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佛说阿弥陀经》要解 内容: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清藕益大师解原夫诸佛悯念群迷,随机施化。 虽归元无二,而方便多门。 然于一切方便之中,求其至直捷、至圆顿者,则莫若念佛求生净土。 又于一切念佛法门之中,求其至简易、至稳当者,则莫若信愿专持名号。 是故净土三经并行于世,而古人独以《阿弥陀经》列为日课。 岂非有见于持名一法,普被三根,摄事理以无遗,统宗教而无外,尤为不可思议也哉! 古来注疏,代不乏人,世远就湮,所存无几。 云栖和尚著为《疏钞》,广大精微。 幽溪师伯述《圆中钞》,高深洪博。 盖如日月中天,有目皆睹,特以文富义繁,边涯莫测,或致初机浅识,信愿难阶。 故复弗揣庸愚,再述《要解》。 不敢与二翁竞异,亦不必与二翁强同。 譬如侧看成峰,横看成岭,纵皆不尽庐山真境,要不失为各各亲见庐山而已。 将释经文,五重玄义。 第一释名。 此经以能说所说人为名。 佛者,此土能说之教主,即释迦牟尼。 乘大悲愿力,生五浊恶世。 以先觉觉后觉,无法不知,无法不见者也。 说者,悦所怀也。 佛以度生为怀,众生成佛机熟,为说难信法,令究竟脱,故悦也。 阿弥陀,所说彼土之导师,以四十八愿,接信愿念佛众生生极乐世界,永阶不退者也。 梵语阿弥陀,此云无量寿,亦云无量光。 要之功德智慧,神通道力,依正庄严,说法化度,一一无量也。 一切金口,通名为经。 对上五字,是通别合为题也。 教行理三,各论通别,广如台藏所明。 第二辨体。 大乘经皆以实相为正体。 吾人现前一念心性,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 非过去,非现在,非未来。 非青黄赤白,长短方圆。 非香,非味,非触,非法。 觅之了不可得,而不可言其无。 具造百界千如,而不可言其有。 离一切缘虑分别,语言文字相。 而缘虑分别,语言文字,非离此别有自性。 要之离一切相,即一切法。 离故无相,即故无不相,不得已强名实相。 实相之体,非寂非照,而复寂而恒照,照而恒寂。 照而寂,强名常寂光土。 寂而照,强名清净法身。 又照寂强名法身,寂照强名报身。 又性德寂照名法身,修德寂照名报身。 又修德照寂名受用身,修德寂照名应化身。 寂照不二,身土不二,性修不二,真应不二,无非实相。 实相无二,亦无不二。 是故举体作依作正,作法作报,作自作他。 乃至能说所说,能度所度,能信所信,能愿所愿,能持所持,能生所生,能赞所赞,无非实相正印之所印也。 第三明宗。 宗是修行要径,会体枢机,而万行之纲领也。 提纲则众目张,挈领则襟袖至。 故体后应须辨宗。 此经以信愿持名为修行之宗要。 非信不足启愿,非愿不足导行,非持名妙行不足满所愿而证所信。 经中先陈依正以生信,次劝发愿以导行,次示持名以径登不退。 信则信自,信他,信因,信果,信事,信理。 愿则厌离娑婆,欣求极乐。 行则执持名号,一心不乱。 信自者,信我现前一念之心,本非肉团,亦非缘影;竖无初后,横绝边涯;终日随缘,终日不变。 十方虚空微尘国土,元我一念心中所现物。 我虽昏迷倒惑,苟一念回心,决定得生自心本具极乐,更无疑虑。 是名信自。 信他者,信释迦如来决无诳语,弥陀世尊决无虚愿,六方诸佛广长舌决无二言。 随顺诸佛真实教诲,决志求生,更无疑惑。 是名信他。 信因者,深信散乱称名,犹为成佛种子,况一心不乱,安得不生净土。 是名信因。 信果者,深信净土,诸善聚会,皆从念佛三昧得生,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亦如影必随形,响必应声,决无虚弃。 是名信果。 信事者,深信只今现前一念不可尽故,依心所现十方世界亦不可尽。 