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佛教的礼节性称谓 内容:  礼节性称谓包含:1、具有必定资历的荣誉性称谓;2、出于礼貌的尊称、敬称;3、出于礼貌的自谦之称,等等。 它们在佛教称谓中占有适当比重,对比复杂,用得也对比滥,应格外注重。 法师:本是一种学位称号,要灵通佛法、能为人讲说的人才可称为法师。 而如今汉地用起来对比滥,通常将它与居士称谓相对应,作为和尚的通称。 三藏法师:指精通经律论三藏,能为人讲说的和尚。 如唐代玄奘法师即是一位三藏法师。 经师:指长于诵读经文或精通经藏的和尚。 律师:对长于记诵或解说律藏的和尚的尊称。 论师:指精通论藏、长于解说经义的和尚。 禅师:指灵通禅理、善修禅定的和尚。 阿奢黎:又作阿奢梨、阿只利,略称奢黎。 译作教授、法则师、正行者。 指能纠正弟子们行动并给予教授之僧,故又称导师。 密宗指灌顶师等。 仁波切:藏传佛教用语,义为上师。 依密乘之规则,能担任法则师(阿奢黎)的上师须具有下列条件:1、须有正统传承的底子金刚上师之密法灌顶。 2、从金刚佛至自个的底子上师,其间全部密法之传承灌顶皆须满意无缺,不行连续。 3、须受本尊大灌顶(阿奢黎灌顶),精通显密佛法及菩提心学,并具有火供、坛城等修法资料,了解诸经轨所说之修法。 4、自个有才能教授密法时,须经底子金刚上师答应,方能担任上师阿奢黎,为人传法灌顶。 圆具上述条件后,按照西藏之习气,即可称为仁波切,意指转世尊者。 上师:为藏语仁波切的汉译,通常指具有必定学位、能为人传法灌顶的阿奢黎。 又称金刚上师。 藏传佛教格外注重师承,请求学法者除皈依三宝外,还须皈依学法之师,并将其尊之为上师。 活佛:蒙藏佛教对修行有成果、能够依据自个的意愿而转世的人称为朱古(藏语)或呼毕勒罕(蒙语),意思是转世者或化身。 而汉族人习气将他们称为活佛,本来是不确切的,不如仍称他们为朱古或呼毕勒罕,中国佛教协会赵朴初会长曾提议称他们为转世尊者。 长老:指年纪长而法腊高、智德俱优之大比丘。 又称上座、上首、首座、耆年、耆宿、耆旧等。 禅寺常用以指住持。 上人:指内有智德、外有胜行的和尚,以喻其鹤立鸡群,在人之上,故有此称。 后泛用刁难德行兼备之僧的尊称,亦用于对通常和尚的尊称。 大德:梵语婆坛陀,指有大德行的和尚,后泛指高僧。 近代以来,使用范围扩展,凡对有德行之人,不管其出家在家,都以大德一词来尊称。 大师:佛经将初果以上乃至诸佛菩萨等圣人、堪为众生之师范者,称为大师。 汉地通常将人师中之知晓佛教教义且有盛德者尊为大师。 原有较严格的规则,不可妄称,通常由朝廷封赠。 后泛指有德行之僧,乃至用于对通常和尚的尊称。 称谓过滥,反倒是对佛教的亵渎。 师父:对和尚的尊称,犹言以师、父般的礼敬。 此词现通用于对出家男女二众,用得也对比滥。 本来通常称为师傅即可。 善常识:指正派而有德行,能导人于正路之人,又作常识、善友、胜友等。 善男信女:泛指全部归信佛法、一心向善的佛教徒。 佛经中常称作善男子、善女人。 贫道:为和尚的自谦语。 和尚以品德为尚,而自谓道贫德乏,以示惭愧、自谦。 禅和子:亦称禅和者,指通常禅僧或参禅的同伴。 戒子:指戒场中求授三坛大戒之和尚。 释子:即僧徒。 和尚出家,从释迦之教,皆舍本姓而从佛姓,故名释子。 衲子:和尚自谦语,又称做衲僧,因禅僧多穿一身带补丁的衲衣游方遍地而得名。 佛子:众生受佛戒者之称;又为菩萨之通名,因其能绍继佛种;又总称全部众生,由于他们都具有佛性。 弟子:随师受教者之称。 一、佛弟子,佛教徒均皈依三宝,故以释迦牟尼佛为本师(底子老师),而自称为弟子。 因学于佛陀之后,故称弟,闻佛法而生解,故称子。 二、对亲老师而言。 三、亦可作自谦之词。 檀那:意译为布施,即给予、布施之意。 《翻译名义集》卷一:檀那又称檀越,檀即施;此人行施,越赤贫海,故称檀越。 心生舍法,能破悭贪,是为檀那。 后引生为施主之称。 施主:原为佛门中人对布施者的称呼。 后来成为和尚对来寺院进香礼佛者的尊称。 龙象:喻指修行骁勇、具大力气的人。 多用来称赞住持处死的出家人,称之为法门龙象。 菩萨:义为觉有情、大心众生。 本指大乘佛教修到必定果位的圣贤,如文殊、普贤、观音、地藏、大势至等菩萨。 现实中通常借用于对那些肯发心、修行精进、广做善事的居士的称赞。 护法:护持佛法。 上自梵天、帝释、八部鬼神,下至人世维护佛法之人,皆称之为护法。 常用于和尚对居士的尊称。 发布时间:2022-03-31 16:53:26 更新时间:2024-03-17 13:53:35 来源:素超人 链接:https://www.suchaoren.net/wei-545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