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修禅打坐-七支做法的要领 内容: 儒、佛、道三家的静坐姿势,历来相传有96种之多,其中当然包括几种卧睡的姿势与方法。 通常所用的姿势,如佛门中的各个宗派,修习禅定的方法,大多采用七支坐法,又简称它为跏趺坐,俗名盘足坐法。 宋以后的儒家--理学家们,由于大程夫子--程颢(明道),变更佛、道两家修炼静坐的心法,因袭禅宗大师修习禅定的工夫,著作《定性书》一文,主张在静中涵养性理的端倪开始。 他的老弟二程夫子--程颐(伊川),又加上《主敬为其陪衬,从此儒门也主张静坐。 但是他们所取的静坐姿势,便是平常的正襟危坐,所谓端容正坐便是。 至于道家,有时即用佛家的七支坐法与卧姿,有时又穿插许多不同的形态,配合生理的需要与炼气修脉的作用。 大体说来,儒、佛、道三家的静坐姿态,并不外于此法。 七支坐法的形式所谓七支坐法,就是指肢体的七种要点(如附图):(一)双足跏趺(双盘足)。 如果不能双盘,便用单盘。 或把左足放在右足上面,叫作如意坐。 或把右足放在左足上面,叫作金刚坐。 开始习坐,单盘也不可能时,也可以把两腿交叉架住。 (单盘:既右腿盘起抵至左腿大腿根部、脚心可朝天被左腿压住;左脚盘在右腿的上边,脚心朝天、抵右大腿的根部;若是双盘,就要再把右脚搬起交叉盘在左腿的上边,抵大腿根;双脚脚心都要向天;)(二)脊梁直竖。 使背脊每个骨节,犹如算盘子的叠竖。 但身体衰弱或有病的,初步不可太过拘泥直竖,更不可以过分用力。 (三)左右两手圜结在丹田(小腹之下)下面,平放在胯骨部分。 两手心向上,把右手背平放在左掌心上面,两个大拇指轻轻相拄。 这在佛家,便叫做结手印,这种手势,也叫做三昧印(就是定印的意思)。 (四)左右两肩稍微张开(两肩应舒张但不挺胸。 ),使其平整适度为止,不可以沉肩(郭-耳+单)背。 2、4项做好了,则可以达到“松胸实腹”的效果,便于达到心静气沉。 (五)头正,后脑稍微向后收放。 前颚内收(不是低头),稍微压住颈部左右两条大动脉管的活动即可。 (六)双目微张,似闭还开,好象半开半闭地视若无睹。 目光随意确定在座前七、八尺处,或一丈一、二尺许。 (如平常多用眼睛工作的人,在静坐之初,先行闭目为佳。)(七)舌头轻微舔抵上腭,犹如还未生长牙齿婴儿酣睡时的状态。 (舌头的前半部轻舔上腭(不是以舌尖用力抵上腭)。 具体窍门是:把舌后部的空气排尽,咽喉部放松,舌稍后缩即自然成,不必用力去“抵”。 嘴唇轻闭,嘴部肌肉自然放松,上下牙不要相咬,稍留一缝隙。 )附带需要注意的事项:(一)凡在静坐的时候,必须使脑神经以及全身神经与肌肉放松,绝对不可有紧张状态。 最好是微带笑容,因为人在笑时,神经自然会全部放松。 (二)初学静坐者,不可以吃过饭就打坐,以免妨碍消化。 同时也不能在肚子饿时打坐,以免分散心神。 (三)静坐时空气必须流通,但是不能让风直接吹到身上。 (四)静坐时光线不能太暗,否则容易昏沉;光线也不能太强,否则容易紧张。 (五)气候凉冷的时候,要把两膝和后脑包裹暖和,即使热天打坐,亦不可使膝盖裸露。 (六)初学静坐不要勉强坐太久,以时间短、次数多为原则。 (七)初习静坐时多半无法双盘,则以单盘为宜。 单盘时臀部必须加坐垫,坐垫的高矮依各人身体状况而定,总以舒适为原则,如果坐垫太高或太矮,都会使神经紧张。 至于坐垫的软硬程度也必须适中,否则引起身体的不适,则影响静坐的心情和效果。 发布时间:2022-03-30 05:25:43 更新时间:2024-03-17 13:53:36 来源:素超人 链接:https://www.suchaoren.net/wei-544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