实有极乐国在十万亿土外,最极清净庄严,不同庄生寓言。 是名信事。 信理者,深信十万亿土,实不出我今现前介尔一念心外,以吾现前一念心性实无外故。 又深信西方依正主伴,皆吾现前一念心中所现影。 全事即理,全妄即真,全修即性,全他即自。 我心遍故,佛心亦遍,一切众生心性亦遍。 譬如一室千灯,光光互遍,重重交摄,不相妨碍。 是名信理。 如此信已,则娑婆即自心所感之秽,而自心秽,理应厌离。 极乐即自心所感之净,而自心净,理应欣求。 厌秽须舍至究竟,方无可舍。 欣净须取至究竟,方无可取。 故《妙宗》云:取舍若极,与不取舍亦非异辙。 设不从事取舍,但尚不取不舍,即是执理废事。 既废于事,理亦不圆。 若达全事即理,则取亦即理,舍亦即理。 一取一舍,无非法界。 故次信而明愿也。 言执持名号一心不乱者,名以召德,德不可思议,故名号亦不可思议。 名号功德不可思议,故使散称为佛种,执持登不退也。 然诸经示净土行,万别千差。 如观像、观想、礼拜供养、五悔六念等,一一行成,皆生净土。 唯持名一法,收机最广,下手最易。 故释迦慈尊,无问自说,特向大智舍利弗拈出,可谓方便中第一方便,了义中无上了义,圆顿中最极圆顿。 故云:清珠投于浊水,浊水不得不清;佛号投于乱心,乱心不得不佛也。 信愿持名,以为一乘真因。 四种净土,以为一乘妙果。 举因则果必随之,故以信愿持名为经正宗。 其四种净土之相,详在《妙宗钞》,及《梵网玄义》,兹不具述。 俟后释依正文中,当略示耳。 第四明力用。 此经以往生不退为力用。 往生有四土,各论九品。 且略明得生四土之相:若执持名号,未断见思,随其或散或定,于同居土分三辈九品;若持至事一心不乱,见思任运先落,则生方便有余净土;若至理一心不乱,豁破无明一品,乃至四十一品,则生实报庄严净土,亦分证常寂光土;若无明断尽,则是上上实报,究竟寂光也。 不退有四义:一念不退。 破无明,显佛性,径生实报,分证寂光。 二行不退。 见思既落,尘沙亦破,生方便土,进趋极果。 三位不退。 带业往生,在同居土,莲华托质,永离退缘。 四毕竟不退。 不论至心散心,有心无心,或解不解,但弥陀名号,或六方佛名,此经名字,一经于耳,假使千万劫后,毕竟因斯度脱。 如闻涂毒鼓,远近皆丧,食少金刚,决定不消也。 复次只带业生同居净证位不退者,皆与补处俱,亦皆一生必补佛位。 夫上善一处,是生同居,即已横生上三土,一生补佛。 是位不退,即已圆证三不退。 如斯力用,乃千经万论所未曾有。 较彼顿悟正因,仅为出尘阶渐,生生不退,始可期于佛阶者,不可同日语矣。 宗教之士,如何勿思。 第五教相。 此大乘菩萨藏摄。 又是无问自说,彻底大慈之所加持,能令末法多障有情,依斯径登不退。 故当来经法灭尽,特留此经住世百年,广度含识。 阿伽陀药,万病总持,绝待圆融,不可思议。 华严奥藏,法华秘髓,一切诸佛之心要,菩萨万行之司南,皆不出于此矣。 欲广叹述,穷劫莫尽,智者自当知之。 入文分三:初序分、二正宗分、三流通分。 此三名初善、中善、后善。 序如首,五官具存。 正宗如身,脏腑无阙。 流通如手足,运行不滞。 故智者释《法华》,初一品皆为序,后十一品半皆为流通。 又一时迹本二门,各分三段。 则法师等五品,皆为迹门流通。 盖序必提一经之纲,流通则法施不壅,关系非小。 后人不达,见经文稍涉义理,便判入正宗。 致序及流通,仅存故套。 安所称初语亦善,后语亦善也哉。 (甲)初序分二:初通序、二别序。 (乙)初中二:初标法会时处、二引大众同闻。 (丙)今初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如是,标信顺。 我闻,标师承。 一时,标机感。 佛,标教主。 舍卫等,标说经处也。 实相妙理,古今不变名如。 依实相理,念佛求生净土,决定无非曰是。 实相非我非无我,阿难不坏假名,故仍称我。 