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楞严经全文及译文 内容: 《楞 严 经》卷一 原文【查看译文】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室罗筏城,只桓精舍。 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 皆是无漏大阿罗汉。 佛子住持,善超诸有。 能于国土,成就威仪。 从佛转轮,妙堪遗嘱。 严净毗尼,弘范三界。 应身无量,度脱众生。 拔济未来,越诸尘累。 其名曰。 大智舍利弗。 摩诃目犍连。 摩诃拘絺罗。 富楼那弥多罗尼子。 须菩提。 优波尼沙陀等。 而为上首。 复有无量辟支无学。 并其初心。 同来佛所。 属诸比丘休夏自恣。 十方菩萨咨决心疑。 钦奉慈严将求密义。 即时如来敷座宴安。 为诸会中,宣示深奥。 法筵清众,得未曾有。 迦陵仙音,遍十方界。 恒沙菩萨,来聚道场。 文殊师利而为上首。 时波斯匿王,为其父王讳日营斋。 请佛宫掖。 自迎如来。 广设珍羞无上妙味。 兼复亲延诸大菩萨。 城中复有长者居士同时饭僧。 伫佛来应。 佛敕大殊,分领菩萨及阿罗汉,应诸斋主。 唯有阿难,先受别请。 远游未还,不遑僧次。 既无上座,及阿阇黎。 途中独归。 其日无供。 即时阿难,执持应器,于所游城,次第循乞。 心中初求最后檀越,以为斋主。 无问净秽,刹利尊姓。 及旃陀罗。 方行等慈,不择微贱。 发意圆成,一切众生,无量功德。 阿难已知如来世尊,诃须菩提,及大迦叶,为阿罗汉,心不均平。 钦仰如来,开阐无遮,度诸疑谤。 经彼城隍,徐步郭门。 严整威仪,肃恭斋法。 尔时阿难,因乞食次,经历淫室,遭大幻术。 摩登伽女,以娑毗迦罗先梵天咒,摄入淫席。 淫躬抚摩,将毁戒体。 如来知彼淫术所加,斋毕旋归。 王及大臣长者居士,俱来随佛,愿闻法要。 于时世尊。 顶放百宝无畏光明,光中出生千叶宝莲,有佛化身,结跏趺坐,宣说神咒。 敕文殊师利将咒往护。 恶咒消灭。 提奖阿难,及摩登伽,归来佛所。 阿难见佛。 顶礼悲泣。 恨无始来。 一向多闻,未全道力。 殷勤启请,十方如来得成菩提,妙奢摩他,三摩,禅那,最初方便。 于时复有恒沙菩萨。 及诸十方大阿罗汉。 辟支佛等。 俱愿乐闻。 退坐默然。 承受圣旨。 佛告阿难。 汝我同气,情均天伦。 当初发心,于我法中,见何胜相,顿舍世间深重恩爱。 阿难白佛我见如来三十二相。 胜妙殊绝。 形体映彻犹如琉璃。 常自思惟,此相非是欲爱所生。 何以故。 欲气粗浊,腥臊交遘,脓血杂乱,不能发生胜净妙明紫金光聚。 是以渴仰,从佛剃落。 佛言:善哉阿难。 汝等当知一切众生,从无始来。 生死相续,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净明体。 用诸妄想。 此想不真,故有轮转。 汝今欲研无上菩提真发明性。 应当直心詶我所问。 十方如来同一道故,出离生死,皆以直心。 心言直故,如是乃至终始地位,中间永无诸委曲相。 阿难,我今问汝。 当汝发心缘于如来三十二相,将何所见,谁为爱乐。 阿难白佛言:世尊,如是爱乐,用我心目由目观见如来胜相,心生爱乐。 故我发心,愿舍生死。 佛告阿难如汝所说。 真所爱乐,因于心目。 若不识知心目所在,则不能得降伏尘劳。 譬如国王,为贼所侵,发兵讨除。 是兵要当知贼所在使汝流转,心目为咎。 吾今问汝,唯心与目,今何所在。 阿难白佛言:世尊,一切世间十种异生,同将识心居在身内。 纵观如来青莲华眼,亦在佛面。 我今观此浮根四尘,只在我面。 如是识心,实居身内。 佛告阿难。 汝今现坐如来讲堂。 观只陀林今何所在。 世尊,此大重阁清净讲堂,在给孤园。 今只陀林实在堂外。 阿难,汝今堂中先何所见。 世尊,我在堂中先见如来。 次观大众。 如是外望,方瞩林园。 阿难,汝瞩林园,因何有见。 世尊,此大讲堂,户牖开豁。 故我在堂得远瞻见。 尔时世尊,在大众中,舒金色臂,摩阿难顶。 告示阿难及诸大众。 有三摩提。 名大佛顶首楞严王,具足万行,十方如来一门超出妙庄严路。 汝今谛听。 阿难顶礼,伏受慈旨。 佛告阿难。 如汝所言,身在讲堂,户牖开豁,远瞩林园。 亦有众生在此堂中,不见如来,见堂外者。 阿难答言。 世尊,在堂不见如来,能见林泉,无有是处。 阿难,汝亦如是。 汝之心灵一切明了。 若汝现前所明了心实在身内,尔时先合了知内身。 颇有众生,先见身中,后观外物,纵不能见心肝脾胃,爪生发长,筋转脉摇,诚合明了,如何不知。 必不内知,云何知外。 是故应知,汝言觉了能知之心,住在身内无有是处。 阿难稽首而白佛言:我闻如来如是法音。 悟知我心实居身外。 所以者何。 譬如灯光然于室中,是灯必能先照室内,从其室门,后及庭际。 一切众生,不见身中,独见身外。 亦如灯光,居在室外,不能照室。 是义必明,将无所惑。 同佛了义得无妄耶。 佛告阿难。 是诸比丘,适来从我室罗筏城,循乞抟食,归只陀林。 我已宿斋。 汝观比丘,一人食时,诸人饱不。 阿难答言:不也,世尊。 何以故。 是诸比丘,虽阿罗汉,躯命不同。 云何一人能令众饱。 佛告阿难。 若汝觉了知见之心,实在身外,身心相外,自不相干。 则心所知,身不能觉。 觉在身际,心不能知。 我今示汝兜罗绵手,汝眼见时,心分别不。 阿难答言:如是,世尊。 