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地藏菩萨本愿经讲义 内容: 地藏菩萨本愿经讲义释 知定地藏菩萨本愿经讲义序释 东初在民间传诵最广的菩萨德号,就是观世音与地藏菩萨。 观世音菩萨的大悲,地藏菩萨的大愿,都有不可思议神通妙用,广度众生。 观世音菩萨,虽化千百身形于六道中度生,但其愿力,仍有穷尽时期,唯有地藏菩萨累劫所发誓愿,如千百亿恒河沙数劫,无有止境。 而地藏菩萨又以救度地狱众生为重。 每日清晨,入诸禅定,游化六道,救拔罪苦众生。 故有地狱未空。 誓不成佛的宏愿。 所以佛陀特将未度尽的众生从佛灭度后直至弥勒成佛都嘱托于地藏菩萨。 由于地藏菩萨悲愿宏深,利益人天的功德,无有穷尽,故为一切诸佛菩萨所称叹! 佛陀曰:『地藏! 地藏! 汝之神力不可思议! 汝之慈悲不可思议! 汝之智慧不可思议! 汝之辩才不可思议! 正使十方诸佛赞叹宣说汝之不思议事,千万劫中不能得尽。 嘱累品』由于地藏菩萨悲愿宏深,佛陀不独要地藏菩萨救度未来一切众生,并且再三嘱付:一、即未来一切众生,于佛法中虽种少许善根,微同一毛一尘、一沙一渧,绝不能因其善根微末不去救度,应以汝之神力维护他,使其善根渐渐增长,不得退失。 二、在应随业而生恶趣的众生,假使临至地狱门前,有一念回心,念一佛名,念菩萨名,念一句一偈,汝都应以方便现身救度。 三、未出三界一切火宅中的众生,既经嘱付于汝,绝不可令众生堕入恶趣,即使堕落恶趣一日一夜,吾皆不愿,况复堕入无间地狱,动经千百万亿劫,无有出期呢? 地藏菩萨对佛陀慈悲,爱护一切众生,真如慈母以爱赤子,既深且切,深受感动,故白佛言曰:『惟愿世尊不以此为虑,未来世中,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于佛法中一念恭敬,我亦百千方便度脱是人,于生死中得解脱,何况闻诸善事,念念经行,自然于世上道,永不退转。』地藏菩萨本愿经,是发扬地藏菩萨大愿为主,地藏为十地菩萨,居菩萨中最高的地位。 实证诸法空相,了知一切平等无二,故能不毗生死,不乐涅槃。 乃发地狱未空,誓不成佛的大愿。 由于菩萨证知三世因果,了知一切众生无非为吾人过去父母兄弟姊妹眷属,故以救母的悲愿,扩大救度一切众生。 因之本经的特质,不在阐扬大乘深澳的哲理,乃重在事相说明。 由于我们这个世界人举止动念,无非是业,无非是罪。 地藏菩萨秉救度众生的大愿,所说法门,都切近家庭社会的需要,且为人人所能行,故能普遍地有益于人生社会,尤以地藏菩萨救母的孝道,更能有助于伦理道德,故本经不特学佛的人应读,应为家庭教育必读的经典,足可为补偏救弊的好药材,安定社会的根本。 本经另一特质,所说利益人天的功德,全仗地藏菩萨本愿力,不同其他大乘经典,全仗自力故有一瞻一礼者,能超越三十劫罪,乃至闻是经三字,五字,现前获诸安乐,一切灾难,悉皆消灭。 佛说弥陀净土,远在西方极乐世界,地藏菩萨欲净化我们这个娑婆世界,要人人消诸罪业,获诸安乐,说此易行法门,故本经适应人间净土的根机。 知定法师于大陆撤退后,应夏夷威华侨邀请,远赴檀香山创立檀香山华侨佛教总会,传播中华文化,弘扬佛法,使中华文化得于檀岛扎根,近于该岛宣讲地藏菩萨本愿经,完成该经讲义,都二十余万言,不惟弘扬孝道,即对巩固华侨社会对中国固有伦理文化的信仰,及增进侨胞的团结,亦有其重大的贡献与启发。 莲航法师与知定法师于抗战期间,同在焦山就读,与笔者义属同僚,知定法师来函求序,新年莲航法师又来代邀余为之序,故扩拾经中数语,用以点缀,藉以奉答! 中华民国六十四年二月二十日东初谨序于北投地藏菩萨本愿经讲义自序释 知定现在的人,如果你对他讲「孝道」,他不说你是神经质,也会说你食古不化。 或者会问你:现在是什么时代? 其实父母,生我、哺我、育我、教我,令我长大成人,立足社会,劬劳之恩,昊天罔极,纵然粉身碎骨,也难报慈恩于万一! 美国的教育虽然发达,但可惜是对于孝养双亲的伦常德性没有提倡,所以在美国生长的人,尤其是这一时代的人,只是一代一代的向下照顾,例如每一对夫妇,从结婚开始,就储蓄儿女的教育费,绝对不会为父母储备养老金,而且父母有钱的话,还想在父母百年之后分资产。 有什么好食的物品,只记得儿女,对父母喜欢的物品,忘得一干二净。 等到教育儿女长大成人之后,儿女又为他的儿女去著想,很难得有为父母去筹谋的。 为儿女教育等,并没有什么不对,但木本水源,也要对自己的父母稍尽孝道,以报乳哺教育之恩才对。 对父母有孝心的,并不是没有,不过是极少数而已。 吾侨居于美国者,百有余年,初一二代,对于中国传统固有道德文化,比较浓厚,故侍奉双亲应尽孝思的道理,也比较明白而力行。 第三四代,则几乎与美国人同化。 每一个人,一代一代的向下照顾,真是名符其实的「孝子」! 记得我曾经对一个第三代的侨胞说:「父母对我们养育之恩德是很大的,当我们出世的时候,只得尺零长,几磅重,若非父母小心翼翼的哺养,怎得成人? 成人之后,又需施以种种教育,才得立身社会。 古人说:养儿防老,积谷防饥,所以我们对于年老的双亲,应当尽孝心的奉养,而且上了年纪的人,又能侍奉得多久呢? 他听了我这一段话,用英语回答我说:「这里是美国,并不是中国!」意思或者是说「孝道」是中国的产品,在美国是不讲这一套的。 由这一句话,可知华侨的第三代及第四代的思想是怎样的了。 出家人远离俗家,并不是抛弃双亲而不顾。 只是远离繁俗便于专心修道,而报答父母养育劬劳之恩。 如目犍连尊者,得无学道后,救拔慈母于地狱之中;佛陀证无上道后,初为严父说法于迦毗罗卫国王宫,次为慈母说法于忉利天宫,令证道果,藉报慈恩。 大方便佛报恩经云:「如来以正遍知,宣说真实之言:为一切父母故,常修难行苦行,难舍能舍,头相髓脑,国城妻子,象马七宝,辇舆车乘衣服饮食,卧具医药,一切给与。 勤修精进,戒施、多闻、禅定、智慧,乃至具足一切万行,不休不息,心无疲倦。 为孝养父母,知恩报恩故,今得速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又云:「菩萨于无量阿僧祇劫孝养父母衣服饮食,房舍卧具,乃至身肉骨髓。 以此因缘,自致成佛。」一班世俗的人,不明白这种道理,误以为出家人是不孝养父母的,甚至错误的认为佛教是不讲孝道的。 其实,这是大错特错的误解,在佛经中阐扬孝道的地方很多,本讲义之地藏经,就是最好的代表。 基于上述种种原因,所以我特别为大众选讲这部地藏菩萨本愿经,因为这部经有很多处谈及孝道。 先是佛陀上升忉利,为母说法,报答亲恩。 次则地藏菩萨前生之婆罗门女与光目女,拔救慈母于地狱饿鬼之中,因见地狱罪苦众生,受诸楚毒,由是发宏誓愿: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未空,誓不成佛。 这部地藏经,是在一九六一年七月十六日开讲,至一九六五年九月十九月圆满,表面上看,是经过了漫长的四年零两个多月,实际仅仅讲了一百三十个小时。 因为在美国的人,经常都是为生活而忙,每星期只得一二天的休息,但休息的时间,又需要整理家务,或携带儿女到郊外去玩一天半日」所谓「入乡随俗」,因此我们讲经的时间,也选择在每一个星期日举行(佛菩萨诞辰,也都拣在星期日庆祝)。 这部讲义是为著方便讲解而随写随讲的,时间既匆忙,又缺乏参考资料,只是拉杂写成,是以错谬之处,在所难免,至希智者不吝赐正,则不胜心香默祷之至也! 这部经讲完迄今,瞬经数年了,因时间问题,及初无出版的意思,所以经筵结束,而这部讲义也只好束之高阁。 去年春,本佛教总会全体董职员,会议议决,名誉上给了我三年的假期,俾于休养(因我的私人医生也常常劝我要多休息),实际上除了讲经及佛事外,其余一切会务,仍然由我督导办理;而且本会最近增建报恩堂一座,由开始划则,建筑费的预算,以及工程进行的监督等,都由我一人负责。 但我仍然抽出些少时间将这部地藏经讲义,稍为整理了一下。 后来信徒们知道了我在整理地藏经讲义,非常高兴的筹集印资,要求出版流通;我见众情难却,也就答允了。 美国印刷术的进步,这是尽人皆知的事,但只局限于英文,对于其他国文,尤其是中文,则无法代劳。 去年秋,我为著地藏经讲义出版事,特别亲携原稿,到港台几家印刷厂去估价,结果是台北印费较为相宜,而且得到老学长莲航法师的相助,负责督印校对等一切工作,于是就决定在台北付印。 本讲义将付梓时,承前中华民国内政部长李汉魂伯豪将军,题赠封面之字;北投中华佛教文化馆馆长前江苏镇江焦山定慧寺住持东初上人,赐以编头之序;台北南山放生寺住持莲航法师,负责印刷一切任务,及题赐殿后之跋;各位善信乐善好施,发心助印。 凡此种种,均所至感! 是为序。 一九五七年地藏诞释知定序于檀香山华侨佛教总会初讲经题【地藏菩萨本愿经】古今一般讲经法师,在未讲到本经正文以前,先来一翻谈玄说妙,这种谈玄说妙,又名之曰悬谈,或者叫做悬论。 即是在未开讲经文之前,首先把全经的内容概括地向听众叙述一遍,或者加插一些玄妙的理论,使听众在未聆悉经文前,先领会全经之概况。 这种经前悬谈,各宗因所依及所判的教典不同,故所立的名目亦各异。 天台判一切教而立五重玄义,这五重玄义即是1、释名,2、辨体,3、明宗,4、论用,5、判教。 法相宗依据六离合释而解释一切经论。 这六离合释(Satsamasa)即是第一持业释(Karmadharaya),第二依主释(Tatpurusa),第三有财释(Bahuvrihi),第四相违释(Dvandva),第五邻近释(Avyayibhava),第六带数释(Dvigu)。 贤首则用十门来解说华严大经。 言十门者,一教起因缘,二藏教所摄,三义理分齐,四教所被机,五教体浅深,六宗趣通局,七部类品会,八传译感通,九总释经题。 十别释文义。 这经前的悬论,以是经中最幽玄最精要之义理,故对于久研经教的人来说,固然是趣味无穷,但若在初机的人听闻,则会感觉得太过深奥的莫知适从。 现在为著适应一般初机的人容易明白晓了,使大家都明了经中的意义,知道地藏菩萨究竟是什么人! 佛陀为何要为我们说这部地藏经,持诵这部地藏经又有什么好处? 令大家都能够从解生信,由信起行,从行入圣,故佛说:「佛法大海,信为能入。」因此我现在所讲这部经,不讲经前悬论,只是一针见血地从经题讲起。 在未讲到地藏等字是什么意思之先,我们应该知道地藏经翻译到中国来有几种译本? 根据古代相传谓地藏经有两本译本:一本是西晋时法炬等译,一本是大唐实叉难陀译,但据大唐内典录,历代三宝纪,大周刊定众经目录等则谓释法炬共译出经壹百三十二部,都壹百肆十二卷,唯并无地藏经之异译本。 上说或是误传,或者经目未载,未可知也,智者详之可耳。 目今所流传之地藏经,唯有唐实叉难陀所译一种而已。 一切经题,均分通别。 所谓通者,通诸经故;所言别者,与他经差异故;如地藏菩萨本愿六字,就是本经的别题,他经无故;经之一字,即是通题,诸经互用故。 梵语乞叉底檗沙(Ksitigarbha),译为地藏。 地即土地,具七种义:第一能生义,土地能够生长一切生物,一切植物等;菩萨能够生长一切善法亦复如是。 第二能摄义,土地能摄一切生物而令安住自然界中,菩萨能摄取一切妙法于大觉心中亦复如是。 第三能载义,土地能负载一切矿植动物等安住世界之中,菩萨能负载一切众生,由众苦交煎的此岸而达快乐清凉之彼岸亦复如是。 第四能藏义,土地能含藏一切矿植等物,菩萨能含藏一切妙法亦复如是。 第五能持义,土地能持一切万物任运生长,菩萨能总持妙善使增长亦复如是。 第六能依义,土地能为一切万物所依,菩萨能为一切众生所依亦复如是。 第七坚牢不动义,地性坚实不可移动,菩萨心性坚牢如金刚不可破坏不可移动亦复如是。 瑜伽论云:「由能摄持菩萨义故,说名为地。」成唯识论云;「依所修行为胜依持,令得生长,故名为地。」藏者,具有秘密包容含育等义,即是说菩萨处于甚深静虑之中,能够含育化导一切众生止于至善。 世之秘密库藏,蕴藏者许多金银珠宝,则能济诸贫乏,利益人寰。 菩萨具足如来藏性三德秘藏,无量妙法,则能度脱无数众生,咸跻觉岸。 地藏十轮经云:安忍不动犹如大地,静虑深密独如秘藏,因此故名地藏。 三宝感应要略录云:」昔如来在灵鹫山(Grdhrakuta)时,地藏菩萨,游行诸国,教化众生,到毗富罗山(Vipula)下,至乔提长者家。 其长者家内,被鬼夺其精气,其家五百人,并皆闷绝。 至不觉悟,经于旬日。 地藏菩萨见是事已,即作是念言:『实可苦哉,实可痛哉;世间有如是等不可说事。 我今愍此众生,而作救济。』说此语时,便即腾身,往灵鹫山,白佛言:『世尊! 我见乔提长者家五百余人,皆被恶鬼夺其精气闷绝在地,已经数日。 