耳根发耳识,亲聆圆音,如空印空名闻。 时无实法,以师资道合,说听周足名一时。 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人天大师名佛。 舍卫,此云闻物,中印度大国之名,波斯匿王所都也。 匿王太子名只陀,此云战胜。 匿王大臣名须达多,此云给孤独。 给孤长者布金买太子园,供佛及僧。 只陀感叹,施余未布少地。 故并名祇树给孤独园也。 (丙)二引大众同闻三:初声闻众、二菩萨众、三天人众。 声闻居首者,出世相故,常随从故,佛法赖僧传故。 菩萨居中者,相不定故,不常随故,表中道义故。 天人列后者,世间相故,凡圣品杂故,外护职故。 (丁)初声闻众又三:初明类标数、二表位叹德、三列上首名。 (戊)今初。 与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 大比丘,受具足戒出家人也。 比丘梵语,含三义:一、乞士,一钵资身,无所蓄藏,专求出要;二、破恶,正慧观察,破烦恼恶,不堕爱见;三、怖魔,发心受戒,羯磨成就,魔即怖也。 僧者,具云僧伽,此翻和合众。 同证无为解脱,名理和。 身同住,口无诤,意同悦,见同解,戒同修,利同均,名事和也。 千二百五十人者,三迦叶师资共千人,身子、目连师资二百人,耶舍子等五十人。 皆佛成道,先得度脱,感佛深恩,常随从也。 (戊)二表位叹德皆是大阿罗汉,众所知识。 阿罗汉亦含三义:一、应供,即乞士果;二、杀贼,即破恶果;三、无生,即怖魔果。 复有慧解脱、俱解脱、无疑解脱三种不同,今是无疑解脱,故名大。 又本是法身大士,示作声闻,证此净土不思议法,故名大也。 从佛转轮,广利人天,故为众所知识。 (戊)三列上首名长老舍利弗、摩诃目犍连、摩诃迦叶、摩诃迦旃延、摩诃俱絺罗、离婆多、周利槃陀伽、难陀、阿难陀、罗侯罗、憍梵波提、宾头卢颇罗堕、迦留陀夷、摩诃劫宾那、薄拘罗、阿冕楼驮,如是等诸大弟子。 德腊俱尊,故名长老。 身子尊者声闻众中,智慧第一。 目连尊者神通第一。 饮光尊者身有金光,传佛心印为初祖,头陀行第一。 文饰尊者婆罗门种,论议第一。 大膝尊者答问第一。 星宿尊者无倒乱第一。 继道尊者因根钝仅持一偈,辩才无尽,义持第一。 喜尊者佛之亲弟,仪容第一。 庆喜尊者佛之堂弟,复为侍者,多闻第一。 覆障尊者佛之太子,密行第一。 牛司尊者宿世恶口,感此余报,受天供养第一。 不动尊者久住世间,应末世供,福田第一。 黑光尊者为佛使者,教化第一。 房宿尊者知星宿第一。 善容尊者寿命第一。 无贫尊者亦佛堂弟,天眼第一。 此等常随众,本法身大士,示作声闻,为影响众。 今闻净土摄受功德,得第一义悉檀之益,增道损生,自净佛土,复名当机众矣。 (丁)二菩萨众并诸菩萨摩诃萨,文殊师利法王子、阿逸多菩萨、乾陀诃提菩萨、常精进菩萨,与如是等诸大菩萨。 菩萨摩诃萨,此云大道心成就有情。 乃悲智双运,自他兼利之称。 佛为法王,文殊绍佛家业,名法王子,菩萨众中,智慧第一。 非勇猛实智,不能证解净土法门,故居初。 弥勒当来成佛,现居等觉,以究竟严净佛国为要务,故次列。 不休息者,旷劫修行不暂停故。 常精进者,自利利他无疲倦故。 此等深位菩萨,必皆求生净土,以不离见佛,不离闻法,不离亲近供养众僧,乃能速疾圆满菩提故。 (丁)三天人众及释提桓因等,无量诸天大众俱。 释提桓因,此云能为主,即忉利天王。 等者,下等四王,上等夜摩、兜率、化乐、他化,色、无色无量诸天也。 大众俱,谓十方天人八部修罗人非人等无不与会,无非净土法门所摄之机也。 通序竟。 (乙)二别序。 发起序也。 净土妙门,不可思议,无人能问,佛自唱依正名字为发起。 又佛智鉴机无谬,见此大众应闻净土妙门而获四益,故不俟问,便自发起。 如《梵网》下卷自唱位号云我今卢舍那等,智者判作发起序,例可知也。 