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到寺院吃住都有哪些讲究? 内容: 寺庙里的任何物件都是十方供养,十方善心人的供养啊! 就连一些出家人都受不起,我们又有多大的福报白吃白住寺庙里的? 出家修行受十方供养,今生不了道,披毛戴角还。 对出家人尚且如此,何况居士在家人? 我们发心来寺庙做义工培福报当然是好事! 但不能想着我是来帮寺庙里做事,我来这做事又没有要工资走了为什么还要我捐钱出来? 千万不要这样子想,来做义工培福报是你为你自己培福,但你吃住可是十方供养! 寺庙里的任何东西不与取,哪怕是一针一丝,到时可是千倍万倍地还。 所以吃住寺院走时尽量将足够的钱放到功德箱中。 贪占寺院的便宜,白送(如寺院僧人、净人、义工等为私交、私情故将三宝物赠送给俗人)、白拿(俗人从寺院或从僧人手中随意索取或接受三宝物品,而无相应补偿)、白吃寺院的东西,不论是否不予取都是造罪,贪吃贪得贪便宜,凡是贪寺院的都是大贪大痴。 “施主一粒米,大如须弥山,今生不了道,披毛戴角还”,白占“三宝”的便宜,正是贪小便宜吃大亏! 寺院淘汰的供果往家拿也可以,但务必如佛所教依法赎请! ——按照市价付钱,一丝一毫不能白要。 三宝之物能不能随便享用? 《佛说因缘僧护经》说:“有九种人常处阿鼻大地狱中:一者食众僧物。 二者食供佛物……”《正法念处经》中佛说:“若何等人取佛财物而自食用,不还不偿,不信彼业而复更取,复叫他取……堕阿鼻大地狱黑肚小地狱……”《大般涅盘经》佛说:“若佛灭后,一切信心所施佛物,应用造佛形像,及造佛衣、七宝幡盖,买诸香油、宝花以供养佛。 除供养佛,余不得用! 用者,即犯盗佛物罪。 ”《优婆塞戒经》佛言:“若自造作衣服钵器,先奉上佛,并令父母师长和尚先一受用,然后自服。 若上佛者,以华香赎。 凡所食啖要先施于沙门梵志,然后自食也。 ”什么样的人可以享用信财? 佛在经中讲:第一、戒律清净;第二、每天不停地闻思修行。 佛在经中讲:“虽然戒律清净,但若不闻思修行而享用信财,将来要用自己的血肉偿还。 ”信众拿来供养三宝的财物叫信财,众生发心给亡人超度用的财物叫亡财。 能不能接受供养不是你说了算的。 你想接受供养,你不一定有这个能力,不一定有这个权利,佛也没有给你这个权利。 若是你接受了,将来就要感受果报。 你说你不能受供养,那也不一定,看看你戒律是否清净,在这个基础上是否不断地闻思修行。 若是你戒律清净,在这个基础上有闻思、有修行的话,你就是佛在经中所说的福田,即使享用三界的财富也不会有罪过的。 若是戒律不清净,享用信财或亡财的话,将来要下地狱,尤其是在无间地狱里感受痛苦。 戒律不清净的人,没有一点一滴享用信财、亡财的权利。 一些出家人和居士不懂因果,随便享用信财,能占点便宜或好处时就赶紧占。 若是人家可怜你,给你做布施,那不叫信财,而叫布施。 以信心给你的供养与以同情或慈悲给你做的布施是不一样的。 一个是上供,一个是下施:上供是以恭敬心、信心进行的,下施是以悲心、施舍心进行的。 发心、动机不同,行为和结果也不一样。 大家应该多发心,最好上供,最起码也要下施。 是不是布施,这要看你的发心。 若是以悲心,即使是给儿女、给父母财物也是布施;若不是以悲心,即使是给穷人、给残疾人财物也不是布施。 现在很多人都做慈善、做义工,但都是表面上的,根本没有发慈悲心,甚至连同情心都没有,只是借着做慈善的机会谋取一些暂时的利益,这不是布施。 我们可以以同情心或悲心帮助、施舍他人。 