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佛教中修忏悔的仪式和意义 内容: 改恶修善是佛教根本教义。 特别是大乘佛教,认为人生是由久远存亡相继而来,往后还须经很多生的修行,以至于成佛;其间最首要的是消除以往无量劫中所造的罪恶,发愿往后精进修行,永不退转。 因此,修西忏法便变成大程修行的不行短少的行仪。 向来通行的忏法有两类:一类是集诸经所说,悔过罪行的典礼;一类是依五悔法门,修习止观的行法。 悔过罪行的仪则:据《唐高僧传兴福篇论》中所说,最早是刘宋年代的药师行事。 这今后萧齐竟陵王萧子良撰《净住子净行法门》。 至梁代有《大通方广忏》。 梁武帝曾制忏二部,一名《六根大忏》,今不传;另一名《六道慈忏》,即今所谓《慈善道忏法》,又简称《梁皇忏》。 故梁陈之际,忏法繁兴,据《广弘明集》载:有〈涅般忏〉〈六根忏〉〈般若忏〉〈金刚忏〉〈法华忏〉〈金光亮忏〉等等。 现在所通行的有《梁皇忏》、《万佛宝忏》和唐知玄所撰《水忏》。 梁武帝撰集《慈善道场忏法》,原因是其时和尚食肉,梁武帝招集京邑大德法师,进行辩论,依据《涅般经》、《楞伽经》等,制断食肉,并令诸僧七日悔过。 (见《广弘明集》)。 世讹传是梁武帝令宝志禅师篡辑,以度王后堕于蟒身之厄。 这是宋人附会之谈,不行相信。 至于《水忏》的撰述,世传知玄的宿世是汉代的晁错,误斩盎,因此现身患人面疮,苦楚反常。 经异人指示,修此忏法,以水洗浣,二得解冤愈疾。 这是宋人的附会。 考其文字,实是节录宗密所撰《圆觉经道场修证忏》而成,并非知玄自撰。 修习止观的忏法:创始于露台宗智者大师,即是《摩诃止观》中所说四种三昧的【半行半坐三昧】和【非行非坐三昧】;也即是《法华三昧》、《方等三昧行法》、《请观音三昧行法》、《金光亮三昧行法》。 其行法见于《国清百录》。 唐荆溪湛然又作了一些《补助仪》。 其组织的程序是:一严净道场;二净身;三三业供养;四奉请三宝;五赞赏三宝;六礼拜;七悔过;八行道旋绕;九诵经;十坐禅正观实相。 子孙露台宗专家又遵照这么组织形式,修改了很多忏法。 如咱们最了解的是宋知礼撰的《大悲忏法》;明智旭撰的《地藏忏》等。 到了清代,忏法就更多了。 露台宗拟定忏仪的首要意图:是借礼敬、赞赏、悔过以安靖心思,然后从诵经、坐禅两方面正观实相,如是循环往复,以到达证悟。 可是后世只注重礼拜、悔过,而废止了诵经与坐禅,是舍近求远,完全丧失了露台宗止观要旨了。 不管悔过罪行或修习止观,都是佛教徒自个修行的方法,而不应该变成替别人作佛事以追求财利的手法。 依据佛的教训,但凡在家信徒要修积积德行善为别人(生与死)祈福,只要斋僧一法,汉唐以来一向遵行。 和尚自个日常修持忏法以灭罪生慧,施主供献饭食以增益福德,完全是两件不一样的事。 这今后和尚平时不能自修,遇有信徒布施饮食或资产时,心生羞愧,所以日修持忏法。 这今后逐步演化变成施主给与资产,指定和尚修何忏法,诵何经典的习气。 所以忏法变成寺院谋财的佛事,形同交易,全无积德行善而言了。 在禅宗和净土宗盛行今后。 禅宗以直接参究心性的本原为要务,净土宗以专注念佛愿求往生为意图,所以此二宗的首要修习典礼,不是礼拜忏法,而是于七日当中,除必要的饮食睡眠外,或专注参究;或专注持名念佛。 这叫做【打禅七】与【打净七】(【打念佛七】)。 在有些闻名禅宗寺院,每年冬天都要举办【打七】活动。 (或一七;或七七)。 发布时间:2022-04-02 08:22:54 更新时间:2024-03-17 13:53:35 来源:素超人 链接:https://www.suchaoren.net/wei-546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