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地藏经》释题 内容: 《地藏经》释题 上《地藏菩萨本愿经》,是唐朝于阗国的三藏实叉难陀翻译的。 实叉难陀在武则天的时候来到中国,这部经也是武则天请他翻译的。 实叉难陀曾经重新翻译过《华严经》,晋朝最早翻译的《华严经》是《六十华严》,实叉难陀翻译的是《八十华严》。 《地藏菩萨本愿经》(以下简称《地藏经》),现在学术界有人说它是伪经。 对于这方面,学术界去考证是另外一回事,真正作为佛教的修学上而言,应该对这部经非常尊重。 我们在盂兰盆法会里来讲这部经,则更显出这部经的微妙与重要。 关于盂兰盆法会,我记得前年(1991年)曾在临济寺讲过《盂兰盆经》。 《盂兰盆经》的中心思想主要是三教:教孝、教施、教食。 盂兰盆之义是解倒悬。 佛有十个大弟子,其中神通第一大弟子是目犍连。 目犍连得了神通之后,寻找他的母亲,结果发现母亲在饿鬼道中痛苦不堪。 于是,他依靠神通的力量,找到饮食给他母亲吃。 但是饮食一进口就变成火,他母亲根本就吃不下去。 如此,目犍连神通已尽,毫无办法。 可见神通的力量也是有限的。 这时候,他才找释迦牟尼佛求救,希望能度脱他的母亲。 释迦牟尼佛对他说:你要度你母亲,这不是你一个人所能为的。 你应该在农历的七月十五,一般出家人解夏的时候,以百味饮食,用盆子盛着供养出家得道的人。 因为一般出家人在农历的四月结夏,闭关修行;到了七月十五解夏,很多出家人在这一天得道。 所以这一天又叫作僧自恣日,是出家人最高兴的一天。 由于有这么多出家人得道,佛十分欢喜,所以七月十五这一天,也叫作佛欢喜日。 所以释迦牟尼佛要目犍连在这一天供养这些出家得道的人,依靠他们的力量才有可能解脱其母亲的苦难。 目犍连这样做了,即在七月十五这一天设盂兰盆供,就真解脱了他母亲的饿鬼之苦。 《佛说盂兰盆经》主要告诉我们:第一,教孝。 要知道,这个《盂兰盆经》是教我们孝顺父母,但不仅仅只孝顺我们这一代的父母,而教我们孝顺无量劫以来的父母,所谓七世父母。 教我们孝顺无量劫以来的父母,也就是说六道众生,都是我们的父母,其所教者,就是大孝。 第二,教施。 第三,教食。 这是《盂兰盆经》的重要法义,告诉大家怎么吃饭,怎么用食。 关于这部经的内容,前年我们讲过盂兰盆供之后,柏林寺印行过《盂兰盆供讲义》,可能流通处还有,有需要者可以到流通处找一找。 之所以在盂兰盆法会里来讲《地藏经》,因为《地藏经》也教孝,也教施,这两点跟《盂兰盆经》是相同的。 但《地藏经》除了教孝、教施以外,最重要、最突出的是教愿,即《地藏菩萨本愿经》的这个愿。 一个人要掌握自己的命运,就要立志。 孙中山曾讲,青年人应该立志做大事,不应立志做大官。 佛说发愿,叫发大愿,这个愿要弄清楚。 那么愿跟欲望,是不是有区别? 人的欲望很多,愿望跟欲望从法性、从本体上说,是一个东西。 但如果说我有欲望,只要我行我的欲望,我就发愿了,那你就错了。 在法性、本体是一个东西,等于我们人的无明跟觉悟是联系在一起的,从这个意义来讲,都是一个本体。 因为无明离不开觉悟,如果离开了觉悟,这个无明就很难得觉悟了,成佛、有佛性就不可能了。 同样,欲望跟愿望本体是一个东西,但作用是不一样的。 愿望就是我们发心、发愿,是无我的、清净的,而欲望是有我的、不清净的。 有这一个区别,所以作用就不完全一样,这个很重要。 愿望等于人的立志,愿望一确定,就义无反顾,不能反悔。 特别是佛教学大乘的,行菩萨道的,发愿更要紧,这个愿在大乘有一句话,叫以愿为戒,他发的愿就是他的戒。 愿也不能轻易发,要反复思虑,从本心来发。 发了以后就不能反悔,不能退转,要一直按着愿去做,只许成功,不许失败,这才叫修菩萨乘。 你这个愿修成了、圆满了,你的行也就完成了,果也证得了。 所有诸佛、菩萨都是这样,他在因地行菩萨道的时候发愿,按着他的愿,最后成功了。 