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去寺院常住的居士应该注意哪些礼仪? 内容: 人活在人世,不断地承遭到四面八方,古往今来,各式各样,各种不一样身份的人及异类众生直接或直接的帮忙,所以要知恩,报答,知惭愧。 知恩,知惭愧的人一定会关怀人,照看人,同恋人;反之,就会自怨自艾,不知检讨。 知惭愧使人精进,忍辱。 自个知道过失,首要须勇于招认,并发露悔过:面临自个的过失,先自个对自个悔过,再对佛菩萨像悔过,并发愿不再犯相同的过失。 因为寺院常住居士大都是发心大,学龄长,修行好,因此更要加倍严厉需要自个。 一,以惭愧心来看自个,以慈好心待人对任何人都要谦善有礼貌,不与人仇视,有感恩的人,就不会与人仇视。 心中有物,不只阻碍自个也阻碍别人,应常常站在别人的心情来设想。 希望别人的观念,性格改动,先要反求诸已,改动自个,只需自个的心改动,对方便是成果自个的人。 学会放下:两位禅者走在一条泥泞的路程。 走到一处浅滩时,看见一位漂亮的少女在那里踯躅不前。 因为她穿戴丝绸的罗裾,使她无法跨步走过浅滩。 来吧! 小姑娘,我背你以前。 师兄说罢,把少女背了起来。 过了浅滩,他把小姑娘放下,然后和师弟继续前进。 师弟跟在师兄后边,一路上心里不悦,但他默不作声。 晚上,住到寺院里后,他不由得了,对师兄说:我们落发人要守戒律,不能挨近女色,你今天为何要背那个女人过河呢呀! 你说的是那个女人呀! 我早就把她放下了,你到现在还挂在心上这个公案告诉我们,假定老记取别人如同做过啥错事,其实是自个在继续错着。 二,尊上谦下,见人自低一级,把每自个都当成菩萨看,人的才华,观念,智商不一样,但道心能融化人我间的别离心。 彼此扬长避短,彼此合作,信赖自个有所缺少,需要彼此互为助缘,这样才华敬重自个,也敬重别人。 三,融化自我,不要自我胀大,固执己见。 若伸张了自个就脱离了佛陀本怀,佛心是无我的,我们要学佛陀的慈悲与智慧慈悲没有敌人,智慧不起烦恼。 四,不批判,不计较;彼此关怀,彼此帮忙。 我们都是寺院常住的成员,寺院常住的任何疑问,也便是我们自个的疑问,所以要自个来处理知恩报答为先,利人便是利已。 不遗余力第一,不争你我多少。 狗和树:有一只狗,每天晚上都在一棵树下休憩,多年如一日。 有一天,一阵风吹来,把一根树枝折断了,正好堕在它的背脊上。 它就很生气的走开了,到一个露天的本地去休憩,抉择不再回到这棵树下,也不想一想树枝掉下来的原因,只诉苦这棵树对待自个欠好。 直到天色晚了,又下起雨来,它远远地看见一阵风正吹过那株树,全部枝枝都在不停地摇晃着,它就觉得仍是树下好,喃喃自语地说道:树在叫我了! 所以重又回到树下去。 这个故事比如:学修佛法,自愿要持之以恒,不能因为师长的细微呵斥就忘记多年的修学恩惠,随意脱离护持多年的道场,比及遇到种种烦恼,才再去挨近师长。 这样来来去去,浪费时间生命,乃至还跑散了心,退失正念。 五,不谈论对错,不传谣言,不相信谣言,应多利用时间学佛,修行,护法。 1。 不谈论道场与道场之间的对错,人与人之间的对错,与自个不相干的事,别的团体的事,以前的事,家里与人无关的事。 不时心有法喜,念念不离禅悦。 2。 当时有发作家庭艰难,事业艰难,心理上的对立,身体方面的疑问都可以谈。 要彼此关怀,用佛法来鼓动,安慰,劝勉,但不触及法令,金钱,政治,为了广种福田,那怕任怨任劳。 