我见是事已,生怜愍心,生爱护心。 唯愿世尊,许我设此救济之法。 令诸恶鬼降伏于人,令诸行者随意驱使,复令长者还得如故。』尔时世尊从于顶上毫放光万寻,照地藏菩萨身。 是时大会之众,各相谓曰:今日如来,放光照菩萨身,此菩萨必成大法,教化众生。 时地藏菩萨白佛言:『我今有一神咒,能去邪心,复驱使诸恶鬼等。 我念过去无量无边久远有佛,号烧光王。 其佛灭后,于像法中,我住凡夫地。 有一仙人,在俱特罗山善行道术。 我见众生被诸鬼所恼,如彼长者家无异。 我于尔时作是誓愿;遇知识当效降伏之法。 说此语已,即往俱特罗山,语彼仙人。 仙人见我心生欢喜。 即便咨问彼仙方法。 尔时仙人,于三日之间,令我开解,预知万理消息善恶。 又一切恶鬼,并集我所,依师法教,调伏其心,令发道心。 于须臾间,一切地狱受苦众生,各乘莲花,诸苦停息。 尔时仙人,见我得如是神力,与我授记,而作是言:汝于无量无边世,佛与授记:名曰地藏。 于五浊世中,人天地狱,常当化身救度众生令离灾难。 今见长者,如本无异。 我今往彼家特救护之。』世尊听许,菩萨往化,五百余人,一时还活。」地藏菩萨昔于忉利天宫,受释迦世尊嘱咐,于释迦既灭以后弥勒未生以前,每日晨朝入恒河沙定,观察一切众生之机,悉令离苦得乐。 故地藏十轮经云:「此善男子,于一一日,每晨朝时,为欲成熟诸有情故,入殑伽河沙等诸定。 从定起已,遍于十方诸佛国土,成熟一切所化有情,随其所应利益安乐。 此善男子,已于无量无数大劫,五浊恶世时,无佛世界,成熟有情。 复于当来过于是数,或有世界,刀兵劫起,害诸有情。 此善男子,见是事已,于晨朝时,以诸定力,除刀兵劫,令诸有情,互相慈愍。 或有世界,疫病劫起,害诸有情。 此善男子,见是事已,于晨朝时,以诸定力,除疫病劫,令诸有情,皆得安乐。 或有世界,饥馑劫起,害诸有情。 此善男子,见是事已,于晨朝时,以诸定力,际饥馑劫,令诸有情,皆得饱满。 此善男子,以诸定力,作如是等,无量无边不可思议,利益安乐,诸有情事。」佛在世时的大智文殊,大行普贤,大悲观音,大愿地藏四大菩萨,与我国众生最为有缘。 所以这四大菩萨不但在座下名闻十方,即在我国的人也是个个知名恭敬的。 在我们中国,有所谓的四大名山,这四大名山,就是四大菩萨应化的道场。 山西的五台山,是文殊菩萨的应化道场。 四川的峨嵋山,是普贤菩萨的应化道场。 浙江的普陀咯伽山是观音菩萨的应化道场。 安徽的九华山是地藏菩萨的应化道场。 四大菩萨应化的四大名山圣迹很多,就中单讲地藏菩萨的道场。 据地藏菩萨感应录所载;则谓在佛灭度壹千五百年间,地藏菩萨降迹新罗国(即韩国Korea)皇族,姓金,名乔觉。 唐高宗永徽四年(六五三),二十四岁,削发为僧,携白犬名善听,航海而来中国,在安徽省池州府青阳县九华山的山巅端坐七十五载,至玄宗开元十六年(七二八)七月三十夜成道,时年九十九岁。 先是山下有阁老闵公,素怀慈念乐善好施。 每斋僧百名,必虚一位,请洞僧(地藏菩萨)以足其数。 及后,菩萨乞地建立道场,闵公曰:「九子山头地尽我有,任意所须。」菩萨曰:「一袈裟地足矣。」公许之。 菩萨遂将袈裟一展,遍覆九子山峰。 闵公睹状甚喜,尽将所荫之地施与菩萨建大道场。 并遣其子出家,号道明。 无何,闵公亦舍俗离尘,反礼其子道明为师。 故今菩萨两旁之侍者,左道明,右闵公,白犬即善听也。 菩萨入灭后二十九年,至肃宗至德二年(七五七)七月三十日,显灵异而起塔。 而今九华山遂成为四大名山之一的大道场。 又据宋高僧传载唐池州九华山化城寺地藏传云:「释地藏,姓金氏,新罗国王之支属也。 慈心而貌恶,颖悟天然。 七尺成驱,顶耸奇骨,特高才力,可敌十夫。 尝自诲曰:『六籍寰中,三清术内,唯第一义与方寸合。』于时落发,涉海舍舟而徙,振锡观方,邂逅池阳,睹九子山焉,心甚乐之。 乃迳造其峰,得谷中之地,面阳而宽平,其土黑壤,其泉滑甘,岩栖涧汲,趣尔度日。 至德年初,有诸葛节,率村父自麓登高,深极无人。 云日鲜明,居唯藏孤,然闭目石室。 其房有折足鼎,鼎中白土和少米烹而食之。 郡老惊叹曰:『和尚如斯苦行,我曹山下列居之咎耳。』相与同构禅宇,不累载而成大伽蓝。 建中初(七八○)张公严典是邦,仰藏之高风,因移旧额,奏置寺焉。 贞元十九年(八○三)夏,忽召众告别,罔知攸往。 但闻山鸣石陨,扣钟嘶嗄,加趺而灭,春秋九十九。 其尸坐于函中,洎三稔开将入塔,颜貌如生。 举舁之动骨节,若撼金销焉。 乃立小浮图于南台。 是为藏宴坐之地也。」这是九华山建寺的始末,也是地藏菩萨应化我国的事迹,以及度脱众生的因缘。 至于地藏菩萨往昔的因地与行孝道起而愿尽度一切众生的胜举胜事,兹姑勿论,容后经文当会详为解说。 菩萨,是梵语菩提萨埵(Bodhisattva)之略称,译为道众生,觉有情等。 或云摩诃菩提质帝萨埵(Mahabodhieittasattva),译为大道心众生,大觉有情等。 菩提是觉的意思,或者叫做道,这是求觉道的人所应求得之果实。 萨埵是众生的意思。 或者称为有情,这是求觉道的智人所化导的对象。 摩诃是大的意思,质帝是心的意思。 即是说这种求觉道的众生,时时刻刻都依照自己的宏誓愿力,趣向大道方面努力迈进。 等到妙慧成就堪能绍继佛位而处妙觉的时候,其心仍未满足的系念一切众生。 自己虽已了脱,然而尚有许多苦恼众生随业海以飘沉,故菩萨虽得位登妙觉,为众生故,再复运悲智力,俯就秽邦化导无量众生,超生死之苦海,登涅槃之彼岸,因此故名摩诃菩提质帝萨埵。 大智度论云:「问曰:何等名菩提? 何等名萨埵? 答曰:菩提名诸佛道,萨埵名成众生。 或名大心,是人诸佛道功德尽欲得,其心不可断,不可破,如金刚山,是名大心。 如偈说:一切诸佛法,智慧及戒定,能利益一切,是名为菩提。 其心不可动,能忍成道事,不断亦不破,是心名萨埵菩萨心自利利他故,度一切众生故,知一切法实性故,行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道故,为一切贤圣之所称赞故,是名菩提萨埵。 所以者何? 一切诸法中,佛法最第一,是人欲取是法,故为贤圣所赞叹。」以上所说只要能发大心求大道者,均名菩萨,但据婆沙发智等论,均谓菩萨应有等级。 如大毗婆沙论云:「如契经言:有一有情,是不愚类,是聪慧类。 谓菩提萨埵,虽作是说,而不分别,齐何名菩萨? 得何名菩萨? 有诸有情,以一食施,或以一衣,或一住处,乃至或以一杨枝施,或受持一戒,或诵一伽他,或一摄心观不净等,便师吼,作如是言:我因此故定当作佛。 为断如是增上慢故,显虽经于三无数劫,具修种种难行苦行,若未修习妙相业者,犹未应言我是菩萨。 况彼增上慢者。 是故菩萨,乃至初无数劫满时,虽具修种种难行苦行,而未能决定自知作佛。 第二无数劫满时,虽能决定自知作佛,而犹未敢发无畏言:我当作佛。 第三无数劫满已,修妙相业时,亦决定知我当作佛;亦发无畏师子吼言:我当作佛。 齐何名菩萨? 答:齐能造作增长异熟业。 问:若诸有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能不退转,从此便应说为菩萨。 何故乃至造作增长相异熟业,方名菩萨耶? 答:若于菩提决定,及趣决定,乃名真实菩萨。 从初发心,乃至未修妙相业来,虽于菩提决定,而趣未决定,未得名为真实菩萨,要至修习妙相业时,乃于菩提决定,趣亦决定,是故齐此,方名菩萨。 复次修妙相业时,若人若天,共识知彼是菩萨故,名真菩萨。 未修妙相业时,惟天所知,是故未得名真菩萨。 复次修妙相业时,舍五劣事,得五胜事。 (一)舍诸恶趣,恒生善趣。 (二)舍下劣家,恒生贵家。 (三)舍非男身,恒得男身。 (四)舍不具根,恒具诸根。 (五)舍有忘失念,恒得自性生念。 由此得名真实菩萨。 未修妙相业时,与此相违,是故不名真实菩萨。 得何名菩萨? 答:得相异熟业。 。」发智亦云:「齐何名菩萨? 答:应能造作增长相异熟业。 得何名菩萨? 答:得相异熟业。」本愿,现在先讲愿字,梵语尼底(Pranidhana),译为愿。 对于某一事,立志达到目的,满足自己所希求的志趣,名之曰愿。 摩诃止观云:「发愿者,誓也。 如许人物,若不分券,物则不定;施众生善,若不要心,成恐退悔,加之以誓。 又无誓愿,如车无御,不知所趣,愿来持行,将至所在。 亦名陀罗尼,持善遮恶。 如坯得火,堪可盛物。 二乘生尽,故不须愿,菩萨生生化物,须总愿别愿。」实贤禅师云:「常闻入道要门;发心为首,修行急务,立愿居先。 愿立则众生可度,心发则佛道堪成。 苟不发广大心,立坚固愿,则纵经尘劫依然还在轮回。 虽有修行,总是徒劳辛苦。」杂集论亦云:「为欲了知所有三世等所应知事,先于彼彼事,发正愿心,愿我如实了知如是如是;次入增上静虑。 从彼起已,所愿成满。」又此愿者,在十度中,即第八之愿波罗蜜。 显扬圣教论云:「愿波罗蜜多,谓诸菩萨中,随有其一,为性懈怠,烦恼多故,遂愿正愿而修诸善,令我未来获得自性勇猛正勤,烦恼微薄。 由此因故,于余生中,如所发求,咸果其愿。 于所修善,得强盛力。」摄论云:「愿波罗蜜多,谓发种种微妙大愿,引摄当来波罗蜜多,殊胜众缘故。」瑜伽亦云:「由此愿故,烦恼微薄,能修精进。 是故我说愿波罗密多与精进波罗蜜多,而为助伴。」所言愿者,有总别之分。 四宏誓愿,名叫总愿,因为无论什么愿,总离不了四弘誓愿。 药师佛的十二大愿,观音之六愿及十二愿,普贤的十大愿,弥陀的四十八愿,释迦的五百愿,以及地藏的本愿,均名别愿。 言本愿者,本即根本,即是初始发心所立的根本志愿,乃至成佛,符合满足,与本无异,故名本愿。 婆罗门女于觉华定自在王佛前,立弘誓愿:愿我尽未来劫,应有罪苦众生,广设方便,使令解脱。 光目女于清净莲华目佛前发誓愿言:若得我母永离三途及斯下贱,乃至女人之身永劫不受者,愿我自今日后对清净莲华目如来像前,却后百千万亿劫中应有世界所有地狱,及三恶道诸罪苦众生,誓愿救拔,令离地狱恶趣,畜生饿鬼等。 如是罪报等人,尽成佛竟,我然后方成正觉。 这是地藏的本愿。 故大方广十轮经云:「地藏菩萨,以不思议功德成熟众生,于过去无量恒河沙诸佛所,久发大悲坚固誓愿皆悉成熟一切众生,庄严势力,犹如雷震。 于一食顷而能成熟无量亿等,那由他人,具足善根。」地藏十轮经亦云:「此善男子,具足成就无量无数不可思议殊胜功德,常勤精进利益安乐一切有情,曾于过去无量无数殑伽沙等佛世尊所,为欲成熟利益安乐诸有情故,发起大悲坚固难坏勇猛精进无尽誓愿。 由此大悲坚固难坏勇猛精进无尽誓愿增上势力,于一日夜,或一食顷,能度无量百千俱胝那庾多数诸有情类,皆得解脱种种忧苦。 及令一切如法所求意愿满足。」此经名目,按照佛告普广言,共具三名:第一地藏本愿,第二地藏本行,第三地藏本誓力。 由愿起行,由行然后才发生本誓力的作用。 此愿行力三,表示菩萨誓愿宏深,行力广大,非一般普通菩萨可比。 今取本愿者,因愿可发出行而生誓力,故取初而略二三。 经者,三藏之一,梵语素怛罗(Sutra)修多罗等,义译契经,契为契机契理之称,经为历久不变之辞。 或翻为线,贯穿等义,即是说如线有贯摄缝缀的功能,佛陀灭度之后,迦叶等五百大阿罗汉聚集于王舍城,将如来的一代时教,依文义之次第,以美妙的文句,书写在贝叶上面,用线缀辑成章,这就叫做契经。 大毗婆沙论云:「契经云何? 谓诸经中,散说文句。 如说: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等。 问:契经有何义? 答:此略说有二义。 一,结集义,二刊定义。 结集义者:谓佛语言,能摄持义,如华缦缕。 如结缦者,以缕结华,冠众生首,久无遗散。 如是佛教,结集义门,冠有情心,久无忘失。 刊定义者,谓佛语言,能裁断义,如匠绳墨。 如工巧者,绳墨众材,易了邪正,去曲留直;如是佛教,刊定义门,易了是非,去恶留善。」窥基法师亦云:「经者,为常为法,是摄是贯。 常则道轨百王,法乃德模千乘,摄则集斯妙理,贯又御彼庸生,庶令毕离苦津,终登觉岸。」杂阿毗昙心论则谓,言修多罗具五义故:一曰出生,出生诸义故。 二曰泉涌,义味无尽故。 三曰显示,显示诸义故。 四曰绳墨,辨诸邪正故。 五曰结缦,贯穿诸法故。 上释经题竟。 [page]次讲译经的人史略【唐于阗国三藏沙门实叉难陀译】唐,系李渊于公元六一八年受隋禅而有天下立国之称号,由高祖为始,至昭宣宗为后梁所灭(公元九零六年),凡传二十主,共二百八十八年。 于阗,或名于殿,于填,于遁,溪丹,屈丹等,梵名瞿萨怛那(Kusthana),译为地乳。 在佛灭后约二百三十四年顷(纪元前二百五十二年)建国,后王耄无嗣,祀毗沙门天而得子,初儿不饮人乳,地涌乳而育之,因是故名地乳。 纪元前八十二年顷,佛教传入此国后即盛行大乘,故东来之经典多经此地而来。 