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圣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广释-任杰 内容: 〔古印度〕扎夏萨生论师释 任杰由藏译汉顶礼妙吉祥童子及圣观自在菩萨此经当以十义显明释:(一)般若之名,(二)因缘,(三)入定,(四)论议,(五)趣入般若,(六)般若之相,(七)般若之所行境,(八)般若之功德,(九)般若之果,(十)般若蜜咒。 (一)般若之名:圣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若无有名即不能了知其法,为了所缘法故而说经名,是故名为圣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如是于彼般若有世间、出世间和无上般若三种。 世间般若谓染污,于无常执为常,于不净执为净,于苦执为乐,于无我执为我。 出世般若谓声闻独觉了知补特伽罗无我,因了知有为法无常,有为法皆苦,补特伽罗无我,及了知涅盘寂静。 无上般若者谓如来知补特伽罗无我和法无我,因知无相、无愿及空性,故此为无上般若。 圣谓由般若远离忧苦,是为世间出世间最殊胜的般若,即是无上般若。 波罗蜜多者,是说生死为此岸,涅盘为彼岸,一切有情在被生死轮回贪欲逼使的中间,要由此般若船筏而度向涅盘彼岸,即名波罗蜜多。 心谓《般若十万颂》一切经皆合集于此经内,故名为心经。 同时,如来所说教法之内,唯此胜义般若波罗蜜多最为殊胜,故名心经。 (二)因缘:经云:如是我闻,一时薄伽梵住王舍城鹫峰山中,与大●刍众,及诸菩萨摩诃萨俱。 若不说明此经因缘,即不能了知于何处,于何等众宣说,为了说明于何处,于何等众所说,故说因缘。 如是者是说以下之经义,由此断除虚构增益和损减。 我是表现前亲耳听闻,因为仅有现前听闻,但并没有通达其义。 闻谓能听闻之耳根由识所取之词义。 一时者谓一次听闻,前时或后时。 薄伽梵(世尊)谓永断见道所断和修道所断的一切烦恼,故名薄伽梵。 问:于何处宣说耶? 答:是故说言住王舍诚,因彼城特别殊胜,故名王舍城。 彼城广阔住于何处尚未确定,是故则说鹫峰山中,因彼山高大,如鹫鸟形,故名鹫峰。 摧伏一切烦恼故名●刍,由诸外难不可转移,名之为僧。 大谓数多及功德广大,故名为大。 自己为求安住无上菩提,故名菩萨,为安立一切有情于不住涅盘地故,名为摩诃萨。 俱者,当知是由修圣道者共所俱住。 即由此等,说明于何时,谁于何处,宣说何等教法。 那末,是何时耶? 谓于一时之时宣说。 由谁宣说? 由薄伽梵。 由此说明大师圆满。 于何处宣说? 于王舍城鹫峰山中,由此说明住处圆满。 于何等众宣说? 谓于大●刍众及诸菩萨摩诃萨众,由此说明眷属圆满。 (三)入定:入定者是说:若不入定,观察诸法尚未明了通达,为观察诸法所应通达明了故而入定(佛经因缘有二。 一是共因缘,即一切经共有:时间、处所、大师和眷属四种;二是特殊,即此经有别经无,如主伴皆入定,即《华严经》及此经是。)经云:尔时世尊等入甚深明了三摩地法之异门。 尔时是指何时薄伽梵住王舍城鹫峰山之时,入三摩地之时。 入何等三摩地? 谓等入甚深明了三摩地法之异门。 此中若是能持自相及共相即名为法。 彼等法之异门者,即是法蕴,应作为五蕴、十二处和十八界。 甚深者应是无生无灭由自性空之义,因为入三摩地时,即证蕴等诸法无生无灭,是故此定之名为甚深明了三摩地法之异门。 明了谓所通达义,入者即是于三摩地相续安住,心一境性之词义。 (四)论议:若不说论议,当成为无谓之谈而词无联系,为了令词句联系而不失其本意,故说论议。 