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文钞菁华录|示临终三大要 内容: 文钞菁华录熟读文钞,笃修净业四、论生死事大丙、示临终切要205. 世间最可惨者,莫甚于死,而且举世之人无一能幸免者。 以故有心欲自利利人者,不可不早为之计虑也。 实则死之一字,原是假名。 以宿生所感一期之报尽,故舍此身躯,复受别种身躯耳。 不知佛法者,直是无法可设,只可任彼随业流转。 今既得闻如来普度众生之净土·法门,固当信愿念佛,预备往生资粮,以期免生死轮回之幻苦,证涅槃常住之真乐。 其有父母兄弟及诸眷属,若得重病势难痊愈者,宜发孝顺慈悲之心,劝彼念佛求生西方,并为助念。 俾病者由此死已,即生净土。 其为利益,何能名焉? 今列三要,以为成就临终人往生之据。 语虽鄙俚,意本佛经。 遇此因缘,悉举行焉。 言三要者,第一,善巧开导安慰,令生正信。 第二,大家换班念佛以助净念。 第三,切戒搬动哭泣,以防误事。 果能依此三法以行,决定可以消除宿业,增长净因。 蒙佛接引,往生西方。 一得往生,则超凡入圣,了生脱死,渐渐进修,必至圆成佛果而后已。 如此利益,全仗眷属助念之力。 能如是行,于父母,则为真孝。 于兄弟、姊妹,则为真弟。 于儿女,则为真慈。 于朋友,于平人,则为真义真惠。 以此培自己之净因,启同人之信向。 久而久之,何难相习成风乎哉? 今为一一条陈,庶不至临时无所适从耳。 第一、善巧开导安慰令生正信者。 切劝病人,放下一切,一心念佛。 如有应交代事,速令交代。 交代后,便置之度外。 即作我今将随佛往生佛国,世间所有富乐眷属、种种尘境,皆为障碍,致受祸害,以故不应生一念系恋之心。 须知自己一念真性,本无有死。 所言死者,乃舍此身而又受别种之身耳。 若不念佛,则随善恶业力,复受生于善恶道中【善道,即人、天。 恶道,即畜生、饿鬼、地狱。 修罗,则亦名善道,亦名恶道,以彼修因感果,均皆善恶夹杂故也。】。 若当临命终时,一心念南无阿弥陀佛,以此志诚念佛之心,必定感佛大发慈悲,亲垂接引,令得往生。 且莫疑我系业力凡夫,何能以少时念佛,便可出离生死,往生西方? 当知佛大慈悲,即十恶五逆之极重罪人,临终地狱之相已现,若有善知识教以念佛,或念十声,或止一声,亦得蒙佛接引,往生西方。 此种人念此几句,尚得往生。 又何得以业力重,念佛数少,而生疑乎? 须知吾人本具真性,与佛无二。 但以惑业深重,不得受用。 今既归命于佛,如子就父,乃是还我本有家乡,岂是分外之事? 又佛昔发愿:“若有众生,闻我名号,志心信乐,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以故一切众生,临终发志诚心,念佛求生西方者,无一不垂慈接引也。 千万不可怀疑。 怀疑即是自误,其祸非小。 况离此苦世界,生彼乐世界,是至极快意之事,当生欢喜心。 千万不可怕死,怕死则仍不能不死,反致了无生西之分矣。 以自心与佛相违反故。 佛虽具大慈悲,亦无奈不依佛教之众生何。 阿弥陀佛万德洪名,如大冶洪炉。 吾人多生罪业,如空中片雪。 业力凡夫,由念佛故,业便消灭。 如片雪近于洪炉,即便了不可得。 又况业力既消,所有善根,自然增长殊胜。 又何可疑其不得生,与佛不来接引乎? 如此委曲宛转开导安慰,病人自可生正信心。 此系为病人所开导者。 至于自己所应尽孝致诚者,亦唯在此。 第二、大家换班念佛以助净念者。 前已开导病人,令生正信。 然彼病人,心力孱弱。 勿道平素绝不念佛之人,不易相继长念。 即向来以念佛为事者,至此亦全仗他人相助,方能得力。 