尔时佛告长老舍利弗: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 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 净土法门,三根普摄,绝待圆融,不可思议。 圆收圆超一切法门,甚深难信。 故特告大智慧者,非第一智慧,不能直下无疑也。 西方者,横亘直西,标示现处也。 十万亿者,千万曰亿,今积亿至十万也。 佛土者,三千大千世界,通为一佛所化。 且以此土言之,一须弥山,东西南北各一洲,同一日月所照,一铁围山所绕,名一四天下。 千四天下名小千世界,千小千名中千世界,千中千名大千世界。 过如此佛土十万亿之西,是极乐世界也。 问:何故极乐在西方? 答:此非善问。 假使极乐在东,汝又问何故在东,岂非戏论。 况自十一万亿佛土视之,又在东矣,何足致疑。 有世界名曰极乐,序依报国土之名也。 竖约三际以辨时劫,横约十方以定疆隅,故称世界。 极乐者,梵语须摩提,亦云安养、安乐、清泰等,乃永离众苦第一安隐之谓,如下广释。 然佛土有四,各分净秽。 凡圣同居土,五浊重者秽,五浊轻者净。 方便有余土,析空拙度证入者秽,体空巧度证入者净。 实报无障碍土,次第三观证入者秽,一心三观证入者净。 常寂光土,分证者秽,究竟满证者净。 今云极乐世界,正指同居净土,亦即横具上三净土也。 有佛号阿弥陀,序正报教主之名也,翻译如下广释。 佛有三身,各论单复。 法身单,指所证理性。 报身单,指能证功德智慧。 化身单,指所现相好色像。 法身复者,自性清净法身,离垢妙极法身。 报身复者,自受用报身,他受用报身。 化身复者,示生化身,应现化身。 又佛界化身,随类化身。 虽辨单复三身,实非一非三,而三而一。 不纵横,不并别,离过绝非,不可思议。 今云阿弥陀佛,正指同居土中示生化身,仍复即报即法也。 复次世界及佛皆言有者,具四义:的标实境,令欣求故;诚语指示,令专一故;简非干城阳焰,非权现曲示,非缘影虚妄,非保真偏但,破魔邪权小故;圆彰性具,令深证故。 今现在说法者,简上依正二有,非过去已灭,未来未成,正应发愿往生,亲觐听法,速成正觉也。 复次二有现在,劝信序也;世界名极乐,劝愿序也;佛号阿弥陀,劝持名妙行序也。 复次阿弥序佛,说法序法,现在海会序僧。 佛法僧同一实相,序体;从此起信愿行,序宗;信愿行成,必得往生见佛闻法,序用;唯一佛界为所缘境,不杂余事,序教相也。 言略意周矣。 初序分竟。 (甲)二正宗分三:初广陈彼土依正妙果以启信、二特劝众生应求往生以发愿、三正示行者执持名号以立行。 信愿持名,一经要旨。 信愿为慧行,持名为行行。 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 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 故慧行为前导,行行为正修,如目足并运也。 (乙)初文为二:初依报妙、二正报妙。 (丙)初又二:初征释、二广释。 (丁)初又二:初征、二释。 (戊)今初。 舍利弗,彼土何故名为极乐? (戊)二释又二:初约能受用释、二约所受用释。 (己)今初。 其国众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故名极乐。 众生是能受用人,等觉以还皆可名。 今且约人民言,以下下例上上也。 娑婆苦乐杂。 其实苦是苦苦,逼身心故。 乐是坏苦,不久住故。 非苦非乐是行苦,性迁流故。 彼土永离三苦,不同此土对苦之乐,乃名极乐。 一往分别。 同居五浊轻,无分段八苦,但受不病不老,自在游行,天食天衣,诸善聚会等乐。 方便体观巧,无沈空滞寂之苦,但受游戏神通等乐。 实报心观圆,无隔别不融之苦,但受无碍不思议乐。 寂光究竟等,无法身渗漏,真常流注之苦,但受称性圆满究竟乐。 