西域记云:「仪形有礼风则有纪。 文字宪章,聿遵印度,微改体势,粗有沿革,语异诸国,崇尚佛法,伽蓝百有余所,僧徒五千余人,并多习学大乘法教。 王甚骁武,敬重佛法,自云毗沙门天之祚胤也。 自古已来,未能有胜。 其王迁都作邑,建国安人。 功绩已成,齿耋云暮,未有胤嗣,恐绝宗绪,乃往毗沙门天神所,祈祷请嗣。 神像额上,剖出婴孩,捧以回驾,国人称庆。 既不饮乳,恐其不寿,寻诣神祠,重请育养。 神前之地,忽然隆起,其状如乳,神童饮吮,遂至成立,智勇光前,风教遐被,遂营神祠,宗先祖也。」于阗历代皆属我国,贞观中置官署于今和阗,以统其国。 宋明以还,虽仍为于阗国,但须岁岁朝贡。 清初属回,乾隆以后始内属中国,其地在现在的新疆省疏勒县东,克里雅沙西岸。 三藏(Tripitaka)者,一修多罗(Sutra经)。 二毗柰耶(Vinaya律)。 三阿毗昙(Abhidharma论)。 契经者,佛所说的一切妙法,莫不是上契诸佛之理,下契众生之机的,所以名为契经。 律即戒律。 世之法律,能治一切犯了法的人应得之罪罚,是治犯了法纪的人。 佛制的戒律不但调治众生身不犯法,而且心亦不敢苟犯,是治之于未然。 论即议论,佛所说的妙法,义理高深,非泛泛之徒所易明了,诸大菩萨及诸论师,为欲众生能依教行持,谨慎修行起见,特提出其中玄奥之典,加以辩论解释,使之明白易晓,故名之为论。 如依大般若经而造大智度论,依金刚经而作金刚仙论等。 沙门(Srmana)者或称桑门,丧门,娑门等,出家者之通称也,译为勤息。 勤力勇猛修行戒定慧诸功德,藉以息灭累生累劫难断难舍之贪嗔痴等烦恼,因此而能息诸生死恶趣,到达涅槃胜义彼岸,故名勤息。 俱舍论云:「诸无漏道,是沙门性;怀此道者,名曰沙门,以能勤劳息烦恼故。」余处诸译经人,均称法师,而此处独云沙门者,译主自谦故也。 实叉难陀深通三藏,晓了五乘,故曰三藏沙门也。 实叉难陀(Siksananda),译为学喜;于阗国人。 智度恢宏旷达,风格超绝群伦,不但善解大小乘法,而且兼通异道学术,所以为时人崇尚。 则天皇后尊敬三宝,崇重大乘,因为我国华严旧经,处会缺备,远闻于阗国有这种梵本,故而遣使往求,并请译师。 法师与经梵本同臻长安,以证圣元年(六九五年)于洛阳大遍空寺翻译。 则天亲制序文冠于经首。 翻经沙门菩提流志,义净等同宣梵本,后付沙门复礼法藏等,于佛授记寺译成八十卷。 圣历二年(六九九年)功毕。 之后又在长安清禅寺及洛阳佛授记寺等处,译出大乘入楞伽经,文殊授记经,地藏本愿经等总共二十部,都壹百一十卷。 长安四年(七零四),法师以慈母年事已高,思归侍奉,上表辞驾,蒙敕御史霍嗣光送返于阗。 迨中宗时有敕诏请,于景龙二年(七零六)再度抵达京师,当时皇帝屈万乘之尊,亲迎于开远门外,倾都缁素,幡幢导引,严饰青象令乘入城,安置于大荐福寺内。 未及进行翻译事宜,忽得重病,弥留至(睿宗)景云元年(七一○)十月十二日右胁累足而终,春秋五十有九。 十一月十二日诏敕于开远门外古燃灯台举行火葬。 薪尽火灭,其舌不灰。 十二月二十三日敕使送其骨灰及灵舌归还于阗,起塔供养。 后人于荼毗处,造七层塔,时人呼为华严三藏塔也。 按续古今译经图纪,开元释教录,及贞元新定释教目录等,均谓实叉难陀三藏译出华严等经一十九部,共壹百零七卷,内中并无地藏菩萨本愿经,而坊间所流传的地藏经则载明是实叉难陀三藏所译。 难陀法师是于公元七一零年入灭的,上列各录均是在法师入灭后出版的,但是法师所译各经均已明载各目录上,为甚么唯地藏经漏载? 这是极令人费解的事。 或是当时帝王之偏见,或是当时编辑人之错漏,未可知也。 今为纠正经目之误,故言实叉难陀实译出经二十部,都一百一十卷。 译者,翻译。 佛生印度,所说经法,均为梵文。 古代三藏法师,善通梵华,为利益是方众生故,将梵语之印文,翻成华语之中文。 翻梵为汉,故名为译。 地藏本愿经,总十三品,或分二卷或分三卷。 分二卷的将第一品至第六品叫做卷上,由第七品至第十三品叫做卷下。 分三卷的则由第壹品至第四品叫做上卷,由第五品至第八品叫做中卷,由第九品至十三品叫做下卷。 文义无差,只是分的卷佚不同罢了。 【忉利天宫神通品第一】三、解释经文忉利天,或叫怛唎耶怛唎奢天(Trayastrmsa-Deva),译为三十三天,为欲界的第二层天,在须弥山的顶上,距离这个世界之上八万由旬高(约三十余万里)的地方。 此天天众身长四十里,寿命壹千岁,人间百年为其一日一夜。 言三十三天者,在须弥山顶有一座城廓名叫喜见城,或叫善见城,纵广八万由旬,帝释天主居于其中。 在善见城的四方有四个峰,各五百由旬,每峰有八天,四方合共三十二天,连中央的喜见城,共三十三天。 所谓三十三天,即1、善法堂天,2、山峰天,3、山顶天,4、喜见城天,5、钵私他天,6、俱吒天,7、杂殿天,8、欢喜园天,9、光明天,10、波利耶多天,11、离险岸天,12、谷崖岸天,13、摩尼藏天,14、施行天,15、金殿天,16、鬘形天,17、柔软天,18、杂庄严天,19、如意天,20、微细行天,21、歌音乐天,22、威德轮天,23、日行天,24、阎摩那娑罗天,25、连行天,26、影照天,27、智慧行天,28、众分天,29、曼陀罗天,30、上行天,31、威德颜天,32、威德焰轮光天,33、清净天。 大智度论云:「昔摩诃陀国中,有婆罗门,名摩诃,姓憍尸迦,有大福德大智慧,知友三十三人,共修福德,命终皆生须弥山顶第二天上。」天宫(Devapura),即指帝释所居之喜见城,或指善法堂,因为三十三天的天人假若详论如法不如法事,时集于善法堂,今释尊为母摩耶夫人宣殊胜妙法,故相信亦应在善法堂也。 神通者,应机妙用不测,感物自在无碍,故名。 缨络经云:「神名天心,通名慧性,天然之慧彻照无碍,故名神通。」通有五通六通之别,言五通者:第一神境智证通(Rddhividhi-jnana),能作种种不可思议的变化力,或游涉往来自在无碍,或随心所欲种种神变。 第二天眼智证通(Divya-caksus),得色界天眼根,照彻无碍。 第三天耳智证通(Divya-srtra),得色界天耳根,听闻无碍。 第四他心智证通(Paracitta-jnana),善知他人之念而无障碍。 第五宿命智证通(Purvanivasanusmrti-jnana),善知自己以及六道众生宿世事迹而无障碍。 此五通为有漏之禅定,或依药力咒力亦可得之,故外道仙人亦能成就。 言六通者,于前五通加一漏尽智证通(Asravaksaya-jnana)名曰六通。 断尽一切烦恼而无障碍者,叫做漏尽智证通,为三乘之极致。 前五有漏,通于天仙,后一无漏,限于三乘圣者。 这六种神力都叫做智证通者,因为均是各依智慧而证得的通力的原故。 又神通有三种的差别:第一报得神通,三界诸天皆有五种神通,乃至鬼神有些亦具小神通力,这些神通都是依果报而自然感得的。 第二修得神通力,三乘圣者修三学而得六通,外道仙人修有漏禅定而成就五通。 第三变化神通力,三乘圣者,为化导众生故,以神通力种种变现。 本经内放种种光明云,出种种音声等种种变现,即是属于第三种的变化神通力。 或问:为什么佛在未说法之前,先现种种神通变化呢? 为欲摄化一切众生令于圣法生恭敬心,俾所修得正胜解,永离迷倒,是故在阐扬妙法之前,先现种种神通变化。 故瑜伽论云:「具神通者,哀愍有情故;或为有情意乐清净,或为有情加行清净,增上力故,示现种种神通变化。 欲令有情见已闻已,于佛圣教,或当获得意乐清净,或有修行无倒加行。」显扬圣教论亦云:「谓六神通,总摄说为神通行,皆为引摄所化有情界,令生恭敬,入圣教义故。」梵语跋渠(Varga),译为品,义类相同,聚在一段,故名为品。 又品有通别,忉利天宫神通为别目,与诸品各各不同故。 品之一字是通题,诸品互用故。 又分品分段,或是释尊圣意;或是结集者的安置,或译经法师加添,或是后人为欲易于明了起见,遂将经文分章分段,如金刚经本无品段,今所具之三十二分,是梁武帝的昭明太子所加添者。 今观本经的分法,似乎是出自译师。 本经共分十三品,本品居于初始,故曰忉利天宫神通品第一。 自此以下,正式解释经文。 依照一般讲经的法式,全部经文无论丰约均分三分:第一序分,序说一经的缘起。 第二正宗分,阐释一经的宗要。 第三流通分,法会已周,会众得益。 欲使是法流传久远,利益未来,故要嘱咐在会大众发心获持是法,令当来尽未来际众生,均得沾闻是法,而超解脱烦恼之地。 按照古人分析本经程序如次:初忉利天宫神通品,名叫序分。 由第二分身集会品至第十校量布施功德品,叫做正宗分。 由第十一地神护法品,至第十三嘱累人天品,叫做流通分。 序分,亦名经家序,为结集经藏的人,加叙本经的发起因缘,故又名发起序。 又序分可分通别二种:所谓通,诸经互用故。 所谓别,本经特具故。 现在先讲通序。 依照古师所判,通序为六种成就:「如是」为信成就,「我闻」为闻成就,「一时」为时成就,「佛」为主成就,「在某某处」为处成就,「与大比丘等」为众成就。 今依地论束「如是我闻」二种成就而为信成就,余四照古师所判,所以现今只分为五种成就。 【如是我闻:】这四个字是信成就。 如是二字是指经中所说的佛语,我闻二字是阿难等诸大弟子的自称,因为佛的一代圣教,系于佛灭度之后,阿难等诸大弟子所结集的缘故。 所以大智度论说:「佛于俱夷那竭国娑罗双树间,北首卧,将入涅槃。 尔时阿难亲属爱未除,未离欲故,心没忧海,不能自出。 尔时长老阿泥卢豆,语阿难:『汝守佛法藏人,不应如凡人,自没忧海。 一切有为法。 是无常相,汝莫忧愁。 又佛手付汝法,汝今愁闷,夫所受事;汝当问佛:佛般涅槃后,我曹云何行道? 谁当作师,恶口车匿(Chandaka)云何共住? 佛经初作何等语? 如是种种未来事应问佛。』阿难闻是事,闷心小醒,得念道力助,于佛末后卧床边,以此事问佛。 佛告阿难:若今现前,若我过去后,自依止,法依止,不余依止。 云何比丘自依止,法依止,不余依止? 于是比丘内观身,常当一心,智慧勤修精进,除世间贪忧外身,内外身观亦如是,受心法念处亦复如是,是名比丘自依止,法依止,不余依止。 从今日解脱戒经即是大师。 如解脱戒经说,身口意业应如是行。 车匿比丘,我涅槃后,如梵坛法治,若心濡伏者,应教删陀迦旃延经,即可得道。 复次,我三阿僧祇劫所集法宝藏,是藏初应作是说: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某方某国、土,某处树林中。 何以故? 过去诸佛经初,皆称是语。 未来诸佛经初,亦称是语,现在诸佛末后般涅槃时亦教称是语。」等到佛陀入灭之后,阿难受众请结集法藏,当升法座,颜貌如佛,大众见了突然都起了三种疑感:第一疑惑佛陀再生,其次疑为他方世尊来此说法,第三疑惑阿难转身成佛。 之后听到阿难举如是我闻等句,三种疑惑顿时息灭。 为著消除大众疑惑的缘故,所以经首置如是我闻等。 言如是者,梵语翳鍐(Evam),系信顺的意思。 智论云:「佛法大海,信为能入,智为能度。 如是义者,即是信,若人心中有信清净,是人能入佛法。 若无信,是人不能入佛法。 不信者言,是事不如是,是不信相。 信者言,是事如是。」是以信为入法之基,智为究竟之术,信则所言之理顺,顺则师资之道成。 又真谛之中本无文字,俗谛之中才有文字,阿难传佛俗谛文字,与佛所说的理无异,所以叫做如。 因俗谛之义,而会解真谛的理,故名曰是。 又真如法界,实际理体,性真圆融,遍一切处,随拈一法,无非佛法,阿难所传的法,与佛所证之理无异,故名为如;妙性圆明,遍周法界,随缘不变,如如不动,所以叫做是。 一切诸法,本无生灭,皆如来藏,名为如,真性随缘,离一切相,即一切法,本无生灭,皆如来藏,名为如,真性随缘,离一切相,即一切法,名曰是。 契机契理曰如,永离过非曰是。 佛如理而说,阿难等如理而信,所以叫做如是。 我闻者,为停息世间的执著争论及证明系亲自从佛处得闻而无错谬者。 所言我,是阿难的自称。 然而一切法,佛说无我,凡称我者计有四种:一凡夫偏计,二外道宗计,三诸圣随从世俗假立宾主,四法身真我。 今所指我,既非凡夫妄执,亦非外道宗计,乃深达八自在,于非我非无我之中而随世俗假名为我。 故智度论云:「问曰:若佛法中言一切法空,一切无有吾我。 云何佛经初头言如是我闻? 答曰:佛弟子辈,虽知无我,随俗说法,我非实我也。 譬如以金钱买铜钱,人无笑者,卖买法应尔。 言我者亦如是,于无我法中而说我,随世俗故不应难。 如天问经中偈说:有罗汉比丘,诸漏已永尽,于最后边身,能言吾我不? 佛答言:有罗汉比丘,诸漏已永尽,于最后边身,能言有吾我。 世界法中说我,非第一实义中说。 以是故诸法空无我,世界法故虽说我无咎。」