佛告阿难。 若相知者,云何在外。 是故应知,汝言觉了能知之心,住在身外,无有是处。 阿难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言,不见内故,不居身内。 身心相知,不相离故,不在身外。 我今思惟,知在一处。 佛言:处今何在。 阿难言:此了知心,既不知内,而能见外。 如我思忖,潜伏根里。 犹如有人,取琉璃碗,合其两眼。 虽有物合,而不留碍。 彼根随见,随即分别。 然我觉了能知之心,不见内者,为在根故。 分明瞩外,无障碍者,潜根内故。 佛告阿难。 如汝所言,潜根内者,犹如琉璃。 彼人当以琉璃笼眼,当见山河,见琉璃不。 如是,世尊,是人当以琉璃笼眼,实见琉璃。 佛告阿难。 汝心若同琉璃合。 者当见山河,何不见眼。 若见眼者,眼即同境,不得成随。 若不能见,云何说言此了知心,潜在根内,如琉璃合。 是故应知,汝言觉了能知之心,潜伏根里,如琉璃合,无有是处。 阿难白佛言:世尊,我今又作如是思惟。 是众生身,腑藏在中,窍穴居外。 有藏则暗。 有窍则明。 今我对佛,开眼见明,名为见外。 闭眼见暗,名为见内。 是义云何。 佛告阿难。 汝当闭眼见暗之时,此暗境界,为与眼对,为不对眼。 若与眼对,暗在眼前,云何成内。 若成内者,居暗室中,无日月灯,此室暗中,皆汝焦腑。 若不对者,云何成见。 若离外见,内对所成。 合眼见暗,名为身中。 开眼见明,何不见面。 若不见面,内对不成。 见面若成,此了知心,及与眼根,乃在虚空,何成在内。 若在虚空,自非汝体。 即应如来今见汝面,亦是汝身。 汝眼已知,身合非觉。 必汝执言身眼两觉,应有二知,即汝一身,应成两佛。 是故应知,汝言见暗名见内者,无有是处。 阿难言;我尝闻佛开示四众。 由心生故,种种法生。 由法生故,种种心生。 我今思惟,即思惟体,实我心性。 随所合处,心则随有。 亦非内外中间三处。 佛告阿难汝今说言,由法生故,种种心生,随所合处。 心随有者,是心无体,则无所合。 若无有体而能合者,则十九界因七尘合。 是义不然。 若有体者,如汝以手自挃其体。 汝所知心,为复内出,为从外入。 若复内出,还见身中。 若从外来,先合见面。 阿难言:见是其眼。 心知非眼。 为见非义。 佛言:若眼能见,汝在室中,门能见不。 则诸已死,尚有眼存,应皆见物。 若见物者,云何名死。 阿难,又汝觉了能知之心,若必有体,为复一体,为有多体。 今在汝身,为复遍体,为不遍体。 若一体者,则汝以手挃一支时,四支应觉。 若咸觉者,挃应无在。 若挃有所,则汝一体,自不能成。 若多体者,则成多人,何体为汝。 若遍体者,同前所挃。 若不遍者,当汝触头,亦触其足,头有所觉,足应无知。 今汝不然。 是故应知,随所合处,心则随有,无有是处。 阿难白佛言:世尊,我亦闻佛,与文殊等诸法王子,谈实相时,世尊亦言,心不在内,亦不在外。 如我思惟,内无所见,外不相知。 内无知故,在内不成。 身心相知,在外非义。 今相知故,复内无见,当在中间。 佛言:汝言中间,中必不迷,非无所在。 今汝推中,中何为在。 为复在处。 为当在身。 若在身者,在边非中,在中同内。 若在处者,为有所表,为无所表。 无表同无。 表则无定。 何以故。 如人以表,表为中时,东看则西,南观成北。 表体既混,心应杂乱。 阿难言:我所说中,非此二种。 如世尊言,眼色为缘,生于眼识。 眼有分别,色尘无知。 识生其中,则为心在。 佛言:汝心若在根尘之中,此之心体,为复兼二,为不兼二。 若兼二者,物体杂乱。 物非体知,成敌两立,云何为中。 兼二不成,非知不知,即无体性,中何为相。 是故应知,当在中间,无有是处。 阿难白佛言:世尊,我昔见佛,与大目连、须菩提、富楼那、舍利弗,四大弟子,共转法轮。 常言觉知分别心性,既不在内,亦不在外,不在中间,俱无所在,一切无著,名之为心。 则我无著,名为心不。 佛告阿难。 汝言觉知分别心性,俱无在者,世间虚空水陆飞行,诸所物象,名为一切。 汝不著者,为在为无。 无则同于龟毛兔角,云何不著。 有不著者,不可名无。 无相则无,非无即相,相有则在,云何无著。 是故应知,一切无著,名觉知心,无有是处。 尔时阿难,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我是如来最小之弟,蒙佛慈爱,虽今出家,犹恃憍怜。 所以多闻未得无漏。 不能折伏娑毗罗咒。 为彼所转,溺于淫舍。 当由不知真际所诣。 惟愿世尊,大慈哀愍,开示我等奢摩他路,令诸阐提。 隳弥戾车。 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及诸大众,倾渴翘伫,钦闻示诲。 尔时世尊,从其面门,放种种光。 其光晃耀,如百千日。 普佛世界,六种震动。 如是十方微尘国土,一时开现佛之威神,令诸世界合成一界。 其世界中,所有一切诸大菩萨,皆住本国,合掌承听。 佛告阿难。 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种种颠倒,业种自然,如恶叉聚。 诸修行人,不能得成无上菩提,乃至别成声闻缘觉,及成外道,诸天魔王,及魔眷属。 皆由不知二种根本,错乱修习。 犹如煮沙,欲成嘉馔,纵经尘劫,终不能得。 云何二种。 阿难,一者,无始生死根本。 则汝今者,与诸众生,用攀缘心,为自者。 