然同居众生,以持名善根福德同佛故,圆净四土,圆受诸乐也。 复次极乐最胜,不在上三土,而在同居。 良以上之,则十方同居,逊其殊特,下又可与此土较量。 所以凡夫优入而从容,横超而度越。 佛说苦乐,意在于此。 (己)二约所受用释又舍利弗,极乐国土,七重栏楯,七重罗网,七重行树,皆是四宝,周匝围绕,是故彼国名为极乐。 七重,表七科道品。 四宝,表常、乐、我、净四德。 周匝围绕者,佛菩萨等无量住处也。 皆四宝则自功德深,周匝绕则他贤圣遍,此极乐真因缘也。 此等庄严,同居净土是增上善业所感,亦圆五品观所感,以缘生胜妙五尘为体;方便净土是即空观智所感,亦相似三观所感,以妙真谛无漏五尘为体;实报净土是妙假观智所感,亦分证三观所感,以妙俗谛无尽五尘为体;常寂光土是即中观智所感,亦究竟三观所感,以妙中谛称性五尘为体。 欲令易解,作此分别,实四土庄严,无非因缘所生法,无不即空假中。 所以极乐同居净境,真俗圆融,不可限量。 下皆仿此。 问:寂光惟理性,何得有此庄严? 答:一一庄严全体理性,一一理性具足庄严,方是诸佛究竟依果。 若寂光不具胜妙五尘,何异偏真法性。 (丁)二广释二:初别释所受、二合释能受所受。 (戊)初又二:初释生处、二结示佛力。 (己)今初。 又舍利弗,极乐国土有七宝池,八功德水,充满其中。 池底纯以金沙布地,四边阶道,金、银、琉璃、玻璃合成。 上有楼阁,亦以金、银、琉璃、玻璃、砗磲、赤珠、玛瑙而严饰之。 池中莲华,大如车轮,青色青光,黄色黄光,赤色赤光,白色白光,微妙香洁。 上明住处,今明生处。 宝池金银等所成,不同此方土石也。 八功德者:一、澄清,异此方浑浊;二、清冷,异寒热;三、甘美,异咸淡劣味;四、轻软,异沉重;五、润泽,异缩腐褪色;六、安和,异急暴;七、除饥渴,异生冷;八、长养诸根,异损坏诸根,及沴戾增病没溺等也。 充满其中,异枯竭泛滥。 底纯金沙,异污泥。 阶道四宝,异砖石。 陛级名阶,坦途名道,重屋名楼,岑楼名阁。 七宝楼阁,异此方土木丹青也。 楼阁是住处,及法会处。 但得宝池莲胞开敷,便可登四岸,入法会,见佛闻法也。 华轮者,轮王金轮大四十里,且举最小者言。 若据《观经》及《无量寿会》,大小实不可量,由同居净土身相不等故也。 青色名优钵罗,黄色名拘勿头,赤色名钵头摩,白色名芬陀利。 由生身有光,故莲胞亦有光。 然极乐莲华,光色无量,此亦略言耳。 微妙香洁,略叹莲华四德。 质而非形曰微。 无碍曰妙。 非形则非尘,故洁也。 莲胞如此,生身可知。 (己)二结示佛力舍利弗,极乐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 明上住处生处种种庄严,皆是阿弥陀佛大愿大行称性功德之所成就。 故能遍严四种净土,普摄十方三世一切凡圣令往生也。 复次佛以大愿作众生多善根之因,以大行作众生多福德之缘。 令信愿持名者,念念成就如是功德,而皆是已成,非今非当。 此则以阿弥种种庄严作增上本质,带起众生自心种种庄严。 全佛即生,全他即自。 故曰成就如是功德庄严。 (戊)二合释能受所受又二:初约五根五尘明受用、次约耳根声尘明受用。 (己)初又二:初正明、二结示。 (庚)今初。 又舍利弗,彼佛国土,常作天乐,黄金为地。 昼夜六时,雨天曼陀罗华。 其土众生,常以清旦,各以衣祴,盛众妙华,供养他方十万亿佛。 即以食时,还到本国,饭食经行。 乐是声尘,地是色尘,华是色香二尘,食是味尘,盛华、散华、经行是触尘,众生五根对五尘可知。 常作者,即六时也。 黄金为地者,七宝所严地界,体是黄金也。 日分初、中、后,名昼三时。 夜分初、中、后,名夜三时。 故云昼夜六时。 然彼土依正各有光明,不假日月,安分昼夜,且顺此方假说分际耳。 曼陀罗,此云适意,又云白华。 衣祴,是盛华器。 众妙华,明非曼陀罗一种,应如妙经四华,表四因位。 