窥基法师亦云:「问:诸佛说法,本除我执,何故不称无我,乃称我闻? 答:有四义:一者言说易故。 若说无我,通蕴处界,知此经谁? 二者,顺世间故,三者,除无我怖故。 言无我者,为谁修学? 四者,有自他染净因果事业等故,所以称我闻。 问:若尔,何故不称名字,但称我闻? 答:有三义:一示不乖俗,宗虽显真,序不乖俗,理虽显妙,言不乖俗,欲显真谛;不离俗谛故。 二我者,主宰自在之义。 集藏传云:有三阿难。 1、阿难陀;云庆喜,持声闻藏。 2、阿难跋陀,云贤喜,持独觉藏。 3、阿难伽罗,云喜海;持菩萨藏。 但是一人,随德各别。 由此阿难多闻,闻持其闻,积集三慧,齐备文义,并持于三藏教,总持自在。 若称名,虽顺正理,无于诸法得自在义,由斯而称我,不道阿难。 三我亲义。 世间共言我见闻此,将为亲证。 若言阿难闻,或非亲闻,从他转授。 今显亲闻世尊所说,非是传闻。 破他疑网,故不称字,但言我闻。」闻者,由耳根发耳识而达于音声;今废别从总,故不言耳闻,而言我闻,因为由于这一个五蕴的我,就可以统收诸根识等故。 注维摩经云:「什曰:若不言闻,则我自有法,我自有法,则情有所执,情有所执,诤乱必兴。 若言我闻,则我无法,则无所执,得失是非,归于所闻。 我既无执,彼亦无竞,无执无竞,诤何由生? 肇曰:出经者,明己亲承圣旨,无传闻之谬也。」佛地经论亦云:「应知说此如是我闻,意避增减异分过失。 谓如是法,我从佛闻;非他展转。 显示闻者,有所堪能,诸有所闻,皆离增减异分过失。 非如愚夫无所堪能,诸所有闻,或不能离增减异分。 结集法时,传佛教者,依如来教,初说此言。 为令众生恭敬信受,言如是法,我从佛闻。 文义决定,无所增减。 是故闻者,应正闻已,如理思惟,当勤修学。」或者有人疑问:佛成道的时候,阿难才出生。 佛成道经过二十年之后,阿难方舍俗出家,出家后又经过十年的时间,世尊才命彼为侍者。 阿难为佛侍者,一直奉侍至佛入涅槃,在这为侍者期间,虽然事事闻佛所说,故佛所说的经,阿难可称我闻。 在未做侍者的前三十年,而佛所说的经法怎样可以都称为我闻呢? 古德对于这个问题有四种解释:第一展转得闻。 如报恩经云:「阿难所不闻经,从诸比丘边闻。」第二佛为重说。 如报恩经云:「阿难因佛命为侍者,乃求三愿。 其三所未闻经,请佛重说。」第三阿难自通。 如金刚华经云:「阿难得法性觉自在三昧,所未闻经,能自忆持。」第四阿难乃大权示现。 如不思议境界说:「舍利、目连,乃至阿难等,皆大权菩萨现声闻身。」由这四种的解释,我们不难明白阿难于未亲闻的经法,所以都能宣说无谬的理由了。 【一时】这二字是叙明时的成就。 世间上的人办理一件喜庆的事,必定要拣一个好日子方才举行。 现在宣扬妙谛,常然也不能违背一般的常情,所以也必须要有一个良时吉日,俾听众依时赴会,方能成就众生。 一时二字,系巴利语翳迦三昧耶(Ekamsamayam)的译语。 时有实时与假时二种:实时名叫迦罗(Kala)。 即戒律中所讲的「食时」「药时」「衣时」之时。 假时名叫三摩耶(Samaya)。 即经中所说的「一时」「一日」乃至「一劫」之时。 现在所讲的时,就是指三摩耶。 因为时系念念迁流刹那生灭的,已经消灭的时叫做过去,尚未出生的时叫做未来,正在暂住的时叫做现在。 所谓一时,系于三世相续之中假立的时,亦即师资道合,始终听说之时。 不言某年月日者,因为世尊说法,殊方纪历不可雷同,所以总称为一时。 佛地经论云:「言一时者,谓说听时。 此就刹那相续无断,说听究竟总名一时。 若不尔者,字名句等,说听异时云何言一。 或能说者,得陀罗尼,于一字中,一刹那顷,能持能说,一切法门。 或能听者,得净耳根,一刹那顷,闻一字时,于余一切,皆无障碍,悉能领受:故名一时。 或相会遇,时分无别,故名一时。 即是说听共相会遇,同一时义。 时者;色心等总假立故。 是不相应行蕴所摄。 何不别显,如下处等,但说一时? 昼夜时分,诸方不定,不可别说。 又义不定。 或一刹那,或复相续;不可定说。 是故总相,但说一时。」佛当时在说法的时候,相信是有一定的时间性的,现在不言年月日而但说一时者,也是经家在结集法藏时,煞费苦心,不得已而定的辞句。 因为佛所说的经法很多,有些是在天上说的,有些是在龙宫说的,有些是在人间说的。 而且人间天上的时间又不可雷同,例如人间五十年等于四天王天一日一夜。 人间壹百年,等于忉利天一昼夜。 况且时方纪历不同,梵汉历法有异,照现在的时日计算,中国约比印度早三时半。 由于方处时分,难以画一,所以总叫做一时。 【佛】这是主成就。 梵语佛陀(Buddha),译为觉者。 众生沉迷苦海,流浪生死,昏寐六道,恋著三界,长夜漫漫,毫无醒觉,颠倒梦幻,不思出离。 佛陀了知三界空华,六道水月,是身虚幻,犹如聚沫,实无可取,除无明睡,消爱见魔,断烦恼障,了所知感,证一切智,及一切种智。 目己得到觉悟,再令一切众生都能够觉悟,将自他两种觉悟的功行都做到圆极,才可以叫做佛。 声闻及缘觉二乘人,虽能自觉,惟这些二乘人是自了汉,自己得到了觉悟便罢,并不欲令众生都能觉悟,由于单有自觉而无觉他的功行,所以不能叫做佛。 菩萨自己觉悟了之后,虽能缘念众生,欲令一切众生都能觉悟,但只在行程之中,尚未达到圆满,所以仍未能叫做佛。 惟有佛世尊。 自他觉悟的功行,都臻于圆极的地位,所以才可以叫做佛。 又佛世尊了了常知世出世间的一切诸法,漏与无漏,常及非常,染净苦乐等,故又名智者。 佛地经论云:「具一切智,一切种智,离烦恼障,及所知障,于一切种相,能自开解,亦能开觉一切有情,如睡梦觉,如莲华开,故名为佛。」瑜伽师地论亦云:「于能引摄义利法聚,于能引摄非义利法聚,于能引摄非义利非非义利法聚,遍一切种现前等觉,故名为佛。」现在所说的佛,即是指娑婆教主释迦牟尼佛(Sakyamuni-Buddha)。 【在忉利天,为母说法。】这是处的成就。 示迹之间,行住坐卧四种威仪,总叫做在。 依据智论在有四在:第一天在,是指六欲天人。 六欲天人所感的报,是由因地之中布施持戒十善心三事而来,因为天人的心是很纯善的,是以六欲天人系以善心为在。 第二梵在,是指色无色界天人。 梵是清净的意思,即是说色无色界天人的果报,是由因地之中所修的慈悲喜舍等清净梵行而感的。 色界天常修四禅八定,而没有欲界的染污,无色界天常修四空处定,而舍弃有色有碍的形骸。 这些梵天依梵而住,心无杂异的染污,所以叫做梵在。 第三圣在,是指三乘人。 三乘人所修的都是出世无漏圣法,如声闻缘觉,断除界内见思,菩萨断除界外尘沙等惑。 这些圣者断除烦恼,顿超三界,不复再来,常在空、无相、无作三圣三昧中住,所以叫做圣在。 第四佛在,佛于首楞严等诸佛三昧,证得十力,四无所畏,十八不共佛法,一切智等种种诸慧,及八万四千法藏度人法门等种种诸佛功德,所以在本无所住之中,随众生缘,应众生机而现住相,是名佛在。 因为法身遍一切处,无在不在,无去无来,故能随一切处应物现形,是以现身忉利。 忉利天,为帝释天所居住的宫殿。 俱舍论云:「于山顶中,有宫名善见。 面二千半,周万逾缮那。 金城量高一逾缮那半。 其地平坦,亦真金所成。 俱用百一杂宝严饰。 地触柔软,如妒罗绵。 于践蹑时,随足高下。 是天帝释所都大城。 于其城中,有殊胜殿。 种种妙宝,具足庄严,蔽诸天宫,故名殊胜。 外西南角,有善法堂,三十三天时集于彼,详论如法不如法事。」佛为能在的人,忉利是在的处所。 佛陀随到一处,莫不敷演妙法,今在忉利,当然也不能废弃度生的事业。 况且佛生七日,而佛的慈母摩耶夫人,就离开人世而上生忉利。 现在佛为报母恩,所以特地上升忉利天宫,为母说法。 谈到孝义这个问题,是人人应尽的天职。 佛在忉利为母说法,就是行孝的表现。 所以这部经著重尽孝道。 因为每一个人最切亲的事,就是对于生身的父母,一生抚养的恩德,要报答,要孝顺,以尽为人子的职责。 故报恩经谓为人子者,左掮担父;右掮担母,经微尘劫,莫能报洪恩于万一。 如果一个人对于自己的生身父母,忤逆不孝,那么这个人就失掉了为人的人格,也就是等于禽兽无异了。 然而人与禽兽的差别,就是人懂得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畜生是不晓得这些的。 而且孝养事奉父母,是天经地义的本分事,倘若舍应做而不为,这与禽兽何异。 所以子夏说:「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佛在忉利天宫对母说法,就是地藏经发起的特因,也即是佛要表现做人的孝义。 但讲到孝义,首要推重地藏菩萨,因地藏菩萨往昔作婆罗门圣女及光目女,对其母所尽的孝道,可谓上感诸佛,下动鬼神,远超过世间一切的孝。 世间的孝,只要生能奉养,死能拜祀,即算尽孝。 地藏为婆罗门女及光目女时,不但母在世时,能克尽孝养,而且母死之后,尚能以孝心来感动诸佛而超度其母离苦得乐,成为历古伟大的孝德。 现在佛要报答其母的恩,藉此阐明孝道,所以特将地藏菩萨往昔感动天地的孝行,以广长舌,极力赞扬,俾能勉励未来众生,个个克尽为子之道,这是佛说这部地藏经的本意。 观佛三昧海经云:「父王白佛:佛母摩耶生忉利天,佛今光相神通具足,为何当往为母说法? 佛告大王:如来当如转轮圣王足行之法,从阎浮提上忉利天,问讯檀越,为说妙法。」等到佛陀抵达天宫的时候,释提桓因白摩耶夫人言:「如来大雄,为报恩故,来至此处。」【尔时十方无量世界,不可说不可说一切诸佛,及大菩萨摩诃萨皆来集会。】这是众成就。 尔时,即是佛为说法的时候。 十方,即东、南、西、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上、下。 非是算数所能算得到的数字,所以叫做无量。 世系迁流义,有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之分。 界为间隔义,有东、南、西、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上、下的十方。 任你怎样说,都无办法将这些数字弄清楚究竟是若干? 所以称不可说不可说。 一切诸佛,即是十方无量不可说不可说世界里面的这样多诸佛世尊。 及,系与、同的意思。 这十方无量不可说世界之中的一切诸佛,不但自己来赴法会,而且带同诸大菩萨参与胜会。 菩萨上文已解。 靡诃是大的意思。 萨即萨埵的略语。 大菩萨摩诃萨,即是大菩萨中的大菩萨。 这些菩萨都是位居补处的法王子,所以叫做大菩萨摩诃萨。 智论云:「摩诃名大,萨埵名众生。 或名勇心,此人心能为大事,不退不还大勇心故。 多众生中起大慈大悲,成立大乘,能行大道,得最大处故,名摩诃萨埵。 复次必能说法,破一切众生及己身大邪见,大爱慢大我心等,诸烦恼故,名摩诃萨埵。 如佛语无尽意菩萨:譬如十方一切世界,乃至虚空边际,令为一水,令无量无边众生,共持一发,取一渧去。 更有无数众生,如前共持一发,取一渧去,如是令彼大水,悉令无余,众生故不尽。 以是众生等无边无尽不可数不可思议,尽能救济,尽离苦恼,著于无为安隐之中。 有此大心欲度多众生故,名摩诃萨埵。」十方无量不可说不可说世界之中一切诸佛及诸大菩萨,大众同时都来聚集这忉利天宫宣胜妙谛的法会,故说皆来集会。 由于佛的声誉名遍十方,所以每到一处宣演妙法,就有很多他方世界的诸佛及大菩萨前来听法,现在听到佛为欲报答慈母恩德的缘故,抵达忉利天宫为母说法,故此无量世界诸佛及大菩萨,也就莅临天庭。 由此可知佛说这部地藏经的法门之重要;因为阐明孝道,不但世人应该共同遵奉,而十方诸佛,及大菩萨,对于孝顺父母,敬重师僧,也是认为极为重要的事,是以佛说这种孝行法门的时候,十方无量不可说不可说世界的诸佛及大菩萨,也极踊跃的来赴法会,听佛讲说。 【赞叹释迦牟尼佛,能于五浊恶世,现不可思议大智慧神通之力。 调伏刚强众生,知苦乐法。 各遣侍者,问讯世尊。】这是会众赞叹。 以美妙的言辞而讽诵表扬佛的德行,叫做赞叹。 释迦牟尼佛(Sakyamani-Buddha),系娑婆世界的教主,亦即是宣说这部地藏经的讲主。 释迦系姓,译为能仁,是印度四大阶级之一的王族。 据经说:印度往昔的甘蔗王,有两个王妃,他的第一王妃名叫善贤,生了一个太子,名叫长寿。 第二王妃生了四个王了,大的名叫炬面。 其次叫做金色。 第三名叫象众。 四子名叫别成。 当时善贤夫人想立自己的儿子长寿王子为储君,所以请皇摈逐第二妃的四个儿子出国。 这四个王子被逐后,一直随处安身,乃至到达雪山北建立城廓,奉第四王子别成为王。 别成王登极之后,以德化人,锐意经营,遂成强国。 后来甘蔗闻悉,遣使往召返国,别成谢过不还。 使人返报,父王叹曰:我子释迦。 