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阿含经·游行经:佛陀游行说法的点滴往事 内容: 阿含经游行经 上我是这样听说的:一天,佛在罗阅城耆阇崛山中,与一千二百五十位大比丘们一起。 那时,摩竭王阿阇世准备讨伐跋祇。 摩竭王自我念道:跋祇勇猛健壮,民众也豪强。 以我的实力去赢取他们,不一定有十足的胜算。 阿阇世王,即命令婆罗门种族大臣禹舍,说道:你到耆阇崛山中世尊处去,持我的名分,向世尊的足顶礼,并向世尊问好:世尊起居轻快便利吗? 走路强健吗? 然后再问世尊:跋祇国人自恃勇猛健壮,民众豪强,所以不顺服我的管束。 我准备去讨伐他们,不知道世尊有何告诫? 如果世尊告诫的话,你就用心记下,不要有所遗漏,要和世尊说的一样。 如来所言,终不会虚妄。 大臣禹舍领受了大王的命令,即乘着宝车前往耆阇崛山。 到了那里,停下车来,下车步行进入,直至世尊处。 问好后,坐于一面,然后对世尊说:摩竭王阿阇世,来向佛足跪拜叩头。 阿阇世恭敬殷勤地问候:世尊起居轻快便利吗? 走路强健吗? 又问世尊:跋祇国人自恃勇猛健壮,民众豪强,所以不顺服我的管束。 我准备去讨伐他们,不知道世尊有何告诫? 这时,阿难在世尊身后,手持扇子,正在为佛扇风。 佛问阿难:你有没有听说过,跋祇国民众之间,经常集会讨论正道? 阿难回答,听说过。 佛告阿难:若能这般的话,那么长幼之间和顺,民力转而更加兴盛。 国家长久安定,不会被侵犯毁坏。 阿难,你有没有听说过,跋祇国的君臣间和顺,上下级互相尊敬? 阿难回答,听说过。 阿难,若能这般的话,那么长幼之间和顺,民力转而更加兴盛。 国家长久安定,不会被侵犯毁坏。 阿难,你有没有听说过,跋祇国人奉行法度,知晓禁戒,不违背礼节? 阿难回答,听说过。 阿难,若能这般的话,那么长幼之间和顺,民力转而更加兴盛。 国家长久安定,不会被侵犯毁坏。 阿难,你有没有听说过,跋祇国人孝顺父母,尊敬顺从师长? 阿难回答,听说过。 阿难,若能这般的话,那么长幼之间和顺,民力转而更加强大。 国家长久安定,不会被侵犯毁坏。 阿难,你有没有听说过,跋祇国人恭敬宗庙,敬重鬼神? 阿难回答,听说过。 阿难,若能这般的话,那么长幼之间和顺,民力转而更加强大。 国家长久安定,不会被侵犯毁坏。 阿难,你有没有听说过,跋祇国人的女子,真正、洁净、无秽。 不说戏笑之言,也不会去做怪诞之事? 阿难回答,听说过。 阿难,若能这般的话,那么长幼之间和顺,民力转而更加兴盛。 国家长久安定,不会被侵犯毁坏。 阿难,你有没有听说过,跋祇国人尊奉僧人,敬仰持戒者,瞻视、守护、供养,未尝感到懈惓? 阿难回答,听说过。 阿难,若能这般的话,那么长幼之间和顺,民力转而更加兴盛。 国家长久安定,不能被侵犯毁坏。 这时,大臣禹舍对佛说:那国的民众,只要遵行一门法度,尚且不可去图谋,何况是具备七种法度? 世尊,因为本国事物较多,今日先请辞归回了。 佛言:可以,是时候了。 这时,禹舍即从座而起,绕佛三圈,作揖而退。 禹舍去未久远,佛告阿难:你叫罗阅祇城附近的比丘们(受持具足戒的男性僧人称为比丘,以下在特定处外,简称出家人或僧众),全都集合到讲堂去。 阿难回答,好的。 于是便到罗阅祇城,将僧众全会集到讲堂处,对世尊说:僧众已经集合完毕,正等您呢。 这时,世尊即从座而起,到了讲法堂,顺座而坐。 告僧众道:我将为你们演说七种不退转的方法。 认真听! 认真听! 好好思想啊。 僧众回答道:好的,世尊! 愿意乐于听闻。 佛告僧众:七种不退转的方法是: 一,相互间屡次集会,讲论正道。 那么长幼之间和顺,正法不可坏。 二,上下级间,和气同顺,互相敬重、顺意、不违逆。 那么长幼之间和顺,正法不可坏。 三,尊奉法度,知晓禁戒,不违反制度。 那么长幼之间和顺,正法不可坏。 