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华严经要解 内容: 前引庚戌冬,先师明观老和尚示寂,治丧之余,悲思纷集。 因忆师所付遗作中,曾记述在浙东行化时,有治习华严得不可思议神妙境界等语,顿起业尽情空廓然无碍之观。 即屏居香港光明讲堂,读诵大经,迥向吾师,随读随记,以资探索,并检同全部华严著述集要为参究。 其中有宋温陵戒环比丘所集华严要解,解妙义丰,不厌三复。 爰亟付印,冀有助于后之读者。 并将贤首国师华严三昧章合刊于后,以同开宝藏焉。 佛历二五一四年十一月,释灵真识于大屿山真庐大方广佛华严经要解宋温陵白莲寺比丘戒环集戒环向以华严海藏汗漫难究。 遂三复方山长者疏论。 述总要叙。 疏条经旨。 稍辨端倪。 继沿缀缉清果明禅师所集修证仪。 略解圣号表法。 屡为贤达下询。 愿尽九会之奥。 因取清凉国师纲要。 与论校雠。 别为斯解。 以方山为正,清凉为助。 洞究全藏才万八千言。 庶几览者。 无异剖大经于一尘。 睹法界于弹指也。 建炎戊申上元日初悬叙大方广佛华严经者。 直示诸佛众生平等。 佛性本真德用也。 三世诸佛所同证。 十方菩萨所同修。 大千圣众所同尊。 法界众生所同具也。 释迦如来。 初成正觉。 欲明所修之因。 所证之果。 欲使人人同修同证。 故现千丈卢舍那身演说。 文殊菩萨与阿难海于铁围山间结集。 对上中下根。 分为三部。 上部有十三千大千世界微尘数偈。 一四天下微尘数品。 中部有四十九万八千八百偈。 一千二百品。 下部有十万偈。 四十八品。 皆自一音所演。 随类各解。 为上根闻此。 称性遍周。 刹说尘说。 炽然无间。 则大千刹尘未足究尽。 犹以多数号之尔。 中根闻此。 惟悟当会之经。 未极刹尘之说。 故偈品稍寡。 下根闻此。 意局言诠。 见存限量。 故惟得十万偈。 四十八品。 传来未备。 今经止四万五千偈。 三十九品。 在昔结集之后。 秘于龙宫。 龙树菩萨。 运神海藏。 观前二部。 渺若渊海。 非人世所及。 乃诵后部归于五天。 爰布中夏。 虽丰文博义。 理穷法界。 事极刹尘。 皆为发明当人自性故有之德。 盖大方广体。 物物圆成。 但局于识情。 故束之令小。 佛华严行。 人人本具。 但汩于尘劳。 故失其华严。 此经不离识情。 示现智海。 即诸尘劳。 繁兴妙用。 一念圆证。 则大方广体。 佛华严行。 当处现前。 不从他得。 信谓自性固有矣。 则诠指之要。 不可不究也。 此经所诠。 以毗卢法身为体。 以文殊妙智为用。 依智断习。 则普贤妙行为因。 习尽智圆。 则补处弥勒为果。 一藏体要。 不离此四。 故以毗卢为教主。 所以立体也。 以文殊为信首。 所以起用也。 以普贤发行。 所以示因也。 自十信而始。 五位而终。 乃见弥勒。 所以示果也。 然体用因果。 必依毗卢文殊普贤弥勒。 何也。 梵语毗卢舍那。 此云光明遍照。 在佛为清净法身。 在人为本觉妙性。 华严以此为体者。 直欲众生见妙性而证法身也。 梵语文殊师利。 此云妙德。 在佛为普光大智。 在人为观察妙心。 华严以此为用者。 直欲众生明妙心而证大智也。 普贤者。 德无不遍曰普。 佑上利下曰贤。 在佛为真净妙行。 在人为尘劳业用。 华严以此为因者。 直欲众生翻尘劳而成妙行也。 梵语弥勒。 此云慈氏。 在佛为补处之主。 在人为数取之身。 华严以此为果者。 直欲众生离数取而趣补处也。 然则华严体用因果。 诸佛众生则一。 但诸佛合觉。 众生合尘。 故有间耳。 苟于此经。 一念反照。 灭尘合觉。 则革凡入圣信犹反掌。 而自己毗卢文殊普贤弥勒。 当处圆现。 所谓初发心时。 便成正觉。 信不妄也。 二释题大方广佛。 标本智也。 华严经者。 诠妙行也。 本智。 