由是遂以德为姓,所以叫做释迦,这是佛祖先传袭下来的姓氏。 牟尼,系佛的名,翻为寂默。 据说释种憍慢多言,及见太子悉寂默无言,因以为字叫做牟尼。 因为能仁的缘故,以悲度生为本,所以不住涅槃;因为寂默的缘故,以智超脱为怀,所以不往生死。 释迦牟尼,亦名释迦文,于周昭王的二十六年甲寅(公元前一○二七年)四月初八日降生于中印度(India)迦毗罗卫国(Kapilavastu)岚毗尼园(Lumbini),名悉达多(Sarvarthasiddha),父为迦毗罗卫国之净饭王(Suddhodana),母名摩耶(Maya),诞生后七日,摩耶夫人逝世,生忉利天,赖姨母摩诃波阇波提(Mahaprajapati)及跋陀罗尼(Bhadrani)教养抚育长大。 弱冠娶耶输陀罗(Yasdohara)为妃,后产一子,名罗睺罗(Rahula)十九岁出家,卅岁成道,住世七十有九年,说法四十九年,谈经三百余会,于周穆王五十四年(纪元前九四八年)入灭。 五浊亦名五滓,五浑等。 第一劫浊;劫为梵语劫簸之略称,译为分别时节,为通常年月日时不能计算的远大时节,所以劫簸亦译为大时。 时中最短最小的名为刹那,吾人一念之间有九十刹那;最大最长的叫做劫。 劫又有大劫中劫小劫之差别;人寿由八万四千岁起,每百年减一岁,减至人寿十岁,名叫减劫;又再由人寿十岁起,每百年加一岁,加至八万四千岁,叫做增劫;一增一减,才是一个小劫;二十个小劫,成为一个中劫;四个中劫成为一个大劫。 人寿由八万四千岁减至二万岁已后,才有浑浊不净之法生起,为劫浊时。 人寿在减劫中,减至三十岁时,遍地尽是饥馑,减至二十岁时,遍地尽是瘟疫疾病,减至十岁时,遍地尽是刀兵灾祸,世界众生,人人被害,个个遭劫,因此所以叫劫浊。 又世界成住坏空各有二十小劫,等到坏空劫的时候,火由地狱起,烧至初禅梵天,将世界山河大地等一切情与无情烧得干干净净,风吹二禅,水湮三禅,灾及上界,亦复如是,名为劫浊。 第二见浊。 见即见解,由于各人的见解不同,各执己见为是,所以就生出种种的诤执来。 因为所见不确,所解理乖,邪执浑浊不清,故名见浊。 这些偏执,总有五种:1、身见,身即五蕴假合之体,并非真常坚实之法,世人不达吾人现前假借父母的遗身,是无常苦空的,而偏偏于此臭皮囊上,妄起贪著,谬执我见。 常常我是他非,你争我夺,造杀盗淫之重业,召无间狱之苦报。 世间一切万物本无一定的所有主,而妄计这是我所有物,他人不得侵夺,人家所有的物件,吾则时刻垂涎。 人我所有的见既立,则人与人争,家与家夺,国与国斗,如此,世界就永无安宁之日了。 吾人苟能将我见及我所有见扫除净尽,互相尊重,那末世界战争自可避免,个人的精神劳瘁,也可以得到永恒的安息。 2、边见,亦名边执见,即是不能守乎中道,而起断常两种边见。 这种边执见,是由于生了身见之后,而起的断常之边见。 佛说这是边执外道,这些外道,因为不知道是身虚幻,妙真性常,所以计度死后断灭,或计度死后常住。 计常的外道则说一个人死了之后,灵魂是永远不会消灭的,死后的灵魂是决会再生的;执断的外道则说一个人死了之后是眇眇茫茫的,灵魂是永无存在的,是决定不会再生的。 这些都是外道的偏执,是了无实际,是远离中道了义的,所以叫做边见。 3、戒禁取见,戒是戒律。 佛所说无上清净妙戒,是可以令我们断烦恼,除尘垢,了生脱死,我们一般的佛弟子,是应该严格服从遵守的。 这里所说的戒,是外道的邪戒。 如印度有一种持鸡狗戒的外道,妄言自己前世是鸡狗中来,是以对于鸡狗特别尊敬,奉祀鸡狗作为神者的圣物,因此常学习鸡狗所啖的秽物,以为这种妄计苦行,自信将来一定会成道的,这就是叫做戒禁取见。 其实这些外道所作所为,是非常愚蠢的,非道谬以为道,非戒妄以为戒,故虽竭其力的苦行精进,毕竟是徒劳辛苦的。 应取不取,应戒不戒,颠倒取舍,犹如蒸沙作饭,纵经尘劫,安可得乎? 难矣。 4、见取见,有一种人用功不切,见解未明,初入门径,便谓已同极圣,所谓未知说知,非果计果,以劣知见,取他种种劣事,思惟以为最胜妙者。 其实这种人去道尚远,本具妙性,未梦见在,无上菩提,如何克证,涅槃山高,生死海阔,以斯妄计,安可遽登彼岸。 5、邪见,这种拨无因果道理的人,以为世间没有可以构成结果的原因,亦无有原因而生后来的果报。 因为这种人恶固然不足惧,善亦无所好,所以无恶不作。 这种邪见的人邪恶极深,是以一个有正信的人,对于这些拨无因果之辈,是极宜远离而不可亲近的,倘与相处,则遗害弥深的。 第三烦恼浊。 烦恼二字,非常普遍,人人俱与之结不解缘,不能暂舍。 世人遇有不如意的境界,困惑身心,令到心中很不安然,就叫做烦恼。 如贫穷的人,终日为著柴米油盐等七件事忧虑,或因此而夫妻之间吵吵闹闹的整日不欢,或朋友之中诤诤闹闹的永世成仇。 富有的人家因为钱太多,忧虑日后散失,或者越有越想有,终日在钱眼里打转;或者钱财多了,而绮想越多,齐人之福不易安享,妻妾之间互相妒忌的两不相让,家庭从此多事了。 这是世人的所谓烦恼。 佛所说的烦恼略有:根本六,中随烦恼二,大随烦恼八,小随烦恼十,即八识规矩颂所谓中二大八贪嗔痴。 言根本六者,即贪、嗔、痴、慢、疑、邪见。 忿、恨、覆、恼、嫉、悭、诳、谄、憍、害、十种名小随惑。 无惭、无愧、名叫中随惑。 掉举、惛沉、不信、解怠、放逸、失念、散乱、不正知,八种名叫大随惑。 这些烦恼是污浊不清之法,可以令众生沉沦苦海,永无超拔之期,所以叫烦恼浊。 第四众生浊,由众缘和合而生,复受众多生死,故名众生。 在劫浊中的众生由于邪见炽盛,烦恼垢重,所以不敬信三宝,不侍奉父母,不受斋戒,不修福慧,故果报渐衰,心灵迟钝,身体孱弱,苦果多端,福业减少。 因为所作的业固然不清,而所受的果实亦复浑浊,所以叫做众生浊。 第五命浊,命就是性命,也就是吾人这一期的寿数。 人的寿命有长短寿夭,在现在目前来说,人的寿命极长也不过百年。 但这也是有期限的,期限一满,就非离开这个世界不可。 我们同是一个人,为什么有的寿长百岁? 有的只几十岁或几岁就夭亡? 为什么越古老越离现在去得越远的人的寿命越长? 这是各人所作的业不同,所以寿命的果报长短也有差别。 越古的人,因为常修胜道,不作无义利的事,所以寿命极长。 于今去圣时遥,人心不古,不修至道,事事利己损人,心似罗刹,杀业增上,对诸生物毫无慈念,因此所感之寿亦日见短促。 昔时人寿极长,今者极长少过百年,所以叫做命浊。 瑜珈师地论云:「言五浊者,一者寿浊,二者有情浊,三者烦恼浊,四者见浊,五者劫浊。 如于今时,人寿短促,极长寿者,不过百年,昔时不尔;是名寿浊。 如于今时,有情多分,不识父母,不识沙门,若婆罗门,不识家长,可尊敬者,作义利者;作所作者;于今世罪,及后世罪,不见怖畏;不修惠施,不作福业,不受斋法,不受净戒。 昔时不尔。 名有情浊。 如于今时,有情多分,习非法贪,不平等贪,执持刀剑,执持器杖,斗讼诤竞,多行谄诳,诈伪妄语,摄受邪法,有无量种恶不善法,现可了知。 昔时不尔,是名烦恼浊。 如于今时,有情多分,为坏正法,为灭正法,造立众多,像似正法;虚伪推求,邪法邪义以为先故。 昔时不尔,是名见浊。 如于今时,渐次趣入饥馑中劫,现有众多饥馑可得。 渐次趣入疫病中劫,现有众多疫病可得。 渐次趣入刀兵中劫,现有众多互相残害,刀兵可得。 昔时不尔。 是名劫浊。」俱舍论亦云:「言五浊者,一寿浊,二劫浊,三烦恼浊,四见浊,五有情浊。 劫减将末,寿等鄙下;如滓秽故,说名为浊。 由前二浊,如其次第,寿命,资具,极被衰损。 由次二浊,义品衰损。 以耽著欲乐,自苦行故。 或损在家出家善故。 由后一浊,衰损自身。 谓坏自身身量,色力,念智,勤勇,及无病故。」楞严经亦云:「云何为浊? 阿难,譬如清水,清洁本然,即彼尘土灰沙之伦,本质留碍。 二体法尔,性不相循。 有世间人,取彼土尘,投于净水。 土失留碍,水亡清洁,容貌汨然,名之为浊。 汝浊五重,亦复如是。」由于这五浊的障蔽性真。 故而造诸恶业,个个蒙尘,人人造恶,整个世界的人为善者少,作恶者多,令到这个本来善良的世界,成为罪恶的世界,所以叫做五浊恶世。 佛的大智慧神通力,不可以言说,不可以心思,所谓人天不知边际,三乘莫测玄微。 恶世众生,刚悷狡猾,易嗔易愎,难调难化。 佛在这个恶世当中,对于这班刚强众生,教化事业本非易易。 但是佛出世间,本为度脱众生,所以对这些刚强众生,先以神通威力慑伏其心,后以智慧方便惇惇善诱,令知造恶遭苦,应该远离,为善得乐,勇力勤修。 故弥陀经云:「释迦牟尼佛,能为甚难希有之事,能于五浊恶世,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中,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诸众生说是一切世间难信之法。 舍利弗! 当知我于五浊恶世,行此难事,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一切世间说此难信之法,是为甚难。」知苦乐法,即是佛陀教化这些难以调伏的刚强众生,能够认识清楚,什么是苦,什么是乐,苦从何来,乐由何生。 令到个个都知苦乐的法,对于善法勇力而为,对于恶业决意断除,那末修行的功行才易胜进,圣妙的理地才速登履。 或者说佛为什么到这个五浊恶世的世界里来成佛? 为什要化导这些刚强的众生呢? 有三种义理:第一是佛的本愿力使然。 因为五浊恶世境界恶劣,易助道法速日增进。 第二五浊恶世,苦难多端,佛说妙法易生信受。 第三佛出世间,目的为化众生。 化导善根深厚的众生,不足为难,调伏刚强的众生,是为甚难。 佛出世间既然是为众生,所以越刚强难以化度的众生,佛越加要设法度脱。 具有这三种原因,所以佛要到这个五浊恶世的世界里来教化度脱刚强众生。 悲华经云:「尔时会中有菩萨摩诃萨;名曰寂意,瞻睹如来种种神化已,白佛言:世尊何因缘故,其余诸佛所有世界清净微妙种种庄严,离于五浊恶世,无诸秽恶,其中纯有诸大菩萨,成就种种无量功德,受诸快乐。 其土乃至无有声闻辟支弗名,何况当有二乘之实。 今我世尊,何因何缘处斯秽恶不净世界,命浊、劫浊、众生浊、见浊、烦恼浊、于是五浊恶世之中,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在四众中说三乘法。 以何缘故,不取如是清净世界,而不远离五浊恶世? 佛告寂意菩萨:善男子,菩萨摩诃萨,以本愿故,取净妙国,亦以愿故,取不净土。 何以故? 善男子,菩萨摩诃萨,成就大悲故,取斯弊恶不净土耳。 是故吾以本愿,处此秽恶不净世界,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亲近奉侍佛陀左右,恒常随佛使唤操作,叫做侍者。 菩萨从兜率天下生经说:具八种德方堪为侍者:一信根坚固,二其心觅进,三身无病,四精进,五具念心,六心不憍慢,七能成定意,八具足闻智。 观无量寿经云:「一一化佛,有五百化菩萨无量诸天以为侍者。」今不可说不可说十方无量世界诸佛,各所遣的侍者,均是等觉高士,各各问候世尊起居迪吉,少病少恼,众生易度,圣众安和,是致意的法式也。 各方诸佛从彼彼方来,既至目的地,各遣侍者致问世尊,一表尊法重人,而且宾主的礼法,应该这样,亦所以示法不乖俗也。 [page]【是时如来含笑,放百千万亿大光明云:所谓大圆满光明云,大慈悲光明云,大智慧光明云,大般若光明云,大三昧光明云,大吉祥光明云,大福德光明云,大功德光明云,大归依光明云,大赞叹光明云。】这是放光现大瑞云之时。 是时,即是感应道交,师资酬唱的时候。 亦即是十方无量不可说不可说世界诸佛菩萨,聚集忉利天宫,各遣侍者问讯释迦世尊,待佛宣说妙法的时候。 如来无有因缘,不轻易开颜含笑的,故世尊在每一个法会,凡是含笑之后,必放光现瑞,然后宣扬妙法。 现在世尊含笑之后,放百千万亿光明云,以及后面的出种种微妙音声,即是放光现瑞的状况。 日月灯光等光明,是有限度的,尚有阻碍,不能遍照。 日月灯等,以日最光最明,但只照昼不照夜,高山所阻,屋瓦所碍,就不能照。 像这些有限度不常不遍的光明,时时都可以看到,不能算是瑞相。 世尊现在所放的大光明,是彻照三千大千世界,无幽不烛的,高山不能阻,屋瓦不能障,比之日月等光强过百千万亿倍。 云系荫覆滋润的意思,即是说佛现在所放的大光明云,荫覆滋润一切众生,令一切众生见到这些光明云,个个身心轻安,爇毒妙性的烦恼得以解除,滋润心田的善根得以增长。 指数有百千万亿,举名只提十个,因为十种光明云,可以概括百千万亿之数,而百千万亿的光明云,亦可以这十种名称,摄尽无余。 佛说这部地藏经的本意,是想令个个都明白孝亲的道理。 