四,若有出家人,有大能力守护众生。 有情众生们,就应当对他尊敬、侍奉。 那么长幼之间和顺,正法不可坏。 五,念护自己的心意,在一切事物中,把孝敬放在首位。 那么长幼之间和顺,正法不可坏。 六,修行清净除欲,不随自己的欲望放纵身体。 那么长幼之间和顺,正法不可坏。 七,先考虑他人,后考虑自己,不贪图名利。 那么长幼之间和顺,正法不可坏。 佛告僧众:更有七种方法,能令正法增长,无有损耗。 一,安于少事,不喜好忙从多为。 那么正法增长,无有损耗。 二,乐于安静寂默,不喜好多言。 三,睡眠精少,不昏沉糊涂。 四,不结党群争,说无益之事。 五,不以无德,而自我称誉。 六,不与恶人,结为伴党。 七,乐于在山林闲静之地独处。 若出家人能像这般修行,那么正法增长,无有损耗。 佛告僧众:更有七种方法,能令正法增长,无有损耗。 是哪七种呢? 一,有信心者,相信如来是至真、正觉、十种称号具足的。 二,知道惭愧。 对自己的过错,感到可耻。 三,知道愧疚。 对自己所犯的恶行,感到羞涩。 四,多加听闻。 懂得所受持的上、中、下善法,其中的深奥道理。 清净无秽,修行清净除欲具足。 五,精进、勤苦修行,灭恶修善,勤加修习而不舍离。 六,对昔日所学习的佛法,忆念不忘。 七,修习智慧,知道生起、灭亡的道理。 心中趣向于贤圣法要,灭尽一切苦的根本。 依照这七种方法修行,则正法增长,无有损耗。 佛告僧众:更有七种方法,能令正法增长,无有损耗。 是哪七种呢? 一,敬佛; 二,敬法; 三,敬僧众; 四,敬戒律; 五,敬定; 六,敬顺父母; 七,敬不放逸。 依照这七种方法修行,则正法增长,无有损耗。 佛告僧众:更有七种方法,能令正法增长,无有损耗。 是哪七种呢? 一,观身体不洁净。 二,观食物不洁净。 三,不乐于世间。 四,心中常忆念:世间万物终归灭亡。 五,心中生起念想:万物无常变化。 六,心中念想:无常变化之苦。 七,由无常变化之苦证悟到:其实一切如幻,并不存在。 依照这七种方法修行,则正法增长,无有损耗。 佛告僧众:更有七种方法,能令正法增长,无有损耗。 是哪七种呢? 一,修行念觉支。 闲静无欲望,修行出离心,趣向无为。 二,修行择法觉支。 三,修行精进觉支。 四,修行喜觉支。 五,修行猗觉支。 六,修行定觉支。 七,修行护觉支。 依照这七种方法修行,则正法增长,无有损耗。 佛告僧众:有六种不退转方法,能令正法增长,无有损耗。 是哪六种呢? 一,身体常行慈悲,不伤害众生。 二,口宣仁慈,不说恶言。 三,心怀慈心,无损害破坏念头。 四,得清净的供养,利益众生。 与众生共事,平等无二。 五,受持贤圣的戒律,没有缺漏,也无垢秽,坚定不动摇。 六,显现贤圣之道,救拔众生灭尽苦际。 依照这六种方法修行,则正法增长,无有损耗。 佛告僧众:更有六种不退转方法,能令正法增长,无有损耗。 一,忆念佛。 二,忆念法。 三,忆念僧。 四,忆念戒律。 五,忆念施舍。 六,忆念天。 依照这六种心念修行,则正法增长,无有损耗。 当时,世尊在罗阅祇城,随所适宜,安住之后。 告阿难言:你们都整装一番,我要去往竹园。 阿难回答,好的。 即整装衣钵,与大众们一起,侍从着世尊,路经摩竭,到了竹园。 在堂上坐后,佛便与僧众演说戒、定、慧。 由修行戒律,获得定这个大果报。 由修行安定,获得智慧这个大果报。 由修行智慧,获得清净心,等同于得着解脱,灭尽三漏 欲漏、有漏、无明漏。 既然已经得着解脱,便生出解脱智慧 生死已经灭尽,清净除欲的修行已经立定,须作的已经办了,将来不再遭受果报。 当时,世尊在竹园,随所适宜,安住之后。 告阿难:你们都整装一番,将要前往巴陵弗城去。 阿难回答,好的。 即整装衣钵,与大众们一起,侍从着世尊,路经摩竭,而后到了巴陵弗城,在巴陵树下坐着。 这时,志愿清净的居士们(以下简称居士),听说佛与大众们,远道而来,现正在巴陵树下。 