即平等佛性。 妙行。 即本真德用也。 大言体极无外。 蠢动贤愚。 皆所预有。 方言相同法界。 方正平等。 不迁不动。 广言用等太虚。 周遍含容。 无所窒碍。 佛即本智之果号也。 华者。 万行之因。 对果言华。 严者。 以是因华。 庄严果佛。 忘心遗照。 无严不严。 然后福智行愿。 十德圆满。 乃证十身卢遮那也。 清凉云。 大方广者。 所证法也。 佛华严者。 能证人也。 其所证者。 不离本智。 其能证者。 不离妙行。 盖一揆也。 经则贯摄所诠之法。 为一定之体。 万世不易也。 此经立题。 先果后因。 而兼举者。 何也。 先果后因。 示斯果佛。 先所固有。 特藉因华庄严。 而后显著。 兼举者。 欲因果相资也。 盖非果则因无以立。 非因则果无以成。 是以此经初则举果劝修。 次复举行趣果。 一经之体。 一题可见矣。 三科解十会。 四十品经。 大科分三。 曰序。 正宗。 流通。 初世主妙严品。 为序分。 二如来现相品已下。 为正宗分。 三如来出现品已下。 为流通分。 (清凉从法界品尔时文殊从善住楼阁出已下为流通分。)三科之中。 各具五位法门。 号三周因果。 二种常道。 五位法门者。 十住。 十行。 十回向。 十地。 十一地也。 三周因果者。 初会世主品。 至毗卢舍那。 六品为一周。 乃佛自分五位因果。 为举果劝修见道分。 二会至八会。 从佛名号品。 至如来出现。 三十二品为一周。 乃进修者五位因果。 为设法治习修证分。 (九会离世间品。 明果后利生之常道。 而通为设法治习修证分也。)第十会法界品。 善财南游。 始终为一周。 乃圆彰重谕五位因果。 为去言依行圆彰法界分。 二种常道者。 一离世间品。 同尘不染。 利生常道。 二法界品。 忘修绝证。 佛果常道。 此一藏总科也。 (清凉以初会六品。 为举果劝乐生信分。 二会至七会三十一品。 为修因契果生解分。 离世间一品。 为托法进修成行分。 法界一品。 为依人证入成德分。 通以信解行证四字。 判尽一藏。)言十会四十品经者。 此经既谓表法。 有十处十会。 演十信十地等修证法。 各以十众配十波罗蜜。 一一言十者。 十为圆数。 所以圆彰顿法也。 初会菩提场六品。 二会普光殿六品。 三会忉利天六品。 四会夜摩天四品。 五会兜率天三品。 六会他化天一品。 七会三禅天一品。 八会普光殿十一品。 九会普光殿一品。 十会给孤园一品。 是为十处十会四十品。 或云七处九会者。 普光三会。 爰折二处。 三禅阙文。 又减一处一会也。 然虽十处十会。 不离大智普光之殿。 法界华藏之都。 一处一会之说。 但随进修行相。 寄位表法。 非如情见有前后往来之相。 故经节节言。 尔时世尊不离菩提场普光明殿而升某处也。 三周因果。 初一周。 为佛自分五位因果劝修等者。 初会菩提场说六品法。 显佛自己旷劫修因。 严净刹海利生之事。 以劝进后学。 使见实迹而发进修也。 清凉科为举果劝乐生信分。 其意亦同。 初世主妙严品。 二如来现相品。 三普贤三昧品。 四世界成就品。 五华藏世界品。 六毗卢舍那品。 初世主妙严品者。 即十会发起之通序也。 华严会上菩萨。 此会依菩提场说者。 明旷劫修证之事。 故于菩提场处而说。 惟普贤行方能证入。 故依普贤菩萨发起也。 神天皆号世主。 谓以福德神力主护世间也。 华严会上通有四十一众。 初集法会。 各申偈赞。 显如来因地所修五位法门。 一一众海。 威德炽盛。 舍那十身。 圆融炳著。 同严法会。 故名妙严品。 此品首言菩提场成正觉地。 及师子座。 众宝庄严。 境像互现。 佛处宝座。 成最正觉。 智入三世。 身遍十方。 譬如虚空。 具含众像。 总明果觉。 依正殊特。 德用无边也。 次陈法会云集。 有四十一众。 表佛自身五位因果。 为进修宗本。 