父母生养我们教育成人,如果有天良的人,对于双亲当然要孝敬的。 但是现在人的,心地黯昧,没有一点天良,所以佛陀特别放出种种的光明,照彻一切众生的心地,令一切众生的心地,都得到光明,知道明白孝敬双亲的道理。 大圆满光明云,大系广大普遍的意思,具有体相用三大。 所谓体大,报身无涯,量周沙界。 所谓相大,百福庄严,万德圆融。 所谓用大,慈心济物,妙用恒沙。 圆满二个字,是形容佛陀所证到的果位,是到于极高峰的。 因为佛陀无论德行方面,或者在福慧方面,都是臻于极圆满的境地,没有什么人可以与佛比拟的。 这些光明既然是从报身佛所放出来的,所以称为圆满。 云是随处飘游,到处覆荫的。 佛陀利生的心悲切,也是随处现形,到处维护一切众生,令众生个个都到达无惧无畏的心情常欢常乐的念头,因此称佛的大慈悲功行,叫做云。 在通常方面来说:佛陀是万德齐备,福慧庄严,万行周遍,种智圆成,俱足一切世出世间的一切功德,远驾三乘之上,所以叫大圆满光明云。 大慈悲光明云,这种光明云,系从佛的大慈悲心流露出来的,所以叫做大慈悲。 普通的人并不是没有慈悲,不过普通人的慈悲亦是有限度,有偏向,有分别的。 通常每个人的心理,都有亲近疏远之别,由此慈悲的念头无形中也在此分明辨别出来。 比方我有一个最亲而具有至密切关系的人,一旦遇著有困难,或者有痛苦,我一定会伸出我的同情的手,来援助他,来救济他,或者用我的同情的口吻来安慰他,以表达我与亲情上的关系。 或者我有一个离我很远而具有极密切的亲朋,遭遇到不如意的事,我纵不能亲身去慰喻他拯救他,但我的心里也会有极不寻常的牵挂。 如果那个受苦或遭遇极不如意事的人,与我非亲非故,毫无关系,我对他纵然也有恻隐之心的援助他,那也不过敷衍了事罢了,断无亲切的表现。 像这样有界限偏向的慈悲,完全是在情感上具有亲疏的分别。 甚者,与我有怨恨的人,恨不得落井下石,毫无慈悲可言。 孟子的恻隐之心,基督的所谓博爱,也可算是慈悲,但范围小得可怜。 在这芸芸群生之中,其种类何只亿数,而基督所谓的博爱,只限于对人类而言,其余的一切群生可以食其肉而寝其皮。 像这样的道理,怎样可以称得上博爱呢。 佛的慈悲就不是这样的。 佛陀的慈悲是广大无比的,最极普遍,无分界域,不别亲疏。 不但人类受苦佛要救援,就是一切生物遭到痛苦,佛也要想尽方法来救度。 佛观一切众生一视同仁,犹如父母爱护赤子一样。 无分彼此,只要众生有难,佛就会尽自己的力量去拯拔的,所以止有佛的慈悲才是大慈悲,佛的爱护一切众生,才可以称为博爱。 大智慧光明云,系从佛的大智慧光中发放出来的,所以称为大智慧光明云。 佛陀断除无明烦恼生死垢染,所谓五住究竟,二死永亡,证得一切智,一切种智,道种智等,心性明明,了了常知一切世出世法。 由于佛陀得到一切的智慧,了知身受心法,都是无常苦空。 自己既证得解脱的妙道,所以常来世间设种种妙法,救度一切苦恼众生。 佛所得的智慧是清净无漏的,并不是世间一般人所具的智慧。 世人所具的智慧,叫做世智辩聪,世智辩聪也是八难之一,依之而行,可以永沉生死苦海之中,不得出离。 所以我人不想超出世间便罢,若想超出世间,就须要先离开世智辩聪,然后依佛的教训,修行出世的清净妙智。 这种妙智人人本具,个个现成,只因久被尘垢遮蔽不能证得,所以佛在此,特别放出这种大智慧的光明云来,照彻荫覆一切众生,欲令个个都能反光回照的认识本具的妙智,不必向外驰求,只要从自己本性上开解便可,现在这里所讲的智慧,依照一般的常法,可以分为二种:梵语般若(Prajna),译为慧,属第六度;梵语若那(Jnana),译为智,属第十度。 这里所以言智慧者,或者当属第十度的智,或者文便故耳,与后面的般若,断然不可苟同。 所言智者,有自受用法乐智与成熟有情智二种。 大般若光明云,梵语般若(Prajna),译为慧,与前面的智慧事相虽有差别,理则并无二致。 言般若者,有五种差别:第一实相般若,是为众生个个本具的理体,远离一切虚妄的染污相,亦即是所证的实性。 第二观照般若,即是观照实相的实智。 第三方便般若,即是分别诸法的权巧妙慧,因为一切众生的根性,有种种的差别,菩萨欲为化导这些众生,故必须想出种种权巧的妙法来,然后对于这些众生才可以化导。 第四境界般若,这是为真智所缘的一切差别境界。 第五眷属般若,即是与慧性随行之万行的眷属。 我人个个本具圆常的慧性,系福智双修,空有齐照的,能断除一切烦恼执障,能契证万法圆融的真理,为万行之导,众德之首。 所以般若在一切诸波罗蜜多,最尊最胜,更无与等者。 现在所放的光明云,是从佛万德圆融慧性之中发放出来的,能够照破众生一切的习障,令众生在昏黯之中,找到一条光明大道。 个个都能悟解到真空的妙理,证得圆常的慧性。 大光明三昧云,三昧,亦名三摩提,三摩帝等(Samadhi),译为定,正受,调直定等。 将吾人的心停息缘虑凝结于一处,任境转而不随之动,所以叫做定。 调心之法,于观境上,正直而受,所谓中间永无诸委曲相,是名正受。 将吾人狂暴委曲散动的心,使之调直止于至善的定境,故名调直定。 现在佛从大定之中放出大光明云,照彻众生令息狂心,安住定境,除烦恼障及所知障,证不退地。 大吉祥光明云,系从佛万德圆融的心胸上的卍字发放出来的,梵语室利靺瑳(Sri-vatsa)翻为吉祥海云,是如意吉兆的意思。 所谓大吉祥,即是说样样都好。 凡是事事如意,样样吉祥,这是众生个个祈求的事,若得诸事吉祥,当然是值得欢喜庆幸的;但是必须要作善事,才可以得到吉祥的果报。 所以尚书说「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又说「天道福善祸淫。」周易也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所以吾人欲望吉祥,就非作善事不可。 佛知众生心之所欲,但因众生为无明所障蔽,心地黑暗不易明了,所以佛陀特别大发慈悲,放大吉祥光,照彻众生心地,令知善恶差别,报得苦乐。 劝令个个舍恶修善,俾致降大吉祥。 譬如一个善持戒行的人,在行住坐卧当中,自自然然就会有很多护戒神王侍卫拥护,纵有厄难遭遇,因为有善神随身保护,也就会使其逢凶化吉,遇难成祥。 同时佛陀具足种种殊胜的功德,若有众生供养赞叹,自然也可获得吉祥。 大福德光明云,由修种种善行而获得的果实,叫做福德。 佛的福德与人天等的福德,是不可以雷同的。 因为人天的福德是有限量的,是有尽时的。 例如世间有些有福气的人,是由前世坚持三皈五戒等善行而感得的;有些天人,因为由于坚持五戒,并修持十善等法行,而受到天上的福报。 但若不再向前进修,就等于吃谷种的人一样,福报享尽,自然就会堕落。 佛由于在往昔广修六度万行,利益无量众生,所以所得的福德,也是广大无穷无尽的。 这种大福德,是有进无退的,也是永远不会堕落的。 佛用这种大福德光明云来照耀众生,令众生都知道修行六度万行的法门,个个皆能获得广大的福德。 大功德光明云,佛陀累生累劫,在因地之中,所修的六度万行等善法积聚的德行,能够发生出种种的功能,所以叫做大功德。 讲到功德,有两种分别,一种是世间功德,亦即是有希求的功德,一种是出世间功德,亦即是无相无希求的功德。 世间的功德,如世人做了一件好事,其目的或希求他生生在天上,或希求在人间大富大贵。 或者希望将来覆荫子孙昌盛如意。 这种功德是有分际有限量的,因此,不能说作大功德。 出世间的功德,是无作无为不希不求,心无所著,施受相亡,三轮体空,二谛圆修。 虽终日作种种善事,而不见有善事可为,所作功德不见有功德所求,也不见有功德可得,无求而求,无得而得,方是称性的大功德。 佛放这种大功德光明云,普照众生,是欲令众生舍有为有希求的功德,而修无为无希求的称法界性的大功德,才有真实的享受。 所以金刚经云:「若菩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则无所见。 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大归依光明云,言归依者,归为归投,依为依靠,依伏。 众生在茫茫苦海之中,好似一叶扁舟在汪洋大海里,遇著狂风暴雨一样,本来是很危险的事;大归依处的地方,就犹如大陆一样,毫无危险可言。 众生若能归依三宝,所谓依佛为师,凭法为药,倚僧为友,则心有所归,身有所依,依法修行,自可离苦得乐,舍生死的苦海,登快乐涅槃的彼岸。 就好像舍离在汪洋大海的扁舟,登上稳固的大陆一样,自然化险为夷。 故三皈正范云:「所言皈依者,显宗论云:救济义,以皈依三宝,能息无边生死苦轮,远离一切大怖畏故。」深一层讲,归系将六根摄住,归在一处,返本还源。 依是依住真如,如如不动,本觉显现。 佛陀现放出这种大归依光明云,遍照一切众生,是想令一切众生都能归依自心的觉性,皈依自性三宝,依著地藏的孝行法门行持,日久功成,自然能够返本还源,认识归家道路。 大赞叹光明云,系以音声来表扬人的德行。 上面诸佛异口同音的赞叹释迦牟尼佛,能于五浊恶世,能行难行的事,现在释尊也以音声来大加赞叹诸佛的威神之力。 这是礼尚往来应作的礼貌,所以人家恭敬赞叹我,我也应当恭敬赞叹人家。 同时,地藏菩萨历劫以来,所作自行化他的种种功行,是值得赞叹的。 现在佛放这种大赞叹光明云,一方面是表扬诸佛及地藏菩萨的威德行愿,一方面是想令众生以地藏菩萨为榜样,照著地藏菩萨在因地中所作所为的学习看齐,将来诸位众生因圆果满的时候,也是一样得到十方诸佛的同声称扬赞叹的。 【放如是等不可说光明云已,又出种种微妙之音:所谓檀波罗蜜音,尸波罗蜜音,羼提波罗蜜音,毗离耶波罗蜜音,禅波罗蜜音,般若波罗蜜音,慈悲音,喜舍音,解脱音,无漏音,智慧音,大智慧音,师子吼音,大师子吼音,云雷音,大云雷音。】这是出种种音声。 放如是等不可说光明云已,系结前,即是说佛所放的光明云很多,多到无法说得清楚,前面所说的十种名称,不过略说而已。 因为光明云多到无法子用数目字可以表达得清楚,所以只可用一句话来概括它说「不可说。」又出种种微妙之音,是起后。 即是说不但放无量无数光明云,而且放了这样多光明云之后,接著又放出很多极微妙好听的音声。 佛出世间,为利乐一切众生故,设种种方便善巧之法:如良医对诸病者开种种药方,医治诸多杂症;所以众生有八万四千烦恼,佛为说八万四千法门而对治之。 维摩经云:「或有佛土,以佛光明而作佛事,有音声语言文字而作佛事。」是以众香国中,无有文字言说,但以众香而作佛事,令闻香气即获三昧。 裟婆世界众生,刚强难化,但耳根最利,故佛为说种种刚强之语以调伏之。 楞严经也说:「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欲取三摩提,实以闻中入。」由于逗契此方众生根机的缘故,所以佛放种种大光明云之后,即出种种微妙音声。 佛的音声是从累生累劫修持而得的,所以不但洪亮微妙,而且柔软动听,令诸闻者,即得诸根清净,热恼消除,获证清凉的境地。 佛所得的音声,广有无量,略有八种之名。 这些音声,既然都系从佛历劫所修的善根功德而来,那末,所利益的众生也格外彻底普遍。 所以楞严经云:「譬如人静居,十方俱击鼓,十处一时闻;此则圆真实。 目非观障外,口鼻亦复然,身以合方知,心念纷无绪;隔垣听音响,遐迩具可闻,五根所不齐;是则通真实。 音声性动静,闻中为有无,无声号无闻,非实闻无性。 声无既无灭,声有亦非生。 生灭二圆离,是则常真实。 纵令在梦想,不为不思无,觉观出思惟,身心不能及。 今此娑婆界,声论得宣明。」甚么是佛的八种音声呢? 即是第一极好音,这种音声系由于佛的德行广大的缘故,所以能令众生闻到这种音声,大家都知苦乐法而趣入于正道。 第二柔软音,这种音声系由于佛的德行慈善的缘故,所以能令众生听之喜悦,自然皆舍弃刚强的心,而趣入有规律的行径。 第三和适音,这种音声系由于佛陀证入中道理趣,所以音声调和,能令一切众生融和会于理谛。 第四尊慧音,这种音声系由于佛的德行尊高,所以能令闻者尊重,智解开明。 第五不女音,这种音声系由于佛住首楞严定,具有世欲的德行,所以能令一切众生闻声起敬,天魔外道无不归服。 第六不误音,佛智圆明,照了无谬,这种音声是从佛的智慧海流出的,所以能令一切众生,听闻此音,各各皆得正知正见,远离九十六种邪见之非。 第七深远音,佛的智慧如实竖穷横遍,而且佛的德行最尊最极。 这种音声是从佛的实德而发,故能彻透十方,令诸众生近闻不觉得声音很大,远听亦不觉得声音微细,若近若远,听闻此音,个个都证甚深之理地。 佛的声音由于系从往昔因地所感,故使远近听闻如在目前。 是以目连欲测佛的音声,上穷恒沙国土,听之犹在目前。 第八不竭音,佛证极果之身,愿行无尽。 