供养他方佛,表真因会趋极果,果德无不遍也。 且据娑婆言十万亿佛,意显生极乐已,还供释迦、弥勒,皆不难耳。 若阿弥神力所加,何远不到哉。 食时,即清旦,故云即以。 明其神足不可思议,不离彼土,常遍十方,不假逾时回还也。 此文显极乐一声、一尘、一刹那,乃至跨步弹指,悉与十方三宝贯彻无碍。 又显在娑婆则浊重恶障,与极乐不隔而隔。 生极乐则功德甚深,与娑婆隔而不隔也。 饭食经行者,念食食至,不假安排。 食毕钵去,不劳举拭。 但经行金地,华乐娱乐,任运进修而已。 (庚)二结示舍利弗,极乐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 (己)二约耳根声尘明受用。 以此方耳根最利,故别就法音广明。 其实极乐摄法界机,五尘一一圆妙,出生一切法门也。 又二:初别明、二总结。 (庚)初中二:初化有情声、二化无情声。 (辛)初又二:初鸟音法利、二征释略显。 (壬)今初。 复次舍利弗,彼国常有种种奇妙杂色之鸟,白鹤、孔雀、鹦鹉、舍利、迦陵频伽、共命之鸟。 是诸众鸟,昼夜六时,出和雅音。 其音演畅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如是等法。 其土众生,闻是音已,皆悉念佛念法念僧。 种种奇妙杂色,言多且美也,下略出六种。 舍利,旧云鹙鹭,琦禅师云是春莺,或然。 迦陵频伽,此云妙音,未出壳时,音超众鸟。 共命,一身两头,识别报同。 此二种西域雪山等处有之,皆寄此间爱赏者言其似而已。 六时出音,则知净土不以鸟栖为夜,良以莲华托生之身,本无昏睡,不假夜卧也。 五根等者,三十七道品也。 所谓四念处,一身念处,二受念处,三心念处,四法念处。 四正勤,一已生恶法令断,二未生恶法不令生,三未生善法令生,四已生善法令增长。 四如意足,一欲如意足,二精进如意足,三心如意足,四思惟如意足。 五根者,信正道及助道法名信根;行正道及诸助道善法,勤求不息,名精进根;念正道及诸助道善法,更无他念,名念根;摄心在正道及诸助道善法中,相应不散,名定根;为正道及诸助道善法,观于苦等四谛,名慧根。 五力者,信根增长,能破疑惑,破诸邪信,及破烦恼,名信力;精进根增长,破种种身心懈怠,成办出世大事,名精进力;念根增长,破诸邪念,成就一切出世正念功德,名念力;定根增长,能破乱想,发诸事理禅定,名定力;慧根增长,能遮通别诸惑,发真无漏,名慧力。 七菩提分,亦名七觉分。 智慧观诸法时,善能简别真伪,不谬取诸虚伪法,名择法觉分。 精进修诸道法时,善能觉了,不谬行于无益苦行,常勤心在真法中行,名精进觉分。 若心得法喜,善能觉了此喜,不依颠倒之法而喜,住真法喜,名喜觉分。 若断除诸见烦恼之时,善能觉了,除诸虚伪,不损真正善根,名除觉分。 若舍所见念著境时,善能觉了所舍之境虚伪不实,永不追忆,名舍觉分。 若发诸禅定之时,善能觉了诸禅虚假,不生爱见妄想,名定觉分。 若修出世道时,善能觉了,常使定慧均平;或心沉没,当念用择法、精进、喜三觉分以察起之;或心浮动,当念用除、舍、定三觉分以摄持之;调和适中,名念觉分。 八圣道分,亦名八正道分。 修无漏行观,见四谛分明,名正见。 以无漏心相应思惟动发觉知筹量,为令增长入大涅槃,名正思惟。 以无漏慧除四邪命,摄诸口业,住一切正语中,名正语。 以无漏慧除身一切邪业,住清净正身业中,名正业。 以无漏慧通除三业中五种邪命,住清净正命中,名正命。 以无漏慧相应勤精进修涅槃道,名正精进。 以无漏慧相应念正道及助道法,名正念。 以无漏慧相应入定,名正定。 此等道品,依生灭四谛而修,即藏教道品。 依无生四谛而修,即通教道品。 依无量四谛而修,即别教道品。 依无作四谛而修,即圆教道品。 藏道品名半字法门,净土浊轻,似不必用,为小种先熟者或暂用之。 通道品名大乘初门,三乘共禀,同居净土多说之。 