初普贤等十菩萨为一众。 表十信法。 次海月光等十菩萨。 执金刚神。 身众神。 足行神。 道场神。 主城神。 主地神。 主山神。 主林神。 主药神。 十众。 表十住法。 又次主稼神。 至主昼神。 十众。 表十行法。 又次阿修罗。 至日天子。 十众。 表十回向法。 又次三十三天。 至大自在天。 十众。 表十地法。 此众既集。 各能说法。 赞明如来所修五位法行。 自后所设进修之法。 皆本于此。 故为进修本宗。 初表十信法众。 有十佛刹微尘数普贤菩萨为上首。 表普贤无尽之行也。 十名同号曰普。 表普贤圆融之行。 其普字下。 即彰自行。 皆诸佛之同道也。 以此表十信者。 示诸佛同道。 皆依普贤大行发信。 为入法之初基也。 次表十住法众。 初海月光等。 十异名菩萨。 表十住果行也。 于十普之后。 举十异名者。 表依普贤行起差别行也。 次执金刚神。 至主药神九众。 表十住因行也。 其众各有佛刹尘数。 皆表当位圆融之行也。 执金刚。 表应身护法。 守正不坏。 身众神。 表以无量身。 事无量佛。 足行神。 表众行满足。 随顺正道。 道场神。 表大愿庄严。 广兴供养。 主城神。 表善守心城。 严净佛国。 主地神。 表深重愿力。 成遂群生。 主山神。 表积集善根。 出世高胜。 主林神。 表智干行花。 说法广荫。 主药神。 表知根善救。 用以法药。 十住果众。 始于海月光大明。 表含容广济。 除烦开觉。 终于大福光智生。 表利行明足。 克成种智。 皆成德之行也。 其因众。 始于执金刚。 表守正不坏。 终于主药。 表知根善救。 皆升进之行也。 神表智通万有。 不为而应也。 以是通智。 依佛所住。 始于守正。 终于善救。 无思无为。 冥进此道。 斯成海月大福果矣。 十住第一。 名初发心住。 首以果众表者。 示初发心时。 便成正觉也。 余众次第表十住名。 亦次第表十波罗蜜。 论文备详。 而每众又各十名。 表一波罗蜜又各具十。 圆融相摄。 重重无尽。 乃一性之妙用。 万法之本体也。 于同众中。 又有异名者。 以行随位异。 故表法亦异。 意在圆融博达。 若滞一法。 则行不该通。 智不增明。 无以具无尽之行。 无以成种智之果矣。 自执金刚神。 下至龙天鬼众。 皆菩萨随应之迹。 散花异类。 非实鬼神也。 次表十行法众。 初主稼神。 表以资粮法。 成就众生。 主河神。 表迅流普洁。 利益众生。 主海神。 表容会善恶。 皆入法流。 主水神。 表随物润益。 能净诸垢。 主火神。 表随缘发光。 破除暗障。 主风神。 表以平等智。 散灭我慢。 主空神。 表广大明洁。 万行无著。 主方神。 表智照十方。 大千圆满。 主夜神。 表以智照明生死长夜。 主昼神。 表一心匪懈阐明佛日。 次主稼十众表十行者。 示从住起行。 利生之因果也。 前以菩萨表果。 神众表因。 而此始终皆以神表者。 示十行法。 即因即果。 为一乘资粮位。 盖以佛果十行。 资大心众生。 进趣佛位。 资见道菩萨。 长养大悲。 即因果相资义也。 三乘说信住行向。 为地前四种资粮。 初地已上。 为见道加行。 此经不然。 即十信位。 至十住初心。 总为见道。 住行向地。 总为加行。 总为资粮。 三者同进。 互相资发。 废一则涉小乘。 非圆顿法。 直须以果严因。 以因严果。 乃成佛华严也。 其十众表义。 皆利生之行。 次第表十行名。 亦次第表十波罗蜜。 及随位异行。 圆融相摄。 一如前解。 后亦准此。 盖十波罗蜜。 五位通修。 菩萨万行。 不离此也。 次表十向法众。 初修罗众。 表处生死海。 和同真俗。 迦楼罗众。 表以大方便。 拔济众生。 紧那罗众。 表非圣非凡。 同行自在。 摩侯罗伽众。 表守护伽蓝。 令割痴网。 夜叉众。 表守护拔济苦活众生。 