经云:复于尔时,观自在菩萨摩诃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观察照见五蕴体性,悉皆是空。 复于尔时,是指何时世尊住王舍城入三摩地时,即是彼时。 圣者观自在菩萨摩诃萨,观察照见五蕴体性,悉皆是空之时。 菩提谓心中之真如实际,为获得彼真如实际而勤奋精进者名为萨●(菩提萨●即菩萨)。 历经长时断除烦恼所知二障,即名为圣。 观自在者谓从三种大悲心(生缘悲、法缘悲、无缘悲)中,以无缘大悲之理趣,悲愍观一切有情,即名观自在。 为了所断一切有情之忧苦而获得自在者,即名自在。 般若有三种,若就能断除五蕴自性,名般若剑;若就摧伏苦蕴,名般若金刚;若就破除无明暗昧,名般若灯。 总的来说,以一切相无分别般若,证一切法空,即名般若,由此般若即能到达彼岸,即名波罗蜜多。 波罗蜜多亦有三种,即世间波罗蜜多,出世间波罗蜜多,出世间的胜义波罗蜜多。 此中世间波罗蜜多者,谓能遮止三恶道苦;出世间波罗蜜多者,谓永断生死轮回后,获得寂灭一方面之涅盘;出世间的胜义波罗蜜多者,谓观三界如梦,亦不乐欲于涅盘,观一切有情如幻,亦不希求佛果,因为一切法皆自性涅盘,若获得无住涅盘者,即名获得胜义波罗蜜多。 问曰:此处所说是何般若波罗蜜多耶? 答曰:是故所说行深,深谓无生无灭,行谓修行的境界,因为修无生无灭,即是行般若波罗蜜多。 观察即是所缘无生无灭,不但缘无生无灭境,亦皆照见五蕴体性,悉皆是空。 此中有二种空,即无为法如虚空之空,及胜义中圣者根本智远离能取(内心)所取(外境)以各各自证空(根本定唯缘自证智境空),即名照见五蕴远离能取所取之空义。 见有三种,即凡夫异生及外道见,声闻及独觉见,菩萨及如来见。 此中凡夫异生及外道见者,谓见五蕴为命者,有我和有补特伽罗。 声闻及独觉见者,谓见五蕴为苦为集。 菩萨及如来见者,谓观见五蕴体性,悉皆是空。 (五)趣入般若:由于不了知趣入般若的方便,即说明请问词。 经云:时具寿舍利子,承佛威力,白圣者观自在菩萨摩诃萨曰:若善男子,欲修行甚深般若波罗蜜多者,复当云何修学,作是语已。 问曰:彼又云何请问耶? 答曰:时具寿舍利子等文,说明圣者舍利子是问者。 问曰:为何不问其他菩萨,而唯独问一切菩萨中的观自在菩萨耶? 答曰:因为尔时即是说此般若波罗蜜多之时,无数百千眷属集会之内,彼观自在菩萨是会主,因此圣者舍利子,承佛威力,为断自他之疑故,于此即有以下请问等义。 时谓显示以下所说何等之义。 承佛威力即是诸如来之加持义。 舍利子是随母亲舍利迦之名,故名舍利子。 乃至作是语已之文义,皆是请问义。 若者是说于谁根性堪能听闻之词义。 般若波罗蜜多有世俗智般若,及胜义智般若二种。 此中世俗智般若者,谓了知一切法如幻、如阳焰及如梦。 胜义智般若者,谓了知一切法犹如虚空,离言说绝思惟,由此般若即能到达无住涅盘,故名般若波罗蜜多。 其实,无生无灭甚深义,即名般若波罗蜜多。 修是指菩萨补特伽罗(人),行是行般若波罗蜜多之法。 问曰:复当云何修学耶? 答曰:从闻思修三门如是趣入般若波罗蜜多义,即于四种修行都应当修学。 四种修行者,谓以无分智修胜义;以离烦恼修三十七菩提分法;以无耽著修行成熟一切有情;以无贪染修行成熟一切佛法。 复当云何修学者,即是于此四种修行都应当如是修学。 发布时间:2022-07-08 10:38:43 更新时间:2024-03-17 13:53:18 来源:素超人 链接:https://www.suchaoren.net/wei-586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