二者,无始菩提涅槃元清净体。 则汝今者识精元明,能生诸缘,缘所遗者。 由诸众生,遗此本明,虽终日行,而不自觉,枉入诸趣。 阿难,汝今欲知奢摩他路,愿出生死。 今复问汝。 即时如来举金色臂,屈五轮指,语阿难言。 汝今见不。 阿难言见。 佛言,汝何所见。 阿难言。 我见如来举臂屈指,为光明拳,耀我心目。 佛言:汝将谁见。 阿难言:我与大众,同将眼见。 佛告阿难。 汝今答我,如来屈指为光明拳,耀汝心目。 汝目可见,以何为心,当我拳耀。 阿难言:如来现今征心所在。 而我以心推穷寻逐,即能推者,我将为心。 佛言。 咄。 阿难,此非汝心。 阿难矍然,避座合掌起立白佛。 此非我心,当名何等。 佛告阿难。 此是前尘虚妄相想,惑汝真性。 由汝无始至于今生,认贼为子,失汝元常,故受轮转。 阿难白佛言:世尊,我佛宠弟,心爱佛故,令我出家。 我心何独供养如来。 乃至遍历恒沙国土,承事诸佛,及善知识,发大勇猛,行诸一切难行法事,皆用此心。 纵令谤法,永退善根,亦因此心。 若此发明不是心者,我乃无心同诸土木,离此觉知,更无所有。 云何如来说此非心。 我实惊怖。 兼此大众,无不疑惑。 惟垂大悲,开示未悟。 尔时世尊。 开示阿难。 及诸大众。 欲令心入无生法忍。 于师子座,摩阿难顶,而告之言:如来常说诸法所生,唯心所现。 一切因果,世界微尘,因心成体。 阿难,若诸世界,一切所有,其中乃至草叶缕结,诘其根元,咸有体性。 纵令虚空,亦有名貌。 何况清净妙净明心,性一切心,而自无体。 若汝执吝,分别觉观,所了知性,必为心者。 此心即应离诸一切色香味触诸尘事业,别有全性。 如汝今者承听我法,此则因声而有分别。 纵灭一切见闻觉知,内守幽闲,犹为法尘分别影事。 我非敕汝,执为非心。 但汝于心,微细揣摩。 若离前尘有分别性,即真汝心。 若分别性,离尘无体,斯则前尘分别影事。 尘非常住,若变灭时,此心则同龟毛兔角,则汝法身同于断灭,其谁修证,无生法忍。 即时阿难,与诸大众,默然自失。 佛告阿难。 世间一切诸修学人,现前虽成九次第定,不得漏尽成阿罗汉,皆由执此生死妄想,误为真实。 是故汝今虽得多闻不成圣果。 阿难闻已。 重复悲泪,五体投地,长跪合掌,而白佛言:自我从佛发心出家,恃佛威神。 常自思惟,无劳我修,将谓如来惠我三昧。 不知身心本不相代。 失我本心。 虽身出家,心不入道。 譬如穷子,舍父逃逝。 今日乃知虽有多闻,若不修行,与不闻等。 如人说食,终不能饱。 世尊,我等今者,二障所缠。 良由不知寂常心性。 惟愿如来,哀愍穷露,发妙明心,开我道眼。 即时如来,从胸卍字,涌出宝光。 其光晃昱有百千色。 十方微尘,普佛世界,一时周遍。 遍灌十方所有宝刹诸如来顶。 旋至阿难,及诸大众。 告阿难言:吾今为汝建大法幢。 亦令十方一切众生,获妙微密,性净明心,得清净眼。 阿难,汝先答我见光明拳。 此拳光明,因何所有。 云何成拳。 汝将谁见。 阿难言:由佛全体阎浮檀金,赩如宝山,清净所生,故有光明。 我实眼观,五轮指端,屈握示人,故有拳相。 佛告阿难。 如来今日实言告汝。 诸有智者,要以譬喻而得开悟。 阿难,譬如我拳,若无我手,不成我拳。 若无汝眼,不成汝见。 以汝眼根,例我拳理,其义均不。 阿难言:唯然世尊。 既无我眼,不成我见。 以我眼根,例如来拳,事义相类。 佛告阿难。 汝言相类,是义不然。 何以故。 如无手人,拳毕竟灭。 彼无眼者,非见全无。 所以者何。 汝试于途,询问盲人,汝何所见。 彼诸盲人,必来答汝,我今眼前,唯见黑暗,更无他瞩。 以是义观,前尘自暗,见何亏损。 阿难言:诸盲眼前,唯睹黑暗,云何成见。 佛告阿难。 诸盲无眼,唯观黑暗,与有眼人,处于暗室,二黑有别,为无有别。 如是世尊。 此暗中人,与彼群盲,二黑校量,曾无有异。 阿难,若无眼人,全见前黑,忽得眼光,还于前尘见种种色,名眼见者。 彼暗中人,全见前黑,忽获灯光,亦于前尘见种种色,应名灯见。 若灯见者,灯能有见,自不名灯。 又则灯观,何关汝事。 是故当知,灯能显色。 如是见者,是眼非灯。 眼能显色,如是见性,是心非眼。 阿难,虽复得闻是言,与诸大众,口已默然,心未开悟。 犹冀如来慈音宣示,合掌清心,伫佛悲诲。 尔时世尊。 舒兜罗绵网相光手,开五轮指,诲敕阿难,及诸大众。 我初成道,于鹿园中,为阿若多五比丘等,及汝四众言。 一切众生,不成菩提,及阿罗汉,皆由客尘烦恼所误。 汝等当时,因何开悟,今成圣果。 时憍陈那,起立白佛。 我今长老,于大众中,独得解名。 因悟客尘二字成果。 世尊,譬如行客,投寄旅亭,或宿或食,食宿事毕,俶装前途,不遑安住。 若实主人,自无攸往。 如是思惟,不住名客,住名主人,以不住者,名为客义。 又如新霁。 清旸升天,光入隙中,发明空中诸有尘相。 尘质摇动,虚空寂然。 如是思惟,澄寂名空。 摇动名尘。 以摇动者,名为尘义。 佛言如是。 即时如来,于大众中,屈五轮指,屈已复开,开已又屈。 谓阿难言:汝今何见。 阿难言:我见如来百宝轮掌,众中开合佛告阿难。 汝见我手,众中开合。 为是我手,有开有合。 为复汝见,有开有合。 阿难言:世尊宝手,众中开合。 我见如来手自开合。 非我见性有开有合。 佛言:谁动谁静。 阿难言:佛手不住。 而我见性,尚无有静,谁为无住。 佛言如是。 如来于是从轮掌中,飞一宝光,在阿难右。 即时阿难,回首右盼。 又放一光,在阿难左,阿难又则回首左盼。 佛告阿难。 