天龙众。 表兴法云雨。 覆荫润泽。 鸠槃茶众。 表示入诸趣。 垂慈利生。 乾闼婆众。 表依五分香。 娱乐众生。 月天子众。 表清凉热恼。 显发宝明。 日天子众。 表处高利下。 照物成功。 以修罗至日天子十众表十向者。 以前十住十行。 但修出世悲智。 未尽处俗利行。 此位回真向俗。 回智向悲。 使真俗圆融。 智悲不二。 处生死海。 自在如王。 其位弥高。 其行弥下。 故始以修罗王表。 终以日天子表。 余皆随位之行也。 次表十地法众二。 初欲界五天五。 初三十三天王赞云。 发起世间广大福业者。 经叹德云。 皆勤发起一切世间广大之业。 此天王即帝释也。 处忉利天。 具大福业。 少欲净居。 令世愿慕。 同修善行。 是谓发起广大之业。 二夜摩天赞。 经云。 习大善根。 心常具足。 论云。 此天昼夜常明。 表大智也。 有众德妙乐。 表法乐也。 三兜率天赞。 经云。 勤持一切诸佛名号。 论云。 具戒定慧。 得生此天。 四化乐天赞。 经云。 皆勤调伏众生。 令得解脱。 论云。 化利一切。 以为自乐。 五他化天赞。 经云。 皆勤修习自在方便广大法门。 论云。 表菩萨化他自乐。 次色界五天五。 初禅大梵天赞。 经云。 慈愍众生。 舒光普照。 令得快乐。 论云。 离欲清净名梵。 二禅光音天赞。 论云。 此天已灭忧苦。 出语口中光生。 表教光普化。 三禅遍净天赞。 论云。 已无忧苦。 唯有禅悦。 四禅广果天赞。 经云。 以寂静法为宫殿。 论云。 福德广大为广果。 色界顶大自在天赞。 经云。 皆勤观察无相之法。 所行平等。 论云。 表十地满。 无相智成。 上所举经。 皆叹德词。 以十天众表十地者。 以从三贤超入十圣。 其道明极。 故以天表。 余义同前。 此与法华会上。 皆无无色天众者。 以彼天无色蕴。 不可见故。 上释云集众竟。 通举所集声闻辟支菩萨佛为四圣。 即法界会上影响声闻。 及诸比丘知识是也。 天人鬼畜六道为六凡。 即云集神天八部。 及诸俗士知识是也。 诸众来集。 虽夜叉摩侯罗鸠槃茶鬼畜之类。 亦各说是法门。 足知皆是三身四智圣人权现也。 法众既集。 尔时如来所坐之座。 一切庄严具中。 各出佛刹尘数菩萨。 海慧自在神通王等为上首。 各兴供养。 说偈赞佛。 以明古今同道。 及赞法众云集。 又为现相说法之因也。 佛因其赞请。 于是放眉间光。 现诸胜相。 为众说法。 故次有如来现相品也。 论以前众。 表五位法。 方至十地。 未有表十一地之众。 今妄意此众。 既为诸佛同道。 宜表十一地果位之法。 非表所急。 则略之也。 或经文不标圣号。 而品位合位则补之。 或广举多号。 而表法惟一。 有不胜录者则约之。 意欲文简义明。 使礼诵者。 易欣慕无烦厌也。 又今解释。 亦依法论撮要义举大纲。 或本文意隐。 则取别卷以兼明。 或旧说辞略。 则摭所闻而设畅。 或循旧言意。 而小有改易。 皆务疏条精朗。 使研味者。 易深达而无壅蔽也。 已上皆世主妙严品序分竟。 (此品计五卷)二如来现相品者。 正宗分起。 此菩萨神天世主既集。 默默请法。 有三十七问。 初问十八种佛法。 次问十九种菩萨海。 皆是诸佛智行境界德用。 以发起此经一切法门。 经云。 尔时诸菩萨。 及一切世间主。 作是思惟。 云何是智海。 于是如来放光现相以答所问。 初总答。 次别答。 遂成一部四十品经也。 初总答有二。 一现智境。 即此品是。 二现行境。 即后品是。 此品于面门众齿间。 放十种光。 普照十方。 以佛神力。 其光能说偈颂。 召集世界海菩萨众。 俱来听法。 其菩萨众。 一一毛孔。 现种种光明。 一一光中。 现刹尘菩萨。 遍事刹尘诸佛。 遍度刹尘众生。 此现华严法界体性智悲自在无碍无尽之相也。 如来复放眉间毫相。 于毫相中现菩萨众。 