所以,我们在讲地藏经的时候,一定要懂得愿,要发愿。 愿为心师,愿就是指导我们心活动的老师。 讲到发愿的出发点,大乘和小乘有区别:大乘的出发点都是利人的,把利他摆在第一位,个人是第二位的。 这种菩萨道的愿发了以后,就是你的戒。 以愿为戒,愿为心师,这是大乘菩萨道修行的根本原则。 所以在佛经上称赞佛、菩萨的时候,都是说他不违本愿。 在世法上讲立志,在佛法上讲发愿,济世度人,弘法利生,中途不得退转。 不要因为一个挫折或一个难关就退却了。 愿是行菩萨道的人的第一戒。 如果违背你的本愿,退离了本愿,是最大的错误,其它的错误是小错误。 违背了本愿,这是大退堕,叫做犯大戒、犯大错误。 所以我们好多法会,请这个佛,请那个菩萨时都说,希望你不要违背本愿。 那么,宇宙与人、佛菩萨与众生能够互相沟通交往的力量在哪里? 在愿力。 愿会产生力量,愿不是空想,你真正发了愿以后,愿会产生力量。 愿怎么会生力量? 精神可以变物质啊! 这都不是假的,不是空的。 当然物质也可以变精神。 修行人圆寂以后有舍利,为什么和常人的不一样? 那就是精神变物质。 所以愿有愿力。 讲《盂兰盆经》的时候我讲到,至今科学界对四种力量的关系还没有研究清楚:电磁力、引力、强相互作用力、弱相互作用力,这四种力是不是统一的? 这是科学的难题。 从佛法讲,就法界来说宇宙有三种力量:一种力量是自己的力量,叫自力,是你的功德力;要有功才有德啊! 没有功,没有德,你哪来的力量? 所以自力、功德力也就是自己福慧资粮的力量。 他力,就是其他人的力量,就是佛、菩萨加持力量。 还有一种自然的力量,在佛教叫法界的力量。 我们做任何一件事,都是这三种力量来完成。 比如种庄稼,庄稼人自己的投入就是自己的力量;但自己的投入不够,还得靠别人的帮助,别人帮助也是一种加持力量;还得靠自然的力量土地、阳光、水分等等。 到了秋天收果实的时候就产生一个分配的问题。 释迦牟尼佛讲过,凡是收果实的时候,我们不能贪天之功为己有,不要自己摘桃子一个人吃,而要考虑到,你的果实来自自力,但是还有他力、自然力。 所以佛教有个很主要的供养偈语:以我功德力,以我的智慧、福德、资粮的力量;如来加持力,就是诸佛、菩萨加持的力量;及以法界力,加上法界自然的力量;普供养而住,普遍供养而安住。 这个普供养偈原来是密教的一个偈子,现在显教也通用,我们供养、上供的时候都经常用。 当然还有其它的赞偈,但记住这个偈子是最有益处的,这个偈在供养的时候是最合法义的。 愿,就是发愿的时候,把自己的身心、性命投入进去,然后如来加持,诸佛菩萨帮助我来行愿,帮助我来圆满这个愿,再加上法界的力量,这个愿一定能实现。 因为这个愿是清净的,所以能够和诸佛、菩萨相应,能够跟法界相应。 真正的行菩萨道,真正的发愿,必然会得到如来的加持力,必然会得到法界的感应。 所以很多修法的人发愿以后,他可以看到感应,或者会在睡梦当中有所感应,因为他真诚。 如果不是真诚的,那你不要怪诸佛如来,也不要怪法界,要反省自己,看你有没有功德力。 你说,我到佛的面前发愿,说我为佛教文化捐钱,希望佛帮助我。 这不是发愿,而是祈求。 作为祈求,就像做买卖的讨价还价。 以佛的慈悲,看到你的祈求,也可以满足你,但就你的修行来说,毫无功德可言。 我讲有功德的发愿是真正清净、无我的,这种发愿是在慈悲上的发愿。 慈悲就是无缘、无条件,你看到别人是跟你自己一样,无缘的慈,同体的悲。 在这样的基础上来发愿,愿是真切的,可以得到佛的加持,得到法界的感应。 发布时间:2022-07-01 10:11:22 更新时间:2024-03-17 13:53:19 来源:素超人 链接:https://www.suchaoren.net/wei-582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