汝头今日何因摇动。 阿难言:我见如来出妙宝光,来我左右,故左右观,头自摇动。 阿难,汝盼佛光,左右动头,为汝头动,为复见动。 世尊,我头自动,而我见性尚无有止,谁为摇动。 佛言如是。 于是如来,普告大众,若复众生,以摇动者名之为尘。 以不住者,名之为客。 汝观阿难头自动摇,见无所动。 又汝观我手自开合见无舒卷。 云何汝今以动为身,以动为境。 从始泊终,念念生灭,遗失真性,颠倒行事。 性心失真,认物为己。 轮回是中,自取流转。 《楞严经》卷一 译文这部经是我亲自听佛陀宣讲的。 那时,世尊在舍卫国的只园精舍,与大比丘等一千二百五十名僧人在一起。 这当中,有些是成就了无漏智的大阿罗汉,有些是具备了佛智而住在世间以宏扬佛法的菩萨。 他们都以佛智慧超越了种种有为事物的束缚,从而能够在俗世界施行佛的威德仪律,绍继佛法以摧破世人烦恼,将如来遗训发扬光大。 他们净化精严佛化人生,将佛的威德律仪推广于凡人生死来往的世界。 他们在世间,以无数量的化身显现佛的智慧,引导世间生灵脱离生死轮回,将现在与未来的众生从轮回苦海的压迫之中拯救出来,从而超越世间有为事物的种种压迫累赘。 他们的名字是:大智舍利弗、摩诃目犍连、摩诃拘絺罗、富楼那弥多罗尼子、须菩提、优波尼沙陀等人,他们全都是如来佛的上首弟子。 另外,还有无数的辟支、无学等,初入圣道的修行者,以及一些初发心愿的修行者,一同来到如来这里,与各位比丘一道坐禅修学,一齐参与修行后的考察和检省。 来自十方世界的菩萨们,为了绝断心中最后的疑惑,也同来恭请如来为众生宣示佛法的奥义。 这时候,如来上座已毕,就为法会中大众宣讲了佛法的深奥密义。 一时间法会大众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启发,和美法音响起,传遍十方诸天各界。 数不清的菩萨都聚会到了如来这里,文殊师利菩萨则是他们当中为上首的一位。 那时,有波斯匿王,因为其父的讳日而设斋筵礼诸佛的护佑。 他在自己的宫廷迎候如来,以及各位菩萨,斋筵上摆满了美味珍肴。 城里又有其他长者、居士们,同时也在设斋筵礼诸僧人,他们也期待如来能够光临。 如来就让文殊菩萨带领各位菩萨和阿罗汉去赴斋主们的筵请。 只有如来的弟子阿难,先已接受别处的侍奉,远游未归。 既然没有德高望重的比丘和轨范师一起受请,他也就在施主家接受最高的供奉,接受导师的称号了。 此时阿难正一人在返回的途中,这一天他没有得到供奉,他就手持食钵,在他驻足的城中沿街乞食。 阿难在心里计划,待乞到最后一家施主时,就在那家接受供奉,不管那家是否干净,也不论那家是尊贵之姓还是卑贱之姓,他都将施行同等的慈悲关怀予人,都将起意去成就一切众生的佛性智慧,成就众生们的无上的功德。 此时阿难已经知道如来世尊诃责须菩提和大迦叶,批评他们成就了阿罗汉果位,但是仍然不能以平等心对待众生,他期仰著如来能为他们阐说开示佛的宽容平等的智慧,以引导他们能解脱迷惑怨忿的烦恼。 此时阿难正走过城楼,慢慢向街上走去。 他仪容庄重严慧,恭敬肃穆地按行斋的律仪乞食。 就在他乞食到一处淫逸的住所时,他遭遇大魔法,一名叫摩登伽的女子使用婆毗迦罗先梵天咒,将阿难捉按到了淫床之上,并施予淫行,即将毁坏阿难的持戒之体。 如来已知道阿难遭了摩登伽的魔法,于是离筵归来,波斯匿王各大臣、长者居士们,也都跟随而来,期待著聆听佛法要义。 这时候,如来头顶上放射出百宝无畏大光明,光芒之中生出千叶宝莲花,莲中有一佛作跏趺坐,宣说神咒。 并命文殊菩萨持此咒去护卫阿难。 一时之间,摩登伽女的魔咒被灭,阿难和摩登伽女都被带到了如来这里。 阿难见到如来,行礼佛足,悲泣起来。 他悔恨自已,久远以来一向以多闻称名于世,然而并未成就圆满的道行。 阿难恳请十方如来佛,助成他获至无上智慧,获至无上止寂禅定,获至无上正定正觉的修习功夫,以及最为直接的成道法门。 当时又有数不清的菩萨,以及十方世界大阿罗汉、缘觉、声闻等,都愿现聆教诲,他们退回自己的座位,领受著佛的至高要义。 如来对阿难说,你与我情谊深厚,我们俩有兄弟般的情份,你在发心求无上智慧之时,在我的佛法现示之中,见到了什么美妙景像,能使你当下舍弃世间的深重恩爱? 阿难告诉如来,那时我看到如来之身有三十二种无上美妙之相,其形体澄澈透明如水晶一般。 我自已思量,这样的美妙之相一定不是因爱欲而生出的。 为什么呢? 因为色欲之气粗浊不堪,腥臭交织,脓血杂乱,不能生出这等明净无暇聚集光明的形体来。 我无限期望崇仰,所以跟随如来出家修行。 如来说:多好啊,阿难。 你们应该知道,一切众生长久以来,就沦入了生死的相接相续之中,这都是不知道无生无灭不迁不变的真实心的缘故。 心的本性是明净光洁的,如用之于种种妄念,则这些妄念皆会颠倒不真实,所以就有众生在生死烦恼中流转不停息。 你要是想修习无上智慧,真正地揭示心性的真实。 那么你应当诚实地回答我的问题。 诸天十方的如来佛的修行,都是一样,能够脱离生死轮回,这都是以诚心修行的结果。 心有诚实,口有诚实,自始自终贯穿修行之中,那么你的修行就永远不会产生种种起伏曲折。 阿难,我现在问你,当初你发心求无上智慧,是因为如来三十二种妙相的缘故,那么,你是用什么来看,又是用什么感到欢喜的呢? 阿难告诉如来:世尊,我是用心和眼来感受欢喜的。 我的眼看见如来的美妙相,我的心就生起了欢喜,于是我发心求无上智慧,誓愿舍生弃死。 