以故家中眷属,同应发孝顺慈悲之心,为其助念佛号。 若病尚未至将终,当分班念。 应分三班,每班限定几人。 头班出声念,二三班默持。 念一点钟,二班接念,头班三班默持。 若有小事,当于默持时办。 值班时,断断不可走去。 二班念毕,三班接念。 终而复始。 念一点钟,歇两点钟。 纵经昼夜,亦不甚辛苦。 须知肯助人净念往生,亦得人助念之报。 且莫说是为父母尽孝应如是。 即为平人,亦培自己福田,长自己善根,实为自利之道,不徒为人而已。 成就一人往生净土,即是成就一众生作佛。 此等功德,何可思议? 三班相续,佛声不断。 病人力能念,则随之小声念。 不能念,则摄耳谛听心无二念,自可与佛相应矣。 念佛声不可太高,高则伤气,难以持久。 亦不可太低,以致病人听不明白。 不可太快,亦不可太慢。 太快,则病人不能随,即听亦难明了。 太慢,则气接不上,亦难得益。 须不高不低,不缓不急,字字分明,句句清楚。 令病者字字句句,入耳经心,斯易得力。 念佛法器,唯用引磬。 其他一切,概不宜用。 引磬声清,听之令人心地清净。 木鱼声浊,故不宜用于临终助念。 又宜念四字佛号。 初起时,念几句六字。 以后专念阿弥陀佛四字,不念南无。 以字少易念,病人或随之念,或摄心听,皆省心力。 家中眷属如此念,外请善友亦如此念,人多人少均如此念。 不可一起念歇歇又念,致令病人佛念间断。 若值饭时,当换班吃,勿断佛声。 若病人将欲断气,宜三班同念,直至气断以后,又复分班念三点钟,然后歇气,以便料理安置等事。 当念佛时,不得令亲友来病人前问讯谕慰。 既感情来看,当随念佛若干时,是为真实情爱,有益于病人。 若用世间俗情,直是推人下海。 其情虽可感,其事甚可痛。 全在主事者明道理,预令人说之。 免致有碍面情及贻害病人,由分心而不得往生耳。 第三、切戒搬动哭泣以防误事者。 病人将终之时,正是凡圣人鬼分判之际。 一发千钧,要紧之极。 只可以佛号开导彼之神识。 断断不可洗澡换衣,或移寝处。 任彼如何坐卧,只可顺彼之势。 不可稍有移动,亦不可对之生悲感相,或至哭泣。 以此时身不自主,一动则手足身体,均受拗折扭挒之痛。 痛则瞋心生,而佛念息。 随瞋心去,多堕毒类,可怖之至。 若见悲痛哭泣,则情爱心生,佛念便息矣。 随情爱心去,以致生生世世,不得解脱。 此时,所最得益者,莫过于一心念佛。 所最贻害者,莫过于妄动哭泣。 若或妄动哭泣,致生瞋恨及情爱心,则欲生西方,万无有一矣。 又人之将死,热气自下至上者,为超升相。 自上至下者,为堕落相。 故有顶圣、眼天生,人心、饿鬼腹,畜生膝盖离,地狱脚板出之说。 然果大家至诚助念,自可直下往生西方。 切不可屡屡探之,以致神识未离,因此或有刺激,心生烦痛,致不得往生。 此之罪过,实为无量无边。 愿诸亲友,各各恳切念佛,不须探彼热气后冷于何处也。 为人子者,于此留心,乃为真孝。 若依世间种种俗情,即是不惜推亲以下苦海。 为邀一般无知无识者,群相称赞其能尽孝也。 此孝与罗刹女之爱正同。 经云:“罗刹女食人,曰我爱汝,故食汝。 ”彼无知之人之行孝也,令亲失乐而得苦,岂不与罗刹女之爱人相同乎? 吾作此语,非不近人情,欲人各于实际上讲求,必期亡者往生,存者得福,以遂孝子贤孙亲爱之一片血诚,不觉其言之有似激烈也。 真爱亲者,必能谅之。 (续)临终三大要 发布时间:2022-07-09 17:41:04 更新时间:2024-03-17 13:53:18 来源:素超人 链接:https://www.suchaoren.net/wei-586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