各说偈赞。 以显如来无边境界神通之力。 经云。 尔时世尊。 欲令一切菩萨得如来无边境界神力故。 放眉间光。 遍照十方。 一一尘中现无数佛。 复有菩萨。 名法胜音等。 与世界海尘数菩萨。 俱时而出。 说颂赞佛。 此现刹海无障碍法。 是现智境之相也。 总答前问。 故曰现相品。 (此品计一卷)三普贤三昧品者。 现行境总答前问也。 普贤。 德无不遍。 表佛行门。 三昧。 此云正定。 即佛神力加被普贤。 使入正定。 现行境也。 经云。 尔时普贤承佛神力。 入一切毗卢藏身三昧。 能于法界示现众相。 出生一切诸三昧法。 成就一切佛功德海。 时十方法界。 一一尘中。 有刹尘佛。 一一佛前。 各有普贤入是三昧。 以至令诸菩萨。 各得尘数三昧行门。 是现行境。 总答前问。 故曰普贤三昧品。 已答前智境行境竟。 自后一藏法门。 一切因果。 无非智行所摄。 故先以二门总答。 所谓诸佛境界。 乃至菩萨发趣等法。 总备于此矣。 后三十七品。 即别答也。 四世界成就品者。 即别答世界海众生海之问。 意明众生诸佛世界。 形相万殊。 苦乐净秽。 转变差别。 各随自行业力所感成就。 故经云。 诸世界海有微尘数转变差别。 所谓染污众生住。 则成染污转变。 发菩提心众生住。 则成清净转变。 乃至菩萨所集。 则成大庄严转变。 诸佛涅槃。 则成庄严灭转变。 所以言此者。 欲令众生知染净境。 苦乐等相。 皆从业生。 遂生正心。 修出要道。 以入佛智慧海。 入佛华藏海。 是以先说世界成就品。 次说华藏世界品。 成就品别答初起。 (此品与前普贤三昧品共一卷)五华藏世界品者。 别答佛海波罗蜜海之问也。 此品说毗卢无尽法界妙庄严境。 由依法身智体。 普贤愿行。 修五位十波罗蜜之所感报。 是谓佛海波罗蜜海。 经云。 此华藏庄严世界海。 在十重风轮上。 香水海□香幢大莲华内。 有无数香水海。 尘数世界种。 相依而住。 号世界网。 中心一世界种。 有二十重。 此娑婆界。 在第十三重。 即毗卢如来所居。 有十世界种围之。 次十之外。 又有百世界种周匝。 而裹以金刚大轮围山。 计一百一十一世界种。 各有所表也。 十重风轮。 持香水海。 出大莲华。 刹尘相依者。 表大愿风轮。 持大智海。 出生无边妙行之华。 严持身刹为佛净土也。 中心一世界种。 表佛位总摄一切遍一切。 为万法之本。 次十者。 表五位一因一果。 又次百者。 表五位因果。 各具十波罗蜜。 其内十一世界种各二十重。 表五位升进及佛位。 各具十因十果也。 一一世界。 有微尘数佛。 皆毗卢如来往昔亲事。 经于一界。 举一佛。 各表当位升进之果也。 其百世界种。 极外一世界种。 各有四重。 各有四佛。 表四摄法。 意明十度万行。 以利行爱语同事四摄为外防也。 其世界网。 各具一切胜妙庄严。 皆佛智行遍周。 摄化所感。 其间亦有杂染世界者。 表佛慈摄化不舍于此。 故经云。 杂染及清净。 斯由业力起。 菩萨之所化。 言世界种世界海者。 种以出生之多。 海以包摄之多。 数三千大千至恒沙。 为一世界种。 恒沙界种。 为一世界性。 恒沙界性。 为一世界海。 此等皆藏于□香幢大莲华内。 故名华藏世界。 论谓数大千至恒沙。 为一世界海。 恒沙界性。 为一世界种。 即是种能包海。 而经云。 世界海内有世界种。 今据经说。 此皆是毗卢如来往昔亲事诸佛。 表当位升进之果也。 (此品计三卷) 发布时间:2022-06-25 16:42:22 更新时间:2024-03-17 13:53:20 来源:素超人 链接:https://www.suchaoren.net/wei-579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