如来又对阿难说:如你所说,真欢喜之处在于心和眼,那么,如果不知道心和眼在什么地方,就不能够制服俗尘生活中的烦劳。 就好像一个国王,当他遭到了敌人的侵犯,他发兵讨伐,就应当知道敌人在哪里才行。 你之所以仍在生死轮回中不得解脱,就是受制于眼和心的缘故。 我问你,心与眼现在在什么地方? 阿难对如来说:世尊啊! 全世界中的芸芸众生,都将能够识知外界事物的心居留在身体以内,即使是如来的青莲华眼,也是长在脸上。 而这些虚浮不实的眼、耳、鼻、舌等器官,只是长在我的脸面,但是能知能识的心却是隐藏在身体内部的。 如来又对阿难说:你现在正坐在如来佛的讲堂上,你看看只陀树林现在在哪里? 阿难回答:世尊,这些重阁迭楼的清净讲堂,就在这只园里,那只陀树林就在讲堂的外边。 如来说:阿难啊! 你在这讲堂之中,先看见什么呢? 阿难回笞:世尊,我在讲堂里是先看到如来,然后看到大众,再往外看去,才看见那些林园。 如来说:阿难啊! 你看见林园,是因为什么才看见的呢? 阿难回答:这大讲堂,门窗宽阔,四方洞开,所以我在讲堂内能够看见那些树林。 这时候,如来佛就在大众之中伸展出金色手臂,抚摩阿难头顶,同时开示阿难和诸位大众:有一个心念止定无散乱无差别的无上境界,其名叫做大佛顶首楞严王,达此境界具备了万千法行,诸天十方的如来佛,都由此而归到佛的大道上来,最后成就了无上的佛果,你们仔细听罢。 此时阿难行礼伏拜,领受如来的教诲。 如来对阿难说:就像你所说那样,你在讲堂内,因门窗洞开而能看到远处的林园,但是也有众生在讲堂上看不到如来,只能看见讲堂外的东西。 阿难回答:世尊啊! 在讲堂内看不到如来,只看到外面的林园泉水,这不可能。 如来说:阿难,你也是这样的。 你的心本来有灵性,是透澈明净的。 如果你眼前现示出来能明白一切事物的心,其实就在你身躯之内,那么,这时就应先透澈知道身躯的内部。 但是,很多处在生死轮转之中的众生,是先去看身躯里面,然后才去观察外部事物,既使如此,也看不到身躯内的心肝脾胃,看不到指甲毛发在生长,更看不到筋骨血脉的运动流淌。 真正的透彻明净能明白一切之心为什么不能识知到这些呢? 一定是他不能知内,那还谈什么知外呢? 所以应当知道,你所说觉悟灵明的心,原是驻在身躯之内,这是不对的。 此时阿难行礼叩首,并对如来说:我聆听了如来宣示的佛法,顿时觉悟了我的心,其实是驻在身外的,为什么呢? 就像灯光那样,灯点亮在室中,就应是先照亮室内,接著才照亮门户,然后才是照亮庭院。 一切众生,不能识见自身内部,只能看见自身之外事物,这就像灯光是驻在室外,所以不能照亮室内。 明白了这点,就不会再有迷惑,就能达到与佛的智见一样,这大概不会有什么颠倒妄乱的吧? 如来对阿难说:这些比丘们刚才随我在城里乞食行斋,现在回到只园来,此时我已吃过了。 你来看看,一个比丘在吃东西,其他人会不会饱呢? 阿难回答:其他人不会饱。 世尊,这是为什么呢? 这些比丘们虽然都已成就阿罗汉的果位,但是他们各有各的躯体,一人吃饭,其他人怎么会饱呢? 如来对阿难说:如果像你能够识知的心,其实是在身外,那么,身体与心各在一处,并不相干,心所能识知的东西,身体就不能感觉到,身体能感觉到的东西,心却不能识知。 我现在伸手给你,你用眼睛看到它时,你的识知的心能辨别出来吗? 阿难回答:是的,世尊。 如来告诉阿难:如果识知之心能够辨别出来,可见眼和心不是相知相干的,那为什么又还要说心是在外呢? 所以,你应当知道,你所说能觉能识知的心驻在身外,其实也是不对的。 阿难对如来说:就像如来说的,由于不能知内的缘故,所以说心不居于身内。 又由于身与心相互认知即能够相互间不分离的缘故,所以又说心不在身外。 现在我想,识知之心是在某个地方。 如来说:在什么地方? 阿难说:这种能知之心,即使不能识知内部的事物,但是却能看见外部事物,那么,我想这识知之心就像是潜伏在一个根里般。 这好比有人拿水晶碗盖在眼上,虽然遮住了双眼,但却不妨碍眼看见东西一样,识知之心从深根里生出。 见随即显现,这个见随即也就能分别识知事物,这就是说,眼睛看见什么东西,心就能够辨别。 所以我认为,识知之心所以不能识知内,是因为它在深藏的根里的缘故,识知之心能够识知外物而无障碍遮盖。 这也是它潜藏在根里的缘故。 如来告诉阿难:如你所说,识知之心藏在根里,就像水晶碗盖著一样。 当人们用水晶盖在眼前时,就应当看到河流山川,但是,能看得到水晶吗? 阿难说:世尊,当人们用水晶遮在眼前时,实际看到的是水晶。 如来告诉阿难:。 当你的识知之心与玻璃同在一处,只看到河山,为什么看不到眼睛呢? 如果看到眼睛,眼睛即同眼前景像在一起,眼睛就是眼前的景像,这时,怎么能够看见东西就能够分辨出来呢? 如果不能看到眼睛,为什么说这识知之心是潜藏在根里,与玻璃盖在眼前是一样的情形呢? 所以,你说识知之心潜伏在根里,与玻璃盖在眼前一样,是不对的。 阿难对如来说:世尊,我现在又想,众生的身体上,内脏等深藏在体内,眼耳等露在外面,深藏即是暗的,外面的则是明的。 现在我面对著如来,睁开眼就能看见明,这就叫见外,闭上眼睛看到暗,这就叫见内。 这该怎么解释呢? 如来告诉阿难:当你闭眼看见暗时,这个暗的情景是与眼相对,还是不与眼相对? 如果是与眼相对的,那么暗的情景就应当在眼的前面,为何要说什么见内呢? 如果是见内,那么,你坐在暗室里,没有日、月、灯光,这暗室之中,就都是你的心肺腑脏,而不是与这些事物相对著。 