人家施舍你的时候,不要贡高傲慢,认为自己了不起,是不是已经有功德了。 人与人之间,尤其是同修道友之间,有困难可以帮助,但这是布施,供养是不允许的。 开许的情况对于三宝物,出于私心擅相授受,则双方皆有罪。 若寺僧见落难人,行将倒毙,大发慈悲,而取饮食以活之,被救难民原非贪心,活命要紧而接受,则双方皆不应有罪。 受恩之人日后也应涌泉相报,护持三宝,做增上因缘。 故不可一概而论。 非常之时事,做非常之处理,未可厚非,但不能做常态化理解。 若今人有困难自有政府救助,若非与寺院或僧众物品牵扯不清不可,那就纯属自作之孽。 因果务必要清楚,寺院的东西,僧人的物品,给我我也不要,白给且不要,“不与取”就更不能要。 我想,这也是信众在处理自己与寺院及僧人的关系时,所不能犯糊涂的一个原则。 一般情况下,寺院的东西、僧人的东西,以私人关系拿来送人情固然是不可以的。 但是在某些特殊的历史时期,非以佛门物不能救济黎民百姓,要说一定不行,完全不行,也不是佛法,——佛无定法。 譬如岁逢饥馑,或值军阀混战,人民有难,赖托僧寺派斋施粥接济,僧人以佛食布施若反哺,无须割肉以饲民,佛心无外乎大慈大悲,谁说此举与佛心违背? !抗战时期,国难当头,虚云大师即曾大权示现,以济难民。 《虚云和尚年谱》记载:“民国十五年丙寅八十七岁近年滇中多事。 兵住民房。 已不相安。 秋收稻熟。 民不敢收。 畏兵也。 予往军部商。 得其允许。 如有僧人领导农民收谷者。 兵不许阻。 因是数千乡人。 共来寺住。 始则同食干饭。 继则粥。 粥尽则同食糠。 饮水。 乡民见僧伽同甘苦如是。 为之下泪。 及军事略定。 农民乃得返居。 此后共同维护寺庙。 皆出至诚。 ”数千乡人共来寺住,寺僧与民同食同饮,所供饮食都是信施于佛法僧三宝之物,若拘泥经文,则僧俗岂不都在造罪? 若怕造罪而忍视苍生受难而不顾,则又何谓佛家之大慈大悲心怀? 《阅微草堂笔记》有两例,也可说明问题。 其一曰“深得佛心游方尼”,文如下:沧州有一位游方尼,常到人们家中去化缘。 小门小户为她提供一些粗茶淡饭,她也很满意。 她不劝人们布施,只引导她们存善心,作善事。 有一次,一位妇女对她施舍了一匹布。 尼姑合掌拜谢,过了一会儿,她拿起布来说:“您的善心义举,佛已心领神会,既蒙您施舍,布就是属于我的东西了。 现在已经阴历九月了,我见尊婆母仍身穿单衫。 现在我把这布奉送给您,请为您婆母缝制一身棉衣穿,您看好吗? ”这位妇人听了,面红汗颜,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姚安公说:“这位尼姑真是深得佛心。 ”遗憾的是:尽管家家户户都在传说她的轶事,却都无人能说出她的法名。 其二曰“供品济贫菩萨心”,文如下:沧州插花庙有位董尼姑,为观音菩萨的诞辰置办供品,事后稍感疲倦,便倚案休息。 恍惚中梦见菩萨对她说:“你不给我上供,我也不会挨饿,你上供了,我也不觉得更饱。 庙门外有好几个逃难的乞讨不到吃的,快要饿死了,你把这些供品给他们吃,你的功德就比给我上供胜过十倍。 ”董尼姑惊醒,开门一看,果然有几个逃难的饿得有气无力。 从此,她每年供奉完毕,把供品都施舍给穷人们,并说这是菩萨的意思。 发布时间:2022-03-30 19:03:45 更新时间:2024-03-17 13:53:35 来源:素超人 链接:https://www.suchaoren.net/wei-544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