水仍然在流着:有一自个,走路走得很口渴,在路旁看到岩石里有一泓清泉涓涓流出,流进前面的木桶,水是满满的,他就开口大喝,喝得足够了,那时他就举起木桶说:我现已喝好了,你的水可不要再流出来了。 可是水仍然在流著,并不中止。 这人在桶边大怒大闹个不休。 有人见了,笑责他道:你不要它,你自离去便是了,何须定要它不流出来呢这个故事比如:世人常在存亡渴爱中饮用著五欲的水(五欲是:财,色,名,食,睡,或者是色,声,香,味,触,这些地步,常常使大家倒置威逼。 )有时,感到讨厌了,希望色声香味等不要再来相扰。 这就应该收摄六根,从心里用功夫,使自个的心念不去攀缘,不生愿望。 所以我们干事不论遇到是顺是逆,都不要诉苦道场不清净,师父有别离,别人不修行等等,不这样从自心远离作功夫,而只需要外面的地步不来侵扰,想获得烦恼的脱节是不可能的的。 寒山问拾得:人世有人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骗我,怎么处置乎拾得曰:忍他,让他,避他,由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过几年你且看他。 (二)身仪:外树形象一,仪容:学观世音菩萨的慈蔼,吉利。 可先由脸庞的表情学习起,双眼,脸部放松,略带浅笑,一起心中观想人人都是观世音菩萨的化身,见到每自个都当成是观世音菩萨。 (观世音菩萨能应众生所需而千百亿化身,应以啥身得度,就化成啥相。 依据佛经的记载,曾化为鬼王,夜叉,罗刹。 )因此对任何人都当成观世音菩萨看,心中才不会有烦恼。 衣著简略朴素,规整正派。 头发宜收拾规整。 二,言语:说话要用柔软语,亲近语,慈爱语,慰勉语。 答复别人的话,口气要宛转,不能伤人;不时有耐性又亲近地倾听别人的话,假定对方的反应有些欠好,要可以及时撤离。 多说关怀慰勉的话,可以使人甘愿与你攀谈,接受你对他的接引或帮忙。 不开别人的玩笑,恶作剧简单伤到人,除非私交甚笃,否则不宜开对方的玩笑;对三宝要有信心,恭顺心,因此切忌开落发人的玩笑,开师父,佛教的玩笑。 不说粗鲁的话,也不说小孩用的话及尖嘴薄舌的话,敬重别人便是敬重自个。 不论尊卑,彼此以师兄彼此称号,有职衔的可称职衔,年岁大的称老菩萨,年岁小的称小菩萨,对本寺的常住法师称:某某师或某某法师;对外面道场的法师,年长的称:老法师,长老,导师,老和尚或师父,法师之间以戒腊为尊卑,并非以年纪为凹凸。 三,干事:1,行走:在佛殿内或集众之场合采操手之姿势。 平常走路,二手天然垂落,天然摇晃,不宜背手走路(懈怠相)。 与师父同行,要走在师父的后边,约一个肩的距离,当师父向自个说话时才趋身向前。 进出门时,替师父开门后,让身左边,待师父进或出门后,要关上门。 若与师父去寺院,机关,当抵达时,要箭步走向前去向对方通报,让对方准备。 不宜黏著师父,法师,或抓著落发法师走路。 坐下来时,师父坐左边,学徒坐右边。 尽量防止从师父面前经过,若有必要时,走到师父面前要弓身问讯,折腰而过。 2,搭车:上车时,替师父或老一辈开车门,并用手挡住车门上的顶盖,防止不小心撞到头。 下车时,自个先下车,看泊车的本地是不是乾净,安全才迎请师父及老一辈下车。 如主人开车,应坐在前面右方;如乘计程车,驾御座之右后方是大位。 3,乘电梯时:先进入控制电梯之开关,再请师父或老一辈进入。 抵达时,师父或老一辈先出去。 