由于佛住于无尽之法藏,所以佛的音声,滔滔无尽,响响不竭,能令众生寻其语义皆得无尽常住的果报。 所谓种种微妙之音,即是佛所放出的种种音声,无不悦耳清心,互不交杂,所以称为微妙。 佛出种种音声,非数字可以算知,现在只举十六种名,不过举其荦荦大端而已,实数安止十六? 然而十六之数可以概括无余,种种音响不超十六之名,故举十六之名,一切皆在其中。 檀波罗蜜音,檀者,梵名檀那(Dana)之略语,译为布施,以自己的财物,所谓国城妻子,甚至生命,分布与一切众生,辍止自己应得的东西,惠施给人,所以叫做布施。 有三种布施:第一财布施,以种种财物施舍给贫穷大众,令到个个都丰衣足食。 第二法布施,众生所以轮回于三界之内,飘流于六道之中,受诸生死,贫贱苦患,皆因未闻佛法,不知修学。 菩萨发心,不为自求,所以自虽了悟,仍然缘念众生,故而降生秽土,助佛宣化,为诸众生说种种法,务令得到解脱为止。 第三无畏施,即是对于厄难之境,无所畏惧。 众生沉沦生死海中,受种种厄难之苦,菩萨降生其中,皆令离于厄难。 菩萨不但自己对于厄难之事无所畏惧,亦恒能施一切众生无所畏惧,因此叫做无畏施。 波罗蜜,应云波罗蜜多(Paramita)。 旧译为度无极,新译为到彼岸。 度,即是到彼岸的意思。 无极,即是说菩萨所修的行法无有限际。 又波罗,是彼岸的意思,有菩提和涅槃二种究竟果地。 蜜多,系离的意思,到的意思,一切众生迷失本觉的理性,常居生死的此岸,菩萨修行六度万行诸波罗蜜多,故能离生死障染的此岸,而到达涅槃清净的彼岸。 窥基法师说:「境尽有无,解穷六藏,义洞真俗,业备二因;觉满寂圆,升斯彼岸,体用兼举,故立此名。 然所修行,具七最胜,方可得名波罗蜜多:一、住菩萨种性,二、依大菩提心,三、悲愍有情,四、具行事业,五、无相智所摄,六、回向菩提,七、不为二障杂。 若行慧等一切善业,随阙此一,非到彼岸。」尸波罗蜜音,应作尸罗波罗蜜多音(Sila),译为戒。 身口意三,作种种非法的业行,好似大火一样,能够烧坏修行人的本具理性,唯有持戒,才能够将这身口意三业的过非防止停息。 由于尸罗具有防息三业过非的功能,所以叫做戒。 这戒亦复是略有三种之别:一、摄律仪戒,即是能够受持五戒八戒,十戒,具足戒等一切戒律;二、摄善法戒,即是以修持一切善法以为戒律,三、饶益有情戒,即是以利益一切众生而为戒律。 羼提波罗蜜音(Ksanti),译为忍辱。 他人无理加毁于我,名叫为辱,在这侮辱的上面,能够处之泰然,不起嗔怒,名叫为忍。 这忍辱亦复有三种差别:一、耐怨害忍,能够忍耐一切有情的怨敌恼害。 二、安受苦忍,对于一切无情的寒热等种种苦楚,能安然处之泰然受之。 三、谛察法忍,能如实谛观真理而安然住于无生的理地。 这三种忍,前二种忍系耐忍的忍,后一种忍系信忍的忍。 由于忍耐的忍,所以对于情与非情的种种怨害苦楚境界,能够处之泰然,毫无嗔怒。 由于信忍的忍。 所以对于佛陀所说的妙法,能够信受奉行,而证入于真实的理地。 毗离耶波罗蜜音(Virya),译为精进。 菩萨于一切法勇猛勤修,不达真际目的,不肯中途停息,务必证得一真法界为止;对于六度万行,无量善法,不懈不怠,不休不息,叫做精进。 这精进亦复有三种差别:一、被甲精进,在这个人食人的世界里,有很多祸害厄难的魔事,尤其修胜行的人,所遇的障难更多,即所谓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倘欲功德胜进,不为魔障所缠,则非发起大势力精进的心不可。 等于军队打仗一样,所被的衣甲越坚厚,所遇害的地方就越少,且在阵场上交锋,内心的恐怖也就越少。 菩萨修行也是这样,被大势力心的甲,修持出世的行,中途纵然遇到诸多障难,心中也就没有什么恐怖。 二、摄善精进,菩萨对于诸善法行,勇勤去修,不稍生起退倦的心。 三、利乐精进,菩萨修诸圣行,目的欲为利乐一切众生,所以对于菩萨化导众生,令趣解脱的事业,不怠不倦。 禅波罗蜜音,应作禅那波罗蜜多音(Dhyana),旧译为弃恶,思惟修,功德丛林等;新译为静虑。 所讲弃恶,即是说修行观行,集诸善法,所以能将恶法舍弃。 所谓思惟修,即是说修行出世妙法,必藉思惟修习,方得圆成。 所谓功德丛林,即是说修诸静法,可以获得极大功德,修行既久,而集聚的功德也必多,好似树林一样的密茂,所以叫做功德丛林。 所谓静虑,因为修行出世妙法,必须审谛观察,然后方辨是非,既能识别是非,则能先去非留是,继则是非均不住,所谓能所皆亡,是非双绝。 由静观审虑,出世妙慧方得圆成,因此叫做静虑。 此亦复有三种差别:一、安住静虑,令散乱心定于一境,抉择是非,除烦恼等障。 二、引发静虑,由于禅思,三昧现前,能够发生种种功德。 三、办事静虑,由禅定能够令心清净,出生种种功德,断除五住烦恼,超脱二种生死。 自既得度,不舍有情,所以仍入秽土,举办种种利生的事业。 般若波罗蜜音(Prajna),译为慧,即是人人本具的妙慧。 这妙慧系从禅那集心一境,澄清诸念所显现的;亦复有三种差别;一、生空无分别慧,生空,即是我空,众生我执未空,常留凝于生死的此岸,二乘只空我执,故处遍真涅槃的彼岸。 这种妙慧是与生俱来本自现成,非假修得,绝思量,亡计度,所谓拟心即错,动念即差。 菩萨证得此慧,所以能解除我缚,超脱生死。 二、法空无分别慧,系破法执后证得的妙慧。 众生我法未空,为烦恼所知之所缠缚,没生死界,沉沦六道。 二乘破除我执,破烦恼障,法执犹存,所知障未亡,故只证偏真,不得究竟。 菩萨我法皆空,二障并离,超有漏生死之苦海。 绝化城偏真之幻乐,到达究竟的境地。 三、俱空无分别慧,即是我法皆除,二障并亡。 菩萨由于证得我空,故能断烦恼障,超生死流。 由于证得法空,故能亡所知障,不住偏真。 众生烦恼未除,我执犹存,处生死的此岸,二乘我执已破,法执未亡,烦恼障尽,所知仍留,住偏真的彼岸,故均未为究竟。 菩萨二障惑除,我法俱空,所以不往生死,不居涅槃,处于中流,度诸众生,通通都令了脱生死住在涅槃的彼岸。 由于生空无分别慧的缘故,所以能够自己了脱。 由于法空无分别慧的缘故,所以能够度诸众生;由于俱空无分别慧的缘故,所以能够自他都离开生死的此岸,到达涅槃的彼岸。 由檀波罗蜜音至般若波罗蜜音,总叫做六度音。 显扬圣教论云:「第一施波罗蜜多,谓依菩提心悲为导首;十种法行,助善修治;七种通达,为坚固根;或因资财,或因正法,或因无畏,五种功德大我所摄性。 (一)无著故舍,(二)不观故舍,(三)无失故舍,(四)无别故舍,(五)回向故舍。 由此行故,而诸菩萨,以资生具,摄诸有情。 及由亲近多修习故,令彼资圆满,当成无上正遍知果。 如施波罗蜜多,如是戒乃至慧,应知。 第二戒波罗蜜多,谓或因息离不善,或因摄受善法,或因利益有情,律仪戒所摄身语意业性。 由此行故,诸菩萨以不恚不恼摄诸有情。 第三忍波罗蜜多,谓因忍受他不饶益不恚性,或安受诸苦不乱性,或因审察诸法正慧性;由此行故,诸菩萨以忍受一切不饶益事。 及损害事,摄诸有情。 第四勤波罗蜜多,谓或因被发心铠,或因方便加行,或因利益有情;相续纯熟,心勇猛性,为欲引生一切善根。 由此行故,而诸菩萨,虽未伏惑,而能一向专修诸善。 第五静虑波罗蜜多,谓或因对治烦恼,或因发起功德,或因利益有情,心住一缘性。 由此行故,而诸菩萨,伏诸烦恼,令住不现行法。 第六慧波罗蜜多,谓或因对治烦恼,或因发起功德,或因利益有情;简择诸法性。 由此行故,而诸菩萨,永断一切烦恼障所知障种子。」成唯识论亦云:「施有三种:谓财施,无畏施,法施。 戒有三种:谓律仪戒,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 忍有三种:谓耐怨害忍,安受苦忍,谛察法忍。 精进有三种:谓被甲精进,摄善精进,利乐精进。 静虑有三种:谓安住静虑,引发静虑,办事静虑。 般若有三种:谓生空无分别慧,法空无分别慧,俱空无分别慧。」慈悲音,喜舍音,这二种是四无量心的音声(Catvari-apramanani:1、Maitri,2、Karuna,3、Mudita,and4、Upeksa)菩萨修胜妙行的时候,对一切众生的爱护,无微不至,有如慈母的爱护赤子,所以只要众生遭遇到困难,菩萨就会应念而至。 倘有众生心情得不到愉快,菩萨就会兴起他的无缘大慈,与一切众生快乐,这叫做慈无量心。 若有众生遭到极大的苦难,菩萨就会运用他的同体大悲,拔一切众生的苦难,这叫做悲无量心。 所谓无缘大慈,即是说这种慈心,无须缘虑系属,自然普应一切。 所谓同体大悲,即是说这种悲心,生佛体同,无差无别,所以众生受苦,就好似自己受苦一样,因此救济一切众生,可以成就我的菩提道,就等于是救济自己一样,这就是同体的悲心。 金刚经所说:「所有一切众生之类,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也是同体大悲的缘故。 菩萨出现世间,广修六度万行,目的在乎一切众生皆得解脱无量生死苦患,因此见到一切众生都能离苦得乐,所以心生庆悦,这是喜无量心。 菩萨救度一切众生,怨亲平等,虽然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心无执著,绝对不说这许多众生,系我救度者,这是舍无量心。 这四种心能够普缘无量众生,平等利益无量众生,引发无量福慧,庄严无量佛刹,因此叫做四无量心。 瑜伽论云:「云何建立四无量定? 谓诸有情,有三品故。 一者无苦无乐,二者有苦,三者有乐。 如其次第,欲与其乐,欲令离苦,欲令其乐永不相离。 于彼作意有四种故;如其次第建立四种。 谓由与乐作意故,拔苦作意故,乐不相离随喜作意故,建立前三。 即于此三,欲与乐等,为欲令彼不乐思慕不染污作意故,嗔恚不染污作意故,贪欲不染污作意故,建立于舍。」解脱音,梵语木底(Multi)或云木叉(Moksa)义译解脱。 远离烦恼等惑业的缠缚,超脱三界无边生死的苦果,纵任自在,无挂无碍,尘累不能拘,障染不能留,所以称为解脱。 唯识述记云:「言解脱者,体即圆寂。 由烦恼障,缚诸有情,恒处生死,证圆寂已,能离彼缚,立解脱名。」瑜伽论云:「此中解脱者,是永断、离系、清净、灭尽、离欲等,名之差别。」又云:「言解脱者,由离贪故,一向安隐。 于余烦恼,心得解脱。」又云:「云何解脱? 谓即于此伏断对治修习故,永拔随眠。」又云:「云何解脱? 谓起毕竟断对治故;一切烦恼品类粗重,永息灭故;证得转依,令诸烦恼,决定究竟成不生法,是名解脱。」佛陀断除一切烦恼障业,永离生死等苦果的缠缚,得解脱的妙道,为欲一切众生都知道修对治法,获究竟的解脱,所以特放解脱的音声。 无漏音(Anasrava),漏为烦恼的异名,漏泄及漏落的意思。 众生的贪嗔痴等烦恼,日夜由眼耳等六根门漏泄流注不止,因此造诸恶业堕落三途,轮迥六趣。 诸佛菩萨修诸圣行,远离一切烦恼,永超生死之领城,所以叫做无漏。 即是超出生死,就永远不会再漏落三途。 杂集论云:「何故此灭,复名无漏? 永离一切烦恼魔故。」成唯识论云:「诸漏永尽,非漏随增,性净圆明,故名无漏。」世尊证得此无漏圣法,为欲令诸众生都证得这种妙法,所以特别发出这种无漏之音;俾诸众生,得闻获益。 智慧音,大智慧音。 梵语若那(Jnana),译为智,属第十度。 梵语般若(Prajna),译为慧,属第六度。 简择事理,决断无疑,真俗并照,能所皆亡,故名智慧。 这种智慧与前面所说的般若,义理当然无异,事相确有差别。 前面所说的般若如母,能生万法,智慧系从彼所生。 同时这里所说的智慧,是属于十度中的智,并不是第六度的般若,因为我国在文法上,智与慧是一个不可分开的名词,是以我人随时都可以见到智慧两个字是常联在一起。 这智慧系能够决断事理出世的智慧,并不是世间上世智辩聪的智慧。 世智辩聪的智慧,对于众生,并不是完全没有益处,但比较起来,害处较多。 所以世人以世智辩聪的缘故,互相斗智,互相钩心斗角,互相用尽阴谋,于是弄到整个世界毫无安宁的日子。 出世的智慧与世智辩聪的智慧刚刚相反,所以菩萨出现世间,样样都以利生为目的。 智慧,纯系自利,大智慧则自他兼益,以故二乘人修行,获得出世妙智,便以为足,更不前进;安住偏真涅槃的化城。 菩萨自虽得度,不舍有情,所以降临秽土,广设种种的善巧权法,化导众生,个个都令安住到无生死,绝垢染的清净彼岸,然后,自己才般涅槃。 因此故说智慧只是实智,大智慧则具权实二智。 佛陀现在放发出智慧大智慧两种音声,是欲唤醒在会大众,令知个个都具有这两种智慧,先自了脱之后,再来度化众生。 狮子吼音,大师子吼音。 师子,梵语僧伽彼(Simha),在群兽当中,能够无畏降伏一切,所以为兽中之王。 