即一起出城,远远地看见世尊坐在巴陵树下,容貌端正,身体诸根寂定,善于调御最胜。 犹如大龙,用水沐浴后,清澄无有尘垢。 三十二种相好、八十种随形好,庄严其身。 大众看见后,心生欢喜,渐渐地走近佛处,向佛足头面顶礼,然后坐于一面。 这时,世尊渐次为其说法,开示教导,使其获得利益,心生欢喜。 诸位居士们听闻佛说法,即对佛说:我想要皈依佛、法、圣众。 唯愿世尊慈哀怜悯,接受允许我成为优婆塞。 从今以后受持:戒杀、戒盗、戒淫、戒欺妄语、戒饮酒,并奉行这些戒律,不废弃遗忘。 明天,我们准备摆设供养,但愿世尊与大众们垂顾、怜悯、屈身光顾。 当时,世尊默然许可。 居士们见到佛默然许可,即从座而起,绕佛三圈,作礼归回。 居士们随即为如来,建起了大堂舍。 并将堂舍处整理平整,打扫、洒水、烧香,庄严地铺设宝座。 供养所需都置办完后,便前往世尊处,说:置办已齐备,正等您呢。 于是,世尊即从座而起,身体着衣,手中持钵。 与大众们一起,到了那讲堂。 洗手洗足,在讲堂中间坐下。 僧众坐在左面,居士们坐在右面。 世尊告诉居士们:世间人毁犯戒律,会有五种减损。 有哪五种呢? 一,求财,但不随心所愿。 二,即使得着,也将日益减损。 三,所在之处,不被大众尊敬。 四,丑恶名声远扬,流布闻名天下。 五,身体毁坏命终后,将入地狱中。 佛又告居士们:世间人受持戒律,便得着五种功德。 有哪五种呢? 一,诸多所求,总能如愿。 二,所有财产,增益而无减损。 三,所在之处,被大众敬爱。 四,好名声,周遍闻名天下。 五,身体毁坏命终后,必往生于天界。 这时,已经是半夜。 佛告诸居士们,该各自归回了。 居士们即承蒙佛的教言,绕佛三圈,向佛足顶礼而归。 世尊在当日后半夜,天空星光显明时,到闲静处,天眼清彻,见到诸大神天各封宅地,连同中神、下神也各封宅地。 正在当时,世尊回到了讲堂,顺座而坐。 世尊明知故问阿难道:是谁建造了这座巴陵弗城? 阿难回答:这是大臣禹舍所造,用来防御跋祇袭击的。 佛告阿难:建造这座城的人,正合天意。 我在后半夜,天空星光显明时,到闲静之处,以天眼见到诸大神天各封宅地,连同中、下诸神也各封宅地。 阿难,应当知道:诸大神天所封的宅地中,所居住之人,安乐炽盛。 封与中神的宅地中,居住着中等人。 封与下神的宅地中,居住着下等人。 各人随己功德多少,止界于所在之处。 阿难,这座巴陵弗城,贤人居住其中,商人聚集,国法真实,没有欺压陷害之事。 这座城最胜,无论从哪个方向去推,也不可破坏。 此城在久后,若是毁坏的话,必定是遭遇了三大灾难: 一,大水; 二,大火; 三,国民与外敌串通、合谋。 如此方能毁坏此城。 当时,在巴陵弗城中,有诸多居士们,通宵达旦,置办供养。 居士到佛处说:食物器具已经置办好了,正等您呢。 居士们在陈设齐全后,开始倒饮舀取。 饮食完,用水清理后,另外铺设了个小座,坐在佛前。 世尊开示道:你们现在所在之地,贤人、智者居住其中,多有受持戒律者,修行清净除欲。 善神心生欢喜,即说咒愿道:可敬,配受敬仰。 可侍奉,配受侍奉。 广博施舍兼备爱心,有慈悯心,被诸天所称赞,常与良善一起,不与恶势相会。 世尊说完法后,即从座而起。 在大众围绕、侍奉下,相送归回。 大臣禹舍走在佛的身后,心中作念道:今日这位姓瞿昙的沙门(佛陀)是从这座城门走出的,就命名这门为瞿昙门。 又看见如来在渡河处,就命名此处为瞿昙河。 世尊离开了巴陵弗城,到了水边。 当时水岸上,民众颇多。 其中有乘船渡河的、有乘筏渡河的、有乘小筏子渡河的。 这时,世尊与大众们一起,如同壮士屈臂伸手间,忽然到了对岸。 世尊显示了施救后,即以偈颂说道:佛为海船师  法桥渡河津大乘道之舆  一切渡天人亦为自解结  渡岸得升仙都使诸弟子  缚解得涅槃当时,世尊经由跋祇,游走至拘利村。 