼日佛弟子罗有高撰无量寿经起信论后序知归子撰无量寿经起信论。 既成。 予得而读之。 为之赞叹曰。 是能旋转万流归于净土者乎。 知归子邀予宿其家。 属笔点刊。 翼日而竟。 是夜梦乘人舆。 度大桥梁。 既归家室中。 忽闻佛香。 满二日。 予之于知归子法事中出声诵弥陀佛号也。 先梦入一金地。 礼拜七佛像。 翼日。 偕知归子入文昌禅院。 殿中供佛七。 柱上揭七佛偈。 予出外。 尝梦众星聚为宝塔。 横亘天中。 比归。 乃知先妣为予诵弥陀佛号。 朱填画塔。 满而焚之。 即是夜矣。 予之默诵弥陀佛号。 凡三度。 初度。 以四大若欲解散时。 一念弥陀。 色身顿得坚固。 再度于万人如海中。 以拙酬应故。 回光念佛。 一念弥陀。 人我相顿入平等。 三度以刊定起信论归。 发欢喜心念佛。 一念弥陀。 顿证入前念不生后念不灭三昧。 因知念佛法门。 但得一念相应。 有不可思议功德。 况念念相应者哉。 知归子以予识净土香气。 既属予刊定。 复属予序之。 予诺为后序。 序曰。 知归子本愿以度生故。 述此论。 或有众生。 忽起妄见。 以为由知归子之愿。 其将空却此方众生耶。 予解释之曰。 文殊师利不云乎。 十方诸佛世界一一诸佛。 说法教化。 各度恒沙众生。 皆入涅槃。 于众生界。 亦不增不减。 何以故。 众生定相不可得故。 或有众生不通文字般若。 自憾不能读知归子起信论。 得开悟。 予安慰之曰。 文殊师利有偈曰。 一念净心是菩提。 胜造恒沙七宝塔。 宝塔究尽碎为尘。 一念净心成正觉。 实能精研此一偈。 有所信入。 知归子起信之指。 尽在是矣。 偈见贤首宗五台无著禅师传中。 流传未广。 望见者闻者。 持诵书写。 为修净土者作眼目。 知归子之愿也。 是为序。 乾隆三十九年春二月吴汪缙谨序。 发布时间:2022-07-09 19:22:41 更新时间:2024-03-17 13:53:18 来源:素超人 链接:https://www.suchaoren.net/wei-586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