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佛教为什么要供香,有何含义? 内容: 1、香为佛使​香在梵语中称健达。 古印度传说中有香神,即乾闼婆,不食酒肉,唯求以香味为食,以资阴身,又自其阴身出香,故名香神。 今后被引为佛教护法的八部众之一。 佛教中用香,据《贤愚经》卷六载:佛陀当年住在祗园时,有长者富奇那缔造了一座旃檀堂,预备礼请佛陀。 他手持香炉,眺望祗园,梵香礼敬。 卷烟袅袅,飘往祗园,缓缓降落在佛陀头顶上,构成一顶香云盖。 佛陀知悉,即赴富奇那的旃檀堂。 依据这个传说,香是弟子把决心灵通于佛的前言,故经上称香为佛使。 这也是佛教中以香敬佛的缘起。 《增一阿含经》中讲到:须摩提女手执香火上楼,向如来说偈日:唯愿尊屈神,尔时香如云。 在空中餐满祗洹,住在如来前。 阿难白世尊言:此是多么香? 尊曰:此香是佛使。 《僧史略》中说:香也者,解秽流芬,令人乐闻也。 香为决心之使也。 在佛教中以香供佛,是一种忠诚的、真挚的供养,由于香是传递真挚的心境的一种前言。 焚香中发生的一种清净、忠诚、忘我的状况,目击一缕幽香袅袅上升直达天庭的崇高境地,只要在实在、坦白的状况中才干发生。 在供养中,有以香、花供养的。 佛陀说法时,雨诸香华,香如须弥,华如车轮(《仁王经》卷上);与会群众香华伎乐,常以供养(《法华经.序品》)。 再者,以香和烛供养也常相列。 还有,大家因学佛、信佛而往来,又称为香火因缘,再引伸,佛教徒结成集体,共同念佛诵经,又称为香火社。 朝山拜佛者又有称为香客的。 2、戒定慧摆脱香佛教以为:经过修行戒、定、慧、摆脱和摆脱知见这五种功德,可以成佛,喻为五分香。 这是指经过身口意的修行,使自个身心清净,升起醒悟和才智,以此供佛,或称理供佛,或心香供佛。 佛教徒在焚香时常唱香赞:戒香定香摆脱香,光亮云盖遍法界,供养十方无量佛,见识普重证寂灭。 (出《华严经》),也是焚香供佛的又一象征意义。 《楞严经》卷五说香严童子闻比丘烧沉水香而悟入圆通,证罗汉果;《维摩诘经.香积佛品》中说上方有众香佛国,全部皆以香作,甚至以香气为言语声响。 都是与香有关的论说、记载。 3、行香促摆脱对于行香,在《贤愚经》卷七中载:昔有贪婪之人,蓄金七瓶,掘地深藏。 后病死变为毒蛇,犹守金瓶。 经墁长年月,心生厌恶,呼行人捐金一瓶,供僧作福。 行人担蛇至一寺,遵嘱行香僧前,僧为蛇说法,蛇因之而喜,复献出六瓶金施僧,蛇因此而命终生忉利天。 此为行香之初起。 我国行香始于晋代道安法师。 原为法会典礼,指法师升座说法时,向他燃香礼敬。 也泛指燃香、上香、拈香。 后来行香通常系指佛事斋会中,由法师和主持斋者持香炉绕行坛场,或引导仪仗巡行街市。 南北朝开端,朝廷即举行行香法会。 唐朝行香尤盛。 如张籍《送令狐尚书赴东都留守》诗中:行香暂出天桥上,巡礼常过禁殿中。 自居易有诗《行香归》中日:出作行香客,归如坐夏僧。 当时,朝廷举行行香法会,多用于国忌日。 当然也有非忌日行香的。 后又有民间以行香祝寿或超度亡灵的。 风俗中庙会、求福、祈求丰年、官场典礼、新官到差、店肆开张等都有所谓的行香,表达大家杰出祝福的方法,己与佛教中的行香大相庭径。 发布时间:2022-03-19 06:47:27 更新时间:2024-03-17 13:53:38 来源:素超人 链接:https://www.suchaoren.net/wei-538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