在一处树林下告诫僧众:有四种深奥法: 一,圣戒律; 二,圣定; 三,圣智慧; 四,圣解脱。 此法微妙,难以明解其意。 我和你们,因为不知晓其中道理的缘故,所以长久在生死中,流转无穷。 这时,世尊宣明了无私的得救之法后,以偈颂说道:戒定慧解上  唯佛能分别离苦而化彼  令断生死习世尊在拘利村,随所适宜,安住之后。 告阿难道:全都前往那陀村。 阿难领受教言,即着衣持钵,与大众们一起,侍从着世尊,路经跋祇,到了那陀村,止步于一处砖瓦屋舍。 阿难在闲静处静默,自我思惟道:这那陀村有十二位居士。 一,名叫伽伽罗; 二,名叫伽陵伽; 三,名叫毗伽陀; 四,名叫伽利输; 五,名叫遮楼; 六,名叫婆耶楼; 七,名叫婆头楼; 八,名叫薮婆头楼; 九,名叫陀梨舍逸; 十,名叫薮达利舍逸; 十一,名叫耶输; 十二,名叫耶输多楼。 这些人,在今世命终之后,会生往于何处呢? 另有五十人命终,更另有五百人命终,那些人会生往何处呢? 如此作念后,即从清静处而起,到世尊处。 向佛足头面顶礼,坐在一面,对佛言:世尊,我刚才在清静处自我默念:这那陀村里的十二位居士,如伽伽罗等,在命终之后,会生往何处呢? 另有五十人命终,更另有五百人命终,他们将生往何处呢? 但愿佛陀为我们解说。 佛告阿难:伽伽罗等十二人,已经断除了出离欲界的五结扣。 命终之后,往生天界。 在往生处,即现般涅槃,不再回归此世间。 另有五十位命终者,已经断除了三结扣:淫、怒、痴薄,并得着了斯陀含果位。 返回此世间一次,便灭尽苦痛根本。 更另有五百位命终者,已经断除了三结扣,并得着须陀洹果位,不再堕落在恶趣中,必定得成正道。 他们往返此世间,历经七番生死,便灭尽苦痛边际。 阿难,人出生后,必定有死,这是世间自然常事,何足怪异? 若将每个人的死,都来问我,岂不是搅扰嘛。 阿难答言:的确是。 世尊,实是搅扰。 佛告阿难:现在将为你演说法镜,使圣弟子们,知道所生之处。 得着须陀洹果位者,已经灭尽了堕落于三恶道的恶因缘。 此人不过往返世间,历经七番生死。 此人必定灭尽苦痛边际,也能为他人,像我这般演说这些事。 阿难,法镜的意思,就是圣弟子们得着不坏的信仰:欢喜地相信佛 如来、无所著、正等正觉、十种称号具足。 欢喜地相信法 真正微妙之法,自然无拘束地演说,不分时节,开示涅槃之道,被智者所修行。 欢喜相信僧 共善、和同,所作所为都出自直白的心,没有歪曲谄媚。 成就正道之果,上下和顺,法身具足。 学向须陀洹,便得着须陀洹果位。 学向斯陀含,便得着斯陀含果位。 学向阿那含,便得着阿那含果位。 学向阿罗汉,便得着阿罗汉果位。 四果位,互相教授修学的八辈弟子,即是如来贤圣之众,甚可恭敬,世间的福田。 相信贤圣的戒律 清净无秽,没有缺漏,被明哲人所修行,因而获得三昧正定。 阿难,这便是法镜。 使圣弟子们知道所生之处。 三恶道的因缘灭尽后,便得着须陀洹果位,不过历经七番生死。 此人必定灭尽苦痛边际,也能为他人,像我这般演说这些事。 世尊随所适宜,安住之后,告阿难:全都前往毗舍离国去。 阿难即领受教言而行。 着衣持钵,与大众们一起,侍从着世尊,路经跋祇,到了毗舍离国,坐在一棵树下。 当时,有一位淫女,名叫庵婆婆梨。 听人说,佛带领着诸多弟子来到了毗舍离国,正坐于一棵树下。 即整装自身,驾乘着宝车,准备前往佛所,礼拜供养。 还未到那里,便远远地看见世尊颜貌端正,身体诸根奇特异样,相貌完好备足,如同众星拱月。 庵婆婆梨看见后,心生欢喜,下车步行,渐渐靠近佛处。 她向佛足头面顶礼,而后坐于一面。 当时,世尊为众生渐次说法,开示教导,令众生得着利益,心生欢喜。 庵婆婆梨女听佛说法后,生欢喜心,即对佛言:从今日开始,我要皈依三尊。 但愿佛接受我,在正法中成为优婆夷。 我会终此性命,受持:戒杀、戒盗、戒邪淫、戒妄语、戒饮酒。 又对佛言:但愿世尊及诸弟子,明日接受我的宴请。 