如果你不能面对你的心肺腑脏,那你又怎么能够看见它们呢? 如果离开由外而见,那这识见也是在内相对而见,并没有什么见内见外的不同。 如果说闭眼看见暗,是说这暗就在身体内部,那么睁眼看见明,为什么看不到身体外面的脸呢? 如果向外看不到脸,那么向内也就不能看见内。 如果看得到脸,那么:这识知之心以及眼根必处在虚空之中,哪里在什么内呢? 如果它们处在虚空之中,那自然就不是你自己体内的东西,而是本来如此存在的东西,现在看见你的脸,就在你的身上,虽然你的眼已知觉到了,你的身体却不能感觉到它们的统一,此时你必定认为身体与眼是分开的两个知觉,所以应当有两个识知之心。 这就是说,你是一个身体,却要成就两个佛。 所以你应知道,你所说的见暗即是见内,是不对的。 阿难说:我曾经聆听如来开示众人,由于心念的作用,种种事物才生出来,由于事物的作用,种种心念才生出来。 现在我在思维,我的思维就是思维本体,这其实也就是我的心的本体,随著心与它物的遇合,这心则随之而存在,心既不在内,也不在外,亦不在中间处。 如来告诉阿难:你说由于事物作用,种种心念才生出,随著与事物的遇合,心才随之而存在。 但是,如果这个心没有本体,则无所谓与它物遇合,如果没有本体而能与它物遇合,那就超出六根六识六种识知之心而无法说清楚了。 这种说法不对。 如果说心有本体,那么就像你用手摸自己的身体,你能觉知到身体的心,是从身体往外出来识知的呢,还是以身外往内去识知的呢? 如果是从内往外出来,它应当先看见自己的体内,如果是从外往内进去,那它应当先看到你的脸。 阿难说:看见东西是眼的作用,但是心之意识到东西则不是眼的作用,说心看见并不对。 如来说:如果眼能够看见,那么你坐在房间里,门能够看到你吗? 门不能看,那么不是代表你已经死了吗? 如果眼睛还在,应当看得见东西吧。 既然能看见东西,为什么说它已死了呢? 阿难,你的能知能觉的心,如果有自身的本体,那它是一个本体,还是有许多个本体? 它是遍布在你的身体上呢? 还是没有遍布在你的身上? 如果识知之心只是一个本体,并且分布在于你的身上,那你用手摸一个肢体时,你的四肢应当同时都有感觉,如果能摸到身体的全部,那就应当无所谓摸了。 如果只能摸到某个部位,那么识知之心遍在身体四周就不会成立。 如果你的识知之心是许多个本体并且分别各自在你身上,那你自己就是许多个人了,倒底哪一个本体是你呢? 如果是那个一心遍布在身体的整体,那你怎么能够知道触摸的身体的哪个部份? 如果你是多体之心各遍布在身上,那你摸头时,也就等于是在摸脚,但是本来情形是你能知觉到头,就不能知觉到脚。 可是按你所说,你现在却不这样。 那么应当知道,心随著与它物的遇合而存在,这种认识是不对的。 阿难对如来说:世尊,我也曾听到如来与文殊菩萨等人谈论到实相问题。 那时世尊也说,心既不在内也不在外。 就像我所想的,心在内不能有所见,心在外,又不能与我相干,由于在内无所谓认知。 ,所以心不会在内。 由于身体和心能相知相识,所以心在外也是不对的。 由心和身,内和外能够相知,那么,它是处在内与外的中间吧? 如来说:你说心在内外的中间吧? 在中间则不会迷惑,应当确有一个地方。 但是,你指出中间,这中间又在哪里? 中间是在它在的地方呢? 还是就在身上? 如果就在身上,那它在身体表面上,就不能说它是在中间。 如果它在身体的中间,就同在内一样,也不是在中间。 如果有所在之处,那就应当能标示出来,如果在无所标示的地方,那就等于没有这个地方。 此时,即使有标示,这标示也是无固定场所的。 为什么这样说呢? 就像人就是一个标示,这标示是中的时候,如果从东面看他,他则处在西面,从南面看他,他则处在北面。 标示之物已然如此混乱模糊,心更是会杂乱无章了。 阿难说:我说的中,不是这两种,正如世尊所说,眼睛所以能够以事物为缘而发生作用,那是因为当中生出了眼睛的识知作用。 眼睛能分别认知事物,事物本来没有认知,由于识知产生在它那里,心也就处在那里了。 如来说:你的心如果处在根和事物世界之中间,那么,这个心的本体是兼连根和尘两端呢? 或者不兼连根、尘两端? 如果这个心体兼连根尘两端,那么,事物世界体多杂乱,事物又不是心的本体,因此它们势必矛盾对立,哪里还能说什么持中呢! 既然不是兼连二体,那么,心就不能去认知事物,心也就失去了自己的体性,中也就没有任何标志了。 所以你应当知道,说心在内外的中间,也是不对的。 阿难对如来说:以前我曾看到世尊与大目连、须菩提、富楼那、舍利弗四大弟子在一起宏扬佛法,常常说道,心的知觉认识的本性、,既不在内也不在外,亦不在中间,不在一切地方,心不执著在一切事物之上,这就是心的本性,那么我不执著于一切之上,这算不算心的本性呢? 如来告诉阿难:你说心的知觉认识本性不在一切地方,世间这所有的天上地下水中一切事物,你都不去执著在其中,那么你的心是在还是不在呢? 你的心不在就如龟壳上长毛、兔头上长角完全空无所有,那还说什么执著不执著呢? 说不执著,就不能说它不在,没有任何形态外相才是不在,只要不是空无的就会有形态外相,有外相就是在,这时还说什么不执著一切事物? 所以应当知道,认定不执著一切事物就是知觉认识心的本性,这也是不对的。 这时候,阿难在大众中从座上站起来,裸出右肩,跪下右膝,合掌敬礼,恭敬地对如来说:我是如来最小的弟子,一向得到如来的慈爱,现在虽然出家了,但是仍然依持如来的怜爱而骄傲放纵,既使是博学多闻,仍然没有达到解脱一切烦恼的无上果位,所以不能降伏娑毗罗魔咒,反而被其伤害,陷在淫室之中。 