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耕云先生释疑《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内容: 问题解答问:心经为摩诃般若的素描,它的修行方法如何? 是否为观自在? 答:古人翻译佛经有三个同义的字,一个是观,一个是觉,一个是照,这三个字看起来迥然不同,用法也不同,但在佛经上来讲,却有相同的涵义。 就修行而言,往高处讲,一落入方法就是有为法,就不是真修行。 金刚经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 圆觉经讲:作、止、任、灭,这都是有为法。 作就是有所作为,如念经、磕头、拜拜等,乃至包括打坐,停止妄想,都是有为法,没有心就没有妄想,没有水就没有波,有心就有念,有水就有波,真正进入不二法门,有念即是无念,我们现在大家在一起,彼此同化了,我若是无念,我能讲什么呢? 语言就是念的声音;我若是有念的话,我能使各位无念吗? 我现在不讲,你看你有没有念? 你要保持这个,就是真正在修行摩诃般若。 问:如何修,才算是行深般若? 日常生活中应该如何实践,才能契入甚深般若? 答:行深般若,你行了才知道,你不行,光问我,我说了你也不知道。 各位现在的心态就是行深般若,在日常生活中,穿衣、吃饭、工作,都保持这个心,就是修行,把错误的、不正确的、不合八正道的行为,都修正过来,就是修行。 问:当运用表层意识而同时觉知起心动念,在无私、无我、不自欺等自然流露表层意识的状态下,是否可以算是已经上路? 答:绝对是上路,不但是上路,而且是行深般若。 佛法讲深,是很深的,你无法接近,讲浅,也是很浅的,就在你跟前。 各位现在已经把全部心经做到了,现在的心态,完全符合摩诃般若。 问:导师说:从小学至大学所学的教材都叫做蕴,而蕴空才能度一切苦厄,怎奈每天生活上都需要用到这些知识,虽然理上知道这些都是假有不实,但是事上却难以摆脱,每天均需处理各项繁杂事务,均与五蕴为伍,请问如何才能去除五蕴所累积的不良影响? 为什么照见五蕴皆空就能够度一切苦厄? 又如何过化存神? 如何空其所有? 答:佛法是不二法门,有无不二,自他不二,各位看《不二法门》的讲词,那只是提纲,开个头而已。 照见五蕴皆空,空是什么? 空就是无限的可能,是发展的余地,是万有的本源。 空的基本属性,一个是解脱,一个是般若。 有解脱无般若,空是死的;有般若无解脱,空是受罪的,是业障。 任何事情只要一空,就解脱了,任何事情只要一空,就充满了希望,空是个大生命,是宇宙的生命,是宇宙的心。 在日常生活中,从小学、中学到大学,都在聚集,蕴就是蕴藏。 五蕴皆空,就是要五蕴都解脱,学识变成工具,不再构成障碍,要你自我主宰,运用这些表层意识,而不被这些表层意识所干扰。 五蕴一空,五蕴当下就成了解脱与般若。 不要把空当作消灭,空不是消灭,空是不生不灭,是永恒。 修行如果照见五蕴皆空,在你真心观照之下,表层意识(你的分别心)从小学到大学所学的知识,都会原封不动地在你面前,但是它不会干扰你,它不过都是你生活中的工具,如此而已,并不是要你消灭它。 而照见五蕴皆空的时候,你就当下得到解脱。 坦白的说,摩诃般若就是知觉,就是大智慧,就是一切智慧的母体。 问:在过活实际人生时,应如何用心才是般若观照? 答:不二法门,用心就是不用心,不用心就是用心。 你用真心,用无我心,用客观心,去过活人生,一切行为、想法都不会过当,都不会有偏执,都是极为正确的。 般若不是个东西,看不到的,你有了安祥时,就是在般若观照了。 问:观照般若与信心铭上说的虚明自照是否相同? 答:这个也同也不同。 是否矛盾呢? 不矛盾。 就相同而言,佛法是不二法门,那里有不同的呢? 既然是不二,当然相同。 就不同而言,迥然不同。 在般若系统的佛经中,般若区分为四种,第一是实相般若,是生命的本体。 第二是观照般若:顺应万事万物。 第三是文字般若,用文字显示佛法的胜义。 第四是眷属般若,法不孤起,一定有眷属,如六波罗蜜,属于眷属般若。 因此,般若分开来讲,不可胜计,归纳而言有此四大类。 而虚明自照只有一个。 刚才说在佛法里觉、照、观都是同义字,虚明自照就是自觉,照体独立。 在不二法门里,照就是不照,不照就是照。 