今日晚上,就在我园中留宿吧。 那时,世尊默然接受。 庵婆婆梨女见佛默许,即从座而起,向佛足头面顶礼,绕佛而归。 庵婆婆梨离去未久远,佛告阿难:我和你们一起前往那园吧。 阿难回答,好的。 佛即从座而起,手持衣钵,与一千二百五十位弟子一起,前往那园。 毗舍离城中的诸位车役们,听说佛在庵婆婆梨的园中留宿,即整装,驾乘着五种颜色的宝车。 其中有驾乘青车青马的,连同衣服、车盖、幢幡、和下属官吏的着装、所用也都是青色。 五种颜色的车马,都是这般。 五百位车役,服装颜色尽是相同,正准备前往佛所。 庵婆婆梨辞别佛陀后,在回家路上,正逢车役们。 当时,车役们的驾车速度疾快,与庵婆婆梨女的宝车,互相钩住推扯着,幢盖也被折断损坏了,但庵婆婆梨并不避道。 车役责问道:你仗着什么势力,行车却不避道,冲撞我的车,折断损坏了旗子和伞盖? 庵婆婆梨女回答道:诸位贵人,我已经宴请了佛,将在明日设食,所以急于回家置办供养,才以这样的速度行驶,请原谅我不能避让。 诸车役即对庵婆婆梨女说:你置办宴请之事,暂且先与让我们。 我们将给你百千两金子。 庵婆婆梨女寻思后,回答:我已经先宴请了,不能让与你们。 诸车役又对庵婆婆梨女说:我们再给你十六倍的百千两金子,你必须先让我们来宴请。 庵婆婆梨女还是不肯:宴请之事,我已经定夺了,不可让给你们。 车役们又对庵婆婆梨女说:我们今日与你平分国财,你同意先让与我们吧。 庵婆婆梨女回答道:就算把全国的财宝都拿来,我也不换。 这是因为佛住在我的园中,已经先接受我的邀请了。 这事已经定夺,终是不能相让的。 车役们各自振手叹气,大声嚷嚷道:今日被此女子,夺走了我们的初福啊。 即便前进,直往那园去。 世尊远远地看见五百位车役,和数万辆车马,拥堵着道路而来。 便告诉僧众道:你们要知道,忉利诸天的游戏园林,其威仪容饰,也不过无异与此园。 你们出家人,应当各自摄住己心,具足诸威仪。 出家人应当如何摄住自己的心呢? 要按此方法修行: 出家人自观身内,污秽不净。 如此精勤不懈,忆念不忘,以致舍离世间的贪欲和忧患;又自观外身,衰老灭亡,无常变化。 如此精勤不懈,忆念不忘,以致舍离世间的贪欲和忧患;又自观身内和外身,精勤不懈,以致舍离世间的贪欲和忧患;对于自己的感受、意识、心念,也是这般地自观。 清楚地看到它们,又无常变化,又污秽不净。 如此精勤不懈地自观,以致舍离世间的贪欲和忧患。 (请参考游行经中 注释 四念处)出家人如何具足诸威仪呢? 要按此方法修行: 出家人知道可行便行,知道当止便止。 连同左右顾视,肢体屈伸俯仰,拿持衣钵,饮食汤药,都不失仪范。 善巧地设立仪轨,能方便地除去蒙蔽于心的荫盖。 行走、安住、坐立、躺卧、睡觉、醒来都话语沉默,摄心不乱。 这即是出家人具足诸威仪。 五百位车役去往庵婆婆梨园,即将来到佛处。 他们下车步行前进,到佛处后,向佛足头面顶礼,退坐于一面。 如来在座上,光明相独显,遮蔽诸大众。 如同秋月;又如同天地清明,洁净而无尘埃遮蔽,太阳在虚空中,光明独照。 这时,五百位车役围绕着佛,在旁陪坐着。 佛在大众中,光相独明。 这时,在座中有一位婆罗门,名叫并曁(原字已无法查证)。 他从座起,偏袒右臂,右膝着地,双手合十,以偈颂向佛赞道:摩竭鸯伽王  为快得善利身被宝珠铠  世尊出其土威德动三千  名显如雪山如莲花开敷  香气甚微妙今睹佛光明  如日之初出如月游虚空  无有诸云翳世尊亦如是  光照于世间观如来智慧  犹暗睹庭燎(古代庭中照明的火炬)施众以明眼  决了诸疑惑五百车役听闻此偈后,对并曁说道:你可再偈颂几遍吗? 并曁即于佛前,再三地复颂。 五百车役,听闻偈颂后,各自脱下宝衣,施舍给并曁。 并曁即以得来的宝衣,奉上给如来。 佛因为怜悯他们的缘故,即受纳了。 世尊告诉毗舍离城的车役们:世间有五宝,甚为难得。 是哪五件呢? 一,如来、至真,出现于世,甚为难得。 