在电梯内宜面向门口,站立师父或老一辈之两侧。 4,接听电话:不论对方是谁,第一句话是:阿弥陀佛。 报出自个的姓名,告诉对方自个的身份,再说想要表达的事。 如对方不在要留话。 如对方要找的人不在,应将对方的姓名或电话记录下来,以示敬重。 5,照像:以品德次第为准则,要注注上下尊卑。 尊者在左方,落发法师坐尊位。 师父在场时,师父在前面,学徒在后边或摆布皆可。 若自个是主人时,不必因谦善而躲在后边,可坐在尊位。 6,拜访:代表寺院常住做亲善拜访,虽然我们居心是关怀,不能让对方认为是烦扰。 以普通的装束,要不亢不卑,用平常心很有礼貌的心情,很天然的与人触摸。 见人先合掌念一声阿弥陀佛,阐明:我是某某寺院的居士,很诚笃,真挚,没有虚伪,不说太多的废话点缀自个,夸张自个,也不要把师父神化。 身上带著寺院印制的宣传册,要趁便鼓动人学佛和来到寺院欣赏,但也不必见人就送。 知道多少讲多少,做不到的事不要夸海口。 进门时,换拖鞋,要先问讯,不可穿上主人的拖鞋。 进入以后,不可瞻前顾后,东摸西摸,对分外名贵的东西不宜多看,防止别人怀疑,除非主人暗示,但亦不可触摸。 主人未请入座,不可坐下,不宜坐上主人的方位。 座位之大小依自个之习气,主人邀请坐那个方位就坐那个方位,最好的方位最好不要坐,一般大幅画的下面是正面。 拜访时,心情要稳重,说话不可轻浮,也不要一开口就向人要钱,更不宜恶作剧,要敬重主人,礼敬主人。 对主人家的小孩可以称赞他:乖。 但不要随意去触摸他,除非是熟兄弟。 沙弥和乌鸦:一个小沙弥按照师父的嘱托,担任照顾僧团晒场上的谷子,几只乌鸦老是飞来偷吃,小沙弥赶开这边,它们又飞到那儿,赶到那儿它们又飞到这边,累得满头大汗也赶不走,所以就去向佛陀诉苦。 佛陀告诉他:等乌鸦再飞来时,你就对它们说:乌鸦乌鸦,请把你们身上的羽毛布施一支给我吧。 第二天,小沙弥又去照顾谷子,乌鸦飞来了,小沙弥就喊:乌鸦乌鸦,请把你们身上的羽毛布施一支给我吧。 所以,全部的乌鸦听到后一下子都飞走了,并且再也不来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假定总向客人化缘,开口闭口都是要钱,哭穷,他们会远离你地址的寺院。 7,在外用餐:面向门口是大位,主人与客人对面坐。 座位的安排是由主人抉择,若非主人暗示不可私行择位。 假定主人地位高,主人仍坐大位,习气上左边的方位比较大。 师父请就餐时,若生客是尊客,则师父坐客位,客人坐主位;熟客假定尊客,则师父坐主位,客人坐于师父之侧。 请师父就餐,要安排师父的仆人坐在师父的右边,搭车时,师父之僧袋由仆人带着,居士不必代办。 8,招待法师:如有别的道场法师到访,要奉茶,奉毛巾,点心。 依序是:先拾毛巾,夏天用冷的,冬天用热的,都要沾湿。 再送茶水,水倒八分满。 要问询:希望红茶或绿茶。 如只供养清水亦可,有生果就送上生果。 假定师父俄然莅临,没有准备供奉也不要为难,只需恭顺就可以了。 送东西给师父时,要举到眉心;收的时分要先问讯,走过师父面前要低身,当师父请你坐下时,说:谢谢师父慈悲,阿弥陀佛。 发布时间:2022-03-26 16:31:11 更新时间:2024-03-17 13:53:36 来源:素超人 链接:https://www.suchaoren.net/wei-542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