这都是由于不能真知佛的真心境界的结果。 祈望世尊发大慈大悲怜心,为我们指引无上正等正定的道路,让一切断绝善行或一切不成佛者,堕入那恶浊之地去吧! 说完后,阿难即匍伏在地,与在场众人一起衷心祈求如来的教诲。 这时,只见如来佛的脸上放射出奇光异彩,像千百个太阳那样明亮闪耀。 一时,普天之下,大地震动,万众和悦,十方世界如微尘一样多的的国土上,一瞬间现出佛的威仪神明,所有世界融合成为一个佛的世界,这当中所有大菩萨,都在自己的国土上顶礼合掌,聆听佛的教诲。 如来对阿难说:一切众生从久远以来,就有种种的妄想狂念和烦恼,造成种种恶欲的根柢,它们相集相聚在一起,至使各位修行求解脱之人,不能成就佛的无上智慧,只能造就像声闻、缘觉那样的修行人以及种种旁门左道乃至魔法鬼术的邪术。 这都是因为不能知道有两种根本的缘故。 糊涂杂乱的修行,就像煮食河沙作为美味一样,既使经历了万千劫后,也终究不能成功。 是哪两种根本呢? 阿难,第一种是无始以来的生死根本,就是你与众人都以依持外物的认知心,自以为就是生死的本性。 第二种是开始以来的菩提涅槃的清净本休,就是你与众人的一切识本来精粹光明,能产生攀缘一切的能力,而唯独对这个本来精粹光明的识,攀缘的力量却不能达到它,结果自然就是自己遗弃了本来明澈的本性,虽然时时勤苦修习,终究不能有所觉悟,不免就会陷入那些各种不同的生死恶趣之中。 阿难,你要超入无上正等正定的道路,发愿要拔脱生死苦海,那么,现在我再问你。 说罢,如来举起金色手臂,收屈起五轮手指,对阿难说:你能看见吗? 阿难回答:能看见。 如来说:你看见什么? 阿难回答:我看见到如来佛,举臂屈指握为光明拳,照耀著我的心和眼。 如来说:你用什么看见的? 阿难回答:我和大家一样,都是用眼看见的。 如来告诉阿难:你回答我,如来握光明拳照耀你的心和眼,你的眼可以看见,你又以什么为心来知道我的拳光呢? 阿难回答:如来要我印证心在哪里,那我用心去仔细推究,这个能推究寻找的,就是心了。 如来说:乱说,阿难,这个心不是你的心。 阿难听后寂然不语,退座合掌,然后站起来对如来说:这个心不是我的心,那它是什么呢? 如来告诉阿难:这个心是根尘妄念的所思所想,它迷惑了你的真性,你从无始无根源处以至现在,都在认贼为子,以致于失去了你的本真心性,所以只能堕入生死轮转之中不能拔除。 阿难对如来说:世尊一向爱怜弟子,因为弟子一心向佛所以出家。 弟子向来以心供奉如来,不论在任何地方,都侍奉诸佛和各位得佛智慧之人,弟子修行勇猛精进,且不畏一切艰难,都是凭著这个心去做的,即使是歪曲了佛法,绝灭了智慧,也是因为这个心。 如果像如来揭示的那样,这个心不是我的心,那我就是无心之人,与泥土草木一样了。 离弃了能觉能知的心,我就什么也没有了。 如来您为什么要说这不是我的心呢? 我实在害怕极了! 在场众人都有一样的迷惑,都祈望如来悲怜,开示未能觉悟的大众。 这时,如来开示,要让阿难和众人得到能安忍不动心的大法。 如来安坐狮子座上,为阿难摩顶,并告诉他:如来常说,一切尘世器物都是心的现示,一切事物的因果关联,一切世界间事物,都是由于心的作用而结成物体。 阿难,各方世界中的一切,以至于小草细叶,推究它们的根本,都是有其本体本性的,即使是虚空,还是有其名相外貌。 怎么说无垢无染妙明觉圆的心,以及性一切心,即具有一切万物的本性的心,没有自身本体? 如果你持执在那分别认知的知识上并以为它就是心,那么,这个心就应当离弃所有与觉知相关的事物,如色、香、味、触等等尘世器物,这才会有心的整全的本性。 就如你现在听我说法,是因为有声音才能分别识知,即使除去所有引起见闻觉知的东西,向内守望那一片寂静空无,这也是一些现示出来的尘世器物种种分别的幻影。 我没有责怪你依持一个假的心,只要你仔细揣摩这个心,如果离弃了六尘境像,仍然有能分别的体性存在,那就是你的真心。 如果这个能分别的体性,离开了六尘境界,就不存在,那么,它就不过是六尘境界的分别影像显现,这个心也就是尘世器物世界的种种分别的幻影罢了。 六尘境象不会常存不变,如果它变易生灭,那么这个心也就随之而空无所有,你的常住不灭的真身也会与六尘境界事物一样变易灭绝了,这时谁来修证那不生不灭安忍不动的心呢? 听到这里,阿难和大家都受到震动而不能自持。 如来告诉阿难:世间一切修行参学的人,虽然能成就至高的禅定,但是仍然不能断灭一切烦恼,仅仅成就阿罗汉果位。 这都是将生死妄念执著为真实不变的心性的结果,所以你虽然博学多闻,仍然不能修证到佛的正法。 听罢如来说法,阿难又悲泣起来,他伏地礼拜如来,合掌长跪不起,并对如来说:自从我发心追随如来出家以来,秉持了佛的威德神明,因此常常自己思想,不须我自己艰苦修行研习,如来就会惠赐我获至无上正持正定正觉的智慧,殊不知我身与佛心本来不可以相互代替,从而失却了我的真实本心。 现在我身虽然出家,但是我的心却没有真正进入佛的圣道,这就像儿子舍弃了父现自己逃走一样。 今天我才知道,我虽然博学多闻,如果不自己行持修习佛法,就与愚昧无知是一样的。 这就像只听别人说吃饭不能饱自己肚皮一样。 世尊,像我这样的人被世间烦恼和认知意识所阻碍与纠缠,实在不知道止寂不易之心的本性,祈愿如来垂怜我们的无知,为我们指示妙觉圆明之心,开示我们能观知真妄,能抉择分明的辨道之眼。 