二,能演说如来正法者,此人难得。 三,如来演说正法,听闻者能相信理解的,此人难得。 四,如来演说正法,听闻者能得着成就的,此人难得。 五,当他人面临危险,能援手救济,令他脱离厄难,并让他知道世间无常反复变化的道理,此人难得。 这即是五件宝,甚为难得啊! 五百车役听闻佛的开示教导,得着利益和喜乐后,即对佛言:但愿世尊和诸位弟子们,明日接受我们的宴请。 佛告诉车役:你们就算已经宴请我,我现在便得着供养了。 庵婆婆梨女已经先邀请我了。 五百车役,听说庵婆婆梨女已经先邀请了佛,各自振手说道:我本想供养如来,却不想今日被此女子抢先夺走了。 他们即从座起,头面礼佛,绕佛三圈,各自归回。 庵婆婆梨女,于当夜置办了种种供养。 到了第二天的约定时间,世尊即与一千二百五十位僧众整衣持钵,在前后围绕下,去往邀请之所。 到了那里,顺座而坐。 庵婆婆梨女当时摆设饮食,供养佛及僧众。 饮食完后,撤去了钵和桌子。 庵婆婆梨女手执金瓶,用水洗涮器具后。 向前对佛说:这毗耶离城中所有的园林楼观,属我的园林最胜。 今日以此园林贡献给如来,但愿如来慈哀怜悯我,垂顾受纳。 佛告言:你可以将此园,施舍给以佛为首的四方僧众们。 这是因为,如来所有的园林、房舍、衣钵六物(比丘三衣、钵器、随坐衣或称坐具、滤水囊),纵使是诸魔、帝释天、梵天、大神力天,也不堪受此供养。 庵婆婆梨女领受教言,即以此园林施舍给以佛为首四方僧众们。 佛因为怜悯她的缘故,即接受了供养,并以偈颂说道:起塔立精舍  园果施清凉桥船以渡人  旷野施水草及以堂阁施  其福日夜增戒具清净者  彼必到善方庵婆婆梨女取来一张小床,坐于佛前。 佛渐次为其说法,开示教导,令其得着利益和喜乐。 所说之法分别是:论施舍、论戒律、论往生天界。 欲望是大祸患,秽污不净,是阻碍上进的缺漏,只有出离此大障碍,才得以上进。 这时,世尊知道那女子意念柔软、和悦,蒙蔽真心的荫盖微薄,易可开化,如同诸佛,在成佛前得法一样。 即为那女演说四圣谛:苦、集、灭、道。 当时,庵婆婆梨女信心清净,如同洁净的白毡,容易被着色。 即于座上,心中远离尘垢,传承诸法的法眼生出。 见法得法,决定正住,不堕恶道,成就大无畏。 庵婆婆梨女对佛言:我今日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 她像这般再三地复说道。 但愿如来,接受我在正法中成为优婆夷。 从今以后,直至寿命尽终,受持:戒杀、戒盗、戒邪淫、戒欺妄语、戒饮酒。 当时,庵婆婆梨女从佛处,受持五戒后,舍离原本的习气,秽垢消除。 即从座起,礼佛而去。 世尊在毗舍离城,随所适宜,安住之后。 告阿难言:你们整装一番,我要前往竹林去。 阿难回答,好的。 即整装衣钵,与大众们一起,侍从着世尊,路经跋祇,来到那竹林。 那时,有位婆罗门姓氏之人,名叫毗沙陀耶。 听说佛与大众们,来到了竹林。 便自我默念:这位姓瞿昙的出家人,名德广为流布,闻名四方,又具足佛的十种称号,在诸天、帝释、梵天、魔、若魔、天、沙门、婆罗门中,以自身为大家标榜作证,又为他人说法。 对上、中、下各等人群的教言,全都真实纯正,道理深奥,修行清净除欲具足。 如此真人,应当前往瞻视。 这位婆罗门,到了竹林,前往世尊处。 问好后,坐于一面。 世尊渐次为其说法,开示教导,令其得利益,心生欢喜。 婆罗门人,听闻后心生欢喜,即邀请世尊及大众们,明日接受他的饮食施舍。 佛默然接受邀请。 婆罗门人,知道自己得到了许可,即从座起,绕佛而归。 即于当夜,准备置办供养的饮食。 第二天时到,只等世尊前来。 这时,世尊着衣持钵,在大众的围绕下,前往那舍宅,顺座而坐。 婆罗门人,设宴种种甘美饮食,供养佛及僧众。 饮食完,撤去钵,用水洗涮完后,取来一张小床,坐于佛前。 