别道品名独菩萨法,同居方便净土多说之。 圆道品名无上佛法,有利根者,于四净土皆得闻也。 如是等法者,等前念处、正勤、如意足,等余四摄、六度、十力无畏无量法门也。 三十七品,收法虽尽,而机缘不等,作种种开合名义不同,随所欲闻,无不演畅。 故令闻者念三宝,发菩提心,伏灭烦恼也。 灼见慈威不可思议,故念佛。 法喜入心,法味充足,故念法。 同闻共禀,一心修证,故念僧。 能念即三观。 所念三宝,有别相、一体及四教意义,三谛权实之不同,如上料简道品,应知。 (壬)二征释略显舍利弗,汝勿谓此鸟,实是罪报所生。 所以者何,彼佛国土,无三恶道。 舍利弗,其佛国土,尚无恶道之名,何况有实。 是诸众鸟,皆是阿弥陀佛欲令法音宣流,变化所作。 征释可知。 问:白鹤等非恶道名耶? 答:既非罪报,则一一名字,皆诠如来究竟功德。 所谓究竟白鹤等,无非性德美称,岂恶名哉。 问:化作众鸟何义? 答:有四悉檀因缘。 凡情喜此诸鸟,顺情而化,令欢喜故;鸟尚说法,令闻生善故;不于鸟起下劣想,对治分别心故;鸟即弥陀,令悟法身平等,无不具无不造故。 此中显微风、树、网等音,及一切依正假实,当体即是阿弥陀佛三身四德,毫无差别也。 (辛)二化无情声舍利弗,彼佛国土,微风吹动诸宝行树,及宝罗网,出微妙音,譬如百千种乐同时俱作。 闻是音者,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 情与无情,同宣妙法。 四教道品,无量法门,同时演说,随类各解,能令闻者念三宝也。 念三宝是从悉檀获益。 凡夫创闻,大踊遍身,是欢喜益;与三宝气分交接,必能发菩提心,是生善益;由此伏灭烦恼,是破恶益;证悟一体三宝,是入理益也。 初别明竟。 (庚)二总结舍利弗,其佛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 重重结示,令深信一切庄严,皆导师愿行所成,种智所现;皆吾人净业所感,唯识所变。 佛心生心,互为影质,如众灯明,各遍似一。 全理成事,全事即理,全性起修,全修在性。 亦可深长思矣! 奈何离此净土,别谈唯心净土,甘堕鼠即鸟空之诮也哉! 初依报妙竟。 (丙)二正报妙二:初征释名号、二别释主伴。 (丁)初中二:初征、二释。 (戊)今初。 舍利弗,于汝意云何,彼佛何故号阿弥陀? 此经的示持名妙行,故特征释名号,欲人深信万德洪名不可思议,一心执持,无复疑贰也。 (戊)二释二:初约光明释、二约寿命释。 阿弥陀,正翻无量,本不可说。 本师以光、寿二义,收尽一切无量。 光则横遍十方,寿则竖穷三际。 横竖交彻,即法界体。 举此体作弥陀身土,亦即举此体作弥陀名号。 是故弥陀名号,即众生本觉理性。 持名,即始觉合本。 始本不二,生佛不二。 故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也。 (己)今初。 舍利弗,彼佛光明无量,照十方国,无所障碍,是故号为阿弥陀。 心性寂而常照,故为光明。 今彻证心性无量之体,故光明无量也。 诸佛皆彻性体,皆照十方,皆可名无量光。 而因中愿力不同,随因缘立别名。 弥陀为法藏比丘,发四十八愿,有光明恒照十方之愿,今果成如愿也。 法身光明无分际,报身光明称真性,此则佛佛道同。 应身光明有照一由旬者,十百千由旬者,一世界十百千世界者。 唯阿弥普照,故别名无量光。 然三身不一不异,为令众生得四益故,作此分别耳。 当知无障碍,约人民言。 由众生与佛缘深,故佛光到处,一切世间无不圆见也。 发布时间:2022-06-21 07:20:21 更新时间:2024-03-17 13:53:21 来源:素超人 链接:https://www.suchaoren.net/wei-578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