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佛教称谓使用场合和要求 内容:  称谓的运用通常随时间、场合及人际联系的不一样而不一样,本无必定。 不过在特定情况下又有约定俗成的称谓习惯。 运用得好,既显得有礼貌,言语得体,又能有效地表达自个的心意,拉近彼此之间的间隔,到达沟通感情、增进友谊的目的,不然得不偿失。 可见称谓之主要。 在佛教界,对称谓的运用一般有以下一些请求:1、了解各种多见佛教称谓的精确意义,然后依据僧俗、男女、长幼、所任职务的不一样而采用相应的称谓。 2、关于僧尼,尤其是年长的、有学识的、有德行的和有身分的僧尼,要多用礼节性称谓,但切忌乱用溢美之词。 由于在末法期间,有学有修有证者太少,若名实距离过大,一是怕对方接受不起,徒增虚荣之心;二是高僧大德满天飞,易让人对佛教心生缓慢,认为佛教不过如此。 用礼节性称谓要出于恭顺心、诚意,这么于法相应,于己有益。 不然涉嫌讥讽或奉承。 一般来说,对于僧尼均可称为师傅,也可在其前冠以法名或职务名,如说某某师傅、当家师傅、知客师傅等;关于自个的皈依师或年长德高者也可称为师父;关于有学识或有必定身分的和尚,可称为某某法师;关于寺院方丈可称为某某大和尚或某某长老;关于很有德行、具必定威望的法师和居士,可称为某某大德等。 如果自称,和尚可称贫道、拙僧、弟子、晚学等;是居士可称白衣某某、弟子某某、学人某某。 至于在戒场、法会、佛事活动等特殊场合,可依据要求作灵敏变通,或称戒和尚,或称阿奢黎,或称上师,或称禅师等等。 对和尚、尼姑这两个称谓要慎用或不必。 在书信中,称谓和礼貌用语请求更严一些,编制和口气请求共同。 3、关于在家信众和俗人,也要尽量用礼节性称谓,但忌用过溢之词和太密切的称谓。 不管对方身分凹凸,都要以对等心、保护心相待,这么于彼有益,于教有利。 一般来说,关于到寺院朝礼或参学的在家人,不分男女,都可称为居士、善信,或在其前冠以姓氏,称某某居士;关于来寺做佛事、积德行善者,称为檀那、檀越,或称某某施主某某积德行善主;关于关心寺院或在某一方面有功于佛教者,可称为护法;关于信仰忠诚、很有德行者,可称为某某大德或大居士。 在书信中,除上述称谓外,还可用某某贤士、某某仁者、某某道友等。 当然也可依据具体情况,采用社会通行的称谓,如先生、教授、同志等。 4、和尚与和尚之间,可视不一样的场合及彼此之间的联系照实而称,应多从道上会。 如果平辈,一般的可直接在法名后加师,称某某师,也可称某某法师;如果同门,也无妨称某某师兄、师弟等。 但伦理性的称谓如师爷、师叔、师侄、师孙等慎用或不必,以免落于俗套,在十方丛林中尤需慎用 发布时间:2022-04-08 19:40:33 更新时间:2024-03-17 13:53:33 来源:素超人 链接:https://www.suchaoren.net/wei-550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