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印光大师关于《金刚经》的开示 内容: 《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卷第三》:金刚经次诂序金刚经者,即有谈空,不堕空边。 即空论有,不堕有边。 空有两泯,真俗不二。 生佛一致,事理圆融。 行起解绝,直趣觉海。 一切菩萨,依此而修因。 三世诸佛,依此而证果。 乃如来一代时教之纲要,实菩萨上宏下化之准绳。 示如如之本体,机理双契。 证空空之三昧,解行俱圆。 妙而又妙,玄之又玄。 猗欤懿哉,何可得而思议也已。 世多不察,谓为空宗,其孤负佛恩也甚矣。 夫度尽一切众生,不见能度所度之相。 不住色声香味触法,而行布施,以至六度,及与万行。 以无我人众生寿者,修一切善法。 无所住而生心。 虽说法而无法可说。 虽成佛而无菩提可得。 是则云腾行海,波涌度门。 乃称性缘起之道,行所无事。 以故内不见有能度之我,外不见有所度之人与众生,中不见有所证之无余涅槃之寿者相。 自他见亡,凡圣情尽。 三轮体空,一道清净。 如如不动实相妙理,彻底圆彰。 故得福德等彼十方虚空也。 至于受持此经,为他人说。 虽四句三句二句一句,其福胜彼三千大千世界满中七宝布施,及无量百千万亿劫,日日三时,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之福。 良以一切诸佛,及诸佛无上觉道之法,皆从此经出故。 故说法者,即是以佛庄严而自庄严,并以庄严一切众生。 此其自行化他真实功德,名之为空,岂有当哉。 是故随说此经,虽止四三二一句等,而一切天人,皆应如佛塔庙而供养之。 以持经之人,心与道合,心与佛合。 故能转最重之后报,作最轻之现报,而复当得菩提也。 以自行化他,心不住相。 则以如如智,契如如理。 直下与菩提涅槃,混而为一。 如水投水,似空合空。 虽有圣智,莫能分别也。 如来一代所说法门,悉以此智照了而修。 则水到渠成,云开月露,一尘不立,万德圆彰矣。 马通白居士者,宿植德本,笃信佛乘。 品行清高,著述宏富。 实当代之文宗,具超格之学识。 然以志树儒宗,未暇殚精内典。 迨岁周华甲,以沧桑迭迁,悟身世无常,遂屏除一切,专阅佛经。 始知如来所说,皆示吾心。 而本有衣珠,几致忘却。 庆幸之极,转为悲感。 后阅此经,心华顿发,因随所见,注为次诂。 浑融之文,以章段显之。 玄妙之义,以平实明之。 契理契机,彻上彻下。 固初机之良导,实入佛之要门。 诸门人欲为刊板,永用流通。 庶通方儒士,悉皆景仰而效法焉。 其为利益,唯佛能知。 勉抒愚怀,用为序引。 《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卷第三》:金刚经线说铸板流通序此一卷经。 人人具足,个个不无。 但由迷真逐妄,背觉合尘,不知返观内照,致使不能亲得受用耳。 故华严如来出现品云,如来成正觉时,叹曰,奇哉奇哉,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 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证得。 若离妄想,则一切智,自然智,无碍智,则得现前。 此经由须菩提见佛威仪,叹为稀有世尊,善护念付嘱诸菩萨。 欲令护念付嘱之法,大明于世。 故问菩萨发无上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 此二句,乃护念付嘱之要旨也。 而如来以所有一切九类众生,悉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不见众生得灭度相,答其降伏。 以菩萨于法,应无所住,不住色声香味触法而行布施,答其应住。 又谓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且深叹其不住相布施之福德,与十方虚空,同一不可思量。 何以度尽一切众生,而曰实无众生得灭度者。 以无余涅槃,即众生本具性体。 由迷背不知,初非有失。 菩萨为指示之,令其了知衣里之珠,项上之头。 既了知已,岂复有得。 不过众生自性自度,岂有能度之我,所度之人与众生,并所入无余涅槃之寿者相哉。 四相既无,则三轮体空,一道清净矣。 由其三轮体空一道清净。 故万行云兴,心无所住。 虽复万行云兴,实则一法不立。 凡所见情与无情,同一实相。 故得山河及大地,全露法王身。 而楞严以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七大,皆如来藏妙真如性,即是其证。 是知如来智慧德相,本自具足,无欠无余。 但以迷背之故,无端幻起妄想执著,致智慧德相隐而不现。 若肯穷究此妄想执著之所从来处,则弥空云雾,彻底消灭。 本有天日,全体显现矣。 云雾封时,天日亦不曾失。 云雾散时,天日又岂是得。 度尽一切众生,不见一众生得度者,此之谓也。 其能见此理以行此行者,以无所住而生心,悉见诸相非相也。 如是之人,受持此经,乃至四句三句二句一句,为人演说。 其福德虽满大千世界七宝布施,尚不能及。 以一句染神,永为道种。 住相布施,报在人天故也。 以故说是经处,即为塔庙。 经所在处,即三宝具足。 故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皆应供养也。 以说者能不取于相,如如不动。 以如如智,契如如理。 佛如众生如,一如无二如。 终日说而实未尝说,即杜默不说亦未尝不说。 以其人行住坐卧,周旋俯仰。 