佛陀从无数劫来修诸胜行,具足无量威德功行,所以对于一切邪魔以及九十六种外道,无所畏惧而降伏之,因此号称佛陀为人雄中的师子;或者称菩萨为师子,或师子儿,称佛为大师子或师子王。 总之,端行胜道,具诸威德功行,能够降伏一切邪魔外道,而不为一切邪外所怯,就可以叫做师子。 吼,系鸣的意思,咆哮的意思。 师子吼即是师子咆哮,或者叫做师子鸣。 师子一吼,百兽惊伏。 佛系人中的师子,所以在大众之中,宣说一切决定妙理,不畏群邪异学,而能降伏一切魔外。 就好似师子一样,在群兽当中咆哮,群兽自然慑伏。 所以临济说:「狮子一吼,野千脑烈。」现在所说的师子吼是,为三乘人说权小的出世法。 大师子吼,是为圆顿大士说世出世间的大乘妙法。 新华严云:「譬如大师子吼,小师子闻,悉皆勇健;一切禽兽远避窜伏。 佛师子吼,诸菩萨等,若闻赞菩提心声,长养法身。 妄见众生,惭伏退却。 一又,自己能够在大众当中说决定妙法,心无所畏,名师子吼。 自能众中演说无所畏惧,亦能施众生说法无所畏,名大师子吼。 佛现在发出这两种音声,是欲令众生,自他说法均无所畏。 同时,现在佛说地藏行门,是欲个个都能克尽孝道;倘若侍奉双亲毫无缺憾,则于下面所说的种种地狱苦楚,亦无所畏;不但自己无所惧,亦且施诸众生亦无所畏。 如果对于双亲有忤逆的行为,那就纵然对下面所说的地狱果报,有所畏惧,也是无办法可能避免的了。 云雷音,大云雷音。 云系有荫覆的作用,雷取能警觉的意思。 众生迷流三界之中,受种种苦楚热恼,终日昏昏,无知无觉,就好似在炎夏烈日之下做梦一样:既痛苦又不知求出离。 诸佛菩萨出现世间,爱护一切众生,无微不至。 犹如慈母的爱护赤子,苦口婆心,谆谆善诱,说种种的妙法,务令个个都能知苦断集,慕灭修道,舍弃热恼痛苦的生死,趣入清凉快乐的涅槃。 犹如大云的盖覆虚空,被荫大地众生皆获清凉之境。 雷鸣震耳,惊醒梦里的人。 这里所说的云雷音,是为三乘人说权巧方等的法。 大云雷音,是为圆顿大士说大乘究竟的法。 佛现在放出这两种音声,是欲令三乘人也好,圆顿大士也好,通通都令趣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 【出如是等不可说不可说音已,娑婆世界,及他方国土,有无量亿天龙鬼神,亦集到忉利天宫。 所谓:四天王天,忉利天,须焰摩天,兜率陀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 梵众天,梵辅天,大梵天。 少光天,无量光天,光音天。 少净天,无量净天,遍净天。 福生天,福爱天,广果天,无想天。 无烦天,无热天,善见天,善现天,色究竟天;摩醯首罗天,乃至非想非非想处天,一切天众,龙众,鬼神等众,悉来集会。】出如是等下,总结前文而引起后文。 娑婆世界下,叙述有很多天众,龙众,鬼神众等,都齐集到忉利天宫。 所谓下,列举诸天的名称。 即是说世尊放出许多音声之后,接著就有这个世界以及他方国土的许多天众,龙众,神众,鬼众,聚集在这忉利天上,闻佛说法。 「百行孝为先」,因为佛现在所说的行孝法门,十方世界的诸天龙神等,对于这个法门,也是极其注重的,所以来赴法会参听的诸天龙神,也是特别踊跃。 佛所放出的音声很多,上面所列举的十六种名目,不过略举而已,其实佛所放出的妙音,多到无办法数得清究竟的数字,因此用一言以蔽之说「不可说不可说。」娑婆世界,即是三千大千国土,为一佛之所摄化。 唐译索诃(Saha),堪忍的意思。 即是说,吾人所住的这个世界上的众生,对于贪嗔痴种种苦患,能堪忍受。 又菩萨化导一切众生,为欲利乐一切众生,所以对于种种嫉妒怨恨,众苦逼恼,能够忍受,不生怠退之心。 所以悲华经云:「云何名娑婆? 是诸众生忍受三毒及诸烦恼,故名忍土。」法华玄赞亦云:「梵云索诃,此云堪忍。 诸菩萨等行种乐时,诸多怨嫉,众苦逼恼,堪劳倦而忍受故,因以为名。」他方国土,即是除此娑婆世界以外的其他许多国土。 所谓国土,梵语富罗(Para),为一切有情所居住的地方。 共有四种的差别:一、凡圣同居土,即是人,天等六凡及声闻缘觉等四圣所同居的国土。 这种凡圣同居土又有净秽二种,如极乐世界(Sukhavati)里的众生,虽具三毒见思,但无三恶道的名称,而且所得的果报,又非常庄严清净,所以名为同居净土。 我们这个娑婆世界,三恶道具,四趣并备,由贪嗔痴的此起彼落,报得荆棘丛林高山丘陵,因此故名同居秽土。 二、方便有余土,以善巧方便的法子,断除八十八使见惑,八十一品思惑,而证得偏空的真理,脱离三界分段生死的二乘人所居住的国土;但因二乘人虽则烦恼我执已除,分段的生死亦泯,惟是所知未空,法执仍在变易未亡,尘沙无明之惑犹存,未达究竟之域,中止虚幻的化城,所以说是有余。 三、实报无障碍土,这是断一分无明,证一分中道的菩萨所居的国土。 因为所修的行真实不虚,所以所感的胜报,得色心不相妨碍,因此这种菩萨所居的国土,叫做实报无障碍土。 四、常寂光土,这是诸佛如来所居住的国土;常系法身,法身无去无来,随缘不变,不变随缘。 寂系解脱,一切诸相永远恒寂,能够随类应现,而不为一切诸相所缠缚。 光系般若,诸佛现世,志在众生,所以自己利用智光,照彻一切诸相,断惑证真,然后又再利用这种智光,俯照一切众生,广行利乐的事业。 无量亿,万万为亿,今说无量亿,即是说很多很多无法子将数目的字表达出来,所以只可说无量亿。 梵语提婆(Deva),此译为天。 天的果报非常殊妙,系由于往昔所修五戒十善及诸禅所感得来。 这里所说的天,是指欲界的六欲天,色界的四禅十八天,无色界的四空天。 为八部众之一。 梵语那伽(Naga),此译为龙,系水族中的王。 龙王有大神力,能够变大变小。 得一渧的水,可以变化为滂沱大雨。 龙有很多种类,有麟的叫做蛟龙,有翼的叫做应龙,有角的叫做虬龙,无角的叫做螭龙,在地的叫做蟠龙,升天的叫做天龙,处海的叫做海龙。 现在所指的是后二种,为八部众之一,能够保绥国人,拥护正法。 梵语薜荔多(Preta)旧译饿鬼,新译为鬼,六趣之一,婆沙论云:「鬼者,畏也,谓虚怯多畏。 又威也,能令他畏其威也。 又希求为鬼,谓彼饿鬼,恒从他人希求饮食,以活性命。」文句亦云:「悭贪堕此趣,此趣多饥渴,故名饿鬼。 亦被诸天驱使,亦希望饮食,故名饿鬼。」鬼的种类很多,但可以分为两类:一有福报的鬼,如夜叉罗刹有神通力而害人,及山林土地等,享受人间的祭祀。 二无福报的鬼,如饿鬼等,腹大如山,咽喉似针锋之细,饥火交然,不闻浆水之名,常在毛厕等不净的地方,求觅饮食。 神,有灵妙莫测之德者的通称,为八部众的通称。 这些神具有大势力的,能够移山倒海;小势力的,能够隐显变化。 又这些神,在天的叫做天灵,在地的叫做地祇。 在人的叫做鬼神。 此界他方无量无边世界里的无量亿千的天龙鬼神,闻佛将说地藏行门,所以都云集到忉利天宫,想听妙法,俾获胜益,故云亦集到忉利天宫。 所谓以下,列举三界诸天的名目称号。 四天王天(Caturmaharajakayikas),为欲界的第一层天。 居在须弥山(Sumeru)的中腰四方,邻于日月,俯照四大部洲,所以又叫做护世四王天。 1、东方持国天王(梵语多罗吒Dhritarastra)领干达婆(Gandharva-寻香)及毗舍阇(Pisaca啖精鬼)护持东胜神州的人民。 2、南方增长天王(梵语毗楼勒Virudhaka),领鸠槃荼(Kumbhanda阴囊,或冬瓜),及薜荔神(Preta祖父),护持南赡部洲的人民。 3、西方广目天王(梵语毗楼博叉Virupaksa),领龙众(Naga),及富单那(Putana),护持西牛贺洲的人民。 4、北方多闻天王(梵语毗沙门Vaisramana),领夜叉(Yaksa),及罗刹(Raksasa),护持北拘卢洲的人民。 这四王天距离人间的土地以上约十六万八千里,天人的身量高八十丈,寿命五百岁,人间五十年为其一昼夜。 以人间的年限来计,该天寿长五百岁,则合人间九百万年,但其中亦有夭亡者。 将死的时候,五衰相现:1、衣裳垢腻,2、头上花萎,3、身体臭秽,4、腋下汗出,5、不乐本座,生大苦恼。 以布施不杀等功德增上,能生此天。 忉利天,正音应作怛唎耶怛唎奢天(Trayastrimsa-Deva),译为三十三天,为欲界的第二层天,居须弥山顶,距离人间约三十三万六千里。 这层天的天人身量高壹百陆拾丈,帝释天主的身量高三百二十丈。 寿命长壹千岁,人间一百年为其一昼夜。 以人间的年限来计,天寿壹千岁,则合人间三千六百万年;但其中亦有中夭者,临终的时候亦现五衰的相状,生大苦恼。 以布施不杀不盗功德增上,以及孝顺父母师僧,能生此天。 四王天及忉利天,都属地居天(Bhauma),因为在须弥山顶及山腰,犹未离地的缘故。 由此以上的其余欲界四层天,才离开地,所以叫须焰摩天及以后的天,为虚空天(Antariksavasina)。 须焰摩天(Suyama),译为妙善时分,善时等,为欲界的第三层天。 这天距离人间地约六十四万里,日月的光明所不能照。 这天的天人,身上光明赫奕,昼夜不别,但看莲华的开合而分时分。 天人的身量二百四十丈高,寿命长二千岁,人间二百年为其一昼夜,以人间的年限来计,天寿二千岁则合人间一万四千四百万年。 以布施及不杀不盗不邪淫功德增上,能生此天。 兜率陀天,亦名睹史都天(Tusita),译为知足,妙足,善足等,为欲界的第四层天。 其中分内院和外院;外院为实报的凡夫天人所居的地方,内院为补处菩萨及助佛宣化的菩萨所居的地方。 因为系等觉大士的居处,所以劫坏的时候,三灾都不能为害。 离人间地约壹百贰十八万里之处,有地如云,总共五十重,每重有五百亿天宫,四十九重为内院,余一重则为外院,这就是兜率陀天。 这层天的天人身量三百二十丈高,寿命长四千岁,人间四百年为其一昼夜。 以人间的年限来计,天寿四千岁,则合人间五十七亿六百万年。 以布施及身三口四善戒功德增上,能生此天。 乐变化天,梵语须涅蜜陀(Nirmanarati),此天能够自己变化五尘而作娱乐,所以叫做乐变化天。 距离人间地上约二百五十六万里之处,有地如云,是乐变化天的所在地。 该天天人身量四百丈高,寿命长八千岁,人间八百年为其一昼夜。 以人间的年限来计,天寿八千岁,则合人间二百三十亿四百万年。 由于布施深心持戒多闻,广修十善法行功德增上,能生此天。 他化自在天,梵语婆舍跋提(Paranirmitavasavartin),不劳做作,夺他人所化而为自由自在的受用,所以叫做他化自在天。 距离人间地上约五百一十二万里之处,有地如云,是他化自在天的所在地。 该天天人的身量四百八十丈高,寿命长一万六千岁,人间一千六百年为其一昼夜。 以人间的年期来计算,天寿一万六千岁,则合人间九百二十亿六百万年。 由于往昔布施清净,持戒转深,好乐多闻,孝养父母,恭敬师僧,功德增上,能生此天。 同时这层天上,别有魔罗所居宫殿,或者说在欲色二界的中间,另有魔王的宫殿。 其他经论,都是以十善戒行的功德多寡而分所生天的高下。 而楞严经则以淫欲的厚薄,而感受天上的等级。 如经云:「阿难! 诸世间人,不求常住,未能舍诸妻妾恩爱。 于邪淫中,心不流逸,澄莹生明,命终之后,邻于日月,如是一类,名四天王天。 于己妻房,淫爱微薄,于净居时,不得全昧,命终之后,超日月明,居人间顶,如是一类,名忉利天。 逢欲暂交,去无思忆,于人间世,动少静多,命终之后,于虚空中,朗然安住,日月光明,上照不及,是诸人等,自有光明,如是一类,名须焰摩天。 一切时静,有应触来,未能违戾,命终之后,上升精微,不接下界诸人天境;乃至劫坏,三灾不及,如是一类,名兜率陀天。 我无欲心,应汝行事,于横陈时,味如嚼蜡。 命终之后,生越化地,如是一类,名乐变化天。 无世间心,同世行事,于行事交,了然超越。 命终之后,遍能出超化无化境。 如是一类,名他化自在天。」以上六天,因未离欲地杂染诸烦恼,所以总叫做六欲天,或叫欲界(Kamadhatu)六天。 瑜伽论云:「言欲界者,谓下从无间,上超他化,至魔罗宫,其中诸行,皆因欲界烦恼所生。」以下色界(Rupadhatu)十八天,共分为四禅:初二三禅,各有三天。 第四禅有九天,分为凡圣二类:四有漏天,是为凡类;五不还天,是为圣类。 色界天人,虽然已经离开粗重的欲垢,但尚存正报清净质碍的色身,仍在色的范围之内,所以叫做色界。 这些天人,都是藉著禅定的功行,而感受的果报,所以色界天又叫做禅天,因此分为四禅。 发布时间:2022-06-28 23:27:18 更新时间:2024-03-17 13:53:20 来源:素超人 链接:https://www.suchaoren.net/wei-581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