当时,世尊便为婆罗门氏以偈颂说道:若以饮食  衣服卧具 施持戒人  则获大果此为真伴  终始相随 所至到处  如影随形是故种善  为后世粮 福为根基  众生以安福为天护  行不危险 生不遭难  死则上天世尊为婆罗门人,演说微妙法,开示教导,令其得着利益,心生欢喜。 而后,便离座而去。 当时,那地方正值荒年,五谷昂贵,乞求难得。 佛告阿难:吩咐这国中的僧众,现在全都集合到讲堂来。 阿难回答,好的。 即承蒙教言,宣令远近的僧众,都集合到讲堂来。 当时,国内僧众都集合而来。 阿难对佛说:大众已经集合了,正等您呢。 世尊即从座起,来到讲堂,顺座而坐。 告僧众言:这地方闹饥荒,乞求难得。 你们应当各自分群,随认识的人,前往毗舍离及越祇国,到那里安居,可以不致于需用缺乏。 我与阿难,单独在此安居。 这是因为,恐怕供养会有短缺。 僧众领受教言,即开始行动。 佛与阿难独留此地。 在夏季的后半期,安居期间,佛身患病,全身疼痛。 佛自我念道:我今日患病,全身甚是疼痛,而弟子们全都不在。 若现在自取涅槃,并不适当。 今日当精勤自力,以留延寿命。 那时,世尊从静室走出,坐于清凉处。 阿难见到后,立刻前来,问佛道:今日观看世尊的容颜,失去了往日色泽,如同得疾病一般。 阿难又言:世尊有疾病,我心中惶恐不安、忧愁,仿佛进入了荒凉地,迷途而不识方向。 佛现在气息未绝,我却仍然少有觉悟。 弟子心中默念:如来还未灭度,世眼还未灭去,大法还未损坏。 为何今日没有对众弟子们,演说教令呢? 佛告阿难:僧众必须要我存在吗? 若有人自言道:我主管着僧众,我统治着僧众。 这人对于僧众,就应当有教命。 如来不说:我主管着大众,我统治着大众。 怎么说,应当对大众有教令呢? 阿难,我所说的法,内外已完毕,也终不自称所知道的通彻明达。 我已老迈了,年龄八十,如同老旧的车子,在方便地修理下,还能维持前进。 我的身体也是这样,以方便之力,得留少许寿命。 我自力精进,忍受此苦痛。 心中不念一切之想,入于无想定中。 此时我身安隐,无有恼患。 所以,阿难。 应当自我炽燃,炽燃于正法,不要炽燃于其他。 应当自我皈依,皈依正法,不要皈依其他。 如何自我炽燃? 如何炽燃于正法? 如何不炽燃于其他? 应当如何自我皈依? 如何皈依正法? 如何不皈依其他? 阿难,出家人自观身内,污秽不净。 如此精勤不懈,忆念不忘,以致灭除世间的贪欲和忧患;又自观身内和外身,污秽、衰亡、无常变化。 如此精勤不懈,忆念不忘,以致灭除世间的贪欲和忧患;对于自己的感受、意识、心念,也是这般自观。 阿难,这即是自我炽燃,炽燃于正法,不炽燃于其他。 应当自我皈依,皈依正法,不皈依其他啊。 佛告诉阿难:在我灭度后,若有人能按照此方法修行的,则真是我弟子中的第一学者。 佛告阿难:我们前往遮婆罗塔去。 阿难回答,好的。 如来即起身,着衣持钵,来到一棵树下。 佛告阿难:敷设个座,我背部患痛,准备停留于此。 阿难回答,好的。 不久便铺设了座位。 如来坐后,阿难铺设一小座,坐于佛前。 佛告阿难:凡是修行四神足,多加修习,常念不忘者,只要意念中愿意,可在一时劫余中,得不死之身。 阿难,佛已经多加修行四神足,专念不忘。 只要意念中愿意,岂止是在一时劫余中,得不死之身。 佛为世间除去黑暗,多所饶益,天、人获得安定。 那时,阿难默然不回答。 佛这般再三言语,阿难也是默然以对。 阿难此时,被魔遮蔽,心中蒙昧,不懂佛这话的意思。 佛三次示意,阿难却不知劝请佛留于世间。 佛告阿难:是时候了。 (经文无指明,应该是佛需要独处时的暗示吧) 阿难承蒙佛的旨意,即从座起,礼佛而去。 在离开佛的不远处的一棵树下,静意思惟。 其间不久,魔王波旬前来对佛说:佛意念中,没有欲望。 现今正是时候,可示现般涅槃,应当速速灭度。 佛告波旬:且止,且止,我自己知道时候。 如来今日还未可取涅槃,必须是我与比丘众集合之时。 