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唐代的释奠礼 内容:  我国历来注重礼仪对民众的教化与训导作用。 释奠礼作为祭祀先圣先师的大型礼仪,对国家意识形态与民众的思维都发生了深远的影响。 释奠礼最早见于《礼记文王世子》:凡学,春,官释奠于其先师,秋冬亦如之。 凡始立专家,必释奠于先圣先师。 皇帝出征归国,或皇帝视学,都须行释奠礼。 但是,释奠礼的具体行礼进程,《礼记》中并无清晰的具体记载。 早至汉代,儒家学派在推陈出新方面的功用已被社会广泛注重。 汉高祖出行通过鲁国,特意用太牢祭祀孔子。 西汉武帝始立太学。 东汉明帝又立辟雍,并于辟雍亲行大射礼、养老礼。 《后汉书》记载:礼毕,帝正坐自讲,诸儒执经问难于前。 虽然亦为一时之大观,但释奠礼却阙而不备。 魏晋之际,皇太子学通一经之后,即于辟雍行释奠礼,以太牢祀孔子,颜渊配享。 刘宋元嘉二十二年,太子释奠,选用晋的旧制,并编撰释奠仪注。 礼毕,皇帝亲临,宴会群臣。 释奠礼一向延续到陈朝。 梁陈之间,礼毕后皇帝会举行宴会,太子与群臣吟诗作赋。 《隋书经籍志》上有齐释奠会诗一十卷。 北方少数民族政权亦行释奠之礼,但习俗与南方有所不同。 据《十六国春秋辑补》,前秦建元七年,坚行礼于辟雍,祀先师孔子,其太子及公侯卿大夫之元子,皆束脩释奠焉。 束脩是学生入学时所行之礼,与释奠毫不相干,苻坚将二者相提并论。 可见前秦文明虽盛,到底是战乱中的少数民族政权,对汉地礼制还不非常了解。 此后,北魏亦多次行释奠礼,首要延请大儒为皇帝讲经。 这是北魏统治者学习汉族文明、提高政治素质的体现,并不注重礼仪自身。 北周武帝下诏:诸胄子入学,但束脩于师,不劳释奠。 释奠者,学成之祭。 自今即为恒式。 显见是学习南朝的准则。 但是,北周释奠礼杂祀苍颉,不三不四。 北齐常规,给皇帝讲经后、或皇太子学通一经后,须释奠于孔庙。 此外,新立校园与春秋二仲,都须行释奠礼。 这种规则,交融了其时南北方的习俗与经文的记载,全面而精当。 《隋书》记载,隋制,国子寺每岁以四仲月上丁,释奠于先圣先师。 州郡学则以春秋仲月释奠。 唐代的释奠礼在北齐与隋的基础上有所损益,在具体的细节上则糅合了南朝的准则。 《唐六典》国子监条:凡春秋二分之月,上丁,释奠于先圣孔宣父,以先师颜回配。 七十二弟子及先儒二十二贤从祀焉。 祭以太牢,乐用登歌,轩县,六佾之舞。 这些规则,与汉地原有的礼制并不矛盾,乃至更翔实精细。 但是,在释奠的行礼进程中,却体现出与前代天壤之别的特征。 《旧唐书》较为具体地记载了唐代的几次释奠礼。 一为武德七年,高祖幸国子学,亲临释奠。 引道士、沙门有学业者,与博士杂相驳难,久之乃罢。 后在《儒学》传中补叙:时徐文远讲《孝经》,沙门惠乘讲《波若经》,道士刘进喜讲《老子》。 一为永泰二年二月的释奠,令京兆尹黎干造食,集诸儒、道、僧,责问竟日。 一为同年八月的释奠,京兆府置食,讲论又有教坊乐府杂会,竟日而罢。 《新唐书》也记载了永泰二年的两次释奠礼,杂以教坊工伎、京兆设食,内教坊出音乐俳倡侑宴又赐钱千万,取子钱供秩饭。 其《儒学》列传尹愔:每释奠,讲辨三教。 与前代比较,唐代释奠礼的特点之一是:不只讲论儒家经典,并且兼及佛道两家,三家争辩经义。 无怪乎宋人林駉在《源流至论》一书里评论道:唐人外有尊经之名,而不知尊圣之道。 圣经杂于释老。 故高祖释奠,浮屠惠乘、道士刘进喜乃得与徐文远、陆德明同讲。 高宗已数招李元植与方士、浮屠讲经。 发起三教同尊,不始于唐。 梁武佞佛,且有《述三教诗》爱崇佛、道。 但是,究竟释奠是儒学大礼,唐以前的讲经仍是限于儒家经典。 唐代释奠礼的另一特点是:不只奏陈雅乐,并且有京兆府供食、教坊杂乐倡优助兴。 据《旧唐书》记载,永泰二年代宗下诏封赏鱼朝恩,于国子监上京兆府造食,内教坊音乐、竿木浑脱,罗列于论堂前。 这种用教坊杂乐的习俗,一向延续到宋朝。 宋徽宗大观年间下诏:今校园所用,不过春秋释奠。 如赐宴辟雍,乃用郑卫之音,杂以俳优之戏,非所以示多士。 其自今用雅乐。 由以上文献记载可见,唐代的释奠礼于历朝中都是颇具特征的。 为何会发生这些特点呢? 已然不是汉地的传统,或许可从外来文明影响的视点加以思考。 《大唐西域记》描绘了印度曲女城的法会:佛像前后各百大象,乐人以乘,鼓奏音乐。 馔食已讫,集诸异学,商攉微言,抑扬至理。 《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记载得更为具体,有婆罗门及尼乾外道二千余人,王遣表里并设食。 唐代的释奠礼与此较为相似。 此外,唐代所受西域文明的影响也为学界所公认。 故而,或许能够估测:唐代的释奠礼是受了西域法会的影响。 直至宋代,此风才逐步被纠正。 发布时间:2022-04-07 06:25:59 更新时间:2024-03-17 13:53:34 来源:素超人 链接:https://www.suchaoren.net/wei-549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