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学佛必知的最基本的佛门语言礼仪 内容:  走进寺院,会遇到一些落发人,如何和他们打招呼? 与他们扳话有哪些礼节? 这可能使许多人不知道而且想了解的。 佛家在称谓上有一些特其他名词,有特定的规矩。 比如一寺的掌管叫方丈,也叫住持。 住持是住于世而坚持法统传承的意思。 一般人简略把住持写成掌管,这不仅是文字过错,也是了解上的过错。 方丈的原意,即一丈见方之室,又作方丈室、丈室。 禅寺中住持的居室或客殿,也叫函丈、正堂、堂头。 印度的僧房多以方一丈为制,进而用来指住持的居室,后来又转为对住持的敬称。 在住持下面,一般寺院则设有四大班首、八大执事。 四大班首是辅导禅堂或念佛堂修行的,八大执事是专管全寺各项事务的。 四大班首分别叫做首座、西堂、后堂、堂主;八大执事则是监院(库房担任人)、知客(客堂担任人)、僧值(又教纠察)、维那(禅堂担任人)、典座(厨房、斋堂担任人)、寮元(云水堂担任人)、衣钵(方丈室担任人)、书记。 其间,维那师担任寺中的法务,在做法事时,是领众的带头人,寺院中如有犯故步自封的,也由维那履行处置之事,因此维那有坚持纪纲的意思。 有一些称谓,往往是对某一和尚或居士的道德、学识表明敬重。 也是出于礼节性的自谦,下面简略介绍一下:法师是常修梵行,知晓佛法,而且能引导、教化众生修行的人。 澄观《华严经大疏钞》卷三十八列举了法师有必要具有善知法义、能广宣说、处众无畏、无断辩才、巧便当说、法随法行、威仪具足、勇猛精进、身心无卷、成果忍力十种德性。 法师的品种,根据《法华经法师品》的记载,可分为受持、读经、诵经、说明、书写五种,称为五种法师。 现在法师现已成为汉地落发人的通称,遇见落发人,称其为某某法师,是完全可以的,它成为世俗人称谓落发人最常用的敬词。 三藏法师由称为三藏比丘、三藏圣师,或略称三藏,是对知晓佛教圣典中之经、律、论三藏者的敬称。 在中国,对从事佛经汉译的僧侣,常敬称为译经三藏或三藏法师,如鸠摩罗什、真理、玄奘等人即有此称。 小说《西游记》中,称玄奘为唐三藏、唐僧,三藏好像称谓玄奘的专有名词,这虽然没有什么大错,但三藏的称号其他人也可以用,并非专有名词。 禅师是专心坐禅,知晓禅定的比丘。 在中国因为禅宗非常盛行,禅师的称谓并不限于禅宗一派,凡习禅的和尚都可称为禅师,如《续高僧传习禅篇》所收,便有达摩禅师、道绰禅师、信行禅师等等,有些人并不归于禅宗。 后来,朝廷也曾用禅师号赐予有声望的和尚,以唐代神秀获得大通禅师为最早,这以后,禅宗六祖慧能于示寂余百年后,也获得大鉴禅师称谓。 至于生前及受赐号的和尚,以宋代宗杲受赐大慧禅师最为出名。 律师又称为持律师、律者,指专门研究、说明、读诵戒律的和尚。 如北魏慧光、唐代道宣、怀素等皆称为律师,以娴熟《四分律》见称。 后来则指灵通佛教戒律的和尚。 至于现代法则界称打官司时的辩护士为律师,则归于借用这个词,与佛家没有一点点联系。 不过就灵通和记诵法则这一点来说,又有相通的地方。 长老又称为上座、上首、首座、老宿、长宿等等,指年岁长、发蜡高(落发时刻长)而智德俱优的大比丘。 《集异门足论》卷四列举了三种上座(1)生年上座,指年岁较长的和尚;(2)法性上座,指受具足戒,灵通戒法者,年虽二十或二十五也可以得受此尊;(3)世俗上座,指在家护法中有财势的长者。 长老虽然是对年长者的敬称,但也未必是年老者,首要的仍是垂青其德行。 佛经也称啰嗦不断佛教大居士、大护法为长老,也是一种敬称。 此外,还有大师、大德等等称谓。 佛经中将初果以上乃至诸佛菩萨等圣人,堪为中省地师范,称为大师或许大德。 《本事经》卷七认为大师有如来、阿罗汉和有学的圣者三种;中国佛教则不用大德一词称佛菩萨,而是对高僧的敬称。 这两种称谓不能用在一般和尚身上,有必要是社会公认的佛家领袖人物才干称其为大师或大德。 当我们要问询落发人的敬称法号时,一般可以这样问:请问师父的德号上下? 上下是指法号中的两个字,比如一位落发人法叫喊慧普,那么便是上慧下普。 一般来说,千万不可问师父您贵姓,因为佛家规矩,落发后皆依释迦的法脉相传,即落发人皆以释为姓,都只以法号相等。 每一位落发人一般有两个法号,一个是内号,一个是外号。 内号只是他的剃度师、受戒师、传法师可以称谓的,其他人不可称谓。 在家弟子只可称谓其外号,称谓外号时也不可称某某,一般要称谓某某法师或某某师。 这些规矩是我们与落发人接触时要留心的,也是一种言语上的敬重和礼貌。 除了这些称谓以外,还有一些常用的说法也应当留心。 比如魂灵一词,是其他宗教所用,佛家称做神识,而不运用魂灵这个概念。 作为时刻概念的礼拜也是其他宗教所用,意指七天一次德教堂祈求。 对佛家要称周日而不要叫礼拜日。 佛教信众每日都做功课,也可说不时做课,不规矩在周日,所以也没有礼拜日之说。 又如佛家淡慈悲,而不讲爱,因为在佛家看来,有爱就有占有欲,有占有欲就有我执,爱是苦的根源。 而佛家讲的慈悲,悲指拔苦,慈指与乐,由此可见佛陀对等度世的情怀。 发布时间:2022-03-17 11:48:11 更新时间:2024-03-17 13:53:38 来源:素超人 链接:https://www.suchaoren.net/wei-53754.html