当时,如来从胸部处,推涌出奇妙光彩,千百种宝光耀眼辉煌,一时照遍十方与微尘一样多的世界,一时灌遍了十方世界中的宝刹法场,和十方如来的头顶。 同时也聚集在阿难和众人周围。 这时,如来对阿难说:现在我为你显示显真摧妄的妙法,同时也让十方一切众生一起获至佛法的微妙密义,获至严净明澈的心性,获至真妄能明的道眼。 阿难,先前你说看见了我的光明拳,那么,这个拳能放光明,是因为什么才能放光明? 为什么说它是拳? 你又是用什么看见的呢? 阿难回答:佛的全身就如阎浮檀河里的金子,光艳如金山,洁净无垢染,光明由此而生,我用眼睛观看,看到佛屈握五指,拳的外形由此而生。 如来对阿难说:现在真真切切的告诉你,那些有智慧的人,也须听到譬喻而能开悟。 阿难,就拿我的拳来说吧! 如果没有我的手,就不会产生拳的外形,如果没有你的眼睛,就不会产生你所看到的拳的外形。 以你的眼根,来比我的拳,这道理是不是一样的? 阿难回答:这是一样的,世尊。 没有我的眼睛,就没有我所见到的。 以我的眼根来比如来的光明拳,这里的道理是一样的。 如来对阿难说:你说道理是一样的,其实这并不对。 为什么呢? 就像一个没有手的人,也就没有拳,但是一个没有眼睛的人,并不就是看到任何东西。 怎么说呢? 你试著去问那些路上的盲人,他看到的是些什么,那盲人必定回答我的眼睛只是一片黑暗,再看不到其它任何东西。 从这道理来看,器物世界自身就是黑暗不清的,见本身并不会受到什么影响。 阿难说:盲人眼前,只看见一片黑暗,为什么说他有见呢? 如来对阿难说:那些盲人没有眼睛,只看得到黑暗,这与那些有眼人处在暗室看到一片黑暗,这两种黑暗,是不同呢? 还是没有不同? 阿难回答:是这样,世尊,处在暗室的有眼人和那些盲人所观见的黑暗,并没有什么不同。 如来又说:阿难,如果那些盲人面前所见只是黑暗,这时他的眼睛忽然复明,再看面前器物世界,就看得到种种现示的事物,这叫做眼见,因眼睛能观看而现示事物。 那些处在暗室的明眼人面前所见也只是黑暗,这时忽然有灯光亮起,他们也看见了面前器物世界里的种种现示的事物,这叫做灯见,因灯的照射而现示事物。 如果是叫做灯见,那么灯能看,就不能叫做灯,只能叫做灯观,以灯去观照事物,如果是以灯去观见事物,这与你的眼睛有什么关系? 所以你应当知道,灯能够显现事物,由此而看见东西,是眼睛的作用,而不是灯的作用。 眼睛能够显现事物,这样来观见事物的见,是心的作用,而不是眼睛的作用。 此时阿难虽然再次聆听如来教法,与大家一样的息心静气,但是仍然没有领悟到其中的奥义。 他们合掌礼请如来慈悲,再宣法音。 这时候,如来轻舒兜罗绵网相光手,伸开五轮手指,教诲阿难和大众:当初我成就佛道时,为阿若多侨陈那等五位比丘和你们诸位说过,所有世间生灵,不能成就无上智慧和阿罗汉果位,都是由于居留尘世烦恼之中而耽误的。 你们那时,都是因为什么而开启了智慧,从此依持佛法而获得了涅槃智慧的? 这时侨陈那站起来对如来说:现在我是会中年龄最老的,在初受度的大众之中,独独得到解的称名。 我是因客尘两个字而成就圣果的。 世尊,就像旅途行路的人投宿旅舍,睡过吃过之后就整装离开往前走去,并不想安住下来,如果视自己为主人安住下来,那就不会再往前走了。 这样来看,不住就叫做客,住就叫做主人,客的含义就是不住。 另外,就像清晨阳光初出时烟尘清扬,受光的照射,这些烟尘在空气中清晰分明,呈现出尘世物质世界的形貌,这时烟尘摇晃流动,而空间是寂然不动的,这样来看,澄明寂静叫做空,摇动就叫做尘,那么尘的含义就可叫做摇动。 如来说:说得对。 这时候,如来对著众人合起五轮指又放开,放开又合起,问阿难:你看见了什么? 阿难回答:我看见如来的百宝轮掌,在大众面前又开又合。 如来问阿难:你看到我的手掌在大众面前又开又合,是因为我的手掌有开有合呢? 还是因为你的观见有开有合? 阿难回答:世尊的宝手在大众面前有开有合,我看见如来的手在自开自合,并不是因为我的观见有开有合。 如来问:谁是动谁是静? 阿难回答:如来的手在动,我的观看,也没有停止不动,那么,到底谁在动呢? 如来说:是这样。 于是从如来百宝轮掌中飞出一道宝光在阿难的右面,阿难立刻就转头向右面看,又一道宝光射向阿难左面,阿难急忙回头向左看。 如来对阿难说:刚才你的头为什么摇动? 阿难回答:我看见如来放出宝光在我的左面和右面,我向左向右观看,所以头就摇动起来。 如来说:阿难,你看宝光时头就左右摇动,这是你的头在动呢? 还是你的见在动? 阿难回答:世尊,这是我的头在动,而我的观见,既没有静止下来,又哪里说得上是在摇动呢? 如来说:是这样。 于是,如来就对众人说:如果有人以摇动叫做尘,不住叫做客,那么你们看,虽然阿难的头在摇动,然而观见本身并不会随之而摇动,你们再来看我的手虽在开合,然而观见本身也不会随著舒卷流动。 为什么你要以摇动的东西为本体,以摇动的东西为实境呢? 那么,从始自终,你的心心念念就随顺著摇动的事物而生生灭灭,从而就遗失了本真心性,行事作为生出颠倒。 本心失却真性,就是认它物为本己,自然逃不脱在此颠倒中流转,在生死苦海中轮回。 发布时间:2022-07-01 17:19:23 更新时间:2024-03-17 13:53:19 来源:素超人 链接:https://www.suchaoren.net/wei-582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