众比丘又能自我调伏,勇猛捍卫无怯弱,直至渡到安隐处,获得自己真实的利益,成为人中导师,演说流布经教,显明其中句章道理。 若他人有异论反驳,则能以正法去降伏,又能以神通变化,自身作证。 像这般的弟子们,现在还未全部集合。 另外,像这般的比丘尼众、优婆塞、优婆夷,也还未全部集合。 今日,我将要广泛示现清净除欲的修行,演说流布觉悟之意,使诸天人普见神通变化。 时日到,魔王波旬再次对佛说:佛昔日在郁鞞罗尼连禅水边阿游波尼俱律树下刚刚成就正觉时,我到世尊所,劝请如来可示现般涅槃:今日正是时侯,应当速速灭度。 那时,如来即回答我:且止,且止,波旬,我自己知道时候。 如来今日还未可取涅槃,必须集合我的诸弟子们,乃至天人见到神通变化,方才取灭度。 佛今日已经集合了弟子们,乃至天人见到了神通变化。 今日正是时侯,为何不取灭度呢? 佛言:且止,且止,波旬,佛自己知道时候。 我住于此世间不久了。 将在此后三个月,在原本出生处拘尸那竭娑罗园双树之间,取灭度。 时日到,魔王即心中念道:佛果然不说虚言,现今必是要自取灭度了。 因而欢喜踊跃,忽然间消失不见了。 魔离去还未多久,佛即在遮婆罗塔,意念入于正定,心中舍弃性命,准备终止寿命。 当时,大地出现大震动,举国人民莫不惊慌恐怖,全身体毛竖起。 佛放出大光,彻照无穷无边,凡幽暗之处,无不蒙受光明照耀,各得相见。 这时,世尊以偈颂曰:有无二行中  吾今舍有为内专三昧定  如鸟出于卵贤者阿难,心中惊慌,体毛都竖立起来。 快速行至佛处,向佛足头面顶礼,退后住于一面。 对佛说道:怪哉,世尊! 地这般的震动,是何因缘? 佛告阿难:凡世间大地震动,有八种因缘。 是哪八种呢? 一,大地在水平面之上。 风平息,水则平息;虚空不动,风则不动。 有时空中大风自然刮起,大水被风扰乱,所以翻涌。 大水翻涌,因而普地震动。 这是第一个因缘。 二,有时得道的比丘、比丘尼及大神尊天,观见世间有些地方水性多,而地性少,想试验下力量均衡,所以普地震动。 这是第二个因缘。 三,若菩萨刚刚离开兜率天,灵魂降临于母胎,一念不乱,地因此大震动。 这是第三个因缘。 四,菩萨刚刚出生于母胎,从身体右侧的腋至腰部生出,一念不乱,则普地震动。 这是第四个因缘。 五,菩萨刚刚成就无上正觉,正在当时,地大震动。 这是第五个因缘。 六,佛刚刚成就道果,转动无上*轮(弘扬佛法),是魔、若魔、天、沙门、婆罗门、诸天、世人所不能转动的,因而普地震动,这是第六个因缘。 七,佛的遗教即将完毕,一念不乱,准备舍弃性命,因而普地震动。 这是第七个因缘。 八,如来入于无余涅槃界,示现般涅槃时。 地因而大震动。 这是第八个因缘。 以上八个因缘,令地大动。 那时,世尊即以偈颂说道:无上二足尊   照世大沙门 阿难请天师   地动何因缘如来演慈音   声如迦毗陵 我说汝等听   地动之所由地因水而止   水因风而住 若虚空风起   则地为大动比丘比丘尼   欲试神足力 山海百草木   大地皆震动释梵诸尊天   意欲动于地 山海诸鬼神   大地为震动菩萨二足尊   百福相已具 始入母胎时   地则为大动十月处母胎   如龙卧茵蓐 初从右胁生   时地则大动佛为童子时   消灭使缘缚 成道胜无量   地则为大动升仙转*轮   于鹿野苑中 道力降伏魔   则地大为动天魔频来请   劝佛般泥洹 佛为舍性命   地则为大动人尊大导师   神仙尽后有 难动而取灭   时地则大动净眼说诸缘   地动八事动 有此亦有余   时地皆震动 发布时间:2022-06-17 10:34:07 更新时间:2024-03-17 13:53:21 来源:素超人 链接:https://www.suchaoren.net/wei-576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