解释这一句,古人讲得很好,如珠吐光,还照珠体,好像夜明珠发出的光,照亮谁呢? 照亮它自己,所以照与不照,能照所照,都是不二的。 问: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在一般的认知里,不异就是即是,但在心经这样精简的短文当中,为什么要重复这两句呢? 对境无心,色即是空,如何避免对人的冷淡呢? 答:这个大家都应知道,因为佛为了要说明色即是空,他必须要强调,古人说:前箭犹浅、后箭深,色即是空还浅,这一箭射了五寸,色不异空就射了一丈,说色即是空,你不相信,再说个不异,就没有差别,没有距离。 佛法的最大力量是慈悲,菩萨的情是热情炽然而迥超无我。 一般凡夫的情是我爱、我欲,菩萨是无缘大慈──我对你同情不因为你是我的亲人;同体大悲──你痛,我感同身受。 你若有了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你就不会对人冷漠,你会热情炽然而迥超无我。 修学佛法若没有走入佛法正途,因私心、私欲使得情感降低了、冷漠了,那是走入歧途。 你若是愈来愈热情、愈无私心愈热情,不要说别的,急公好义,就是一种无私无我的热情表现,你去掉了私我,对别人同情,对别人关怀,你就不可能对别人漠不关心。 问:心经的主体乃描述修行人须达到人(眼耳鼻舌身意)空,法(色身香味触法)空,才能证得无上正等正觉,修行要如何才能达到人、法两空? 答:你的答案就在你的问题,你的问题就在你的答案中,你的问题的前半截,就是你后半截问题的答案。 我刚才说空的两个基本属性,一个是解脱,一个是般若,你要空去眼耳鼻舌身意,那你当下解脱,但是智能还在,你要空了色声香味触法,你当下、立刻消失障碍。 如何达到人法两空呢? 尽大地是个解脱门,把手拽伊不肯入。 只要保持现在的心,也就是安祥心,就是达到目地。 问:修行人应如何契入真空才算正确? 答:安祥就是正修的途径,你要是安祥深深、秒秒安祥、时时自觉、念念自知,这就是你修行最好的要领。 你时时自觉,如珠吐光,还照珠体,发光自照;时时自觉、念念自知,有个念头,自己都知道,当你当下无念、无住也无相了,这是什么? 这就是真正修行的契入。 问:空是大宇宙的真实与永恒,而修道者证得了永恒的空性,不再缘起于世间,度化有情于真实与永恒的空相中,是否会感到寂寞? 若说那是常乐我净,是乐在无挂碍吗? 若缘起不息,迷于隔阴,又未遇良师,岂不容易沉沦? 答:你不了解修行,缘起用在这个地方并不恰当,缘起就是万事、万有形成的条件,问这个问题,用这种辞汇不恰当。 你说人会寂寞吗? 因为有我才寂寞,我执没有断是会感到寂寞,不甘寂寞也不能学佛。 前几年讲牧牛图颂,这个太浅了,如果要讲,我要扩大,我讲牛的礼赞,借题发挥,借用牛来讲人天一贯,世法、佛法一齐讲;那就是说,你想获得必须先付出,你不想付出,只想获得,那是贼,你要不付出寂寞,你也难证安祥。 释迦牟尼他老人家,付出了江山,付出了社稷,付出了享受,付出了权势,付出了一切别人梦寐以求得不到的,然而他成佛了。 你学佛法,要付出什么呢? 起码你把不甘寂寞付出吧,把那些消遣的、浪费时光的、无谓的交际应酬、游戏付出才可以,你完全不付出,是不可能的。 如果你证得了永恒的空性,你就自由了,你就不问这些问题了,你也没有这些问题了,任何问题都不发生,无欠无余,不多一分,不少一分,恰到好处。 缘起不息,与证得空性,是相矛盾的。 缘起、缘灭与你无关,你完成空的人格化,空的本质就是解脱与般若,那就没有什么缘起,缘起就有缘灭,你不起的话,你就不灭,缘起不息就与你无关。 问:生命的全体大用的状态及用处为何? 这大用的形成,是否与根器、发心以及使命有关? 答:都有关也都无关。 什么是全体大用? 提问题的人我相信现在在座,以你现在的心态无论做什么都是全体大用,你要不用现在的心态,你要去修是修不来的。 所以你讲无六根、无六尘,重视生命的解脱,是不太恰当的,因为佛法不讲有无,它是不二法门,佛法只重视生命的解脱,般若就是生命现象,解脱就是生命的觉受。 发布时间:2022-07-09 04:54:20 更新时间:2024-03-17 13:53:18 来源:素超人 链接:https://www.suchaoren.net/wei-586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