著衣吃饭,扬拳竖指。 无不是不生不灭无余涅槃,无住心之全体大用。 劫外田地,故乡风月。 任人自得,有谁阻止。 以故卖柴翁闻一句,即得嗣祖传灯,腾辉宇宙。 彼既丈夫我亦尔,不应自轻而退屈。 则受持之人,宜何如发大菩提心,宜何如生无所住心也。 清道光末,有无住老人陈柱者。 宿有慧根,弱冠即诵此经。 至七旬外,广阅诸注。 折衷其义而为线说。 以不住相一线,直贯到底。 其语句颇平实显豁,有益初机。 倘由是而得其旨归,则古德之注,如来之经,如开宝藏,随意受用矣。 粤东简照南玉阶二昆弟。 以母氏逝世,诸亲友吊奠者,各送诔词挽联。 汇而刻之,名哀思录。 又欲藉母氏之故,普利一切。 因铸金刚经线说板,印数千卷。 与哀思录同赠吊奠亲友,以酬嘉贶。 一以冀母氏莲品高升,一以冀亲友善根增长。 诚所谓孝子不匮,永锡尔类者矣。 或疑金刚无相,净土有相,二法如何相融。 予曰,金刚经令度尽一切众生,而不见度相。 不住色声香味触法而行布施。 布施乃六度万行之首。 既令不住相布施,则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以及万行,莫不皆然。 然则金刚经乃令人遍行六度万行,普度一切众生之规矩准绳也。 遍与一代时教一切法门而为纲要。 盖是即相离相,何得谓与净土不相融通乎。 夫度生之法,唯净土最为第一。 欲生净土,当净其心。 随其心净,则佛土净。 以不住相之清净心念佛,则是心作佛,是心是佛。 其往生西方,证无生忍,乃决定不易之理事也,又何疑乎。 节选《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卷第二》:复顾显微居士书金刚经令发菩提心菩萨,发心度尽一切众生,令其皆证无余涅槃,而不见有一众生得灭度者。 不住色声香味触法而行布施。 布施为六度万行之首,举布施则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乃至万行,皆当不住色声香味触法而修。 此经文略,唯举布施以该其余。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无我人众生寿者相,修一切善法。 如上所说,且道是有相耶,是无相耶。 如此广大光明之相,逼塞太虚,而谓之为无,是何异于生盲乎哉。 其言无一众生得度,不住相,无相,无所住者,欲人不滞凡情圣见之执著相耳。 其言度尽众生,行布施,生心,修善法,欲人称性修习自利利他之法,以期自他同得圆满菩提而后已。 不于此中著眼,妄执无相为究竟。 与噇酒糟汉同一知见,尚得谓有智慧人乎。 《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卷第四》:金刚经劝持发隐十法界凡圣生佛,虽则高下不同,苦乐迥异。 而其心之本体,咸皆寂照常恒,不生不灭,灵明精妙,无变无迁。 所谓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一切众生,皆有佛性者,此也。 须知此心,不涉因果修证凡圣生佛。 而因果修证凡圣生佛,悉依此心而得建立。 良以体虽不变,用常随缘,随悟净缘,则成四圣法界,随迷染缘,则成六凡法界。 纵悟净至极,圆满菩提,安住寂光,迷染至极,永堕阿鼻,受诸极苦,其根身器界,固已天渊悬殊,而心之本体,悉皆了无增损于其间也。 果知此义,谁肯以可以作佛,具足法乐之心,枉令永作受生死轮回之苦众生耶。 金刚经者,一切诸佛,彻证即心自性之妙法,一切众生,究竟超凡入圣之捷径也。 故曰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 华严经云,奇哉奇哉,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证得,若离妄想,则一切智,无师智,无碍智,则得现前。 是以此经,屡以住法著相为戒,以住法著相,纵有修习,总不出妄想执著之外,既全体在妄想执著中,又何由令如来智慧彻底显现耶。 以故令发菩提心者,发心度脱一切众生,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而复不见一众生得灭度者。 以无余涅槃,众生心本自具,但以迷真逐妄,遂成烦恼业苦,初非有失。 既经指示,则返妄归真,即烦恼业苦,复成无余涅槃,今岂有得。 约智名如来智慧,约理名无余涅槃,名虽异而体原一耳。 由其心住实相,不住幻相,故内不见我为能度,则无我相,外不见人及众生为所度,则无人及众生相,中不见所得之无余涅槃,则无寿者相。 四相既无,三轮体空,故得万行云兴,一法不著,所以不住色声香味触法而行布施等也。 布施,为六度万行之首,举其首而例其余,佛语善巧,不须繁词。 如是则波腾行海,云布慈天,不矜不伐,行所无事,则上契如来果觉,下契即心自性,故得受持四三二一句者,其功德等彼十方虚空也。 世人不知在离相无住处著眼,遂谓此经破相,不知此经,乃示人广行六度万行,上求下化,兴无缘慈,运同体悲之无上妙相也。 须知佛法真利益,必由不著无住而得,欲不著无住,非竭诚尽敬不可,竭诚尽敬,乃修习佛法成始成终之要道也。 真达大师,欲令受持者咸发欢喜诚敬之心,乃请汪鸿藻居士楷书,刊印流通,并附功德颂于后,以期受持者,悉得前人所得焉。 发布时间:2022-06-22 21:33:50 更新时间:2024-03-17 13:53:21 来源:素超人 链接:https://www.suchaoren.net/wei-578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